摘 要:《圣經(jīng)》是基督教的經(jīng)典讀物,海外華文作家張翎深受《圣經(jīng)》的影響,她的長篇小說《交錯的彼岸》的敘事模式、意象、博愛思想都帶有《圣經(jīng)》色彩。
關(guān)鍵詞:《圣經(jīng)》;敘事模式;意象;博愛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說張翎是“能夠把中國的故事和外國的故事天衣無縫地綴連在一起”[1]的作家,她的長篇小說《交錯的彼岸》即是如此。這部小說以偵探小說的形式講述了大洋兩岸的兩個家族的故事,真切地展示了移民海外的華人女性從身體到心理的坎坷歷程,展現(xiàn)了懷有人道主義情懷的西方資產(chǎn)階級子弟對理想的苦苦追索。
一、《圣經(jīng)》影響下的敘事模式
《交錯的彼岸》寫的是兩個家族的故事——中國南方的金氏家族和美國加州釀酒業(yè)大亨漢福雷家族,時間上縱及七十年,空間上橫貫兩大洲。[2]它借著加拿大新聞記者馬姬的探索,將故事的的兩條主線——中國和美國的兩個家族——在紛繁的歷史背景交錯下銜接起來。
張翎在一次訪談中曾這樣說:“我一直在寫、或者所要寫的是一種狀態(tài),即‘尋找。我的場景有時在藻溪,有時在溫州,有時在多倫多,有時在加州,就是說一個人的精神永遠‘在路上,是尋找一種理想的精神家園的狀況??梢允菛|方人到西方尋找,也可以是西方人到東方尋找,但這種尋找的狀態(tài)是人類共通的?!盵3]這部小說以尋找為基調(diào),從小說名中的“交錯”即可看出它所要表現(xiàn)的是東西方的雙向?qū)で蟆獤|方人到西方去尋求,洋人到中國去尋找,不同的民族到陌生世界去尋求不同的精神價值。
小說中的安德魯牧師是漢福雷莊園的家族牧師,他出生于去中國傳教的傳教士家庭,自小由寧波阿媽撫養(yǎng)長大,對中國有很深的感情,他這樣傾吐對中國的摯愛:“主啊,你讓我出生在這里,必有你深遠的美意。也請你為我鋪好回來的路,這是我靈魂棲息之地?!盵4]基督教教義認為人生來即是有罪的,我們只有虔誠信仰上帝,靈魂才能得救,死后才能升入天堂。從物質(zhì)條件上說,彼時的中國同他的故鄉(xiāng)美國比起來肯定是要落后一些,但他愿意拋棄故鄉(xiāng)優(yōu)渥的條件來到中國傳教,這是一種對全人類苦難的執(zhí)意救贖,是對其他民族苦難的愛的關(guān)照,他的身上有神性的一面。
漢福雷夫人與漢福雷先生的關(guān)系并不融洽,漢福雷先生至高無上的家庭權(quán)威讓她不得不壓抑自己開朗活潑、熱愛自然的天性,故而她經(jīng)常去安德魯牧師的花園幫忙料理事務,以求得片刻的舒緩。彼時安德魯牧師的妻子因為難產(chǎn)離世,他們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形成了無言的默契和隱匿的情愫。漢福雷先生離世以后,漢福雷夫人恢復了往昔的活力,安德魯牧師驚異于漢福雷夫人身上的巨大變化,對她的好感與思戀與日俱增,他身上豐富的人性因子在此刻膨脹,內(nèi)心充滿著對世俗生活的閑適與快樂的向往。但是身為牧師,他身上又負有神圣的職責和使命,他要為上帝服務,所以他的內(nèi)心一直處于這種靈魂的撕裂和搏斗之中。在和漢福雷夫人有過肢體的接觸之后,他的靈魂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之中,認為自己是“一個聽從了自己欲念的罪人” [5]。為此他不斷向上帝懺悔,希望能獲得精神上的救贖與指引,卻依然無法擺脫內(nèi)心對漢福雷夫人的依戀。他寫信給信奉基督教的養(yǎng)母寧波阿媽尋求指引,寧波阿媽回信說:“你若肯順服,就必在他的恩典里得著榮耀。他喜歡你闔家同心協(xié)力的祈禱贊頌,更勝過你獨身自以為是的清苦服侍。”[6]寧波阿媽在這里是一位充滿了神性的人物,似乎是上帝派來拯救處于絕境的安德魯牧師的,給予迷途的他以精神上的指引。終于,安德魯牧師在一遍遍的禱告之中獲得了精神上的解放,做出了向漢福雷夫人求婚的決定。作者在這里展現(xiàn)了人物在情感追求和心靈懺悔之間的左右搖擺,這與基督教文化注重努力擺脫罪孽之感的靈魂搏斗十分相似。
二、對《圣經(jīng)》中語句和意象的選用
西方文化的發(fā)展演進與基督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基督教在西方社會中已經(jīng)積淀為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習慣,深深地滲透于西方人的精神生活和心理意識之中。一些具有宗教意識或宗教情懷的作家善于在創(chuàng)作中借用圣經(jīng)詞匯、語句、意象等來傳達他們的基督教文化觀念,張翎在《交錯的彼岸》中即借鑒了《圣經(jīng)》中的意象和語句,以此來表達對生命、情愛的認識。
有關(guān)水的意象在《圣經(jīng)》中多次出現(xiàn)。《創(chuàng)世紀》中提到神創(chuàng)造天地萬物時,第一天,“……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第五天,“神說:‘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要有雀鳥飛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神就造出大魚和水中所滋生各樣有生命的動物”。這透露出水在生命之初和人類之始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馬太福音》第三章提到,“耶穌受了洗,隨即從水里上來。天忽然為他開了,他就看見神的靈,仿佛鴿子降下,落在他身上。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妒ソ?jīng)》中關(guān)于滅世大洪水的故事是最為人所熟知的,上帝為了懲罰人類所犯下的罪惡便制造出了滔天洪水。所以,有學者認為:“歸納起來,《圣經(jīng)》中的水意象主要有三類:生命之源;再生;罪與罰?!盵7]在《交錯的彼岸》中,水意象作為“罪與罰”和“再生”的象征得到了較為集中的體現(xiàn)。
彼得自幼與父親關(guān)系疏遠,受其教父安德魯牧師的影響對中國產(chǎn)生了向往,他逃兵役之后幾經(jīng)輾轉(zhuǎn)終于來到了他夢想中的國度——中國,并且在這里結(jié)識了他的中國戀人沈曉娟。彼得計劃寫一本有關(guān)中國礦工的書,沈曉娟為了幫其搜集資料孤身下井,卻由于井下發(fā)大水不幸遇難。在特定的歷史空間下,彼得和沈曉娟的戀情是在重重掩蓋之下默默進行的,而如今他也只能懷著痛苦內(nèi)疚的心情回到故鄉(xiāng)。他一直認為是自己讓小娟死去,內(nèi)心充滿了歉疚與自責,故而回到故鄉(xiāng)之后他便病倒了,水在這里承擔了懲罰者的角色。水在小說中的另一些出現(xiàn)是以一條名叫“飛云江”的河流的面目出現(xiàn)的,惠寧的母親金飛云的名字即源自這條江?;輰幰泼窦幽么蠛笊铑H為不順,為了緩解心中的積緒,她選擇回國一趟,在回國之后特地來到飛云江邊傾吐自己內(nèi)心的困惑,“飛云江真是一條小河。落日里看過去,仿佛是一條細細的金線??墒俏覀兊那拜厖s是在這樣的一條小河邊出生的。澤水而居大約是人類的天性?!覀冮L大了,我們的心也野了,想去看外邊的世界。我們就沿著一條叫東海的江河走出了大海,跨越了一個碩大無比的汪洋,在一條叫安大略的大湖旁邊駐留”[8]。在這種傾吐中,她終于尋得了內(nèi)心的平靜,在這里飛云江給予了惠寧繼續(xù)追求的渴望與信心,讓她獲得了再生。
小說中時常出現(xiàn)與基督教有關(guān)的語詞,如“禱告”、“教堂”、“贊美詩”等,其中作者更是直接引用《圣經(jīng)》里的詩篇來傳達她的思想,有兩處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一處是彼得離家前往越南服兵役時,老彼得為兒子餞行,但彼得本人是個反戰(zhàn)派,他并不原意去參戰(zhàn),而彼得的母親漢福雷夫人對兒子的遠行也充滿了不舍,餐桌上的氣氛凝重、冷寂,這時安德魯牧師用詩篇第二十三篇來結(jié)束他的禱告文,作者在小說中直接引用了詩篇: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
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lǐng)我在可安歇的水邊。
他使我的靈魂蘇醒,為自己的名引我走義路。
我雖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
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shè)筵席;
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
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9]
這首詩篇的本義是表達凡事信靠耶和華、必得內(nèi)心的喜樂平安的主題,在小說中一方面表達了親人對彼得即將遠行的擔憂、不舍和美好祝愿,另一方面也用“行過死蔭的幽谷”暗示彼得接下來的顛沛流離的人生。但在這顛沛流離中彼得從未放棄內(nèi)心的追求,故而作家在另一處,即彼得從中國回到故鄉(xiāng)以后一病不起時安排安德魯牧師為病中的彼得低聲吟唱贊美詩:
我想我的家鄉(xiāng)在那邊,
在那光明的河畔。
那里沒有痛苦也沒有辛酸,
一切喜樂又平安。
在那邊,
在那邊,
我想我的家鄉(xiāng)在那邊。[10]
“彼得在安德魯牧師的輕吟聲中閉上眼睛,雙頰漸漸浮上一層淺淺的潮紅,唇邊掛了一絲嬰兒般毫無心計的微笑?!盵11]彼得深愛著中國,甚至曾經(jīng)一度想加入中國國籍,這首贊美詩里的“那邊”無疑是彼得心中的故鄉(xiāng)——中國,他也在安德魯牧師的輕聲吟唱中回到了“在那邊”的故鄉(xiāng),在宗教詩般的氛圍中暫時得到了心靈上的安寧和舒緩。在養(yǎng)病的日子里,他行走在已經(jīng)沒有父親的漢福雷莊園中,內(nèi)心慢慢意識到自己對父親的刻意疏遠,父親對于自己的不善表達的愛,在這種狀態(tài)中,“他覺得他的心境與外表正在打成空前絕后的和諧統(tǒng)一。在這樣的和諧統(tǒng)一里,以往的困惑掙扎漸漸地淡化成遙遠的背景,他的內(nèi)心竟滋生出一股無欲無求近乎于快樂的安寧來”[12]。彼得終于在不斷的自我指責與反省中獲得了肉體與靈魂上的新生。毫無疑問,這里對《圣經(jīng)》中詩篇的引用是身為基督徒的作家內(nèi)心關(guān)于愛、希望的信仰的自然流露,實現(xiàn)了一定意義上的救贖。
三、《圣經(jīng)》影響下的博愛思想
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是愛,在《圣經(jīng)》里很多地方都出現(xiàn)了關(guān)于博愛的教義。在《新約·路加福音》第6章中,耶穌這樣訓導他的門徒:“你們的仇敵,要愛他;恨你們的,要待他好;詛咒你們的,要為他祝福!凌辱你們的要為他禱告!”《新約·約翰書》第4章說:“親愛的弟兄啊,我們應當彼此相愛。”《新約·約翰書》第13章記載:“你們務必要常存兄弟相愛之心?!被讲粌H要求人們愛上帝,還要求人們寬恕仇敵、愛人如己。受基督教博愛思想的影響,張翎在小說中多角度展示了這種博愛。
在親情上,面對并非是自己親身女兒的飛云,阿九全心全意地撫養(yǎng)她,即使在飛云長大以后因為時代政治的原因與身為“資本家”的她決裂,她依然在飛云的丈夫黃爾顧被劃為“右派”之時不遺余力地幫助飛云;在愛情上,飛云之于年長無力自理的黃爾顧,萱寧之于消頹落寞時的大金,她們都以女性細膩、博大的愛挽救了處于生活困境的愛人;在面對弱者時,惠寧和陳約翰給予了身患艾滋病的孤兒達吉雅娜父母般的愛,讓她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獲得了親情上的滿足。
張翎曾這樣坦承:“中國南方文化的精致和整潔,北方文化的寬闊和包容,北美文化中的普世公平準則和基督教倫理,都給我的生命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睆囊陨系姆治鲋形覀円部梢钥吹綗o論是從外在形式上還是內(nèi)在思想上,《圣經(jīng)》都對張翎的小說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張翎在這部小說中書寫情、關(guān)注愛,這些男男女女在對愛的求索中歷經(jīng)波折卻堅忍不放棄,終于收獲屬于自己的幸福。這種“尋求與漫游”、“懺悔與新生”的敘事模式固然與作者自身的生活經(jīng)歷有關(guān),更與其所受到的基督教文化相聯(lián)系。作家以博大的愛的思想慰藉、拯救她筆下受困苦的人們,以一顆博愛之心給予困境中的人們愛的關(guān)懷,在對情、愛的書寫中懷著悲憫的救世之心來自省我們的生活、生命,來尋求一種理想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莫言.寫作就是回故鄉(xiāng)——《交錯的彼岸》序[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003.
[2]王本朝.20世紀中國文學與基督教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282.
[3]南航.十年積累的噴發(fā)——張翎訪談錄[J].文化交流,2007(4):20.
[4][5][6][8][9][10][11][12]張翎.交錯的彼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073,129,229,254-255,079-080,234,234,236.
[7]蔣棟元.生命·再生·罪與罰——《圣經(jīng)》中的“水”意象[J].外國語文,2010(5):115.
作者簡介:楊婷婷(1990–),女,安徽安慶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