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霞
基金項目:本文章課題名稱:《釋意論下商務英語口譯研究與實踐》;課題來源: 湖南省教育廳科技處;課題編號:13c610 。
一、歸化
大部分的習語包含歷史或文學典故,而這些典故通常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一般來說,如果只是在字面上進行口譯,聽眾將很難理解。為了實現交流,譯者應盡力將源語文化轉化為目標語文化,以消除文化障礙。譯者應考慮習語的隱含意義而犧牲一些文化意象。簡而言之,歸化使口譯更輕快,更流暢,更地道、更易被理解。因此,通過歸化可以使口譯活動進行得更順利。
有很多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這里只是其中的一個:
原文:在我們最后的沖刺階段,可不要有人拖后腿??!
English(1): In our last sprint hour, I hope no one will pull our
legs.
English(2): In our last sprint hour, I hope no one would be a
drag on us.
(湖南原野裝飾會議資料,2009)
大多數人都喜歡像英語(1)(現場口譯)一樣,把“拖后腿”口譯成“pull ones legs”。然而,“pull ones legs”的意思是取笑某人或愚弄某人,而成語“拖后腿”實際上是指“阻礙某人或成為某人的負擔”。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口譯只關注原文的形式,而像英語(1)一樣忽略內涵,就會引起聽眾的誤解。而通過采用歸化策略,英語(2)顯然是更面向聽眾,使解釋更易被觀眾接受,最重要的是,它正確地闡述了原文的意義。這是一個成功的采用歸化策略的口譯例子。
二、異化
雖然采用歸化策略,口譯可以被目標語聽眾毫無障礙地聽懂,而這個再造物是根據不同的語言和文化的價值觀制作的,那如何使源語言中的信息在某一目標語言和文化中經歷再造過程而保持不變呢?因此,歸化作為唯一的策略是不可能的。況且口譯總是與文化、歷史和政治息息相關。隨著國際交往日益頻繁,現在人們更熟悉外國文化。若習語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偏好某種表達習慣且未給目標語聽眾帶來理解上的困難時,采用異化策略勝過歸化策略。這類習語通常表達了對社會和自然共同的理解和知識。因此,盡管會導致目標語聽眾的一些暫時性理解困難,保留源語的文化意象仍不失為明智的選擇。
異化策略不僅傳達了源語言的內涵意義,同時也為目標語言引入了新的表達方式。
例如:
原文: 雖說天下烏鴉一般黑,但是我們任然要堅信……
英語(1): In every country dogs bite,but we still have to con
vince that…
英語(2):Though all crows under the sun are black,we still
have to convince that…
(明祥酒業(yè)會議資料,2008)
從例句中,我們可以注意到,在英國,人們說:“在每一個國家狗都會叫”的意思就是我們中國人說的“天下烏鴉一般黑”。雖然采用不同的文化意象,這兩個成語表達的內涵卻是相同的。事實上,成語中采用不同的意象反映了各自的偏好不同?!八袊业墓范冀小币馕吨苏J為就像在英國一樣,狗在全世界都很受歡迎。而“天下烏鴉一般黑”表明,中國人認為如中國一樣,全世界也有很多烏鴉。如這兩個成語改成用歸化策略來口譯,文化丟失是不可避免的,這時,使用異化策略是恰如其分的。
三、鑒于歸化和異化策略采用的方法
(一)句型轉換。眾所周知,句型結構可以被用來有效地傳達說話者的意思和情感,而漢語句型與英語句型完全不同。
實例如下: 原文:我們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發(fā)展國民經濟。
(人大政協(xié)九屆五次會議)
在中文成語中,“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形容詞,在例句中,成語口譯為“獨立自主的,自力更生的”,在英文版本中成了副詞。這是口譯處理的常見方式,我們能從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中感受到。
(二)信息補充。在口譯實踐中,源語的信息必須被完整而準確地傳達。為了滿足這一要求,信息補充可以用來解決這個問題。通過運用信息補充,譯者可為源語添加相關信息,使不準確或不完整的源語信息能補充完整。因此,這是一種在源語信息未被完整或準確表達的情況下采取的策略。然而,額外的信息也不能隨心所欲地添加,它應該根據客觀事實。
例如:原文:幾百年來,這幅畫輾轉流失,但現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館,一半放在臺灣故宮博物院,我希望兩幅畫什么時候能合成一幅畫,畫是如此,人何以堪。
例子中添加了演講的背景,當溫家寶總理談到臺灣問題,他提到了一副著名的畫。根據先前的陳述,畫的一半被收藏在杭州博物館,另一半收藏在臺灣故宮博物館。他希望整副畫可以重組。因此,在英文版本中"I cherish the same wish(我有著同樣的愿望)"被添加以連接之前的部分,使聽眾能聽懂整個口譯。此外,這個插入部分徹底的說明了說話人的意圖:就像畫一樣,臺灣和大陸能重新結合到一起。
(三)解釋性口譯。在會議口譯中,釋意理論要求譯員應口譯源語的政治和文化信息。萊絲柯維奇曾聲稱,在口譯中,當闡述某些詞語或短語的細節(jié)時,譯員需給予必要的解釋,尤其是當說話人運用了縮略語或富含文化內涵的表達方式時。
會議口譯過程中,當涉及到文學典故、政策、簡寫或縮略語、歷史事件或有典型中國特色的隱喻時,解釋性口譯是行之有效的策略,如:原文: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這就必須解放思想。解放思想需要勇氣、決心和獻身精神。解放思想和改革創(chuàng)新,若說前者是因,后者就是果。5年前,我曾面對大家立過誓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溫總理答中外記者問,2008)
例子中的成語出自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詩,作為英勇的鴉片銷毀的愛國者,林則徐慷慨陳詞:我們應該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祖國。實例不僅提供了傳達原意的英文版,而且也詳細闡述了面對國家利益時個人應有的姿態(tài),包括“他不應該只是為了追求個人利益”和“他不應該為擔心個人得失而逃避他的責任”。此例用解釋性口譯對"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和補充。
總之,解釋性口譯是習語口譯的一個主要方法,然而我們也不能在口譯中極端地采取一種方式。模式自由口譯是另外一種在習語口譯上能取得更好效果的口譯方式。
(四)模式自由口譯。參考自由口譯的定義,它可以被定義成一種更注重產生相對目標語而言較自然的聽力,而不是注重保存源語文本的完整性。`
從定義,我們可以發(fā)現,模式自由口譯較逐字口譯而言,極大程度地滿足了釋意論的要求。根據釋意派理論,口譯都應該有一個很好的理解源語的文化背景。同時,他應該把聽眾的文化背景考慮到在目標語的表達上。由于會議口譯是一種跨文化的場合,現場的人們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缥幕町悰Q定了譯員不能采用逐字口譯,否則很可能會導致文化丟失與誤解。因此,模式自由口譯是一個解決此問題的很好的方法。
例如:原文:今后幾年,道路依然不平坦,甚至充滿荊棘,但是我們應該記住這一一跳古訓:行百里者半九十,不可有任何松懈、麻痹和動搖。
(溫家寶答記者問,2010)
成語示例1中的“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字面意思是,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開始一半而已。激勵人在做事的時候要一鼓作氣,不可半途而廢。溫家寶總理談論的是國民經濟。英語(1)是現場口譯,主要集中在可表達達性,如有能有更多的時間和條件,英文(2)就可能會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