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加松
【關鍵詞】語文教學 語感培養(yǎng) 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1A-
0103-01
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呂淑湘說:“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一個學生的語感強了,他在理解和表達方面都會不斷前進。”可見,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呢?對此,教師可以采取以下辦法實施教學。
一、在傾聽中培養(yǎng)語感
皮亞杰的認知心理學研究成果顯示:“人所獲得的知識,其中60%來自視覺,20%來自聽覺,15%來自觸覺,3%來自嗅覺,2%來自味覺。”可見,聽的作用僅次于看,它是獲取知識、積累語言材料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傾聽時,聽的主體必須在瞬間利用強化記憶儲存信息并快速進行思維,只有這樣,才能在接收言語聲波的同時理解語義并評判話語。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學會傾聽來培養(yǎng)語感。第一,教師把信息“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對言語材料產生興趣,并在大腦中形成記憶。教師做好“介紹”工作,有利于學生的傾聽和記憶。那么,教師如何做好“介紹”工作呢?對此,教師要熟悉文本及與文本有關的知識。以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課文《羅布泊,消逝的仙湖》為例,教師要先了解課文的主題是環(huán)保,然后精心選擇和設計“介紹點”,如介紹過去羅布泊美麗的風景,將羅布泊的過去與現(xiàn)在做對比,然后進行介紹,講解羅布泊的污染問題等,讓學生從中領悟作者對羅布泊消逝的痛心以及對人類任意破壞環(huán)境的憂慮之情,進而珍惜身邊不該丟失的風景。第二,學生在傾聽之后,再動手寫一寫聽到的內容。假如學生基本上能夠將聽到的內容寫出來,說明學生已經理解了教師所說的內容。經常開展這樣的訓練活動,學生聽得多了,語言材料自然就會變得豐富,語感也就慢慢地培養(yǎng)起來了。
二、在比較中形成語感
語感專家王尚文指出:“言語,包括形式(怎么說)和內容(說什么)兩個方面,但真正能夠成為‘感的對象的卻是言語的形式?!币虼?,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文本材料,通過比較言語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對言語的形式進行比較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增、刪、移、換”的語感訓練方式。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加一加”“減一減”“移一移”“換一換”等方式,引導學生對文本中的詞語、句子等進行比較。以教學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課文《春》為例,教師可以用“換一換”的辦法,將句子“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中的“鉆”換成“冒”或“長”,將句子“深藍色的天空里懸著無數(shù)半明半昧的星”中的“懸”換成“閃”或“掛”,讓學生進行對比,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感。第二,通過設計比較式的問題,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比較,弄清楚為什么要“這樣說”而不是“那樣說”,應該“怎么說”更好,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感。以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課文《陋室銘》為例,文中大量運用了“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等句子,其實這是作者在批判某一類事物。對此,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作者為什么不直接進行批判”“你認為應該怎樣說更能表達作者的真實想法”。通過這樣的比較,能夠令內容變得更豐富,學生從中也能夠體會“含沙射影”“巧詞掩飾”等詞的妙用。
三、在聯(lián)想中提升語感
由于語感本身具有聯(lián)想功能,因此豐富的聯(lián)想有利于提升的學生語感。在語文教學中,文本中有些句子不僅具有字面意義、語表意義,還具有言外之音、語外之意,教師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捕捉文本的言外之意。教學時教師可以“刺激”學生產生聯(lián)想,如運用語言的外在形式讓學生將文本中描繪的情景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體驗聯(lián)系起來,從眼前的文字聯(lián)想到現(xiàn)實生活,擴大學生的語言感受面,達到提升語感的目的。在教學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聯(lián)想呢?教師可以從熟悉的人或事入手。以教學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課文《臺階》為例,分析“父親”這一人物形象時,教師可以這樣“刺激”學生聯(lián)想:父親對高臺階的渴慕體現(xiàn)了父親什么樣的性格特點?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父親”這樣性格的人物?在提問中“刺激”學生產生聯(lián)想,通過聯(lián)想理解“父親”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這樣做既能夠使學生理解文本內涵,又拓展了學生的語言感受面,提升了語感。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教師除了精心備課,吃透教材,還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實施教學,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感。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