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余,方 梅
(陜西省安康市中醫(yī)醫(yī)院,陜西 安康 725000)
早期護理干預在腹部手術后并發(fā)炎性腸梗阻中的應用價值
吳家余,方 梅
(陜西省安康市中醫(yī)醫(yī)院,陜西 安康 725000)
目的 探討腹部手術后并發(fā)炎癥性腸梗阻治療中行早期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80例,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行常規(guī)護理與早期整體護理,比較2組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以及排氣與排便時間均比對照組顯著縮短。僅對照組2例患者由于術后排便與排氣較差行手術治療。2組患者均治愈出院,在出院時均能夠恢復正常飲食。結論 有效的整體護理干預能夠加速腹部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疾病康復,減少并發(fā)癥,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早期護理干預;腹部手術;并發(fā)癥;炎性腸梗阻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是腹部手術治療后早期并發(fā)癥,大多由于腹部手術創(chuàng)傷或腹腔內部炎性反應等引發(fā)腸壁滲出以及水腫,導致腹腔內部的廣泛粘連,嚴重影響腸胃的正常功能,是腹部外科手術后的嚴重并發(fā)癥[1]。多發(fā)于手術后1~3周,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引發(fā)重癥感染以及多發(fā)性腸瘺等嚴重的并發(fā)癥[2]。通過有效的早期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加速患者腸胃功能的恢復,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提高臨床治療的有效性[3]。本研究對腹部手術后并發(fā)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收效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7月—2013年6月收治的腹部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80例,均在腹部手術后7~14(8.2±2.3)d發(fā)生炎癥性腸梗阻,臨床表現(xiàn)為術后排便與排氣停止,腸鳴音減弱甚至消失,不同程度的腹部脹痛,部分患者存在腹腔氣過水聲;X射線示小腸存在一定程度的積液與積氣情況,立姿X射線能夠發(fā)現(xiàn)液氣平面?;颊呒凹覍倬炗喼橥鈺R噪S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2組:觀察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齡19~64(54.1±9.3)歲;發(fā)病時間為術后3~13(8.1±2.7)d;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手術8例,胃癌根治術7例,膽囊切除術8例,結直腸癌根治術5例,閉合性小腸穿孔術6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切除術6例。對照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齡18~66(53.7±10.1)歲;發(fā)病時間為術后4~15(7.8±3.2)d;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手術10例,胃癌根治術8例,膽囊切除術7例,結直腸癌根治術4例,閉合性小腸穿孔術5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切除術6例。2組性別、年齡、發(fā)病時間等一般資料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2組入院后均給予對癥治療,包括禁食、抗感染、胃腸減壓、營養(yǎng)支持、水電解質平衡、生長抑素治療等。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給予早期整體護理,具體如下。
1.2.1病情觀察 患者入院后選擇保守治療,要強化病房的巡視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病情。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腹部手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的腹痛癥狀不明顯,通常表現(xiàn)為對稱性,患者腹部逐漸隆起膨出,通常不存在蠕動波,無法確定腸型,在腹部進行觸診存在柔韌的感覺,通常在切口或臍周下方,無法觸摸到包塊或腸襻。如果患者突然發(fā)生嘔吐頻繁、腹痛劇烈、休克或發(fā)熱等病情改變,需要特別注意絞窄性或機械性腸梗阻的發(fā)生,及時觀測病情并向醫(yī)生報告,避免治療時機的延誤。而病情加重情況的觀察中,需要對嘔吐嚴重、腹痛加重、腹膜炎、休克、發(fā)熱、膿性滲液以及酸中毒等情況重點觀察。
1.2.2心理護理 患者及其家屬大多對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的相關知識認知不足,常表現(xiàn)為明顯的焦慮狀態(tài);如果患者在術后的早期恢復過程中發(fā)生腸梗阻,會對腸梗阻較長病程有所擔心,進而加重焦慮不安的不良情緒。所以在早期臨床護理中責任護士要與患者及其家屬多交流,對患者的傾訴與要求耐心傾聽,完成良好的健康宣教護理,減輕患者的擔心心理。護理過程中積極消除患者焦慮與緊張等不良情緒,盡可能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幫助患者樹立治療疾病的信心,使其能夠積極配合臨床護理與治療。
1.2.3飲食護理 在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確診之后,除常規(guī)護理的禁飲與禁食護理外,還需要進行胃腸減壓護理,選擇質地較為柔軟的硅膠胃管,在操作過程中密切觀察胃管插入的具體深度,保持深度的最佳范圍為60~70cm,及時對胃管進行沖洗護理,每3h1次,確保胃管的通暢[4]。密切觀察患者腹部的體征與肛門的排氣狀況,特別注意胃腸功能的改變。如果患者的腹部疼痛癥狀緩解,腹部觸感逐漸柔軟,胃腸內容物減少,腸鳴音消失,肛門逐漸恢復排便與排氣狀況,表明患者的腸梗阻情況有緩解,能夠停止減壓處理。患者均行完全靜脈胃腸外營養(yǎng)治療,在胃腸功能恢復正常后繼續(xù)對飲食類型進行嚴格控制,持續(xù)1~2周,同時處理好胃管及其局部的消毒護理,避免并發(fā)癥發(fā)生。在疾病治療的終末期,胃腸道的蠕動能力逐漸恢復,早期進行合適的腸內營養(yǎng)支持,堅持濃度逐漸升高、速度逐漸加速的治療原則。護理中對飲食的類型嚴格控制,少食多餐,在開始的時候首先給予較小量的流質飲食,在2d之后,如果不存在其他異常情況逐漸向半流質飲食過渡。因為疾病存在手術的刺激與創(chuàng)傷,胃腸道的消化功能較差,忌食黏、硬、生、冷的食物,避免飲食不適加重病情的發(fā)展,盡量選擇容易消化與清淡的食物。
1.2.4胃腸道減壓護理 患者在確診為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之后,需要立刻開始禁飲禁食,同時給予胃腸減壓。由于患者禁食時間過長,容易產生進食的渴望心理,需要在護理中向患者說明禁食的必要性,勸誡患者不要私自進食。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與通常情況的腸梗阻有所區(qū)別,如果處理存在問題,容易引發(fā)腸瘺、重癥感染以及胃穿孔等嚴重并發(fā)癥。胃腸道減壓護理能夠有效緩解胃腸道的積氣與積液,明顯緩解腹腔內部的壓力,能夠有效防止腸壁發(fā)生壞疽與穿孔,同時可以有效避免發(fā)生發(fā)展為絞窄性腸梗阻,而腸腔內容物逐漸減少,在壓力下降之后腸壁的水腫情況緩解,減輕腸梗阻的情況。所以在臨床護理中要服用生理鹽水,能夠在胃腸檢查過程中不影響減壓效果并稀釋食物。生理鹽水是等滲溶液,能夠主動進入滲透壓感受器,增大其體積,加速胃腸道排空的速度,還能夠對口腔與食管起到清潔作用,保持患者的口腔舒適濕潤,并潤滑胃管的外周組織,緩解對食管、咽喉、胃黏膜的刺激作用。同時生理鹽水對胃壁的沖擊力較小,能夠有效避免殘胃的胃漏發(fā)生,還能夠有效緩解胃殘端面的水腫情況,加速創(chuàng)面愈合。早期帶管不適應的患者可以進行口腔護理,在3d后幫助患者完成刷牙。
1.2.5生長抑素護理 施他寧為人工合成生長抑制素藥物,能夠通過胃腸道激素分泌功能的控制,減少消化液的分泌作用,同時減少腸道腔內的液體潴留,緩解腸壁的缺血性水腫癥狀,促進腸道蠕動情況。本研究中2組患者均選擇該藥,在腸道功能逐漸恢復后停藥。在藥物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腸鳴音是否活躍、腹部是否變軟、胃液的量是否減少且變清,將這些情況記錄后報告給醫(yī)師,對醫(yī)師是否減少生長抑素的藥物劑量提供支持。重點觀察生長抑素治療可能引發(fā)的并發(fā)癥,如嘔吐、惡心、血糖異常以及腹部痙攣性疼痛等情況。
1.2.6體位護理 休克患者選擇平臥位,其他患者通常選擇半坐臥位,以有效緩解對膈肌的壓迫,減輕腹脹癥狀對呼吸的影響,對于引流還有促進作用。
2.1臨床治愈時間 患者均治愈,僅對照組2例由于無法正常排便與排氣再次手術后痊愈出院。觀察組治愈時間為10~14(11.33±3.65)d,對照組為11~18(12.97±4.74)d,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541 7,P<0.05)。
2.2肛門排氣與排便時間 觀察組再次排氣與排便時間低于48h的比例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無法正常排便與排氣需再次手術的比例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3不良反應 2組未見其他明顯并發(fā)癥發(fā)生,在出院時均能夠正常飲食。
表1 2組肛門再次排氣與排便的時間比較 例(%)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在確診后需要及早開始正規(guī)治療,首選保守治療。主要原因是腹部手術后可能引發(fā)腹腔內部粘連,部分患者可能不存在臨床癥狀,而有臨床癥狀的患者在保守治療的過程中存在腹腔內部廣泛粘連情況,同時組織較為脆弱、容易出血,腸壁發(fā)生水腫,不能夠有效分離,在早期行再次手術治療也難以獲得良好的效果,還可能加重腸梗阻的情況[5-6]。而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常發(fā)生在腹部手術后1~3周,這個階段腸粘連與炎性癥狀均處于嚴重期,且手術治療中無法準確確定梗阻的位置,強行手術,容易引發(fā)多種手術并發(fā)癥。而在保守治療時,需要對患者的病情發(fā)展變化密切觀察,如果治療作用不明顯,或者腹痛與腹脹的癥狀加劇,或者發(fā)生腹膜刺激征,需要及時手術治療[7]。在腹部手術中需要盡量避免對腸管的損傷,如果必須分離腸管且存在廣泛粘連的情況,需要噴灑抗炎防粘劑。在手術結束后以大量的生理鹽水將腹腔內的異物沖洗干凈,避免腹腔內部感染,對炎性癥狀積極治療??梢赃m當延長高危人群在手術治療后的禁食時間,同時進行營養(yǎng)支持。在護理工作中對配置好的營養(yǎng)支持的全營養(yǎng)混合液體,在室溫環(huán)境下24h之內物理與化學性質不存在明顯改變的情況下,均勻輸入。本研究2組患者均治愈出院,并無明顯并發(fā)癥發(fā)生,而觀察組治愈時間相比對照組顯著縮短,術后再次排便與排氣時間也明顯短于對照組。提示整體護理模式可促進腹部手術早期炎性腸梗阻的康復,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1] 王惠兒. 經鼻型腸梗阻導管治療老年患者腹部術后早期腸梗阻的護理[J]. 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2012,24(1):108-109
[2] 汪君芬. 鼻飼泛影葡胺治療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34例的護理體會[J]. 護理與康復,2011,10(6):510-511
[3] 劉巧鳳. 中藥丁桂散穴位貼敷神闕穴對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護理干預[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2,16(22):173-174
[4] 黃亞輝. 腹部手術后并發(fā)炎性腸梗阻患者的早期臨床觀察及護理[J]. 吉林醫(yī)學,2014,35(4):848-849
[5] 曹其靜. 40例腹部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的護理干預[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3):45-46
[6] 沈春蕾,陶愛偉,姚永琴,等.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保守治療的護理[J]. 護理與康復,2012,11(6):526-527
[7] 袁建梅. 非手術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觀察及護理[J].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9,18(10):1179-1181
10.3969/j.issn.1008-8849.2015.07.040
R473.6
B
1008-8849(2015)07-0780-02
2014-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