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貽達
摘 要:課改以來,語文教學中總存在著“復雜、繁瑣、臃腫”這些令人憂心的現(xiàn)象,課堂教學耗時低效。因此,簡明的教學目標、簡化的教學內(nèi)容、簡潔的教學過程、簡便的教學方法才是語文課堂應追求的目標,也只有這樣做,才能讓語文新課堂“簡”出精彩。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目標簡明;內(nèi)容簡化;過程簡潔;方法簡便
就現(xiàn)在很多老師的狀態(tài),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人已經(jīng)深切感受到語文的難教,以致在教學實踐中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導致課前預設的教學任務不能按時完成。如何使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得更出彩,從而提高課堂時效?全國小語會會長崔巒老師在第六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上的總結(jié)發(fā)言,就此問題提出了對本次活動的評課標準,其中第二點是教學目標要明確;第四點是教學過程要樸實,教學環(huán)節(jié)合理、簡化,教學手段簡便、實用。最后還向教師提出期望:憑借簡明的教學目標、簡約的教學內(nèi)容、簡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簡便的教學方法,達到真、純、實、活的教學境界;努力實現(xiàn)“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fā)展”的教學理想。本著自己對崔巒老師在此次活動中總結(jié)發(fā)言稿的粗淺理解,并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我深深領(lǐng)悟到:教師要在教學中學會簡化頭緒,做到教學目標簡明、教學內(nèi)容簡化、教學過程簡潔、教學方法簡便,才能讓語文新課堂出彩。下面我就如何“讓語文新課堂‘簡出精彩”來談談自己一些膚淺的認識。
一、教學目標簡明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學主編張慶老師曾說過,語文教學要變過去的“加法思維”為“減法思維”,要給語文教學減輕負擔,簡化頭緒,使之目標集中,輕裝前進。當然“減少”是為了“增加”。目標集中,抓住根本,剪去枝枝蔓蔓,去掉形式主義,反而能夠?qū)⒘α坑迷诘度猩希氃陉P(guān)鍵處,從而取得以約馭博的效果。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1.設定簡單集中
目標是行動的導向,沒有明確的目標就失去了行為的方向。然而,一堂課我們往往會提出多個教學目標,從傳授字詞句篇知識到培養(yǎng)聽說讀寫能力;從訓練閱讀理解到指導寫作方法;從語言文字的揣摩到情感、品德的熏陶……“目標”一多,我們教師往往又因“目標”而手忙腳亂,導致真正能實現(xiàn)的最多只有一兩個,有時甚至連一個目標都難以達到。時間是個常數(shù),目標越多,每個目標所分配的時間就越少,勢必造成“水過地皮濕”,什么都想抓,結(jié)果什么都沒有抓住。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少則得,多則惑”。既然如此,我們是否可以暫時舍棄一些東西,把一節(jié)課的目標就定在一兩個上,把所學的“專項”打得更扎實呢?
2.把握三維一體
有些老師備課,將教學目標設定為:(1)知識能力;(2)方法過程;(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專家認為這是將語文學習的目標復雜化了。因此,我們應該倡導“三維目標的整合”,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寓于知識能力的學習之中,而不是游離于知識能力的學習之外。如有位老師執(zhí)教《水》一課,其中有這么有一段話:“記得那時候我們一個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處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經(jīng)常要排上一個小時的長隊,才可以挑上一擔回家。”這位老師是這樣教學的:
師:讓我們先把目光聚焦到那一處很小的泉眼邊,誰來讀讀課文的第一節(jié)?(生讀略)
師:這段話中的哪些詞句能夠讓我們充分感受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貴的東西。”
出示:記得那時候我們一個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處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經(jīng)常要排上一個小時的長隊,才可以挑上一擔回家。(指名讀)
師:假如這是電影畫面里一個遠遠的鏡頭,你看到了什么?
生1:看到人們排隊挑水。
生2:看到長長的隊伍在挑水,水快挑完了。
師:請把你的感受用朗讀體會出來。(生讀略)
師:老師把鏡頭推近,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1:一個個人在艱難地挑水,我還看到他們都是滿頭大汗。
生2:我看到了崎嶇的山道。
生3:我看到渾濁的水就要干涸了。
師:請把你的理解化成精彩的朗讀。(生讀略,師范讀)
師:把這些詞語連起來想一想,你讀出了什么?這一擔水的代價是什么?(生感悟后齊讀)
……
本案例“十公里之外”“一個小時的長隊”“一擔”這些知識數(shù)字的理解對學生來說很抽象,這位老師在教學中沒有引領(lǐng)學生對這些抽象的數(shù)字進行繁瑣的比較分析,而是把它放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讓學生聯(lián)想電影鏡頭或聯(lián)系學生實際展開想象來理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生活世界和想象世界,然后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感悟為什么“水,會成為村子里最珍貴的東西”。我覺得,她這樣做是把目標的三個維度作為一個整體,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寓于知識能力的學習之中,教學效果自然是明顯的。
二、教學內(nèi)容簡化
我們常說,語文不是思想品德,不是科學歷史,語文姓“語”,認清楚了語文學科的本質(zhì)特性,就不會無故夸大、縮小語文的功能。該教什么,該學什么,心中自然清楚明白。如,教學《太陽》一課,有老師以延伸課外的名義,用大量的教學時間組織學生探討太陽的“種種知識”,其結(jié)果是語文課被異化為各科的大雜燴。又如,教學《秦始皇兵馬俑》,有老師讓學生收集秦始皇的有關(guān)資料,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這本來是無可非議的,可是有位老師卻用大半堂的時間讓學生各自展示資料,并節(jié)外生枝地討論“秦始皇的功與過”。這就遠離了文本,拓展得有些過頭了。
因此,要做到簡化教學內(nèi)容,教師首先就必須認真研讀文本教材,把文本教材讀厚、讀深、讀透,探得深埋于文本之中的驪龍之珠;然后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提煉,去粗取精,以少勝多,清清爽爽,輕裝上陣。
三、教學過程簡潔
現(xiàn)在的課堂教學,我總感覺到對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把握不準,教師總會把課教得很碎,不是讓學生去查第幾個自然段,就是自己一節(jié)一節(jié)地去教,甚至一句一句地去教。我們總是熱衷于縱橫無度地“開發(fā)”教學的內(nèi)容和形式,如,有位老師執(zhí)教《云房子》的第一課時:(1)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2)云房子是誰造的?怎么知道的?當學生回答后讓學生齊讀。(3)指導學習第二自然段。小鳥們造了哪些云房子呢?你喜歡小鳥造的哪所房子?用朗讀告訴大家。教師隨機點撥,學生讀一句分析一句,如:“什么是禮堂?”“高大的樓房到底有多大?”“有的像大冬瓜一樣傻傻橫著”“哪個詞用得比較好,為什么?”“你能把禮堂想得大一點嗎?”……假如你想造房子,你想造什么樣的?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句式練習。(4)學習第3、4自然段,哪些詞語能看出小鳥高興極了,找出詞語說一說。然后師生進行表演,最后離開教室。
一節(jié)課就這樣匆匆結(jié)束了,表面上好像教得很扎實,其實學生的朗讀還是在原地打轉(zhuǎn),學生沒有在朗讀中感受到云房子的美,我覺得這種通過逐句分析的句子,因為沒有原來安坐的位子了,孤零零的是多么的可憐!就好像魚兒離開了水,沒有了靈氣,沒有了活力。
其實在日常工作中,我們也常常聽到老師們會說:“這篇課文真沒有什么可講的?!睆闹形覀儾浑y窺見老師的語文教學心理:渴望講解分析。一旦沒東西可講,便無所適從了。因此,沒有什么內(nèi)容可講的教材,一旦走進語文教師的課堂里,可講的內(nèi)容總是那么多,分析起來總是那么頭頭是道。是不是老師潛意識里擔心不講會影響學生的理解?不講不放心,不講好像失職似的。一節(jié)課教師用心良苦,恨不得把自己體會到的內(nèi)容全部講出來。一篇淺顯的文章,經(jīng)過講深、講透、講細、講全,語文教學落入繁瑣分析的窠臼,變得復雜化。
三、在教學中對教師的要求
1.精講多練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薄白x讀寫寫,寫寫讀讀”,實實在在地“讀讀寫寫,寫寫讀讀”就是語文學習過程中再好不過的實踐。因此,教學中,教師應做到“精講多練”,精講,講精華,講精髓,講精煉,畫龍點睛,提要鉤玄;多練相對精講而言,讓學生多讀、多寫,自主參與言語實踐。當然,讓學生多讀、多寫并不是課堂上就讓學生讀讀書、寫寫字那么簡單、隨意。課堂教學要有一條主線,提綱挈領(lǐng),綱舉目張,統(tǒng)領(lǐng)整個課堂教學。
2.巧妙切入
在閱讀教學中,找準“切入點”,能簡化頭緒,突出重點,擺脫那些多余的情節(jié)分析和繁瑣的提問應答。怎樣找準閱讀教學的切入點?在與文本對話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大部分課文中都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切入點。或一詞,或一句,或一段;或開篇,或總結(jié),或承上啟下。找準切入點,引導學生從整體感知課文,就會讓學生對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經(jīng)常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切入文本:(1)抓題眼。題目是課文的眼睛,題眼即文章標題中的關(guān)鍵字眼,它是課文的窗口,通過它可以窺視中心,把握主旨。扣住題眼,往往可以輻射全篇。如《花潮》一文,“潮”即題眼,花和潮本是毫無相關(guān)的兩種事物,為什么聯(lián)系在一起,中間可用什么詞把它們連起來?“如、似、好像等”,那么“潮”就是作者的一種聯(lián)想。(切合本文的重點訓練項目:分辨作者的見聞和聯(lián)想。)我設計教學步驟:審題抓綱,感知花如潮;初讀課文,尋找花如潮;精讀課文,體會花如潮;再讀課文,感受人如潮、心如潮,皆因花如潮,一線貫穿,不枝不蔓。(2)抓關(guān)鍵詞。如果我們仔細閱讀和品味語言文字,就會發(fā)現(xiàn)課文中有許多高度概括、內(nèi)涵豐富的詞語,這些詞語對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起著很大的作用。如《林?!芬晃膯枺赫n文重復最多的詞是什么?當學生找到“親切、舒服”后,因勢利導:大家可以順著這條思路邊讀邊想,是什么事物讓作者感到“親切、舒服”?討論明白:一是看到美麗的景色;二是林海與祖國建設連在一起;三是人與山的關(guān)系日益密切。從而迅速厘清文脈,寫景—寫物—寫人,然后就此依次學習課文,和諧統(tǒng)一。(3)抓中心句。中心句的呈現(xiàn)方式因文而異。有的開篇點題,有的篇末總結(jié),有的是全文的概括,有的是段落的小結(jié)。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的最后一句:“伯父就是這樣一個人,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苯虒W時緊扣這句話學習三個故事體會伯父的為人。(4)從“反復”中提煉。如課文《一粒種子》中,把“挺一挺”這個描寫種子發(fā)芽的動作重復了三次。第一次是因為暖和(溫度),第二次因為喝了水(水分),第三次是因為蚯蚓松了土(空氣)。這三個“挺一挺”是種子發(fā)芽的條件,也是貫穿全文的主線。
四、教學方法簡便
說到教法,想必很多人有與我們一樣的感慨:“語文課越來越不會教了!”為什么?道理很簡單,語文課花樣百倍、形式迭出。比如表演、探究、模仿、視頻等等,似乎沒有這些就不能稱其為語文課,更談不上“精彩”二字了。于是,一段時間內(nèi),老師就挖空心思追求“獨特”和“創(chuàng)造”。其實,語文課的教學形式必須是完全出于教學內(nèi)容的需要。教師的“教”應尊重學生的原始身份——一名讀者,明確教學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同時要努力追求在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美好境界中滋潤孩子的心靈。讓語文課輕裝上陣,教學的方式就必須追求一種“四兩撥千斤”的藝術(shù)效果,強調(diào)教師能在最簡潔的形式下取得最佳的課堂效果。
1.把“讀”作為基本手段請上前臺
有的課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端”,教學環(huán)節(jié)“復雜多樣”,而學生卻連短短的一篇文章也沒讀熟。新課標強調(diào)“要注重對語言的感悟積累運用”。它的憑借就是讀書。我認為,首先,語文課上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朗讀、默讀(要有一定速度),不是只言片語地讀,也不是少數(shù)人的讀,是大面積地落實到每個學生的潛心地讀,要做到課文不讀熟不開講。其次,讀書要有目的、有層次地讀。如,有老師教借景抒情的課文:初讀,讀通順;再讀,讀出境(讀文章想畫面);三讀,讀出情(一切景語皆情語),談感受。通過課上的反復練讀,把課文讀正確、讀順暢直至讀出感情,一節(jié)課自始至終貫穿一個“讀”字。再如,有位教師教學《水》這篇課文,就引領(lǐng)學生抓住人們在下雨天盡情享受得水之樂和人們挑水艱辛的缺水之痛苦,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自由讀、范讀、個別讀、引讀、齊讀)引導學生反復揣摩、體會感悟為什么“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貴的東西”。讓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感受水的珍貴,在讀讀議議中提升情感。
2.讓“多媒體”用得“經(jīng)濟”、用得“實在”
多媒體要當用則用,用得其所。課件不用也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因為制作精當?shù)恼n件,如果把握好使用它的度,也能讓抽象的東西形象化、讓復雜的東西簡單化。如,有老師執(zhí)教《月光曲》一課,僅播放了兩次音樂,第一次是課前與學生談話時,播放了貝多芬的樂曲《獻給愛麗絲》;第二次是在學生學習課文后,了解了貝多芬的感情變化,在理解的基礎上大家共同欣賞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月光曲》,入情入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再如,有位老師在教學《水》一文時,在學生領(lǐng)悟雨天盡情享受的情景后,通過讓學生看電影《美麗的大腳》中的片斷,缺水之痛與得水之樂的對比,孩子心中的感受自然就非常深刻,也就激發(fā)了孩子珍惜水資源的情感,這時的錄像正是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課堂教學不管是對于老師還是學生,都至關(guān)重要。但要把語文課堂上得更出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僅要求教師下苦工夫備課,而且還要求教師有一種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在講課時能順其自然,不拼課,不玩課,能刪繁就簡、化難為易?!爸灰袆?,就有收獲!”這話一點也不假,我們老師在教學中不妨嘗試認真恪守“簡單”原則,我相信一定會收獲一堂堂精妙的課堂。
參考文獻:
[1]劉惠麗.如何簡化小學語文教學[J].神州旬刊,2012(10).
[2]孫軍.新課改下如何“簡化”語文教學[J].考試周刊,2012(94).
[3]樊勝.低年級語文教學目標的定位與簡化[J].教書育人,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