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區(qū)永昌小學 郝莉莉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即在生活中進行教育,教育應以生活為中心。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新課程強調(diào)要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將知識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語文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這也是大語文教學觀的需要。
“語文生活化教學”是指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學生生活相結(jié)合,使課堂教學方式變成學生積極參與、樂于參與的生活過程。
從現(xiàn)實的語文課堂看,教師比較注重教材內(nèi)容、教學流程,為了達成教學目標,只是一廂情愿地訓練講解,以期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而看教學效率,這樣做往往是事倍功半的。長此以往,學生就可能產(chǎn)生厭倦的心理。而在不能不為的強迫之下,學生的語文知識的積累,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就只能是一句空話。語文是人們在生活中廣泛運用的工具。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生活,同時把生活作為學生學習的源泉,能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的強烈愿望。將教學目的要求轉(zhuǎn)化為學生作為學習的內(nèi)在需要,能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在學習中更好的生活,從而獲得更廣泛的知識,并使情感得到真正的陶冶。
語文是一門與生活聯(lián)系十分緊密的學科。美國著名語言家華特.B.科勃斯持這樣的觀點:“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同?!闭Z文的學習不僅限于課堂和課本,社會、家庭、現(xiàn)實生活中都有取之不盡的語文素材,都可以學到語文。
如教授課文《槐鄉(xiāng)五月》的時候,我從野外找來了一大束槐花,并制作了槐花飯。那天,當我把鮮艷的槐花、香噴噴的槐花飯拿進教室的時候,學生們看著、聞著,已迫不及待地走進情境中去了。當然,后面的教學就水到渠成了。他們邊欣賞、邊品嘗,就自然而然地與課本融為一體了。所以這樣的教學容易使文本與生活真切地聯(lián)系一起,使學生、生活與文本零距離的對話,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興趣,自覺地在生活中理解文本,并超越文本,用文本表現(xiàn)生活。根據(jù)自己觀察體會到的,進行語言文字訓練,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地結(jié)合。
拼音是孩子們學習語文的工具,如何讓枯燥的拼音教學煥發(fā)活力呢?我根據(jù)華特的教育思想,在教學拼音的字形時,我除了讓學生聯(lián)系課文中的情境圖找出與拼音相似之處外,還讓學生回憶一下在家里、在學校、在街上、在商店等實際生活中與拼音相似的事物。每當此環(huán)節(jié)時,學生個個發(fā)言踴躍。他們有的說“m”像麥當勞的標記;有的說“k”像柯達彩色膠卷的標記;有的說“j”像我搭的積木;有的說“l(fā)”像我的玩具金箍棒;有的說“z”像我寫的數(shù)字2……當單調(diào)的拼音字母與實際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事物結(jié)合起來的時候,學生已牢牢記住了拼音字母的字形。
教育的終極目的在于實現(xiàn)個體素質(zhì)的社會化。教育就是要給學生提供生活場所,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jīng)驗、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生活與成長的過程。讓他們在課堂中驗證生活,在生活中感受語文。這樣,學生不僅能享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而且也能感受到學好語文的重要性。如教學《廣玉蘭》時,學生在對“我無法用文字準確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說它純白吧,又似乎有一種淡淡的青綠色滲透出來”這句話不怎么理解,這到底是一種什么顏色呢?為了消除同學們的疑惑,我就帶著學生事先在學校附近的公園里欣賞了廣玉蘭,讓學生親眼去看一看、親手去摸一摸,來充分理解這句話。通過聯(lián)系生活,打開了生活語文的源頭活水,閱讀自然流出了生活的清泉。
兒童往往生活在想象中,想象是他們的天性。簡直可以說,沒有了彩虹般絢爛的想象,兒童就如同生活在看不見陽光的灰蒙蒙的霧里。小學生年齡小,生活經(jīng)驗先天不足,在課堂上聯(lián)系生活總會有捉襟見肘的尷尬,如何還原一個美妙恰當?shù)纳钋榫衬??想象!因為兒童時期是想象力最活躍的時期。因此,我們就應充分利用和發(fā)掘孩子們的想象優(yōu)勢,讓他們從自然所提供的素材里創(chuàng)造出另一個想象的生活世界,讓閱讀伴隨著課文一同走進他們的心靈。因此,在《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的教學時,我積極引導:“哎呀,這些美麗的詞語也藏了起來了。它們藏在了芬芳的空氣中,藏在了挺拔的翠竹中,藏在了美麗的野花中,藏在了……親愛的同學們,請你們讀讀書,看看圖,找一找這些詞語藏在了哪兒啦?”這一段煽情的語言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jīng)驗,不僅把識字與美麗的大自然結(jié)合起來,把學生帶入到了有聲有色的大自然中,而且讓學生感受課文詞句所描繪的意境,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體驗是指由身體性活動與直接經(jīng)驗而產(chǎn)生的感情和意識。它強調(diào)體驗所產(chǎn)生的情感和意識感悟,建立在學生的親歷之后。這是現(xiàn)代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征。它又強調(diào),只有讓學生走進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才能放飛學生生命的自我,體驗成長的快樂,感悟生命的精彩。
課堂教學和生活中,常有一些事情,會使學生耳目一新、心靈一震,但又稍縱即逝。如課堂中突然闖入的一只蜜蜂,轟然倒地的桌子……這些都是激發(fā)學生寫作靈感、知道學生寫作的良機,教師應及時捕捉,因勢利導,即興作文。這樣的作文,因為學生經(jīng)歷了全過程,寫起來得心應手。
總之,生活處處是語文,生活時時是語文。語文學科作為各門學科的基礎學科,應該尋找一條突破教學封閉模式的新道路,變“應試語文”為“生活語文”,而這條道路只可能是語文教學生活化,只有它才能擴大學語文和運用語文的時空界限,使學生利用課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廣泛運用,在實際運用中提高聽說讀寫的綜合語文能力。也只有它,才能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足夠的興趣,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由狹窄的課堂教學變?yōu)槿谌肷畹纳罨虒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