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利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浙江 杭州 210023)
作為“中華文化小說”(周汝昌,1989:11),《紅樓夢》的英譯研究具有重要的學(xué)術(shù)價值。但是,從底本選擇的角度,研究《紅樓夢》的英譯的論著目前還非常少見。關(guān)于霍克思(David Hawkes,1923-2009)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的底本選擇的問題,目前有兩種意見。一種認(rèn)為,他依照的主要是“程乙本”,另一種則認(rèn)為其譯文自有其創(chuàng)造性的底本①嚴(yán)苡丹《〈紅樓夢〉親屬稱謂語的英譯研究》(第11頁,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李海琪《試論〈紅樓夢〉霍克思譯本的底本使用問題》(載《洛陽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1年第3期)認(rèn)為,霍譯的底本是“程乙本”;而王宏印(《試論霍譯〈紅樓夢〉體制之更新與獨創(chuàng)》,收入劉士聰主編,《〈紅樓夢〉譯評:〈紅樓夢〉翻譯研究論文集》,天津:南開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版)和鮑德旺與劉洵(《霍克思〈紅樓夢〉英譯底本分析》,載《江蘇社會科學(xué)》2012年第6期)則指出,他是自己創(chuàng)造了一個底本。。那么,相較而言,哪一種意見更符合實際?其中存在的問題能說明什么?對翻譯研究本身會有什么樣的啟示?本文聚焦第十三回秦可卿離世、托夢王熙鳳一節(jié),探討相關(guān)問題。選擇這一部分我們可以借此討論這些問題:第一,《紅樓夢》是部“未定稿”小說,其書寫本身留有疑問;那么,對有關(guān)疑問,譯文之中如何處理?第二,對有關(guān)問題的處理,因為原作的未完成性,參照原著的諸多版本,可以使霍克思底本的選擇,得到比較準(zhǔn)確的印證,以便為今后重譯打下基礎(chǔ)。第三,若是從未完成性的角度來審視跨文化翻譯,進(jìn)一步的研究又該如何運作,有關(guān)措施和方法又會給翻譯研究帶來什么啟示?
有關(guān)秦可卿離世,按照目前所能見到的《紅樓夢》版本,可謂自在情理之中。但是,到第十三回她真的去世,文字表達(dá)上出現(xiàn)了異樣情況,作者“煙云模糊”起來,不免讓人尋思,敘事者到底是在說什么。一般讀者要進(jìn)一步了解,通常會求助于“脂評本”系統(tǒng)的稿本,參考其中的相關(guān)批語。這是通行的版本中所見不到的。一般的閱讀已然如此,而有關(guān)描寫之中又有作者有意設(shè)下的“特筆”,那么,英文譯者更需要“追根溯源”的解讀。
“脂評本”如此重要,霍克思是否有所參照?這無疑是考察他的底本的一個重要依據(jù),也就是說,他的譯文是否“更接近”于“原著”,要通過與“脂評本”比較才能做出判斷。但是,仔細(xì)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霍克思很少關(guān)注“脂評本”,而且,目前對他譯本的考察也十分罕見,關(guān)于霍克思英譯《紅樓夢》的研究才剛剛起步。
秦可卿離世的故事,其“蹊蹺”之處,有關(guān)描寫將之顯露于“合家”的反應(yīng)上。關(guān)鍵在于“脂評本”與“程乙本”相應(yīng)的譯文有明顯的不同:
秦可卿“托夢”給王熙鳳,警告她要為家族的未來著想籌謀,以避免“樹倒猢猻散”的結(jié)局。她為此還提出了未雨綢繆的方案??汕湔f道:“萬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語”。諸家的譯文,用的都是“盛筵必散”。①萬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語(Hawkes 280)譯文1.even the best party must have an end(Hawkes 281)譯文2.Even the grandest feast must have an end.(Yangs 176)譯文3.after a sumptuous feast there is sure to be a parting.(Bonsall 108)而且,諸如“馮其庸評批本”、“成愛君校輯本”以及“周汝昌匯校本”,也都是這樣。②本文所參考引用的《紅樓夢》版本包括:曹雪芹著,《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本)(影印本),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0年版;曹雪芹著,《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本)(影印本),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5年版;曹雪芹著,《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己卯本)(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曹雪芹著,《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辰本)(影印本)(一),沈陽出版社,2006年版;曹雪芹著,《蒙古王府本石頭記》(“蒙府本”)(一),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0年版;曹雪芹著,《戚蓼生序本石頭記》(戚序本)(影印本),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5年版;曹雪芹、高鶚著,《乾隆抄本百卄四回紅樓夢稿》(夢稿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曹雪芹著,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蘇聯(lián)科學(xué)院東方學(xué)研究所列寧格勒分所編定,《紅樓夢》(一)(列藏本)(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曹雪芹著,《清乾隆舒元煒序本紅樓夢》(一)(舒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曹雪芹、高鶚著,《程甲本紅樓夢》(第一冊)(影印本),北京: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1992年版;曹雪芹、高鶚著,(日本倉石武四郎舊藏)《程乙本紅樓夢》(倉石本)(影印本),北京:中國書店,2011年版;曹雪芹、高鶚著,護(hù)花主人、大某山民、太平閑人點評,《紅樓夢》(三家評本)(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曹雪芹、高額著,俞平伯、啟功注,《紅樓夢》(上)(俞平伯、啟功注本),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0年版;曹雪芹著,周汝昌匯校,《紅樓夢》(八十回《石頭記》)(上)(周汝昌匯校本),第1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頁;曹雪芹著,成愛君校輯,《紅樓夢》(七十八回匯校匯評本)(成愛君校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95頁;曹雪芹著,《紅樓夢》(校注本)(北師大本)(一),北京: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87年版;曹雪芹著,高鶚續(xù),鄭慶山校,《脂本匯校石頭記》(上)(鄭慶山校本),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曹雪芹、高鶚著,馮其庸評批,《瓜飯樓重校評批紅樓夢》(上)(馮其庸評批本),青島:青島出版社,2013年版,第191頁;曹雪芹著,脂硯齋評,鄧遂夫校訂,《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校本》(庚辰校本),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曹雪芹、高鶚著,王蒙評點,《紅樓夢》(增補版),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其中,“倉石本”和“有正小本”,未見頁碼標(biāo)示。原文引文以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為準(zhǔn),異文則查核上述諸種版本,后者引用時標(biāo)以簡稱,不詳注,下同。但是,這里還另有異文。“紅學(xué)家”鄧遂夫在其校注的《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校本》特地加注指出:
“萬不可忘了那‘盛筵不散’的俗語”,整個這句話,在現(xiàn)存十余種脂評本中,除戚序、戚寧本改“不散”為“必散”之外,其余各本文字相同。說明作者在歷次修改的原稿本中,這句話從未作過一絲改動;傳抄中亦基本上未出現(xiàn)常見的擅改或抄誤。然而如今印行的各種《紅樓夢》校勘本,偏偏悉依戚序、戚寧本的獨家改字作“必散”,不能不令人產(chǎn)生深深的疑惑。試推敲秦氏詞語,原只在提醒鳳姐注意該俗語,大有點到為止、“天機不可泄露”之意,因而僅用了該俗語原有的四字加以點示(“不散”是里面的原話,似不可改為“必散”)。更重要的是,作者于此尚無意讓讀者了解該俗語的全貌(否則大可直書出來);而直到第二十六回,才安排小紅于不經(jīng)意中首次說出,正可達(dá)到讓讀者回味無窮的效果。總之,對這類在作者的歷次定本中從未作過改動,且無任何證據(jù)說明是作者筆誤或抄手妄改的重要語句,在校訂中不宜輕易更動。(曹雪芹,2009:268)
按照這一觀點,第一,“脂評本”大多用的是“不散”,而不是“必散”;第二,就語境而論,改為“必散”可能有違警示之為警示的意味,口氣過重。第三,后文才寫出整個俗語,可能是作者的藝術(shù)追求不斷深入的表現(xiàn)。所以,霍克思譯為“even the best party must have an end(Cao Xueqin,2012:281)”,明顯沒有參照“脂評本”。其“底本”選擇,使譯文提前點明了作者在此欲曲意表達(dá)的意思,沒有表達(dá)出原著那種引人深思、耐人尋味的意境;原著那種曲徑通幽的幽微奧妙之處,在譯文中變得平鋪直敘,讓人遺憾。跟后文之中出現(xiàn)的同一個俗語的翻譯對照起來,由于所依“底本”有誤而帶來的譯文缺陷會更明顯:
千里搭長棚,沒有個不散的筵席。(第二十六回)
譯文:You know what they said about the milewide marquee:Even the longest party must have an end.(Cao Xueqin,2012:617)
不難看出,盡管霍克思以long來取代前文所用的best,還是讓人覺得,這里的譯文并沒有“曲盡”原文的意蘊。因為,如果“脂評本”一般都是“盛筵不散”,那么,通行本之中的“必”似乎就有將未來的可能性,斷為不得不然的事情。這不合理。畢竟,可卿是在勸說熙鳳留心,進(jìn)而提出應(yīng)對措施,而不完全是“紅色預(yù)警”。同時,可卿之死的描寫,實則又是為了突出回末詩中所說的“金紫萬千誰治國?裙釵一二可齊家”這一主題,也就是展示熙鳳的才華。因此,太過嚴(yán)重的警示,不合情理。更何況,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就此而論,譯文之中嚴(yán)厲到了極點,甚至有大禍臨頭架勢的那種口吻,與秦可卿這里應(yīng)有的良苦用心不相一致。這樣,參照通行本的英譯之中對這個人物的描述,也就在這里“出格”了。因而,對原文的解讀,不管是語內(nèi)的探究,還是語外的轉(zhuǎn)譯,都有必要回到“脂評本”。
版本1 鳳姐聽了此話,心胸大快,十分敬畏。(甲戌本,2010:128;庚辰本,1975:270;己卯本,1981:240;蒙府本,2010:452;夢稿本,1984:149;舒序本,2007:1970;戚序本,1975:434-435;列藏本,1986:427;俞平伯、啟功注本,2000:130;庚辰校本,2009:259;馮其庸評批本,2013:190;周汝昌匯校本,2006:122)
版本2 鳳姐聽了此話,心胸不快,十分敬畏,[……](甲辰本,2006:392;三家評本,1988:193;程甲本,1992:362;程甲本(北師大版),1987:208;王蒙評點本,2005:117)
這里寫的王熙鳳,雖然與秦可卿心意相投,但其言動行事卻決然不同。無所畏懼,專橫跋扈,甚至講“你是素日知道我的,從來不信什么是陰司地獄報應(yīng)的。憑是什么事,我說要行就行”(第十五回)。這樣的王熙鳳,聽到可卿稱贊她是“脂粉隊里的英雄”,其反應(yīng)怎會是“心中不快?”正如“三家評本”(1988:193)中一“夾批”所質(zhì)疑:“曰‘不快’,猶可解,而曰‘敬畏’,夫鳳姐豈能敬能畏者?”盡管可卿強調(diào)的是如何預(yù)防家族未來的厄運。一方面,即使有這樣的厄運,熙鳳的才華也能應(yīng)對,至少她本人這樣認(rèn)為;另一方面,可卿托夢給她,說明二人關(guān)系密切,惺惺相惜,而且賈府也只有這樣的女子“堪當(dāng)大任”。因而,“大快”才是其性格描寫的最佳選擇。所以,周汝昌指出:
秦氏臨終,對熙鳳說了些什么關(guān)切的話?雪芹用“托夢”之筆,敘她二人并無一字及于“私情”鄙瑣之言,全是預(yù)慮預(yù)籌,大禍不日來臨,家亡人散,如不早計,則子孫流落連個存身之地也將無有!熙鳳聽了,“心胸大快”!——俗常粗心讀者,不明雪芹語意,以為熙鳳聞聽此等不吉之言不應(yīng)“大快”而應(yīng)“大憂大懼”(果然,程、高本妄改為“心胸不快,十分敬畏”了),而不悟雪芹是寫榮府男子竟無一人可與言此,無一人具此卓識,只知安福尊榮、醉生夢死,而獨秦氏知之,并識自己為“脂粉隊里的英雄”,如此知己切懷,故云“大快”。此正寫熙鳳的品格的極不凡處。(周汝昌,2004:318)
因而,他還在其匯校本之中加注強調(diào):
心胸大快,謂鳳姐聆此深思遠(yuǎn)慮、有心有識之言,正合己意。以見秦氏異材,亦非庸品。二人相契,根源在此。又以寫賈府男子無人,詞意沉痛。(曹雪芹,2006:122)
由此看來,霍克思依照底本“鳳姐聽了此話,心胸不快,十分敬畏,……(第十三回)(Cao Xueqin,2012:281)”推出的譯文“ Qin-shi’s question made Xi-feng feel uneasy,though at the same time inspiring a deep respect in her for her niece’s foresight.(Cao Xueqin,2012:281)”,應(yīng)改為:A great delight arose from the bottom of her heart才合乎原著意義。
正待熙鳳要進(jìn)一步就賈府未來向可卿咨詢時,忽有“云板”之聲傳來,而且正是“四下”!“四”是“死”的諧音,說明可卿已經(jīng)命喪黃泉,似乎不用再“明言”。但是,這里同樣也有異文。因而,“鄭慶山校本”明確指出:“‘正是喪音’,己卯本、庚辰本、蒙府本、戚序本無,當(dāng)為批語”(鄭慶山校本,2003:133)。“庚辰校本”進(jìn)一步強調(diào):
“只聽得二門上傳事云板連叩四下”此句之后,甲戌、甲辰本尚有“正是喪音”四字。夢稿、列藏、舒序本亦有此語,只文字略有異同:夢稿作“正是喪事”,列藏作“正是報喪音”,舒序作“正是報喪事的因”;其余由此回的本子——己卯、蒙府、戚序、戚寧——則與此本[引者按:指庚辰本]同缺。從上下文連接看,無此語反倒更通,可見己、庚、蒙、戚、寧五種本子并非奪漏,而是有意刪除。但仔細(xì)辨別即可看出,這個無論是被保留還是被刪除的短句,其實并非正文,而是脂硯齋的早期批語,只不過甲戌、甲辰才是批語的原文,夢稿、列藏、舒序則有文字上的訛誤及訛誤后的擅改。
耐人尋味的是,這條批語被混作正文,竟連脂硯自藏過錄的甲戌本也未能幸免;而刪去詞語的本子,竟然又是據(jù)作者的最后兩次定本所過錄的己、庚二本和據(jù)立松軒本過錄的蒙、戚、寧三本。這一獨特的混抄與刪削現(xiàn)象,清晰而典型地折射出現(xiàn)存脂本及其所據(jù)之原底本和原稿本的真實演變軌跡。(曹雪芹,2009:268)
我們來看一下霍克思選用的是什么樣的底本:
鳳姐還欲問時,只聽二門上傳事云板連叩四下,正是喪音。(Cao Xueqin,2012:284)
譯文:Xi-feng was about to ask her another question when she was interrupted by the sound of the iron chime-bar which hung in the inner gate.Four strokes.The signal of death!(Cao Xueqin,2012:285)
這里的問題是,英文之中的four并不能形成漢語之中的“死”的諧音。因而,一方面,自然可以認(rèn)為,如霍克思之所為,“加上”The signal of death之類的表達(dá)固然可以顯現(xiàn)“合家”驚嘆和悲哀。但另一方面,既然后文之中,即將點明此事——“人回:‘東府蓉大奶奶沒了?!薄敲?,如此“添加”是否有畫蛇添足之嫌呢?
如果說上一例英譯之中直接將“喪音”點出,還有些“不得已”的話,那么,對賈府人聽到“報喪之音”之后的反應(yīng)的處理,則需要參照“脂評本”才能具有針對性。因為秦可卿的死因撲朔迷離,一般認(rèn)為出于“淫亂”,周汝昌則認(rèn)為,另有緣由(詳下)。劉心武認(rèn)為,那是政治斗爭的結(jié)果。我們這里討論的譯者,盡管都已作古,或未有機會聽到這樣復(fù)雜紛繁的爭論,但是,“脂評本”之中足以令人驚心的批注,還是可以帶來某種啟示。霍克思并沒有參照,我們看到的譯文,也只是通行本的英文“翻版”。這樣,也就不能不將“疑惑”帶到英文之中:
彼時合家皆知,無不納罕,都有些傷心。(第十三回)(Cao Xueqin,2012:284)
版本1 彼時合家皆知,無不納嘆,都有些傷心。(戚序本,1975:437)
版本2 彼時合家皆知,無不納罕,都有些疑心。(甲戌本,2010:130;庚辰本,1975:272;舒序本,2007:1973;程甲本(北師大版),1987:209;馮其庸評批本,2013:192;成愛君校本,2011:95)
版本3 彼時合家皆[知],無不納罕,都有些疑心。(己卯本1981:242;列藏本,1986:431)
版本4 彼時合家皆[知],無不納罕。(夢稿本,1984:151)
版本5 彼時合家皆知,無不納悶,都有些疑心。(甲辰本,2006:95;三家評本,1988:194;程甲本,1992:364;庚辰校本,2009:260;王蒙評點本,2005:118)
版本6 彼時合家皆知,無不贊嘆,都有些疑心。(蒙府本,2010:455)
版本7 彼時合家皆知,無不贊嘆,都有些疑心。(周汝昌匯校本,2006:123)
譯文:By this time the entire household had heard the news.All seemed bewildered by it and all were in one way or another deeply distressed.(Cao Xueqin,2012:285)
可以注意到,諸多版本,諸多表達(dá),正是因為其中的“故事”不能表達(dá)清楚。所以,“三家評本”(1988:194)夾批在這里提出:“久病之人,后事已備,其死乃在意中,有何悶了納,又有何疑?寫得閃爍。一本作‘都有些傷心’,非是?!薄榜T其庸評批本”(2013:192)有夾批提示:“疑心什么,令人懸想?!薄爸苋瓴齾R校本”別有所解,但至于其中的“故事”到底指什么,似乎仍是不甚“了了”:
秦氏之處境極難,末后竟不惜一死了結(jié),大仁大勇,故全家人無不贊嘆。俗人又不解芹筆,先抹去贊字,改成“吶嘆”;又見其不詞,再改成“納罕”、實則下文“疑心”方是寫其死因可疑,是兩重意義。含蘊豐富者,俱被改成簡單膚淺,此又一例。(曹雪芹,2006:123)
“甲戌本”(2010:130)此處有眉批:“九個字寫盡天香樓事,是不寫之寫”。而且,在回末(2010:138)加批語特地指出:“秦可卿淫喪天香樓,作者用史筆也。老朽因有魂托鳳姐賈家后事二件,迪是安福尊榮坐享人能想得到處?其事雖未漏,其言其意則令人悲切感服。故赦之,因命芹溪刪去?!薄耙鶈省彼坪跻呀?jīng)明白點出可卿死因。而且,實際上,從賈珍“哭的淚人一樣”到他發(fā)誓要“傾盡所有”(第十三回),再到葬禮罕見的隆重(第十四、十五回),都是“實寫”其事的“骯臟”。因而,“紅學(xué)家”一般認(rèn)為,其中定有“淫亂的奸情”或曰“亂倫”。
而俞平伯的???,即試圖保留其中所要傳遞的復(fù)雜信息:“‘無不納罕,都有些疑心’從戌、己、庚;原‘無不吶嘆,都有些傷心’”(俞平伯,1993:95)。
作者既然有意留下諸多蛛絲馬跡,那么,原文這方面的意向,參照權(quán)威的版本來進(jìn)行處理,才能使英譯產(chǎn)生適宜的效果,即對有關(guān)表達(dá)盡可能“加以保留”。但是,霍克思的譯文沒有做到這一點。
如霍克思所譯,bewildered意為“驚詫”,distressed則是“沮喪”,都不一定能突出“脂評本”的“納罕”和“疑心”之意。“納罕”具有“納悶”,“驚奇”,“詫異”和“吃驚”等諸多含義,“疑心”則透露出疑惑不解。依此而論,原著的意向在于,“合家”感到不可理喻、震驚和大惑不解。既然原文表達(dá)含糊同時又不無明確之處,說明事情十分復(fù)雜,需要特別的選詞,那么,或許,譯者依照“程乙本”來譯就不是妥當(dāng)?shù)倪x擇。因為,“納悶”或只有“疑惑,驚奇”的意思,見不出“罕”的諷刺意味,也沒有“疑心”那么確有所指。
就后者而論,若是將distressed換掉,將譯文改為no one in the family is not in doubt,或許更有意味?至少有可能突出“疑慮”之意與“驚異”之情,同時,也與上文之中熙鳳的“驚醒”、“嚇了一身冷汗”趨向一致起來。
有關(guān)討論,始終應(yīng)該注意,譯者在工作過程中,“脂評本”可能還沒有成為公開的資料。因而,通行本的使用也就成了不得不然的選擇。但是,既然這樣,那不正說明,盡管譯者為《紅樓夢》的英譯做出了各自的貢獻(xiàn),但畢竟已經(jīng)成為過去的事情?問題在于,如何在充分學(xué)習(xí)的基礎(chǔ)上進(jìn)一步有所貢獻(xiàn)?
而這篇短文之所論,使我們注意到的是:第一,若是《紅樓夢》的英譯不參照“脂評本”,在關(guān)鍵的地方,可能會出現(xiàn)比較多的問題;第二,對有關(guān)問題的創(chuàng)新思考,還有必要引入“紅學(xué)”的研究成果。畢竟,我們對譯文的優(yōu)勝短長的討論,離不開有關(guān)的探討以及定論。百年“紅學(xué)”研究的諸多成果,需要充分吸收。就霍克思本人而論,他關(guān)注了曹雪芹的家史和作者問題,所以,在其譯本的第一卷《序言》之中多有論列,但是,“脂評本”的有關(guān)研究,他基本上沒有展開討論。第三,翻譯研究本身就是跨文化研究?!都t樓夢》作為“中華文化小說”,百年的“紅學(xué)”研究始終非?!盎钴S”,但英譯研究明顯不能與之相稱,甚至連版本??钡幕境晒采形次{;盡管這方面足夠深入的探討,一定能為翻譯研究本身提供可借鑒的思想材料。這一領(lǐng)域的諸多空白,仍需下大力氣才可填補。
[1]Bonsall,B.S.Hung Lou Meng or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EB/OL].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7222927.html
[2]Cao Xueqin.The Story of the Stone(Vol,I,The Golden Days)[M].David Hawkes.Tran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2012.
[3]Cao Xueqin.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Vol.I)[M].Yang Xianyi and Glayds Yang.Trans.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4.
[4]曹雪芹.紅樓夢:八十回《石頭記》[M].周汝昌,匯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曹雪芹.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校本[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6]俞平伯.《紅樓夢》八十回校字記[M].王昔時,參校,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3.
[7]周汝昌,周倫苓.《紅樓夢》與中華文化[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8]周汝昌.故音笛韻(上)[G]//周汝昌點評《紅樓夢》.北京:團(tuán)結(jié)出版社,2004:31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