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珺
?
從《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看兒童文學翻譯
李珺
(南通理工學院,江蘇南通 226006)
馬克·吐溫的代表作《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自出版以來就大受歡迎,為翻譯這本浸透著美國社會與文化影響的世界文學名著,更為了能準確展現(xiàn)兒童文學的原文風格,一代又一代的中國譯者對該小說進行重譯,使這本書的譯本層出不窮。由于兒童文學的特質(zhì),翻譯技巧就有了歸化與異化的主次優(yōu)劣之分。又由于原作者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口語與方言,幾個得到廣泛認可及贊譽的全譯本在宏觀處理上也各有千秋,雖然有些翻譯在微觀視角的處理上有所欠缺,但眾多譯文的不同版本還是體現(xiàn)了譯家迥異的翻譯風格,由此也讓讀者大開眼界。
翻譯;兒童文學;時代特征;接受性
文學翻譯是外文翻譯中一種極為特殊的表現(xiàn)形式,與眾多文學典籍相比,外文翻譯中的兒童文學更是具有其自身獨特性。兒童文學不但集中展現(xiàn)了少年兒童在身心成長過程中每個階段特有的思維方式及心態(tài),并且在語言、動作中有著輕松幽默的藝術色彩。兒童文學筆者用風趣的筆調(diào),通過兒童的視角、價值觀進行合理展現(xiàn),并且設身處地的用富于兒童特色的語言,繪聲繪色、淋漓盡致地表達兒童的心理,從而提高兒童對作品的閱讀積極性,使兒童能夠產(chǎn)生親切的感受,最終達到呼應兒童文學的效果。
我國開始引進國外優(yōu)秀兒童文學作品要追溯到晚清時期。1919年受盧梭著名作品《愛彌爾》中關于兒童本位的影響,我國逐步掀起了從晚清到五四運動轟轟烈烈的兒童文學翻譯活動,并且在“五四”時期隨著西學翻譯的高潮達到頂峰。在該時期,兒童文學領域中備受關注的話題即為《安徒生童話》的譯介,由此掀開了中國兒童文學史的新篇章,極大地推動兒童文學的發(fā)展和進步。從國內(nèi)看,由于五四青年運動的開展,為國外兒童作品的譯入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這些經(jīng)典的兒童文學作品都有中譯本問世,同時“五四”之前翻譯的一些經(jīng)典的優(yōu)秀兒童文學作品被重新校對修改,并不斷被重譯再版。就拿作家馬克·吐溫來說,其多部經(jīng)典作品于1950年就已經(jīng)被譯為不同的版本,在國內(nèi)得到了廣泛普及,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內(nèi)文學的發(fā)展。這其中就包括了本文著力介紹的兒童文學領域中典型著作——《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翻譯。
同成人文學作品的翻譯有著明顯的差異,兒童文學翻譯的讀者主要以兒童為主,所以在兒童文學翻譯過程中,要最大限度接近兒童群體的思維和心理特征,但由于成人與兒童思維方式的差異,不可避免地導致翻譯作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翻譯者自身的認識能力。所以,在翻譯兒童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翻譯者必須要明確核心翻譯目的,即迎合兒童讀者的能力水平及心理需求,圍繞兒童來確定翻譯語言的特色,遵守接受理論,要以讀者為中心,以讀者的接收為旨歸,否則難以找到適當?shù)膽獙Σ呗裕秃苡锌赡苁瓜胍姆g結(jié)果與事實大相徑庭。
我國翻譯研究者對兒童文學翻譯的研究程度遠不及成人文學翻譯深入,究其原因還是讀者低齡化及市場相對狹窄的緣故。但作為社會現(xiàn)代化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文學翻譯理應受到重視。在兒童文學的翻譯史上曾出現(xiàn)多位優(yōu)秀翻譯者,他們所遵循的翻譯準則為:保持一顆童心,用兒童的眼光對原作進行分析和鑒賞,借助易懂的詞匯和喜聞樂道的語言將原作的內(nèi)涵展示出來,注重對兒童情趣的體現(xiàn),盡可能不改變原作風格,達到再現(xiàn)作品藝術形象及情感的效果,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朱自強、王泉根。保留原作風格是譯文最關鍵的要求,譯文中使用的語言也要同原作相統(tǒng)一,從而做到客觀上的情景再現(xiàn)。然而對馬克·吐溫的作品——《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進行翻譯時,通常以主人公的語言特點,對“自身”的經(jīng)歷進行論述?!豆素惱べM恩歷險記》的社會背景是19世紀中期美國南北戰(zhàn)爭前的南方地區(qū),由于戰(zhàn)前的緊張局勢,該作品的風格相對幽默詼諧,語言生動形象,但體現(xiàn)和蘊含的主題卻比較嚴肅,這就是該作品的成功之處,并且這一條件對翻譯研究者來說也是一個極大考驗,通過語言變體展現(xiàn)各人物的身份、地位的個體差異,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為更好地展示藝術意境,對運用的多種方言、土語進行了精心挑選,所以最終的作品也體現(xiàn)出了一種鄉(xiāng)土氣息,更加貼近人們的實際生活。無論從哪個角度對《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進行分析,都可以深刻地表達當時美國歷史發(fā)展狀況,因此其也被人們譽為“美國文學史的經(jīng)典”,并且為美國文學口語化風格的形成及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兒童文學翻譯的難點在于語言的不同,中文、英文兩大語言在各方面均具有明顯差異,在體現(xiàn)英文方言特色問題上具有極大難度,中文無法將這種美國口語化語言風格體現(xiàn)出來。所以翻譯研究者無法準確全面地表達作者鄉(xiāng)土氣息的語句,這種不受自身能力控制的事實往往讓人扼腕嘆息,然而翻譯者在創(chuàng)作譯文的過程中,仍然可以運用多種修辭、典型詞匯等方式,充分展示出兒童文學作品特有的情趣。鑒于此,翻譯人員在翻譯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兒童讀者群體的狀況,在保證準確表達作品原意的基礎上,反復揣摩能夠體現(xiàn)兒童情趣的語言特色和風格。雖然不能完全翻譯出其中語氣及特定態(tài)度,但是否能成功準確地將同原作品翻譯出來,使二者具有同等價值,仍需要廣大翻譯學者深入探索和研究。能夠找到與英文作品方言功能相同的中文語言詞匯,產(chǎn)生完全對等的效果,還是很難解決的一個問題。
由于社會發(fā)展階段不同,相同兒童文學作品的翻譯效果也各不相同,對《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譯文進行研究,可找到多種版本的譯文。從整體來看,研究時期主要為清末、五四青年運動兩大階段。在這兩個不同時期,翻譯的傾向明顯不同。首先,我國通常將兒童文學翻譯歸為以下幾種類型:1. 兒童文學翻譯策略、技巧;2. 兒童文學作品的翻譯者;3. 基于歷史發(fā)展前提下的兒童文學翻譯。然而基于歷史發(fā)展層次來看,兒童文學翻譯研究具有很大不足,相關研究數(shù)量極少,且大多數(shù)研究者根本沒有從美學角度進行研究和創(chuàng)作,極大限制了我國兒童文學的進步,這一點是令人非常疑惑的。結(jié)合網(wǎng)絡圖書館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資料,涉及兒童文學翻譯的作品有限,大多數(shù)研究論文的發(fā)表時間為2007年,表明我國近幾年對兒童文學的重視度不高,美學兒童文學翻譯的論文更少,所以對兒童文學翻譯的美學研究是值得深入和拓展的。在外國兒童文學的翻譯中,時代特征是左右兒童文學思想的重要因素,1979正值文革之后和改革開放之初的轉(zhuǎn)型期,張萬里的譯本《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發(fā)行,雖然我國已經(jīng)度過文革時期,通過分析翻譯者在作品序言的論述能夠得知,文學作品的翻譯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階級斗爭這一話題的干擾,翻譯者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同當時政治及社會發(fā)展狀況有很大聯(lián)系。從作品前言中可以清楚了解到作品創(chuàng)作的根本依據(jù),該作品在當時美國社會備受推崇,能夠作為現(xiàn)實主義作品中的經(jīng)典,揭示資產(chǎn)階級陰險丑陋、人欲橫流、爾虞我詐的社會現(xiàn)實,更深刻抨擊了美國的蓄奴制和種族歧視。這種觀點極大地展現(xiàn)了當時對資產(chǎn)階級的抨擊心態(tài),完全展現(xiàn)了當時的時代背景,所以這一譯本與社會大方向密切相關,而與著作的具體思想大相徑庭。翻譯家張萬里在該歷史階段中所創(chuàng)作的譯文大多有具有政治色彩,并不注重體現(xiàn)譯文藝術美,所以在評價翻譯作品時,也僅僅將其視為具有一定藝術感和較深思想境界的作品。這一淺層次描述,所以根據(jù)時代背景下的翻譯不能很好展現(xiàn)著作的自身價值。而1998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譯本中,譯者在前言的翻譯描述中就淡化了作品的政治功能,非常重視和突出其本身價值,著重強調(diào)其成功之處在于它不僅能夠吸引較多兒童讀者,還備受廣大成年人的青睞,能夠讓成年讀者體會到童年的快樂,是一部非常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鮮明地體現(xiàn)了當時的社會歷史狀況。無論是駕馭口語方言,刻畫世態(tài)人情,還是勾勒人物風貌,以及大河上的自然風光,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都顯示了非凡的功力和才華。因此譯者在追求并保持原語言風格及其對所刻畫的人物形象和藝術意境的理解程度,是能否展現(xiàn)作品思想內(nèi)涵的關鍵,從這里我們也能看出完全不同的翻譯風格。
借助網(wǎng)絡數(shù)據(jù)資源的優(yōu)勢,當前獲取兒童文學資源的途徑更加廣泛,兒童文學的創(chuàng)作也豐富多彩。經(jīng)典的兒童文學譯著已不單單受到孩子們的歡迎,也讓許多成年人迷戀。在研究兒童文學翻譯問題上,必須要注重《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這一作品所發(fā)揮的作用,深入探索該著作中體現(xiàn)的兒童藝術和思想,并借鑒其中運用的多種方言和口語化創(chuàng)作風格,借此來促進我國兒童文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因為處在不同的社會發(fā)展時期,翻譯者與研究人員在外語運用能力、語言風格等方面存在不同,但由于時代的進步,廣大讀者日益增長的知識層次與更高期待,造成了兒童文學譯作的質(zhì)量有所不同。翻譯兒童文學作品時,應基于兒童的身心發(fā)展水平,不要把其中文字的意思翻譯得過于隱晦難懂,譯者不僅要吃透原文的各層含義,還要選用適當?shù)姆g策略進行翻譯。翻譯工作者首先要充分理解原作內(nèi)涵,了解原作者的語言風格和特色,掌握其中涉及到的鄉(xiāng)土人情,并利用兒童的眼光和心靈對作品進行鑒賞,全方位把握兒童心理和語言特點,確保兒童能夠理解的基礎上,突出兒童語言的生動性和幽默型,使譯文語言和內(nèi)容能夠迎合兒童的特質(zhì),忠于原作品的風格和特色,更好傳達原作的藝術美感,保證兒童身心都得到發(fā)展。同時在翻譯或重譯過程中采用歸化為主、異化為輔的方法,既要從語言學角度,又要從文化角度通盤考慮,因此譯者就需要不斷提升自我的文學素養(yǎng)和文化修養(yǎng),確保讀者能全面吸收原作的內(nèi)容和思想。
兒童文學是文學的一個分支,在翻譯過程中也須參考基本的翻譯原則,保證譯文準確無誤、通暢順達、優(yōu)美自然的效果。面對各種制約因素,譯者自身思想意識要及時調(diào)整。如果譯者能利用其主觀能動性,確保兒童文學的接受性,進行進一步的創(chuàng)新和完善,充分借鑒著名兒童文學作品《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創(chuàng)新性,就能帶來更多的閱讀合理性,引入更多優(yōu)秀、經(jīng)典的美國兒童文學著作,滿足我國兒童讀者群體的需求,提供更多的閱讀資源。
[1] 劉宓慶, 章艷. 翻譯美學理論[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1.
[2] 劉宓慶. 當代翻譯理論[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90.
[3] 壽敏霞.兒童文學翻譯綜述[J]. 宿州教育學院學報, 2008(11): 131-133.
[4] 彭騰瑤.接受美學與兒童文學翻譯芻議[J]. 華章, 2012(13): 97.
[5] 張萬里.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M]. 上海: 上海文學出版社.
[6] 黃曉佳.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文體翻譯的功能主義分析[J]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 2004(4): 25-28.
[7] 劉永杰,王艷玲. 言為心聲——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口語化風格淺析[J]. 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1(4): 30-33.
[8] 文珊. 美國早期小說譯介在中國[J]. 湘潭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2): 43-46.
(責任編校:彭 萍)
On Childre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Based on
LI Jun
(Nan T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Nantong, Jiangsu 226006, China)
Since the literature works namedby Mark Twin was published. It welcomed by the world people. The Chinese translator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ranslated this famous world literature works repeatedly to display the original works style with the technical means of translation ways of domesticniz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This works was published many copies with different styles that every copy is of strong and weak points. Chinese broad readers enjoyed different translated copies.
translation; children literature; time feature; acceptance nature
I 046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5.05.025
2096-059X(2015)05–0122–03
2015-07-12
李珺(1980-),女,湖北武漢人,講師,從事英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