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留學生周樹人“個人”語境中的“斯契納爾”
      ——兼談“蚊學士”、煙山專太郎

      2015-03-21 16:08:03日本李冬木
      東岳論叢 2015年6期
      關鍵詞:周樹人無政府主義個人

      [日本]李冬木

      (日本佛教大學,日本 京都 603-8301)

      ?

      魯迅研究

      留學生周樹人“個人”語境中的“斯契納爾”
      ——兼談“蚊學士”、煙山專太郎

      [日本]李冬木

      (日本佛教大學,日本 京都 603-8301)

      在周樹人(即后來的魯迅)留學時代關于“個人”的語境當中有個“斯契納爾(M.Stirner)”,該人被《魯迅全集》注釋為現(xiàn)在通用的“斯蒂納”或“施蒂納”。在后來通稱的“魯迅文本”中發(fā)現(xiàn)這個“施蒂納”其實是來自一個叫“蚊學士”的作者發(fā)表在1902年《日本人》雜志上的文章,是汪衛(wèi)東教授的一個貢獻。本論在此基礎上,重新確認并重譯了“蚊學士”原文,發(fā)現(xiàn)了“蚊學士”是誰及其至今幾乎不為學界所知的其生平和著述情況,梳理了其在日本和中國近代無政府主義思潮中的影響,進而還探討了“蚊學士”與留學生周樹人的思想關聯(lián)以及后者如何在明治三十年代的話語中選擇了“施蒂納”。

      魯迅;周樹人;施蒂納;蚊學士;煙山專太郎;無政府主義

      前 言

      在周樹人(即后來的魯迅)留學時代關于“個人”的語境當中有個“斯契納爾(M.Stirner)”,該人被《魯迅全集》注釋為現(xiàn)在通用的“斯蒂納”或“施蒂納”①。本論將此作為問題提出,是緣于兩個相互關聯(lián)的契機。

      一個是作為筆者《留學生周樹人周邊的“尼采”及其周邊》②一文的接續(xù)內(nèi)容,“マクス·スチル子ル”——即“斯契納爾(M.Stirner)”——也是出現(xiàn)在留學生周樹人周邊的那個“尼采”的周邊事項之一,當以“尼采”為中心觀察其周邊時,便必然要與之相遇。在前一篇論文中,筆者在“魯迅與尼采”這一研究框架內(nèi)做了兩點嘗試,一個是研究視點的調(diào)整,即把從后面看的“魯迅”,調(diào)整為從前面看的“周樹人”,再由前向后看“尼采”在從“周樹人”到“魯迅”過程中的伴同軌跡及其影響;另外一點是通過“清國留學生周樹人”的視角來確認他當時面對的到底是怎樣一個“尼采”。就方法論而言,筆者在其中導入了“周邊”的概念。為便于說明,茲錄如下:

      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當把“尼采”作為某類框架(如:“尼采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中的問題時,“尼采”才會成為浮現(xiàn)在周樹人周邊的一個焦點并且自帶一個周邊,然而事實上當把問題框架做出某些調(diào)整而目光所及又旁及到其他問題時,則會發(fā)現(xiàn)同樣一個周樹人的周邊還會另有很多焦點在凝聚,在浮動,而這些焦點的周圍又都各自帶有相應的周邊,就像抓起一把小石子拋向平靜的水面所看到的那種情形。具體就人物而言,可與“尼采”這一焦點相并列的一列就可以是一長串,托爾斯泰、叔本華、斯蒂納、易卜生、克爾凱郭爾、拜倫、雪萊、萊蒙托夫、普希金、裴多菲等等,而從理論上講,周樹人從仙臺回到東京后所作那幾篇論文,即《人之歷史》《摩羅詩力說》《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裴多菲論》和《破惡聲論》里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基本上都可以看成是周樹人采擇于周邊,而納之于其中的各種關注對象,只要把所謂“問題意識”指向其中的任何一點,都會使之成為“焦點”。也就是說,本論所取的只是周樹人周邊的一個焦點,即明治“尼采”及其周邊而已,其與周圍的互動只在必要時涉及。本論將采取調(diào)查整理和描述周邊以映襯和凸顯主體的方式來呈現(xiàn)周樹人和他的“尼采”。③

      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個“斯契納爾”即現(xiàn)今通稱的施蒂納,也就是在此之前已經(jīng)定位了的那個“尼采”周邊的一個相關事項。一般說來,其在周樹人的關注當中,通常與“尼采”結(jié)伴而行,是處理“尼采”問題時所必然要涉及的一個對象。而且也跟“尼采”之于“周樹人”的情形一樣,在現(xiàn)在的時點上應該首先明確的一個問題,就是當年的留學生周樹人面對的是怎樣一種情形的“施蒂納”?答案當然是保留在魯迅文本中的“斯契納爾”,而不是后來被闡釋的處在現(xiàn)今語境下的“施蒂納”。

      促成本論的另外一個契機,是汪衛(wèi)東教授向筆者提出的問題和他在解答這一問題上做所的努力及其取得的成果。早在七八年前他就向我提出“蚊學士是誰?”的問題。這是出現(xiàn)在日本明治時代《日本人》雜志上的一個署名。由于筆者一直處于其他課題的驅(qū)趕之下,無暇去調(diào)查,就當做留給自己的一份作業(yè)存案下來。汪先生新著《現(xiàn)代轉(zhuǎn)型之痛苦“肉身”:魯迅思想與文學新論》④在與“蚊學士”相關的研究方面付出了艱苦的努力并終于有了新的進展乃至重大突破。該書最重要的內(nèi)容是通過日文文本翻譯、解讀和與魯迅文本比較,使“魯迅《文化偏至論》中有關施蒂納的材源”獲得確證,即來自“明治時期雜志《日本人》”上的“一篇署名蚊學士的長文《無政府主義論す》⑤(《論無政府主義》),魯迅有關施蒂納的言述,其材源就來自該文,而且屬于直接轉(zhuǎn)譯過來的”⑥。筆者不揣淺薄,從自己的問題角度檢證了汪先生的這項研究成果,私以為上述結(jié)論完全成立,而且是近年來少見的一項重大發(fā)現(xiàn),在“這一發(fā)現(xiàn),應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深入考察魯迅‘立人’思想的形成和內(nèi)涵”⑦的意義上,怎么評價都不顯得過分。

      本論惠承這項成果,并對汪先生的勞作和貢獻表示欽佩和感謝。筆者在前作《留學生周樹人周邊的“尼采”及其周邊》當中曾對《文化偏至論》中“尼佉之言曰”的材源進行了調(diào)查,也對周樹人為“個人之語”所做的正名之由來的環(huán)繞他的“周邊”背景做了較為廣泛的考察,此次汪著對施蒂納材源的確證,進一步充實了“留學生周樹人周邊”的內(nèi)容,與筆者所做工作完全處在一個方向上,那就是證實著人們通常所說的“早期魯迅”所面對的“西方”,其實幾乎就是環(huán)繞在留學生周樹人周邊的日本明治版的“西方”。筆者相信,這種新的發(fā)現(xiàn)將促使研究者重返并面對當年周樹人所置身的那個歷史現(xiàn)場以及他在那個現(xiàn)場的所思所想。

      那么,比如說,在《文化偏至論》中留下痕跡,處在周樹人周邊的那個歷史現(xiàn)場當中的“蚊學士”是誰呢?對此,汪先生的結(jié)論是“目前作者不詳”⑧。如上所述,筆者也一直將此當成一份作業(yè)存案。包括這個問題在內(nèi),本論的目的便是將當年周樹人身邊的“施蒂納”是怎樣一種存在呈現(xiàn)出來,以考察“斯契納爾”通過怎樣的機制進入到了周樹人關于“個人”的話語當中。不過,在此之前還想就汪著做出進一步檢證。因為這是把一項新的研究成果接納為可用作此后研究之基礎的“先行研究”所應履行的一道必要的手續(xù)。

      Ⅰ.關于“蚊學士”文本的處理問題

      如果先說結(jié)論的話,那么在認同《文化偏至論》中關于“斯契納爾”的評述的確轉(zhuǎn)譯自“蚊學士”文本的這個大前提下,還應該指出汪著所存在的不足??傮w來講,對該材源處理上的粗疏,是比較顯而易見的缺憾。

      首先可以指出的是,既然作為“材源”,那么除了應附上原文之外,還應進一步明確標出材源信息,而不是籠統(tǒng)地表述為“文章連載于《日本人》第154號、155號、157號、158號、159號,時間為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一月五日至三月二十日”⑨。

      正如本論前面所提示,蚊學士《論無政府主義》原題為《無政府主義を論ず》,汪著誤記為《無政府主義論す》,在此訂正。

      該文分五期連載于《日本人》雜志,原期號、刊載日期和頁碼如下:

      第百五拾四號,明治三十五年一月一日,第26-29頁

      第百五拾五號,明治三十五年二月五日,第27-30頁

      第百五拾七號,明治三十五年二月廿日,第24-27頁

      第百五拾八號,明治三十五年三月五日,第26-29頁

      第百五拾九號,明治三十五年三月廿日,第23-26頁

      由重新檢對、確認可知,“《日本人》第154號”的刊載日期非“為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一月五日”,而是當年的一月一日。被認為是《文化偏至論》中“斯契納爾”之材源的部分,出現(xiàn)在第三回連載的“第百五拾七號,明治三十五年二月廿日,第24-27頁”當中。

      其次,是蚊學士之日文原文在“日譯漢”的處理過程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譯文方面的問題。雖然從結(jié)果來看,譯文所見問題最終并未影響到總體上判斷蚊學士文中相關部分是“斯契納爾”的材源,但作為一項基礎工作,譯文的正確、準確與否,既關系到能否為此后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一個可靠的漢譯文本,也牽扯到今天對《文化偏至論》文本的解讀以及對周樹人當年取材時對材源的解讀和處理狀況的評價。因此,有必要對目前的漢譯文本做一次精讀和對照。茲將蚊學士原文作為【附錄一】Ⅰ,《文化偏至論》關于“斯契納爾”部分作為【附錄二】Ⅱ,《汪著譯文⑩與重譯之對照》作為【附錄三】Ⅲ附于文后,以便參考。

      Ⅰ、Ⅱ、Ⅲ見封三。

      從精讀和對照的結(jié)果來看,目前漢譯文本的主要問題是存在著誤譯和譯得不太準確之處。詳細情形,請參考三個附錄部分,這里只挑主要的來說。例如,若就明顯誤譯而言,則可以指出五處。以下分別以“甲、乙、丙、戊、己”標出,并將重譯附在下面。

      (甲)他以每個人作為至高無上的唯一實在,并斷言:“所謂人類,所謂主義,畢竟只能是存在于個人的一種觀念、妄想而已?!?/p>

      【重譯】他以每個人為最高唯一的實在,斷言所謂人,所謂主義,畢竟皆非個人人格,而只是一種觀念,一種妄想。

      (乙)自由教導我們:“讓你自身自由吧”,于是它也能言明所謂“你自身”到底是什么。

      【重譯】自由教給我們道,讓汝自身自由!卻不言明其所謂汝自身者為何物。

      (丙)“我性”生來就是自由的,因此先天性地作為自由者追求自由,與妄想者和迷信者為伍狂奔正是為了忘卻自我。

      【重譯】我性生來自由,故先天的自由者自己去追求自由,與妄想者和迷信者為伍狂奔,正是忘卻了自己。

      (?。白杂?,起初須有達到自由之權利,然后才能夠得到的。但是這權利決不能在自由之外求得,而是存在每個人當中。我的權利也不是別人給予之物,神、理性、自然和國家也都不是人所給予之物?!?/p>

      【重譯】自由只有獲得到達自由的權力之后才會獲得。然而其所謂權力,決不是要人求諸于外。因為權力只存在于每個個人當中。我的權力并非誰所賦予,不是上帝,不是理性,不是自然,也不是國家所賦予。

      (戊)“果然,當我排斥一切束縛、發(fā)揮本來面目時,對我來說,毫無承認國家之理由,也無自我之存在。只有毫無“我性”的卑賤之人才應該獨自站在國家之下?!?/p>

      【重譯】倘果如此,那么意欲排斥一切束縛,發(fā)揮本來面目之我,也就原本不會有承認國家之理。只有沒有自己、喪失我性的卑陋之人,才應該獨自站在國家之下。

      (己)“一開始,每個人依據(jù)自我形成了自我意識和自我行為的中心及終點,而所謂幸福,即由此產(chǎn)生。故依據(jù)我性,樹立了人的絕對自由?!?/p>

      【重譯】所謂幸福者,乃是每個個人都以自己為自己的一切意志及行為的中心和終極點時才會產(chǎn)生的那種東西。即,他要以我性確立人的絕對自由。

      在以上對照當中,黑體字和劃底線處,表示“問題”之處。很顯然,(甲)和(乙)把意思譯反了,(丙)和(丁)則把意思譯“擰”了,(戊)把后一句的前半句跟前一句捏在一起來譯,致使意思不通。(己)似偏向“意譯”,卻無法傳遞出原文句子的準確意思。此外,(?。┊斨械摹捌鸪酢焙停海┊斨械摹耙婚_始”等語句,顯然是沒能正確理解由日語副詞“始めて”或“初めて”所搭建的句型而導致的誤譯。這個詞在日語句子結(jié)構中,大抵相當于漢語副詞“才”,表示在經(jīng)歷了某種經(jīng)驗或狀況之后,“才”怎樣怎樣的意思。

      譯文問題,如果不影響到《文化偏至論》文本相關部分的解讀,那么也倒無關大局。然而事實又似乎并非如此。參考【附錄一】蚊學士原文和【附錄三】的譯文對照可知,蚊學士把施蒂納闡述的“我”或“我性”與“自由”的關系譯介得很清楚,即,我性生來自由,自由是我天生的東西,不必特意向外去尋求;如果一個先天就自由的人特意去追求身外的自由,跟那些不懂得自由為何物的人們?yōu)槲榭癖?,恰恰是由于忘卻了自己之“我”和“我性”的緣故;看不到自己身上與生俱來的自由,反倒向外尋找,這是一種矛盾。周樹人不僅正確理解和把握了這層意思,而且還將其精當?shù)馗爬ǔ鰜?,即《文化偏至論》關于“德人斯契納爾”那段話當中的“惟有此我,本屬自由;既本有矣,而更外求也,是曰矛盾”一句。事實上,在上面指出的誤譯當中,(乙)、(丙)、(?。┤幍膬?nèi)容都跟這句話相關,但遺憾的是,譯者似乎未意識到自己的譯文與周樹人的理解存在著齟齬之處?;蛟S也可以調(diào)過來說,在處理周樹人的材源時,沒能將周樹人本身對材源的處理設置為有效的參照。其結(jié)果是,不論是通過“蚊學士”(日譯漢)還是通過“魯迅”(閱讀),都沒能正確地解讀出施蒂納關于“我性”與“自由”二者之關系的闡述——至少從譯文上沒能正確地體現(xiàn)出來。為此,也就真的有必要重新精讀一遍周樹人當年描繪的“斯契納爾”:

      德人斯契納爾(M.Stirner)乃先以極端之個人主義現(xiàn)于世。謂真之進步,在于己之足下。人必發(fā)揮自性,而脫觀念世界之執(zhí)持。惟此自性,即造物主。惟有此我,本屬自由;既本有矣,而更外求也,是曰矛盾。自由之得以力,而力即在乎個人,亦即資財,亦即權利。故茍有外力來被,則無間出于寡人,或出于眾庶,皆專制也。國家謂吾當與國民合其意志,亦一專制也。眾意表現(xiàn)為法律,吾即受其束縛,雖曰為我之輿臺,顧同是輿臺耳。去之奈何?曰:在絕義務。義務廢絕,而法律與偕亡矣。意蓋謂凡一個人,其思想行為,必以己為中樞,亦以己為終極:即立我性為絕對之自由者也。

      很顯然,“斯契納爾”這一段的核心意思是強調(diào)“我性為絕對之自由”,將此把握住了以后再回過頭來看與蚊學士的文本關系,兩者在材源上的關聯(lián)才呈現(xiàn)得更加明晰。這里不恤贅言,姑將重譯過的蚊學士相關段落對照如下:

      麥克斯·施蒂納是基于純粹利己主義立場之無政府主義的首倡者。他以每個人為最高唯一的實在,斷言所謂人,所謂主義,畢竟皆非個人人格,而只是一種觀念,一種妄想。曰,人人之理想,越是精靈化,越是神圣,就越會導致對其敬畏之情逐漸增大。然而,這對他們來說,也就因此會反過來導致自身自由的日益縮小而毫無辦法。所有的這些觀念,都不過是各個人心意的制造物,都不過是非實在的最大者。故自由主義所開辟的進步,其實也只是增加了迷惑,只是增進了退步。真正的進步絕不在于此等理想,而在于每個人之足下。即在于發(fā)揮一己之我性,在于使我從觀念世界的支配之下完全飄脫出來。因為我性即一切之造物主。自由教給我們道,讓汝自身自由!卻不言明其所謂汝自身者為何物。與之相反,我性沖著我們大叫道,讓汝自身甦醒!我性生來自由。故先天的自由者自去追求自由,與妄想者和迷信者為伍狂奔,正是忘卻了自己。明顯之矛盾也。自由只有獲得到達自由的權力之后才會獲得。然而其所謂權力,決不是讓人求諸于外。因為權力只存在于每個個人當中。我的權力并非誰所賦予,不是上帝,不是理性,不是自然,也不是國家所賦予。一切法律都是支配社會的權力的意志。一切國家,不論其統(tǒng)治的權力出于一人、出于多數(shù)或出于全體,皆為一種專制。即使我公然宣布應以自己的意志去和其他國民的集合意志保持一致,亦難免專制。是乃令我淪為國家之奴隸者也,是乃讓我放棄自身之自由者也。然則將如何使我得以不陷入如此境地呢?曰,只有在我不承認任何義務時才會做到。只有當不來束縛我,而亦無可來束縛時才會做到。倘若我不再擁有任何義務,那么也就不應再承認任何法律。倘果如此,那么意欲排斥一切束縛,發(fā)揮本來面目之我,也就原本不會有承認國家之理。只有那些沒有自己,喪失我性的卑陋之人,才應該自己去站在國家之下。

      施蒂納之言說乃絕對的個人主義。故他一切基于個人意志,排斥道德,譴責義務。

      ……(中略)……

      總之,施蒂納說,作為個人的人,是哲學從始至終對人生問題所實際給予的最后的和最真誠的解答。所謂幸福者,乃是每個個人都以自己為自己的一切意志及行為的中心和終極點時才會產(chǎn)生的那種東西。即,他要以我性確立人的絕對自由。

      私以為,《文化偏至論》中關于“斯契納爾”的那段話,便是留學生周樹人通過蚊學士的日文文本對施蒂納的容受、轉(zhuǎn)換和重構的所謂“歷史現(xiàn)場”。

      第三,圍繞魯迅對施蒂納的選取,汪著描述了當時“無政府主義”的思潮背景,以“排他法”辨析出魯迅施蒂納材源非取自同時代的其他關于無政府主義的文章,而只來自“蚊學士”。這在確定作為材源的蚊學士是有意義的,但反過來說是否也意味著無形中排除了某些不該排除掉的東西?關于這個問題,將放在后面具體討論。

      Ⅱ.《日本人》雜志上的“蚊學士”

      以上可謂“我田引水”,是在汪著已做先行研究的前提下整理問題,確立本論的出發(fā)點。接下來的問題當然是“蚊學士”。他是誰?還寫了哪些東西?既然是他構成施蒂納與周樹人之間的中介,那么也就成為后者周邊的一個不可回避的事項。

      筆者的調(diào)查也是從連載《論無政府主義》一文的《日本人》雜志開始的。但調(diào)查的結(jié)果卻與汪著“在同名雜志沒有發(fā)現(xiàn)同樣署名的文章”這一結(jié)論不同,筆者在《日本人》雜志上還查到了署名“蚊學士”的其他文章。包括《論無政府主義》連載在內(nèi),茲將署名“蚊學士”的文章按刊載順序編號排列如下:

      1.愚想愚感 第百拾七號,明治三十三年六月二十日,第32-34頁

      2.志 第百三拾二號,明治三十四年二月五日,第25-26頁

      3.動的生活と靜的生活 第百三拾四號,明治三十四年三月五日,第28-29頁

      4.漫言 第百四拾號,明治三十四年六月五日,第41-43頁

      5.消夏漫録 第百四拾三號,明治三十四年七月廿日,第32-36頁

      6.虛無主義の鼓吹者(一) 第百四拾六號,明治三十四年九月五日,第36-39頁 虛無主義の鼓吹者(二) 第百四拾七號,明治三十四年九月廿日,第31-36頁

      7.時 第百五拾三號,明治三十四年十二月廿日,第33-34頁

      8.無政府主義を論ず 第百五拾四號,明治三十五年一月一日,第26-29頁 無政府主義を論ず 第百五拾五號,明治三十五年二月五日,第27-30頁 無政府主義を論ず 第百五拾七號,明治三十五年二月廿日,第24-27頁 無政府主義を論ず 第百五拾八號,明治三十五年三月五日,第26-29頁 無政府主義を論ず 第百五拾九號,明治三十五年三月廿日,第23-26頁

      9.消夏漫録(一) 第百六拾七號,明治三十五年七月廿日,第33-35頁

      也就是說,“蚊學士”署名過9篇文章,在《日本人》雜志上出現(xiàn)過14次。首次出現(xiàn)于明治三十三年即1900年6月20日《愚想愚感》一文,最后一次出現(xiàn)于明治三十五年即1902年7月20日《消夏漫錄(一)》一文。第二次出現(xiàn)的《消夏漫錄》標記“(一)”,大概是為了跟上一年發(fā)表的同題目文章相區(qū)別,但此后卻并無連載,也不見再有同樣標題的其他署名的文章。到目前為止,就筆者閱讀范圍所及,除《日本人》雜志外,尚未在其他地方看到“蚊學士”這個署名。

      那么,“蚊學士”是誰呢?——查到這里,“蚊學士”的線索便一時中斷了。

      Ⅲ.“蚊學士”與煙山專太郎

      “蚊學士”這個署名顯然帶有戲謔調(diào)侃的味道,其對象或許是“文學士”這種頭銜?——這是當初查找該署名時的一種漠然的揣測。果然,在翻閱資料的過程中獲知,“文學士”頭銜在明治時代還真是塊響當當?shù)呐谱?,“堂堂”且有著相當大的“威力”。這里有內(nèi)田魯庵(Uchida, Roan,1868-1929)當年回憶中的一段描述為證。

      恰是在那個時,坪內(nèi)逍遙發(fā)表他的處女作《書生氣質(zhì)》,文學士春迺舍朧之名,突然間如雷貫耳。(書生氣質(zhì)最初是作為清朝4號刷的半紙十二三頁左右的小冊子,由神田明神下的叫做晚青堂的書肆隔周一冊續(xù)刊,第一冊發(fā)行是明治18年6月24日)政治剛好進入公約數(shù)年后開設國會的休息期,民心傾向文學,李頓和司各特的翻譯小說續(xù)出不斷,大受歡迎,政治家的創(chuàng)作頻繁流行正轉(zhuǎn)向新的機遇,所以春迺舍的新作以比現(xiàn)在的博士更受重視的文學士的頭銜發(fā)表出來,便在倏忽間人氣鼎沸,堂堂文學士染指小說,加重了向來被視為戲作的小說的文學地位,更一層喚起了世間的好奇心。到那時為止,青年的青云希望僅限于政治,青年的理想是從出租屋直接當上參議員,然后再去做太政官,因為是這么個時代,所以天下最高學府出身的人以春迺舍朧這么一個很酷的雅號來戲作小說,就比律師的姑娘去當女優(yōu),華族家的食客去電影院買票更令人感到意外,《書生氣質(zhì)》之所以能攪動天下,與其說是因其藝術效果,倒莫如說實乃文學士頭銜的威力。

      很顯然,“蚊學士”是以諧音的方式,用“蚊”子的渺小、微不足道來對應“文學士”的“堂堂”大牌。那么,是誰跟“文學士”頭銜這樣過不去呢?要在眾多的明治著述者當中去把這樣的“故事”對應到具體的個人當然不容易。幸虧有同事提醒說有個叫煙山專太郎(Kemuyama Sentaro,1877-1954)的可是寫過“無政府主義”的人,于是便去查閱其生平和著作。果然,在一篇回憶文章里,有人特意提到了他的“學位問題”。那是煙山專太郎的弟子、日本戰(zhàn)前和戰(zhàn)后都很著名的國家社會主義者石川準時郎所寫的《憶煙山先生》一文,于1954年4月6、7日在《巖手日報》上連載,其上篇副題就是“不在意學位的秉性(學位に無とんちゃくな人柄)”,而其中還另設小標題“博士(學位)問題”。說的是“煙山先生在早稻田大學擔任學位審查委員多年,‘制造’過很多所謂的博士,但他自己卻終生沒當博士”。原因是從明治到大正,日本私立大學無權授予博士學位,要想拿博士學位只有通過“官學”才行,也就是說,“煙山先生得向東京大學歷史科提交論文接受審查”?!暗珶熒较壬f:‘要是讓那伙人給我學位,還是不當博士的好。’更何況他并不想當博士。又過了很多年,早稻田也可以授予博士學位了,在先生看來,在自己要培養(yǎng)博士的時候,去跟弟子們一起當博士,實在太傻,遂終生不當博士”。煙山之所以不肯向他畢業(yè)的母校東京大學提交博士論文,除了對“官學萬能時代”的抵抗外,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即出于對“學閥派系”的反感?!盁熒较壬m然畢業(yè)于東京大學,卻并非歷史科出身,而是哲學科出身。學生時代偶然去幫助在早稻田任教的有賀長雄博士(后任中國袁世凱政府顧問)辦《外交時報》……而轉(zhuǎn)向?qū)iT研究歷史并在早稻田就職。即對東大的歷史科來說,煙山先生原本就是系外之人,無緣之人,是個異端者”。在這種情況下,煙山無心向母校申請博士學位也就并非不可思議了。

      不過,煙山專太郎應該擁有“文學士”頭銜。這一點應該沒有問題。明治十年即1877年開成學校和東京醫(yī)學校合并,成立東京大學,明治十九(1886)年伴隨大學令改正,改為帝國大學。這是當時日本唯一的一所大學,當然是官辦大學。明治十二(1879)年7月10日東京大學首次舉行學位授予儀式,向法、理、文三個學部的55名畢業(yè)生授予學位。有介紹說當時的學位名稱為“法學士”、“理學士”、“文學士”、“醫(yī)學士”、“制藥士”五種。因為是首屆,故學位授予儀式也就辦得隆重、熱烈、豪華,不僅55名畢業(yè)生在雷霆般的掌聲中一一獲取學位,還舉辦了各種講演會和展覽會,最后是一場豪華的晚宴。連當時作為“國賓”正在日本訪問的美國前總統(tǒng)尤利西斯·辛普森·格蘭特(Ulysses S.Grant,1822-1885)也于當晚列席祝賀。成島柳北(Narishima Ryuhoku,1837-1884年)的《恭觀學位授予式記》記錄了當天的盛況:“球燈千點,光照高高松柏之枝;旭旗萬桿,影翻斜射樓閣之楣。鼓笛殷送歡聲外,衣冠儼溢喜色內(nèi)。是乃明治十二年七月十日夜於東京大學法理文學部舉行向卒業(yè)諸君授予學位大典者也。格蘭特君,亦幸來賓……”。所謂“學位授予”,也僅僅是“學士”學位,可見“學士”在當時的地位之尊。在上文中出現(xiàn)的“文學士春迺舍”坪內(nèi)逍遙(Tsubouchi Shoyo,1859-1935)便是明治十六(1883)年畢業(yè)于東京大學文學部政治科的文學士。明治二十(1887)年,伴隨著“學位令”的頒布,“學士”不再是學位稱號,而只是帝國大學文科大學畢業(yè)生所能獲得的畢業(yè)稱號,原則上僅限于帝國大學分科大學的畢業(yè)生?!皩W士”的普及,則在近40年以后。日本最早的兩所私立大學,即慶應義塾大學和早稻田大學于1920年2月2日同時成立,它們可向畢業(yè)生授予“學士”稱號,還要再等4年。

      早稻田大學的前身,是當過日本內(nèi)閣總理大臣的大隈重信(Okuma Shigenobu,1838-1922)于明治十五(1882)年創(chuàng)辦的東京專門學校。明治三十五(1902)年在該校成立二十周年之秋,煙山專太郎赴該校任教,在政治經(jīng)濟學部和文學部史學科教歷史。是年他25歲,4月剛剛畢業(yè)于東京帝國大學文科大學哲學科。雖說頭上頂著帝國大學的“堂堂”“文學士”頭銜,但畢業(yè)后到私立學校就職,“在日清、日俄戰(zhàn)爭前后的官尊民卑時代,如果知道大多數(shù)東大畢業(yè)生的夢想和進路都在哪里,那么這在人們眼中便不能不映現(xiàn)出一個極端的異類”。更何況,一個“哲學科”出身的人去私立學校教非本專業(yè)的歷史,這在帝國大學史學科方面看來,就更顯得是今天所說的“另類”了。不過從煙山專太郎這一面來看,則是他在研究與教學上終生與官學絕緣的開始。而且或許正是從那一刻起,他甚至不再把包括自己在內(nèi)的、擁有惟有官學方可授予的“文學士”頭銜太當回事,甚至不惜借“蚊學士”的筆名來加以調(diào)侃。

      正如前面所述,蚊學士《論無政府主義》一文,就在同一年1月1日到3月20日分五次連載于《日本人》雜志上。這是煙山專太郎于4月畢業(yè)離校以前的事。那么“蚊學士”會是煙山專太郎嗎?回答是肯定的。如果說當初從筆名入手所展開的上述調(diào)查還不出推測范圍,那么通過文本對照,則可以確證,所謂“蚊學士”即煙山專太郎!

      煙山專太郎在畢業(yè)離校的那個月,也就是明治三十五(1902)年4月28日,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專著《近世無政府主義》。該書由東京專門學校出版部作為“早稻田叢書”出版并由出版界巨擘博文館發(fā)行,當時主要媒體如《朝日新聞》和《讀賣新聞》都刊登了廣告和書訊。本書厚達411頁,封面除書名和出版機構外,還印有“法學博士有賀長雄校閱/煙山專太郎編著”字樣。全書構成有作者序言、參考書目(30種)、目錄和前編、后編正文。前編“俄國無政府主義”標題下分七章,從第一章到第七章各有標題,各章之下還分別有子標題;后編“無政府主義在歐美列國”標題下分三章,每章標題下均有子標題。

      將此與“蚊學士”在《日本人》雜志上連載的《論無政府主義》相對照,則可知后者的內(nèi)容完全出自前者,既是前者內(nèi)容的“拔萃”,也是將前者的學術性內(nèi)容以“論”的方式面向一般雜志讀者所做的介紹和闡述,從而不僅使“近世無政府主義”這一主題更加突出,也使其發(fā)生、發(fā)展乃至流變的線索呈現(xiàn)得更加簡潔、明晰。

      這里只通過兩點便可以說清楚《論無政府主義》一文和《近世無政府主義》一書的作者是同一個人。

      首先,僅就《文化偏至論》中涉及到“斯契納尓”材源那部分內(nèi)容而言,前面所見《論無政府主義》第三回連載當中的關于施蒂納那一段,基本來自《近世無政府主義》“后編”“第一章近世無政府主義之祖師”當中的“其二 麥克斯·施蒂納”?!霸谑攀兰o中葉,隔著萊茵河,河東河西有兩個思想家。他們都出自黑格爾哲學卻又彼此之間沒有任何關系,都鼓吹無政府主義。東岸是麥克斯·施蒂納,西岸是皮埃爾·蒲魯東。他們兩個是近世無政府主義的祖師,前者提倡個人主義的無政府主義,后者主張社會主義的無政府主義”……該章由此開始,以30頁的篇幅將蒲魯東和施蒂納作為“無政府主義的祖師”來介紹?!捌涠?麥克斯·施蒂納”部分在第294-302頁,雜志上的論文便是這個部分的縮寫,但略去了其中的施蒂納生平介紹。論文中所闡述的施蒂納“關鍵特征”都可在該節(jié)里找到,甚至有些就是專著文本的原文照錄。例如,專著中的以下這些話,都幾乎原樣呈現(xiàn)于論文當中:“所謂人,所謂正義,只是觀念,只是妄想。所謂人,都絕非個人人格,而是一種觀念”;又如,“真正的進步在吾人足下。其惟在發(fā)揮一己之我性,在于使我從這種觀念世界的支配之下飄脫出來。因為我性即一切之造物主。自由教給吾人道,讓汝自身自由!而又不出示其所謂汝自身者為何者。我性向吾人大叫道,讓汝自身甦醒!”——諸如此類,不一而足。所以,兩者系出自同一作者之手無疑。

      其次,在前文“Ⅱ.《日本人》雜志上的‘蚊學士’”所列署名“蚊學士”文章一覽當中的“6”,即「虛無主義の鼓吹者」(虛無主義之鼓吹者)兩回連載,(其一)副題為“アレキサンドル·ヘルツエン”(即“亞歷山大·赫爾岑”),(其二)副題為“ニコライ·チェル子シェヴスキー”(即“尼古拉·車爾尼雪夫斯基”)在內(nèi)容上也與《近世無政府主義》幾乎完全一致,相當于后者“前編”“第二章 無政府主義之鼓吹者”當中“其一 亞歷山大·赫爾岑”和“其二 尼古拉·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內(nèi)容。例如,專著“其一”開頭一句為“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赫爾岑一八八二年恰逢拿破侖遠征軍身處莫斯科大火時降生于此地”。文章與此完全相同,只是在這句之前加上了“虛無黨之祖”的頭銜;又如,文章連載“其二”的開頭是“有俄國的羅伯斯皮爾之稱的尼古拉·加夫里諾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于一八二九年出生于薩拉托夫”,專著對車爾尼雪夫斯基的介紹始于《怎么辦》的內(nèi)容梗概,但此后對車氏生平的介紹,第一句則與文章的開頭完全相同。據(jù)此不僅坐實了“蚊學士”即煙山專太郎,還可知道在與專著《近世無政府主義》的關系上,《虛無主義之鼓吹者》和《論無政府主義》之不同。如以上所述,后者可以說是對全書的縮寫和概括,而前者則是專著中的或一章節(jié)的幾乎原樣呈現(xiàn),而且從文后所記日期——(其一)為“八月二十六日”,(其二)為“九月一日”——來看,專著中“赫爾岑”和“車爾尼雪夫斯基”這兩節(jié),幾乎是在完成的同時就在雜志上發(fā)表出來了。那一年,煙山專太郎24歲,還是帝國大學三年級的學生;而從全書的1900年12月起筆日期推算,則可知在籌劃這本專著時,他至多剛讀大學二年級。

      Ⅳ.關于煙山專太郎

      既然明確了“蚊學士”即煙山專太郎,那么就可以回過頭再來查署名“蚊學士”以外的文章了。在《日本人》雜志上發(fā)表的署名“煙山”的文章如下:

      1.蘇我馬子 第六十六號 明治三十一年五月五日 第34-39頁

      2.世界の二大勢力(一) 第六十七號 明治三十一年五月廿日 第26-30頁

      世界の二大勢力(二) 第六十八號 明治三十一年六月五日 第24-28頁

      3.操觚會に於ける慎重の態(tài)度 第八十一號 明治三十一年十二月廿日 第23-26頁

      4.露國怪傑ポビエドノスツエフ (一)第百八十號 明治三十六年二月五日 第12-16頁 露國怪傑ポビエドノスツエフ (二)第百八十一號 明治三十六年二月廿日 第16-22頁 露國怪傑ポビエドノスツエフ (三)第百八十二號 明治三十六年三月五日 第13-18頁 露國怪傑ポビエドノスツエフ (四)第百八十三號 明治三十六年三月廿日 第18-23頁 露國怪傑ポビエドノスツエフ (五)第百八十四號 明治三十六年三月五日 第13-18頁

      5.ウェレシュチヤギンの慘死を傷む 第二百十號 明治三十七年五月五日 第15-17頁

      6.アムステルダム社會黨大會の露國社會主義者

      第二百廿一號 明治三十七年十月廿日 第17-20 頁

      7.不真撃の流風 第四百十八號 明治三十八年九月五日 第15-16頁

      8.我國將來の外交家 第四百二十二號 明治三十八年十一月五日 第12-15頁

      9.坂垣伯の今昔 第四百四十一號 明治三十九年八月廿日 第19-21頁

      以上各文,除了1-3署名“煙山云城”外,其余皆署名“煙山專太郎”。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和行文風格判斷,認為“煙山云城”應該是煙山專太郎的另一個署名。那么由以上可知,在《日本人》雜志上署名“煙山”的文章有9篇,以連載次數(shù)計,共出現(xiàn)過14次。如果加上已知的“蚊學士”名下剛巧也是同樣的9篇14次,那么煙山專太郎一共《日本人》雜志上發(fā)表過18篇文章,“出現(xiàn)”過28次。第一次是《蘇我馬子》,署名“煙山云城”,時間是1898年5月5日,最后一次是《坂垣伯之今昔》,署名“煙山專太郎”,時間是1906年8月20日,前后跨越八年多,從21歲到29歲,在年齡段上與周樹人留學日本期間相仿。

      煙山專太郎退休后,1952年2月,早稻田大學文學部史學會曾為他出“煙山教授古稀頌壽記念號”,其中有《煙山先生著作目錄》長達15頁,記載自1898年至1948年50年間包括《近世無政府主義》在內(nèi)的“著書”30種,“論文及其他”381篇。煙山去世后,弟子小林正之(Kobayashi Masayuki,1907-2004)在回憶文章之后附《煙山專太郎先生(一八七七——一九五四)主要著作表》,又增補專著目錄4種。不過,以上兩種目錄,都不包括上記本文在《日本人》雜志上查到的18篇,也不包括筆者另外在《太陽》雜志上查到的4篇文章和2種專著??傊?,煙山專太郎從大學一年級起開始發(fā)表文章,50年間筆耕不止,是個著述甚豐的學者這一點確定無疑。

      根據(jù)目前已經(jīng)獲得的資料,在此或許可以按照一般詞條的規(guī)格來歸納一下這位學者、著述家了。

      煙山專太郎(Kemuyama Sentaro,1877-1954),日本歷史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世界史,尤其是西方近現(xiàn)代史。出生于巖手縣柴波郡煙山村的一個小學教員家庭。南巖手高等小學校、巖手縣尋常中學校畢業(yè)后,赴仙臺第二高等學校就讀,1898年考入東京帝國大學文科大學哲學科,1902年畢業(yè)后在有賀長雄的舉薦下任東京專門學校(早稻田大學前身)講師,在政治經(jīng)濟學部和文學部史學科教歷史,1911年升任教授,直到1951年退休為止,始終沒離開過早稻田大學的講壇。一生著述甚豐,其《近世無政府主義》(1902)《征韓論實相》(1907)《德意志膨脹史論》(1918)《西洋最近世史》(1922)《英國現(xiàn)代史》(1930)《現(xiàn)今猶太人問題》(長文1930)《世界大勢史》(1944)等都是公認的“具有不朽價值”和“巨大影響力”的學術著作。此外,還是日本俄羅斯史和猶太人史研究領域的先驅(qū)者和開拓者。精通英、德、法、俄四門外語,可閱讀希臘、羅馬、意大利和西班牙以及朝鮮文,當然還有著自幼培養(yǎng)起來的深厚的漢學功底,這最后一點從其文章行文格調(diào)可很容易理會。博學睿智,淡泊名利,堅守學術獨立,始終與當時帝國大學的學閥主義保持距離,終生拒絕博士學位。

      1905年他29歲時在《盛岡中學校校友會雜志上》寫下過這樣的話:“我確信,即便隱身于村市,不上多數(shù)世人之口舌,其責更與顯榮尊貴之人并無所異,其行動影響所及,亦有極大者。我以此為己之所居,不必卑躬屈膝”??梢哉f,“隱身于村市”,不求聞達,通過學術著作和大學講壇擔責并發(fā)揮巨大影響的行為和“不必卑躬屈膝”的處事態(tài)度貫穿了煙山專太郎的一生。前者可由其在媒體上的呈現(xiàn)形態(tài)獲得佐證。例如,自1902年至1954年,“煙山專太郎”52年間共在《朝日新聞》上出現(xiàn)過56次,有54次都是作為著述者和言論者,而作為報道對象的只有兩次。而在另一家大報《讀賣新聞》上也是同樣,自1902年至1954年共出現(xiàn)過28次,其中有26次都是作為著述者和言論者出現(xiàn),關于本人的報道只有兩次,一次是“死去”,另一次是“告別式”。而后者的拒絕“卑躬屈膝”的品性在國家主義政治高壓異常嚴峻的狀態(tài)下尤其能夠體現(xiàn)出來。有弟子回憶課堂上的情形:“一直凝視窗外一點的先生開口了:‘這里是警察也進不來的地方,不論說什么話都無所謂,諸君大可不必擔心,盡可自由地學。’當滿洲事變(李冬木按:即“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后,包括先前有著社會主義架勢的人們在內(nèi),天下的學者和先生們都開始屈服于全體主義之際,先生卻把《共產(chǎn)黨宣言》作為政治科的演習教材”。還有弟子回憶,在戰(zhàn)時狀態(tài)下,警察們開始在校園附近“逮學生”的時候,“煙山先生……有一天在課堂上換了一種聲調(diào)道:‘諸君在大學校園內(nèi),不論說什么,都不會獲咎于任何人,大學是自由之地’?!?943年10月15日早稻田大學為“學徒出陣”舉行“壯行會”,“宮城遙拜和國歌齊唱開始了,田中積穗總長訓辭”:“勇士出陣,固不當期生還,即奉身命,乃成護國之神”。但在此之前的文學部史學科的“壯行會”上,煙山卻在致辭中對“出陣”的弟子們說:“雖說是出陣,諸君,千萬不要去死,一定要活著回來,重新在這里學習。趁著還年輕,不要急著去死。不要為大義名分去死?!毡拒婈犑莻€野蠻的地方,倘若諸君入了軍隊,能多少消解其野蠻,那么諸君的義務也就盡到了。千萬不要去死,請一定要活著回來!”其不為大潮所漂泛的獨立人格,錚錚傲骨亦由此可窺一斑。

      這種獨立的品行也明顯地呈現(xiàn)于煙山專太郎的學術當中。這倒不僅僅是由以上所見的他對官學所保持距離,更重要的是他在一個官學主導的國家主義時代,創(chuàng)造出了獨立于官學之外的學術價值。其學術獨立性價值之巨大,甚至也遠遠超出了他本人的想像。即使把范圍僅僅限定在《近世無政府主義》一書,這種價值性仍體現(xiàn)得極其明顯。

      Ⅴ.《近世無政府主義》的寫作動機及其影響

      就社會政治思想取向來說,煙山專太郎并不擁護虛無主義或無政府主義。他尤其反對在現(xiàn)實社會中制造暗殺或爆炸等恐怖事件的“實行的無政府黨”,甚至他編纂《近世無政府主義》一書的目的,也是為防止不在日本發(fā)生“實行的”恐怖主義。因為在他看來,令人感到恐怖的“無政府主義”,并非只是發(fā)生在歐美各國的隔岸之火,應對其加以了解,引起足夠的重視,以防患于未然。這層意思,不論在專著的《序言》還是在論文的前言里都寫得很清楚。例如:

      一、近時每聞無政府黨之暴行實為極其慘烈,便有人為之感到心驚膽戰(zhàn)。然而世人多知謂其名,而不知其實。本編乃期聊以應對此之缺乏者也。

      一、所謂實行的無政府黨者,其兇亂獰猛為天人所共疾視,然而其無智蒙昧又頗值得憐憫?!ㄖ新裕揪幱杉儦v史研究出發(fā),嘗試探明這些妄者、狂熱者作為一種呈現(xiàn)于現(xiàn)實社會的事實是怎樣一種情形,其淵源和發(fā)達過程如何。(《序言》)

      無政府黨之暴行,近日頗頻頻,故其名傳播于世上已久。然而彼等究竟為何者?對其性質(zhì)真髓等知之者甚少,僅止于見彼等手段野蠻猛惡,感到恐怖而已。余對其雖素無精究,然日頃翻讀二三書冊,亦并非聊無所觀察,茲欲摘記其概要,以采其介紹之勞。即便此問題獨歐美列國所特有,而我東洋與之全然無關,但對其加以研究,豈非方今以廣博眼光關注世界大局者所一刻不容疏忽也乎?(《論無政府主義(一)》)

      如果說對無政府主義不應止于恐怖和憎恨,而更應加以了解是煙山專太郎的學術動機的話,那么“由純歷史研究出發(fā)”的立場則可以說貫穿了《近世無政府主義》一書的始終,并在《論無政府主義》一文當中闡述得更加明確。恰恰是這種學術態(tài)度使他與官學和政府保持了距離,從而確保了自身的學術獨立。他之所謂對無政府主義“素非弄筆做批評,若夫至于對應之策,處置之術,自存讀者方寸之中者焉”,便是就此而言。他本人拒當策士,更不以自己的學術為策術。如果要從其中尋找對于政府的建言的話,那么,可以《論無政府主義》結(jié)束部分的一段話為代表:

      我們可以從這些事實推論歸納出一種確切的說法,曰,作為政府的態(tài)度,斷應當抑制禁壓實行的教唆煽動,發(fā)現(xiàn)其暴行之處更不在話下。然而,決不可將學說與實行同等看待。即使實行的無政府黨因各國國際間的合作而得以在表面上制服,但思想界的事,學問的哲理研究卻如何制服得了。學理若是謬見,就要交給學者去研究,讓他們得以自由討論,勝敗由其恰當與否決定。如果徒因名號之新奇而失心,欲以政府的威力、法律的力量、法院的力量去壓制,則不可不謂拙之甚拙,愚之甚愚。

      這種堅持純學術立場,學術的事情應該交給學術處理的態(tài)度,其結(jié)果是使他提供了一部同時代無可與之比肩的關于無政府主義的專著。后世學者回頭看發(fā)現(xiàn),《近世無政府主義》是“以日語出版的可以說是無政府主義研究的唯一像樣的勞作”;這本書和此前出版的相關書籍相比,“在無政府主義信息方面,不論是質(zhì)還是量都遠遠優(yōu)于此前”。因此,其產(chǎn)生巨大影響也便在情理之中。綜合狹間直樹(以下簡稱【狹間】)、葛懋春、蔣俊、李興之(以下簡稱【葛蔣李】或【蔣李】)、嵯峨隆、曹世鉉等先行研究可知,在中國,“煙山專太郎的《近世無政府主義》(東京專門學校出版部,1902年)幾乎馬上就有了各種各樣的翻譯”,“煙山專太郎的論旨,以各種形態(tài)反映在”中國人的文章和著作當中。試按發(fā)表順序?qū)⑵渑帕腥缦拢?/p>

      1.獨頭《俄人要求立憲之鐵血主義》,《浙江潮》第四號(1903年4月20日)、第五號(1903年5月20日)【嵯峨,第49頁】

      2.《俄羅斯虛無黨三杰傳》,《大陸》第七號(1903年6月5日),【蔣李,第25頁】【嵯峨,第49頁】

      3.《弒俄帝亞歷山大者傳》,《大陸》第九號,【蔣李,第25頁】

      4.殺青譯《俄羅斯的革命黨》,《童子世界》第三十三號(1903年6月16日)【蔣李,第25頁】【嵯峨,第49頁】【曹,第294頁】

      5.殺青譯《俄國壓制之反動力》,【曹,第294頁】

      6. 《俄羅斯虛無黨付印》(廣告),《漢聲》第六號(1903年7月)【狹間,第114頁】【蔣李,第25頁】

      7. 轅孫《露西亞虛無黨》,《江蘇》第四、五期(1903年7月24日、8月23日)【狹間,第115頁】

      8. 任客《俄國虛無黨女杰沙勃羅克傳》,《浙江潮》第七期(1903年10月11日)【狹間,第115頁】【蔣李,第25頁】【嵯峨,第49頁】【曹,第294頁】

      9. 中國之新民(梁啟超)《論俄羅斯虛無黨》,《新民從報》第40、41合刊(1903年11月2日)【狹間,第118、216頁】【嵯峨,第52、65頁】

      10. 張繼等譯《俄皇亞歷山大第二之死狀》,《國民日日報》(1903年)【嵯峨,第49頁】【曹,第295頁】

      11. 張繼譯《無政府主義》(1903年)【狹間,第115頁】【嵯峨,第49頁】

      12. 楊篤生《新湖南》(1903年)【嵯峨,第49頁】

      13. 冷血(陳冷)譯《虛無黨》,上海開明書店,1904年3月【狹間,第115頁】

      14. 金一(金天翮)譯《自由血》,東大陸圖書譯印局、競進書局,1904年3月【狹間,第114頁】【葛蔣李(下),第1069頁;蔣李,第25頁】【嵯峨,第49、65頁】【曹,第295頁】

      15. 《俄國虛無黨源流考》、《神圣虛無黨》、《俄虛無黨之斬妖狀》,《警鐘日報》第28、35、38、39、40、46、47、49、50、52、53、54、64、65期,1904年3月至4月【蔣李,第25頁】【曹,第295頁】

      16. 淵實(廖仲愷)《無政府主義與社會主義》,《民報》第九號(1906年11月15日)【嵯峨,第56頁】

      17. 淵實(廖仲愷)《虛無黨小史》,《民報》第十一號(1907年1月25日)、第十七號(1907年10月25日)【狹間,第115頁】【嵯峨,第58頁】【曹,第31、38頁】

      18. 爆彈《俄國虛無黨之諸機關》,《漢幟》第一號(1907年3月)【狹間,第115頁】

      上列以煙山專太郎《近世無政府主義》為材源的文章和著作,僅僅是到目前為止被判明的部分,“煙山”的影響范圍恐怕要比已知的更廣。本論所首次查清的其在《日本人》雜志上發(fā)表的文章均不處在已經(jīng)被探討過的范圍之內(nèi),所以也不排除其中有些會被譯成中文??偠灾?,“煙山專太郎”是當時中國尋求變革的知識分子關于無政府主義的主要知識來源這一點毫無疑問。正如狹間直樹所指出的那樣,“煙山的著作,在整個辛亥革命時期,一直吸引著部分革命家的注意”。例如廖仲愷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傲沃賽鹪凇睹駡蟆飞习l(fā)表的介紹無政府主義的文章,主要是向讀者提供思考無政府主義的思想素材,他自身的政治見解幾乎沒有具體的展現(xiàn)出來”。當然,政治見解沒有具體地展現(xiàn)出來并不等于包括廖在內(nèi)知識分子沒有政治見解,而恰恰是他們按照自己的“見解”最大限度地活用了煙山所提供的知識和素材,那就是他們把煙山專太郎為不希望無政府黨的暴力恐怖行為發(fā)生而寫的書,“明確用于推進革命運動的目的”,而那些所謂“意譯”本的出現(xiàn),正是因為革命派要將《近世無政府主義》“積極地動員到”自己的運動當中的緣故。這種與作者的預期完全相反的閱讀結(jié)果,雖為煙山專太郎所始料未及,卻也是獨立的學術所應獲得的效果。

      說到對中國近代無政府主義思潮的影響,還有兩個人不能不提,一個是幸德秋水(Kotoku Shusui,1871- 1911),另一個是久津見蕨村(Kutsumi Kesson,1860-1925)。前者是日本明治時代出身于記者的著名思想家、社會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1911年因所謂“大逆事件”連坐,與其他11人一同被處以死刑;后者是著名記者和自由主義評論家。這兩個人也是清末中國無政府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來源,都給予中國知識界以重大影響,在能找到“煙山”之處,也同時可以找到這兩個人,甚至有更多的可以找到之處。不過,本論在此想要提示的是,就位置關系而言,他們雖年長于煙山,卻也都是煙山的影響對象。正如嵯峨隆所指出的那樣,當幸德秋水在1905年自稱是“無政府主義者”時,他對無政府主義思想詳細內(nèi)容還并沒有真正了解,這從他在文章中把“虛無黨”等同于恐怖分子便可以獲知。而有回憶說,幸德秋水是讀了煙山的書并且受到影響的。久津見蕨村的《無政府主義》一書,由平民書房出版于明治三十九(1906)年十一月,較之煙山的書晚4年,就對無政府主義的歷史敘述來看,不論在表述方式和內(nèi)容上還是在章節(jié)的劃分上,都明顯地留下了承襲煙山的痕跡,例如,“實行的無政府主義和理論的無政府主義”這種劃分,“第二章 蒲魯東的無政府主義”、“第三章 施蒂納的無政府主義”這種內(nèi)容上的章節(jié)劃分和排列,都無不源自煙山專太郎的“為方便起見,我們可將其分為實行的和理論的兩種類型……”之體例??紤]到幸德秋水和久津見蕨村在中國近代思想界的影響力和存在感,那么對煙山專太郎的影響力恐怕也就要有更高的評價了。

      Ⅵ.“蚊學士”思想史的敘述模式與周樹人的“文化偏至論”

      話題要回到周樹人。由前述可知,他是“蚊學士”《論無政府主義》一文的讀者,卻未必知道“蚊學士”即當時大名鼎鼎的“煙山專太郎”。在后來的魯迅書帳和藏書目錄里也找不到“煙山”書籍和相關記載,正像也找不到“蚊學士”一樣。盡管如此,把“煙山專太郎”從周樹人的閱讀范圍里排除也是不合適的。事實上,能以“蚊學士”發(fā)表在雜志上的一篇文章為自己的材源,這本身就說明周樹人的敏感和閱讀范圍的廣泛,更不要說在當時已經(jīng)深深滲透到《新民叢報》《浙江潮》《漢聲》《江蘇》《民報》等雜志上的“煙山”了。這就涉及到周樹人與煙山專太郎乃至清末虛無主義、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思潮的關系問題,但這已經(jīng)超出本論的范圍,需要另外撰文探討。在此只將“蚊學士”思想史的敘述模式與周樹人的“文化偏至論”作為兩者關系當中的一個問題提出。

      通讀蚊學士《論無政府主義》后,筆者發(fā)現(xiàn),除了施蒂納材源和對“實行的”無政府主義的態(tài)度外,周樹人與蚊學士最大的“近似”之處,也就是他對后者的汲取之處,在于“文化偏至”的文明史觀與蚊學士的思想史敘述一脈相承。

      正像人們所熟悉的那樣,《文化偏至論》當中最著名的文明史觀是“文明無不根舊跡而演來,亦以矯往事而生偏至”。這句話是對“按之史實,乃如羅馬統(tǒng)一歐洲以來,始生大洲通有之歷史……”這一大段歐洲近代文明史的概括。這段歷史,是以“文化偏至”的觀點來描述的,從羅馬“教皇以其權力,制御全歐”開始,一直講到“十九世紀末葉文明”和“十九世紀末葉思潮”:“然則十九世紀末思想之為變也,其原安在,其實若何,其力之及于將來也又奚若?曰言其本質(zhì),即以矯十九世紀文明而起者耳?!边@種“物反于極”的觀點和敘述方式,與蚊學士對“無政府主義之本質(zhì)及起源”的觀點和敘述方式完全一致。后者在介紹了歐洲近代史上“三大脫縛運動”(這部分也與周樹人的敘述相重合)之后,明確指出所謂無政府主義就是“十九世紀物質(zhì)文明的反動”。當然,這里也不排除周樹人參照其他文獻構筑自己思路的可能性,還需要做進一步調(diào)查,不過,就與蚊學士的在思路上的近似而言,卻可以說并非偶然吧。

      Ⅶ.明治三十年代話語中的“施蒂納”及其周樹人的采擇

      接下來,還要探討一下“施蒂納”在日本明治時代話語當中的存在形態(tài)問題。這對了解留學時期的周樹人與施蒂納的關聯(lián)機制至關重要,是解決周樹人是在怎樣的維度上理解、擇取并容受施蒂納這一問題的前提。

      “施蒂納”的名字在日本明治時期的書刊上出現(xiàn),究竟起于何時?這是個還有待進一步考證的問題。就筆者的閱讀所及,本論所著重探討的“蚊學士”(即煙山專太郎)分五期連載于《日本人》上的《論無政府主義》一文,就詳細介紹“施蒂納”而言,應該是最早的一篇。該篇出現(xiàn)“施蒂納”的名字在1902年2月20日發(fā)行的 “第百五拾七號”上,如前所述,這是第三回連載,其中就包含著構成《文化偏至論》里“斯契納爾”的材源部分。如果單純講列名,那么“麥克斯·斯蒂納”在當時著名文藝評論家長谷川天溪(Hasegawa Tenkei,1876-1940)的文章里出現(xiàn),時間要更早。明治三十二(1899)年8月和11月連載于《早稻田學報》上的《尼采的哲學》一文,作為尼采的思想“繼承”者列出了“施蒂納”:“繼承尼采思想而在近時興盛起來的極端自我論者有德國的麥克斯·斯蒂納、魯?shù)罓柗?、斯塔伊納、埃里克桑德魯·契爾萊,他們都介紹尼采,反對世俗。”很顯然,長谷川天溪連施蒂納和尼采的順序都沒弄清楚,更不要說對于“施蒂納”的正確理解了,甚至對文中介紹的主人公“尼采”的認識也相當膚淺,把尼采超人哲學簡單歸結(jié)為以“盜掠、征服、破壞和貪欲等一切壞事”為能事的“獸類”的本能,而且也正像后來的學者所指出的那樣,長谷川天溪介紹尼采的這篇文章,也限制了他此后關于尼采的認識,他始終沒有超出當初這篇論文的水平。

      如果說長谷川天溪對尼采介紹上的偏誤有其資料方面的先天性不足——他不是直接取自德文,而是轉(zhuǎn)借英文——那么,也就可以說“尼采”乃至“施蒂納”的正式傳播,還得仰仗以東京大學“哲學科”和“獨逸文學科”為中心的,直接憑借德文文獻(盡管也不一定都是原著)進行研究和譯介的學者、畢業(yè)生乃至在校生。關于在日本明治時代的“尼采”與德語,與日本哲學界,與東京大學,與拉斐爾·科貝爾(Raphael von K?ber,1848-1923),與井上哲次郎(Inoue Tetsujiro,1856―1944),與高山樗牛(Takayama Chogyū,1871-1902)、登張竹風(Tobari Chikufu,1873-1955)、姊崎嘲風(Anesaki Chofu,1873-1949)、齋藤野人(Saito Nonohito,1878-1909,亦稱“野之人”)、桑木嚴翼(Kuwaki Genyoku,1874-1946)等人的關系,筆者在上一篇論文里有詳細介紹,茲不做展開而只把話題集中在“施蒂納”。

      可以說,就傳播路徑和過程而言,“施蒂納”和“尼采”在日本的明治時代幾乎完全一致,只不過不像“尼采”那般彰顯而屬于前者周邊的一個存在。例如,上述“東京帝大關系者”都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尼采”言說者,但只在井上哲次郎、桑木嚴翼和齋藤信策的行文中有“施蒂納”閃現(xiàn),且語焉不詳。時任東大教授的井上哲次郎只貼了個標簽,把施蒂納和尼采并稱為“極端的利己主義”的代表(1901),畢業(yè)于東大哲學科的桑木嚴翼,在他1902年出版的“尼采”專著里,亦承襲老師的套路,只把“麥克斯·施蒂納”作為“尼采”的“鼓吹極端個人主義的先輩”而一語帶過。1903年畢業(yè)于東京帝國大學文科獨逸文學專修的齋藤信策,1906年發(fā)表著名的易卜生評論,以百十字的篇幅對“麥克斯·施蒂納”略有具體介紹,但也只是他所列舉的抗拒十九世紀“黑暗文明”的“個人主義之天才”行列中的一員,是用來襯托易卜生的要素之一。不過,盡管“施蒂納”在當時只是“尼采”或“個人主義”的配角,但他作為一個講授對象出現(xiàn)在東京帝大哲學科或獨逸文學專業(yè)課堂上或德文閱讀教材的范文里也是不難推測的。一個佐證是1901年畢業(yè)于東京帝大文科大學國文科的詩人、日本國文學者尾上柴舟(Onoe Saisyu,1876-1957),在其所作的日本近代首篇海涅評傳——《海因里希·海涅評傳》里,亦認為海涅“作為文章家,其文體與施蒂納相似”。由此可知,“施蒂納”當時甚至也是“國文科”學生的閱讀對象。通過以上所述,可獲得兩點認識,一點是東京帝大是當時“施蒂納”言說的主要策源地;另外一點是,不論價值判斷如何,也不論偏重于哪一方,“施蒂納+尼采”可謂一種常態(tài)性(常識性)的話語結(jié)構,而正是在這樣一種結(jié)構中,“施蒂納”被作為一種思想材料來閱讀,反之,“尼采”亦然。

      正像前面所介紹的那樣,煙山專太郎1902年畢業(yè)于東京帝大哲學科,他對“施蒂納”的敘述,也同樣呈現(xiàn)著知識上的“施蒂納+尼采”的形態(tài)特征,例如他在介紹了“施蒂納”之后,如次引出“尼采”:“在排斥道德,確立純粹的利己主義,主張我性之點上與麥克斯·施蒂納相同,在晚近思想界放出一種特異光彩的是尼采哲學”,并且認為在施蒂納止步之處,尼采將前者的結(jié)論大大推進了一步。但即便在如此相同的“施蒂納+尼采”的形態(tài)之內(nèi),煙山與其周圍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他不再把“施蒂納”作為“尼采”的配角,而是以同等甚至是更大的篇幅將其作為一個獨立的思想對象來介紹和闡釋。也正因為如此,煙山專太郎之于“施蒂納”的特點便顯現(xiàn)出來。首先,可以說煙山比他周圍的任何人都更多也更仔細地研讀了“施蒂納”。其次,煙山專太郎準確地把握到了施蒂納思想,并首次對施蒂納做出了翔實的介紹和評析;直到大正九(1920)年施蒂納原著的第一個日譯本出版為止,可以說在關于“施蒂納”言說的水平方面,無人可及。第三,煙山在其老師井上哲次郎所劃定的偏重于倫理主義解釋的藩籬當中朝外邁出了重大的一步,把“施蒂納”從社會倫理層面上的“極端的利己主義”者,解放為真正哲學意義上的“極端個人主義”的思想者,從而做出了迥異于其導師和當時社會主流思想的價值判斷。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即煙山在“無政府主義思想史”的脈絡當中確定了“施蒂納”所處的位置,從而確立起敘述“施蒂納”的另外一種框架。可以說,“無政府主義思潮當中的施蒂納”始于煙山,其在此后的明治思想史當中成為一種范式,幾乎原封不動地再現(xiàn)于后來無政府主義者的言說當中。幸德秋水、久津見蕨村前面已經(jīng)提到了,這里還可以再介紹一位日本近代社會活動家、無政府主義者兼作家的人物,石川三四郎(Ishikawa Sanshiro,1876-1956),筆名旭山。日本埼玉縣人,明治三十四(1901)年畢業(yè)于東京法學院,接受洗禮,成為基督徒。明治三十五(1902)年——即周樹人留學日本那一年——二十六歲時,經(jīng)堺利彥(Sakai,Toshihiko,1871-1933年)等人推薦,成為《萬朝報》記者,翌年因反戰(zhàn)而退出朝報社,同年11月加入平民社,開始譯介社會主義并參與多種雜志的創(chuàng)辦、編輯與發(fā)行。明治四十(1907)年4月被捕入獄,翌年5月獲釋,在獄中完成《虛無之靈光》一書,但就在該書發(fā)行之前正在裝訂時,于1908年9月被當局收繳——據(jù)說是因為題目里出現(xiàn)的“虛無”這個名稱犯了當局的忌諱。而令人感興趣的是,在石川三四郎的《虛無之靈光》一書中也同樣可以找到煙山專太郎關于“施蒂納”的那些句子:“然而,這種精神上的無政府主義的托爾斯泰和前面提到的個人無政府主義的施蒂納,都排斥把理想的滿足寄望于將來而主張求諸于自己的腳下,這一點非常有趣?!磥怼怯肋h不會到來的。個人的平安總是在個人的腳下。”

      在煙山介紹“近世無政府主義”十年后,1910-11年,發(fā)生所謂“大逆事件”,幸德秋水等人因謀害天皇的“大逆罪”而被處以極刑。“無政府主義”再度引人關注并成為暗中話題。就連明治文豪森鷗外(Mori Ogai,1862-1922)也對此作出反應,發(fā)表短篇小說《食堂》,通過三個人物在食堂用餐時的對話來討論無政府主義。森鷗外是精通德文和德意志人文思想的大家,讀取“施蒂納”當有自己的路徑——例如借助小說中人物之口提到的“Reclam版”(即周作人所說的“瑞克闌姆版”文庫)原著,并且也有不同于一般社會常識的判斷,認為“施蒂納是個在哲學史上有著很大影響的人,把他跟那些號稱無政府主義的人劃在一處,實在讓他顯得有點可憐”。由此可見當時環(huán)繞著森鷗外的社會輿論是如何強有力地把“無政府主義”與“施蒂納”捏合在一起,以至他不得不讓他的人物出來加以辨析。但從最終結(jié)果來看,森鷗外也并沒能把“施蒂納”從關于“無政府主義”的話語中剝離出來。

      此后不久,大杉榮(Osigi Sakae,1885-1923)于1912年發(fā)表《唯一者——麥克斯·施蒂納論》一文,以《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為中心詳細介紹了“施蒂納的個人主義”??梢哉f文中所浮現(xiàn)的“施蒂納”完全不是一個一般社會言說層面的“無政府主義者”——甚至連大杉榮在其他文章里幾乎必談的“無政府”這三個字都沒出現(xiàn)——而是一個處在高度思想層面的“個人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說者和闡釋者?!敖枷胫驹谟趥€人主義”,在這個前提下大杉榮展開了他的“施蒂納論”。在他看來,此后的“尼采”并非“施蒂納”的“剽竊者”, “但施蒂納的思想?yún)s間接地影響到了尼采”云云。然而,令大杉榮想像不到的是,他的這篇并非“無政府主義”的“施蒂納論”,反倒將“施蒂納”牢牢固定在了“無政府主義”框架內(nèi)。這當然主要是大杉榮本人是日本近代無政府主義思潮的代表人物使然,但“無政府主義”譜系中的“施蒂納”卻開始于煙山專太郎。也可以說,從煙山專太郎到大杉榮,不論他們通過“施蒂納”多么正確地闡釋了“個人主義”思想,其結(jié)果都為“施蒂納”著上了濃重的“無政府主義”色彩。“無政府主義”在當時是“施蒂納”最為有力的話語載體。

      關于日本近代的無政府主義,評論家松田道雄(Matsuda Michio,1908-1998)在戰(zhàn)后曾經(jīng)指出:“日本的無政府主義,迄今為止一直被排除在它在思想史上應有的坐席之外。雖說這是權力方面對待否定權力的思想采取防衛(wèi)手段所導致的結(jié)果,但也可以說,這種防御是過剩防御。從明治到大正,當時的統(tǒng)治權力超越了自己的法的框架,對無政府主義的頭面人物實施了物理性的抹殺”。這其中最極端的例子,恐怕非上述“大逆事件”以及1923年 “甘粕事件”莫屬。幸德秋水等人因前者而被處刑,大杉榮等人因后者而被殺害。也就是說,從思想史來看,無政府主義在日本明治三十年代以后和整個大正時期即二十世紀的最初25年,始終作為思想“異端”而處在被嚴酷鎮(zhèn)壓的狀態(tài)。這是一個事實。這個事實的另一面又恰恰意味著“無政府主義”具有令當權者恐懼的話語張力。而所謂“施蒂納”,首先是借助這種話語的張力而出現(xiàn)在留學生周樹人面前。如前所述,《文化偏至論》里的“施蒂納”便取材于煙山專太郎的《論無政府主義》。

      通過上述梳理,周樹人所面對的“施蒂納”的知識維度便大抵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了。其正式傳播始于東京帝大,主要以哲學科和獨逸文學專業(yè)為策源地,并且在“施蒂納+尼采”的話語結(jié)構中被敘述;又由于敘述者多主言“尼采”,故從“尼采”和接受“尼采”的角度看,其經(jīng)常屬于“尼采”的周邊事項,而為“尼采”的周邊之周邊。這個結(jié)構也同樣呈現(xiàn)于周樹人的文本里,他提到最多的是“尼佉”(即尼采),如《摩羅詩力說》2處,《文化偏至論》4處,《破惡聲論》1處,“斯契納爾”(即施蒂納)只在《文化偏至論》里出現(xiàn)過一次,是“個人主義之至桀者”“尼佉”這一行列中打頭陣的一個,即作為“先覺善斗之士”而率先出現(xiàn)。另外一點是“無政府主義”的維度。如前所述,“無政府主義”言說無疑是將“施蒂納”帶給周樹人的一種充滿張力的載體。

      那么,在這樣一種知識維度的前提下,該如何評價周樹人的工作?他主體性又體現(xiàn)在哪里?很顯然,《文化偏至論》中的“施蒂納”,是將“近世無政府主義”流變敘述框架中的一個“理論的”“無政府主義”者,編織到另外一個重構出來的“個人主義”敘述框架當中的產(chǎn)物,雖然在后者的框架內(nèi)仍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材源的內(nèi)容,卻使“施蒂納”完成了角色轉(zhuǎn)換,即從無政府主義的理論家,轉(zhuǎn)變?yōu)槭攀兰o個人主義精神譜系的引領者和敘述者。周樹人在“個人主義”的精神愿景中發(fā)現(xiàn)了不大為人所注意甚至通常遭受排斥的“施蒂納”,并且為后者重新選定了位置。他并沒像前述淵實(廖仲愷)等人那樣,著眼于把諸如煙山這樣的無政府主義思想資源“積極地動員到”自己正在實行的革命運動,而是從中擇取出有助于“精神”重建的要素并力圖使其內(nèi)在化。眾所周知,周樹人的“革命”更著眼于“精神”,即“人”的革命,他的所謂“立人”即在于人的主體精神的確立。從這個意義上講,他正確理解了施蒂納的“我性”及其同列者的“個人主義”精神,并對之做出了自己的價值判斷和選擇。他認同包括“施蒂納”在內(nèi)的一連串“個人主義之至桀者”。然而,就周樹人的成長過程而言,這一階段的所謂“立人”,與其說是對外,是對他者的訴求,倒莫如說首先是在社會大潮中完成自身的確立。“施蒂納”也跟“尼采”等人一樣,是在他確立自身主體性的過程所拿來并汲取的一份營養(yǎng)。消化這份營養(yǎng)的過程,也就是把他自己所理解的“人”之精神內(nèi)在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更多的是關乎周樹人自身的思考,因此那些論文與周圍的各種“革命”和“救國”方略相比因顯得迂闊而聽不到共鳴之聲。雖然在今天看是它們都非常重要。

      周樹人做上述幾篇“立人”的文章之時,恰恰是日俄戰(zhàn)爭之后日本的“國家主義”最為激情勃發(fā)的時期,此前曾一度出現(xiàn)過的非國家主義的“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反戰(zhàn)論”等不僅遭到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徹底壓制,也被社會大潮所淹沒。就“個人主義”而言,周樹人發(fā)掘出來的恰恰是早已被“主旋律”所淹沒了的日俄戰(zhàn)爭之前的思想資源,并且以“個人一語,入中國未三四年……”的話語方式,做出了“個人主義”并非“利己主義”的辯解。關于這一點,筆者在另一篇文章里有詳述,茲不贅言?!笆┑偌{”也同“尼采”一樣,是他在“利己主義”的污水當中打撈出來的“先覺善斗之士”,而素材卻取自1902年的話語資源。這種取材上的不合時宜的非時代性,是周樹人文章的明顯特征,也使他同時“孤立”于當時的日語和漢語言論界之外。就主題意向和表述方式而言,日本同一時期與周樹人文章最具有“同時代性”的,可以說只有留德歸來,在早稻田大學教哲學的金子筑水(Kaneko Chikusui,1870-1937)《個人主義之盛衰》一篇,但時間上略晚于周樹人,發(fā)表在1908年9月的《太陽》雜志上。而在同時期東京的漢語圈言論界,則幾乎找不到與周樹人處在同一層面上的正面闡釋“個人”、“精神”以及“詩”的文章,更不要說這一語境下的“施蒂納”了。或曰,當時的漢語圈對日本的“無政府主義”不是有積極的介紹和熱烈的反應嗎?而周樹人的“施蒂納”與他的周圍不是擁有同樣一個煙山專太郎材源嗎?的確,這是問題的復雜性所在。如果直接下一個結(jié)論的話,那么便是煙山頗得要領地正面介紹了 “施蒂納”,而周樹人也只是從“我性”的角度在無政府主義思想史中截取了這一素材,除此之外,他對無政府主義本身并沒表現(xiàn)出格外的興趣。正像周樹人并沒參與出現(xiàn)在《浙江潮》《漢聲》《江蘇》《民報》《新民叢報》等雜志乃至著書中的無政府主義議論一樣,在漢語言論界關于“無政府主義”的議論里也沒出現(xiàn)周樹人語境下的那個“施蒂納”。也就是說,雖然同樣讀煙山專太郎的文章或者書,但偏好和擇取卻大不相同?!皷|京也無非是這樣”,正如《藤野先生》中所寫,同是清國留學生的周樹人,對“成群結(jié)隊的‘清國留學生’”是頗有“違和感”的,當然從另一邊來看,他也是個另類,常常孤立于“群”之外。

      最后還有幾句附言。周樹人之所以能從“個人主義”和“我性”視角截取“施蒂納”,除了煙山素材本身所具有的強烈暗示性外,還有一個人不能不再次提到,那就是齋藤信策。前面提到的作于1906年的長文《易卜生是怎樣一個人》在主題和敘述方式上對周樹人顯然有著示范作用。而只有徹底厘清兩者的關系,才能把周樹人對“個人主義”選擇上的主體性和建構上的獨特性講清楚。當然,這已非本篇所能完成,而是下一篇的課題了。關于“魯迅與齋藤信策”,雖早已有伊藤虎丸、中島長文等學者出色的先行研究,但本論所指出的這一點,在此前的研究中卻并未有所言及。

      [注釋]

      ①1981年版《魯迅全集》注為“斯蒂納”,參見第60頁注釋〔29〕、〔30〕。2005年版,第61頁,注釋〔29〕為“斯蒂納”,〔30〕為“施蒂納”。本論表述采取目前通常所使用的“施蒂納”。

      ②這是提交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尼采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張釗貽教授〔Assoc Prof.Cheung Chiu-Yee〕召集并主持,2012年11月22-23日,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文理學院?!癗ietzsche and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The conference is supported by the Centre for Liberal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CLASS) and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at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 It at NTU in 22-23 November 2012)的專題論文,但從內(nèi)容上來說,只進行到途中,故在文后注明“未完待續(xù)”。收入張釗貽主編《尼采與華文文學論文集》,新加坡八方文化創(chuàng)作室,2013年11月,第87-126頁。山東社會科學院《東岳論叢》2014年第3期全文轉(zhuǎn)載。

      ③張釗貽主編:《尼采與華文文學論文集》,新加坡八方文化創(chuàng)作室,2013年11月,第88頁?!稏|岳論叢》2014年第3期。

      ④汪衛(wèi)東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⑤李冬木按:原題應為《無政府主義を論ず》。

      ⑩譯文摘自前出汪衛(wèi)東著,第361-362頁。

      [責任編輯:曹振華]

      李冬木,日本·佛教大學教授。

      I210.96

      A

      1003-8353(2015)06-0055-18

      猜你喜歡
      周樹人無政府主義個人
      魯迅31歲才謀得一個鐵飯碗
      閱讀時代(2020年9期)2020-09-10 15:54:00
      劉西潔作品
      畫刊(2017年9期)2017-09-25 09:49:04
      歐盟與美國關于跨境個人數(shù)據(jù)保護研究
      辦公室人員尚需制定個人發(fā)展規(guī)劃
      網(wǎng)絡空間無政府主義思潮審視
      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綜述
      《偷自行車的人》與《小武》分析比較
      《家》中的人道主義精神的體現(xiàn)
      青年周恩來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嬗變
      論我國無政府主義者的表現(xiàn)及加以肯定的行為
      商(2016年15期)2016-06-17 15:12:34
      乌苏市| 康马县| 加查县| 东辽县| 额尔古纳市| 扶风县| 乌兰察布市| 京山县| 正定县| 敦煌市| 渭源县| 华蓥市| 英德市| 高唐县| 谷城县| 新巴尔虎左旗| 游戏| 神木县| 盈江县| 米易县| 宜兴市| 台山市| 海安县| 南涧| 永平县| 呼伦贝尔市| 琼中| 隆昌县| 长岭县| 辰溪县| 广灵县| 梓潼县| 黄骅市| 东平县| 密云县| 余江县| 临澧县| 澎湖县| 尚志市| 清流县| 民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