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燕
一談到作文教學,很多語文老師就禁不住搖頭,一個字“難”。再談到作文講評,更是“難”上加“難”。一直以來,不少語文老師把作文訓練和作文講評作為講授課文的緩沖地帶;或者過于重視學生作文的訓練,卻忽視了講評課;有的即便是上作文講評課,也僅僅是把立意、選材、結(jié)構(gòu)、語言等稍作點撥,推薦一兩篇范文。其實,作文講評課是作文教學中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對此,我們應(yīng)給予深刻的思考。
一、精心批改,為講評“護航”
寫好批改摘錄,把學生作文中的亮點、存在問題等一一記錄下來,為講評課積累第一手資料,做到對本次習作中共同的長處、存在的共性問題胸中有數(shù)。
寫好生動形象、新穎的評語,不要總是“條例清楚、語言流暢、中心突出”等空話,應(yīng)該用欣賞的態(tài)度,多肯定優(yōu)點,并通過評語和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
當然,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批改應(yīng)采取教師批改、學生批改、師生共同批改、生生共同批改的形式,加深記憶、積累經(jīng)驗。
二、多種方式講評,為“亮點”叫好
我們講的技巧越多,學生越感覺不會寫作文了。其實,這樣的講評脫離了寫作的根本——學生的主體地位。筆者在作文講評課上,對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哪怕是一個詞、一句話,都及時加以肯定和贊揚,讓學生感到成功的喜悅。還可以拓展以下途徑:
第一,與面批點撥相結(jié)合。教師課堂上的講評主要是針對突出問題和普遍存在的問題,可對于個別學生而言,他的文章到底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應(yīng)該如何調(diào)整,這些問題最好是采
取教師面對面的點評、交流來解決。
第二,與互批互評相結(jié)合。教師可以適當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先進行示范引領(lǐng),后指導學生一起對文章的立意、選材、構(gòu)思、語言、寫作技巧、突出亮點、書寫、卷面、錯別字、病句等依據(jù)評分標準,進行互批互評。
第三,與閱讀教學相結(jié)合。用課文中的實例與學生作文進行比較,積累教材中的寫作范例。如魯迅《故鄉(xiāng)》中的人物描寫方法、朱自清《春》中景色描寫方法等。
三、修改升格,向更深處滲透
“沒有改正就沒有進步”,讓學生修改、加工是學會寫作的必然的要求和過程。
一是落實訂正。要求學生訂正作文本上的錯別字、不夠流暢的句子,不很貼切的標點符號。
二是勤于反思。教師著重講評一些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問題,啟發(fā)學生從多角度去進行反思,也可以結(jié)合老師的講評、同學的優(yōu)作,談?wù)勈斋@,切不可忽略和淡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
三是修改升格。例如,有些同學選材立意較好,但語言不夠流暢,可以針對語言表達進行擴充和細節(jié)化;有些作文時審題不夠嚴密,要求進行大刀闊斧地不斷重構(gòu)、改寫。
四、養(yǎng)成習慣,為成功“喝彩”
葉圣陶先生說:“作文就是做人?!痹谧魑牡闹v評課上,教師不妨這樣去做:
一是點評寫作態(tài)度。講評時可以把少數(shù)習作馬虎敷衍了事的作文、立意偏差的作文及時在課堂上讓全體學生共同討論,但“對事不對人”。
二是點評習慣養(yǎng)成。例如,動筆之前審題的習慣、編寫提綱的習慣,作后反思的習慣、多次修改的習慣等。
三是點評感情抒發(fā)。引導學生感受真善美,用愛心感染學生,真正觸及學生的心靈。
四是鏈接美好人生。教師的講評就是引導學生如何去開掘生活、提煉生活、捕捉生活。
五、提升素養(yǎng),潤物細無聲
目前,不少語文老師的講評課過于傾向?qū)懽骷记傻倪\用、范文的引領(lǐng)、模式化的格式,其實這樣的講評課過于急功近利,只在“授人以魚”而不是“授人以漁”。
第一,多寫下水作文,評講時更有的放矢。如進行《的魅力》寫作訓練。筆者在評講時就給學生講了下水作文《綠的魅力》是如何立意、謀篇布局的。我是受了教材的啟發(fā),從朱自清筆下的“梅雨潭”的“醉人、奇異”的綠,陸蠡筆下“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綠……提升了“綠”的魅力是“大自然的色彩”“詩人的色彩”“革命者的色彩”,“時代的色彩”。學生聽了之后,都感覺獲益匪淺,也有助于提高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融洽師生關(guān)系。
第二,構(gòu)建作文“梯度“訓練,講評“階梯式”推進。按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fù)雜、由單項到綜合的順序,安排并實施作文講評。初一的講評重點是片段文的技巧,如人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開頭結(jié)尾的方法;初二的講評重點是謀篇布局的技巧,如怎樣立意、選材、銜接過渡等;初三的講評重點是精雕細鏤的技巧,如點題扣題、細節(jié)渲染、想象聯(lián)想、對比烘托等。
第三,態(tài)度真誠懇切。教師在講評課上的激情表現(xiàn)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激情,如果再來點幽默感,會像磁鐵一樣吸引住學生。
第四,提升理論素養(yǎng)。教師只有不斷地加強學習,提升理論素養(yǎng),踐行“以人為本、尊重主體、張揚個性”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擁有源源不斷的“知識儲備”,才能真正順應(yīng)學生的發(fā)展和需要。
總之,教學是教與學、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的過程,講評課同樣是一門藝術(shù)。它不是學生寫了一篇作文的終結(jié),而是新作文的起點,既要富于啟發(fā)性,又要富于創(chuàng)新性,更要使教學成為師生互動的過程,一改教師唱“獨角戲”的局面。學生既可“放飛”自己的心靈,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體驗,又可用自己的筆寫出自己想說的話,從而真正提高寫作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實驗初中(22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