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資中山水到《資中八景》——簡析蜀地山水對大千山水畫藝術的影響*
劉天宇1,鄧軍2
(1.四川音樂學院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四川成都610500; 2.四川理工學院藝術學院,四川自貢643000)
摘要:蜀地山水風光是歷代畫家心中所向往的圣地。中國人喜歡游山玩水,常常將自己于自然山川的體味、仰慕、感觸與人自身的精神世界聯系起來,這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文化方式?!顿Y中八景》是張大千繪制的蜀地山水作品之一,是其得意之作,它在充分發(fā)揮了潑彩山水畫藝術魅力的同時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張大千強烈的思鄉(xiāng)情節(jié)。
關鍵詞:蜀地;思鄉(xiāng)情節(jié);《資中八景》;潑彩
蜀地山水的地貌特征與山水畫藝術的聯系
所謂蜀地,通常意義上指位于中國西南,地處長江上游的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區(qū)。其東部是完整的四川盆地;西部是高山、高原;西南部是中山、寬谷、山原和盆地。在以四川盆地為主體的蜀地包括多種山型,其中以盆地邊緣的中山和低山居多。在蜀地除了有多種山型之外,其水系也豐富發(fā)達,長江自西向東橫穿四川盆地,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等河流,分別從南北方向匯聚于長江,東出三峽。在氣候方面,此地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冬夏兩季溫差較小,降雨豐富,四季常青,因而常見青山綠水。由于地勢的原因,北方有米倉山、大巴山和秦嶺這樣的天然屏障,使得冬季從北方而來的寒流減弱了許多;而另一方面,從太平洋和印度洋吹來的溫暖空氣又能順利到達。這樣的氣候使得蜀地終年溫潤,農作物生產順利,物產豐富,便有了“天府之國”的美譽。
蜀地山水風光是歷代畫家心中所向往的圣地。中國人喜歡游山玩水,常常將自己對于自然山川的體味、仰慕、感觸與人自身的精神世界聯系起來,這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文化方式。在蜀地,既有類似北方雄強渾厚的奇峰峻嶺,也有南方草木華滋的青山沃野。激流拍打著絕壁,蒼松直入云霄,特別是濕潤的氣候使得云霞霧靄與奇峰異石營造出神幻迷離的景致,絕美如畫。因此蜀地山水吸引了眾多畫家前來游覽,如黃賓虹、李可染、陸儼少、張大千等,他們或是游畢揮毫或是對景描寫,呈現了一大批與蜀地山水有關的山水畫作品。如李可染的《嘉定大佛》、黃賓虹的《青城山色圖》、陸儼少的《峽江險水》,張大千的《資中八景》、《青城山通屏》等。
在表現蜀地山水的畫家當中,有很多畫家本就是川籍,如上文中提到的張大千。張大千(1899-1983),原名正權,又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四川內江人,作為傳統繪畫的繼承與發(fā)揚者,張大千對于中國美術史有巨大的貢獻,他的畫容納了傳統文人畫的清雅秀潤,同時又結合了北宋院體畫的濃艷恢宏,在水墨皴法達到一定高度的同時,在傳統文人畫中賦予濃艷色彩新的生命,在游歷西方后從印象派和抽象繪畫中獲取靈感,結合巴蜀山水的自然景象,開創(chuàng)了潑墨潑彩的山水畫風格,在保留中國傳統人文價值觀的同時又符合現代視覺審美,他用這樣的技法呈現出了華麗、渾厚、大氣且有流動感的作品,不能不說這正是他被徐悲鴻稱為“五百年來一大千”的真正價值所在!
張大千的思鄉(xiāng)之作《資中八景》
《資中八景》是張大千繪制的蜀地山水作品之一,是其得意之作,也是其思鄉(xiāng)之作。此作品創(chuàng)作于張大千移居海外的第四個年頭,即1956年。對于張大千來說,這一年他在藝術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前人潑墨的基礎上悟出的潑彩開始問世,因此這一年是張大千藝術生涯中一個極為重要的轉折點。而《資中八景》是張大千應邀赴法國巴黎開辦畫展,住在其表親郭子杰的家中,期間出于鄉(xiāng)愁憑著記憶完成的思鄉(xiāng)之作。張大千曾有這樣的表述:“丙申五月,重來法京巴黎,住子杰中表家,每話故山之勝,輒為唏噓,為寫資中八景,以慰羈情”。由此可見,張大千對資中有著深厚的情感,也即為此組作品誕生的原因。
《資中八景》是以書畫合璧的形式呈現的一組作品,作品右邊是作者用酣暢淋漓的筆墨表現的八處景致,左側則配以與造景相關的文字。此組作品的每幅作品都有著詩意的命名,分別為《重龍曉靄》、《滴水彈琴》、《珠江夜月》、《百步云梯》、《三峰毓秀》、《古渡春波》、《麥田云浪》、《倒掛琵琶》(見附圖),都反映的是張大千魂牽夢繞的故鄉(xiāng)的風景。
張大千繪制《資中八景》中,其所取的原型是古資州八景,因有具體所指,故在賞析作品的同時可將其與資中八景的地貌作一對比:
“重龍晴嵐”,此景為資中縣東北方向一里處重龍山的景致,其奇特之處就在于雨后初晴之時,從山上繁盛的叢林中以及城內的沱江江面升騰的水汽與城內人家起灶時的煙霧融為一體,分不清天地的界限,甚為壯觀。張大千借此景繪制了《重龍曉靄》,先用細筆勾勒出村落民宅,再皴擦出山的輪廓并施以淡墨,重墨夾雜在房屋與山體之間,襯托出民居、山麓在云煙中若隱若現,最后用花青渲染規(guī)整畫面。
“靈巖泉韻”位于重龍山北麓,此處有十余股山泉沁入石潭中,發(fā)出不同的聲響,這些聲音交織在一起產生的韻律使人聽了心曠神怡,故而得名。此景被張大千轉換為《滴水彈琴》的作品,一眾墨客置身崖前做靜聽狀,面對著他們的山崖上倒掛著錯落的石峰,雖未畫出具體的水流,但此種山體好似正有泉水順勢灌滴,這樣的設置讓人自覺是畫中的人物,耳旁仿佛已聽到那美妙的韻律,可見作者心思極為巧妙。
“蘸壇云梯”為距縣城西門二里地的蘸壇山上的景致,因山腰至山頂有一百級石質臺階,山上常是煙霧繚繞,看起來有如直通仙境之路,故稱“云梯”。在《百步云梯》中,張大千只取山腰間“云梯”開始的一段加以刻畫,用繁茂的叢林將石階襯托出來。
《珠江夜月》指的是江水中月亮的倒影,其絕妙之處是為從江水南岸的觀音廟觀看,會發(fā)現江面有兩個月亮。張大千在表現此景的時候,直取江面中月亮的倒影,以簡單的形式呈現這令人不解的景象。
除了上述的幾處景之外,其他的“資中八景”分別為:資中城西北盤石山云煙籠罩的“盤峰暮雨”;資中城北門外有良田萬頃,因氣候適宜及地勢平坦的原因,每年秋天都是豐收的景象的“北田秋豐”;東門外蔚為奇觀的“古渡春秋”;沱江中有小島,島上漁民的居所,在夜幕降臨之時燈火閃閃映入江中的勝景,“漁燈晚照”。張大千將這些故鄉(xiāng)的景致創(chuàng)作出來,作品中的景致雖經過藝術處理,但都與獨具特色的實景吻合貼切。《三峰毓秀》,畫面精簡,用筆放松,漁船、叢林以及遠處三座山峰,相映成趣,可見張大千繪制此幅作品時的暢快淋漓;《古渡春波》中,江岸是為重墨所造,但此畫首先入眼的是江中的渡船,船夫們正忙碌著,撐著船槳驅駛渡船前行,江面上一來一往的船只以及渡口正在等待的渡客,構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麥田云浪》中,蒼樹之間,田埂連綿,阡陌交錯,可以想象這片沃土帶給田邊人家的是豐衣足食的生活;《倒掛琵琶》,此畫中有一位高士面石佇立,他面前被竹叢和雜樹環(huán)繞的石體形狀獨特,石頭頂部較寬大,臨近地面時是為收腰狀,整體猶似琵琶,而那位高士仿佛張大千的化身,其舉止動作好似歸鄉(xiāng)的游子,正回味著故鄉(xiāng)的美勝。
在《資中八景》中,張大千把記憶深處故鄉(xiāng)的美景表現的淋漓盡致,從中可以看出他對故鄉(xiāng)的深切感情。除了善于作畫,張大千還善于把思鄉(xiāng)情結體現于詩文:每話故山之勝,輒為唏噓,為寫資中八景,以慰羈情。他曾多次將思鄉(xiāng)的愁緒寫在詩句里。如《懷鄉(xiāng)》,“不見巴人作巴語,爭作蜀客憐蜀山。垂老可無歸國日,夢中滿意說鄉(xiāng)關?!庇秩纭叭f里故鄉(xiāng)頻入夢,掛帆何年是歸夢”[2]。由此可見,張大千始終將故鄉(xiāng)掛在心頭,這樣的情思常常體現在他的作品當中,另外從繪畫語言來講,張大千在表現故鄉(xiāng)的勝景時運用到的藝術手法也與其所表現的對象有著密切的聯系。蜀地氣候濕潤,云霧在蜀地山水中極為常見,山靜云動、入眼朦朧的景致用潑墨潑彩的手法表現極為貼切,這在張大千1962年創(chuàng)作的《青城山通景屏》中有著強烈的體現。張大千在此幅作品中,除了幾處用細筆勾畫景物之外,通篇以層次豐富的墨色潑灑涂抹,并以鳥瞰式的觀看方式表現出了氤氳環(huán)繞、氣魄宏偉的蜀地山水——青城之幽。因此,《青城山通景屏》被認為是他發(fā)展?jié)娔剿睦锍瘫?]。在這之后,張大千逐漸將色彩同潑墨的手法一樣運用到作品當中,經過多次嘗試,開創(chuàng)了潑彩的畫法,這在美術界引起了強烈的轟動。
張大千的潑彩作品大氣、整體,充滿著濃厚的水暈墨章和抽象審美的意趣,具有流動感。色與墨在畫面上有著豐富的變化,可為濃破淡,淡破濃,也可為色破墨,墨破色,有大碗狂潑,也有小流澆注,再或者加以渲染而取柔和等。張大千將色與墨在水分高度飽和中互滲互融,呈現出迷離朦朧的山水之境。而張大千之所以有此成就,大概有三方面為此做了基奠。一是他旅居海外,有著開闊的眼界,在他開始用潑墨的畫法作畫的1956年,他曾在巴黎參觀了“野獸派”繪畫大師馬蒂斯的遺作展,后又與抽象畫家趙無極相識,這些都讓張大千在藝術上有所感悟。最值得一提的是他與西方畫壇巨子畢加索的會見,兩人就東西方藝術的差異進行了深刻的探討,加上之前的所見所聞,張大千感悟到——“抽象是從巨象中抽離而出。若沒有純熟優(yōu)美的具象基礎,就一躍而為抽象,不過是欺人之談罷了”[1]。二是張大千早年間的積累,首先是他對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深入研究,特別是青綠山水畫對他的啟發(fā),無論是故鄉(xiāng)蜀地山水還是巴西的住所,青綠山水對于兩地的多植被的山水風光有著較強并且貼切的表現力;其次是張大千留日求學之時和敦煌的艱苦修行對后來色彩的運用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三是張大千晚年時的眼疾對其有一定的影響。
不管是張大千在技法上的探索,還是繪畫的主題,都與他強烈的的思鄉(xiāng)情結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從整體來看,其山水作品屬借景喻情,有直接以故鄉(xiāng)的景致命名的,也有以異鄉(xiāng)之景表現思鄉(xiāng)愁苦的,這些其實表現的都是張大千心中的蜀地山水。如他在1966年所作的《愛痕湖》,整幅畫以橫式構圖施以肆意縱橫的潑墨潑彩,勾畫出了奧地利初秋的美景。從畫中所造之景可看出此地植被繁冗,濕氣也較大,依山傍水的村居若隱若現,更為重要的是云霧穿梭在山間,這與蜀地風光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可見張大千已然將心中的蜀地山水融匯在他的筆下。
正是巴蜀之地的自然氣候及特有的飲食文化造就的巴蜀人文性格,成就了大千的藝術風格,內江、資中的文化因素,青城、峨眉、康定這些巴蜀自然美景的蘊含,使漂流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張大千有著濃厚的思鄉(xiāng)情結,張大千更多的把這種情結訴諸筆端,以驚世駭俗的方式表達發(fā)泄自己的思鄉(xiāng)情結。他創(chuàng)造的潑彩曾引起中國畫壇強烈反響,嫻熟的飛墨用水,把蜀中勝景流動的云水、蒼郁的山色、雨霧中莫測變幻的奇樹逸景酣暢淋漓表達出來,此種藝術表現手法的流動性能較好地表現蜀地的霧光山色,作品中流淌的色彩和寧靜深沉的筆墨交織,也正是畫家的創(chuàng)作情緒與思鄉(xiāng)情結跌宕起伏完美體現?!顿Y中八景》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大千居士用西方人擅長的視角表達方式將傳統文人畫的可讀、可思的特性大膽結合,用西方抽象的手法表達了“鳥鳴山更幽”的意境。它在充分發(fā)揮了潑彩山水畫的藝術魅力的同時淋漓盡致的表達了張大千強烈的思鄉(xiāng)情節(jié)。
參考文獻:
[1]張明遠.中國名家畫全集:張大千[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汪毅.張大千的世界研究[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譚淑娟)
From Zizhong Landscape to Eight Sights of Zizhong——The Effect of Sichuan Landscape on Daqian Mountains&Waters Paintings
LIU Tian-yu1,DENG Jun2
(1.Chengdu Academy of Fine Arts the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Chengdu Sichuan 610500,China; 2.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Engineering Academy of Arts,Zigong Sichuan 643000,China)
Abstract:Sichuan landscape is the holy land for painters.Chinese people like to travel and always link their feelings and natural mountains and rivers,which is the special culture of Chinese.Eight Sights of Zizhong is one of the Sichuan landscape paintings completed by Zhang Daqian.As his favorite work,it shows not only the artistic charm of splashing color painting,but also expresses Daqian’s strong feeling of homesickness.
Key words:land of Sichuan; feeling of homesickness; Eight Sights of Zizhong; splash of color
作者簡介:劉天宇(1974-),男,山東菏澤人,四川音樂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從事中國繪畫理論與實踐研究。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四川張大千研究中心)一般項目(ZDQ2013-17)
*收稿日期:2015-05-15
文章編號:1673-2103(2015) 03-0123-03
中圖分類號:J222.2/.6; J05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