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忠發(fā)
(杭州師范大學 人文學院,浙江 杭州311121)
今本許慎《說文解字》曰:“風,八風也。東方曰明庶風,東南曰清明風,南方曰景風,西南曰涼風,西方曰閶闔風,西北曰不周風,北方曰廣莫風,東北曰融風。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從蟲凡聲。,古文風?!?/p>
“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此說從‘蟲’之意也?!憋@然段玉裁把“蟲”理解為“蟲(蟲)”。“風”之所以與“蟲(蟲)”有關,是因為古人又把風與節(jié)氣對應起來。如《淮南子·天文訓》:“何謂八風?距冬至四十五日,條風至;條風至四十五日,明庶風至;明庶風至四十五日,清明風至;清明風至四十五日,景風至;景風至四十五日,涼風至;涼風至四十五日,閶闔風至;閶闔風至四十五日,不周風至;不周風至四十五日,廣莫風至?!倍斡癫米ⅰ墩f文》云:“立春,調風至。春分,明庶風至。立夏,清明風至。夏至,景風至。立秋,涼風至。秋分,閶闔風至。立冬,不周風至。冬至,廣莫風至。”《漢字文化》2011年第4期載尹榮方先生《“風”字和它的文化蘊意解析》一文,分析了“風”字何以從“蟲(蟲)”的文化蘊意,認為“蟲(蟲)”是各種動物的統(tǒng)稱,“風動蟲(蟲)生”的“風動”,就是指的“風氣”、“節(jié)氣”的變化,“風動蟲(蟲)生”,是指隨著風氣、季節(jié)的變化各種動物在生育、生理等方面發(fā)生的變化,如龜蛇類、熊羆類動物的冬眠及蘇醒,候鳥的季節(jié)遷飛、魚類的洄游等。文章廣征博引,言之似能成理。
不過,就我們現(xiàn)代人對氣象知識和生物知識的了解來看,一年四季的風,雖然大致有規(guī)律,但是不可能與節(jié)氣形成對應關系,所以古人把風與節(jié)氣對應起來的這些說法顯然是錯誤的。尹榮方先生以此來分析“風”字何以從“蟲(蟲)”的文化蘊意,是受到了古人的誤導。
“風(風)”為什么以“蟲(蟲)”為形旁,很多人都覺得難以理解。如黃德寬先生說小篆中的“風”為何從“蟲”?就是一個難于說明的問題,許慎盡管想努力解釋,但很難令人信服。[1]
曾憲通先生說:“‘風’字何以從蟲?其古文何以從日?這個問題,自許慎以來似乎還沒有人說得清楚。盡管有人懷疑《說文》‘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的解釋,想從先秦文字中找到反證,可是,長沙楚帛書中卻偏偏出了個從蟲凡聲的字,可見《說文》所收的篆文確有所本。問題在于對風字的結構如何解釋?!保?]曾先生認為風的古文字形體應該是按照下面的關系圖演變的。(甲骨文)——(甲骨文)——(南宮中鼎)——(目前無出土文獻證明)——(目前無出土文獻證明)——(楚帛書)、(《說文》所載古文)。楚帛書的和《說文》所載古文的是怎么演變出來的呢?曾先生說甲骨文形體所從的是孔雀尾端的錢斑,《說文》古文取上部的“”成字,楚帛書取下部之成字。
所以,曾先生的解釋至少在目前看來是不完全可信的。
其實,說“風(風)”以“蟲(蟲)”為形旁,一直是我們的誤解。林光義《文源》卷二:“從蟲于風義不切。象形,非蟲字。象穴,象風出穴形(宋玉《風賦》云‘空穴來風’)……凡聲?!绷止饬x說非蟲(蟲)字是對的,但是說本來就表示“風”的意思,又添加“凡”表示其聲音,則是錯誤的。古籍中從來沒有使用表示“風”。
風是空氣流動產生的現(xiàn)象,本無可象形。“風”的概念,甲骨文假借(鳳)為之,③甲骨文中還假借“凡”表示“風”,卜辭“骨凡有疾”,就是“骨風有疾”,可能是風濕病之類的疾病。如《甲骨文合集》14295:“貞,帝于西方,曰‘彝’,風曰‘’,求年”,“辛亥卜,內貞:帝于北方,曰‘伏’,風曰‘’,求……”,“辛亥卜,內貞:帝于南方,曰‘微’,風曰‘夷’,求年,一月”,“貞,帝于東方,曰‘析’,風曰‘劦’,求年”?!帮L”均作。三期甲骨卜辭作,增(凡)為聲,這是假借“鳳”表示“風”的概念而又添加提示聲音的符號,使別于原字“鳳”。
因字義假借使得一個漢字形體表達了多個概念,為了使?jié)h字表達的概念在形體上能夠有所區(qū)別,人們往往要造出新的字體來分別表示原來一個漢字形體所承載的多個概念。這種造新字的情況,大體上是在原來漢字的基礎上添加偏旁來造出新的字體。如“其”,假借為語氣詞和代詞的“其”,本字添“竹”為“箕”,專門表達原來“其”所表達的“畚箕”的概念;“其”是“畚箕”概念的本字,“箕”是后來造的專門表達“畚箕”概念的新的本字,文字學上叫“后起本字”。因之,為表達“風”的概念的后起本字。三期卜辭又作、者,諸形體所從的、,皆像飄飛之物,故皆提示其飄動的尾翼、、。、皆以飄飛之物(如風箏)表達導致其飄飛之原因——風。[5][P.201]字所從的與后來的碧落文字(詳下)所從的一脈相承,、二字之別僅僅在于所從表示字音的部件不同,足證甲骨文就是“風”字。
用飄飛之物(如風箏)表達導致風箏飄飛的風。這是古文字表達概念的方法之一。為什么要這樣來表達“風”的概念呢?因為有的事物無形,無形之物最難表達。人們在表達無形之物時往往都是用有形之物的形體變化表示導致這種變化的事物或者原因。[5](PP.53-85)在納西古文字里,表示“風”,也是用飄動之物表達導致其飄動的事物——風。
“風”這個形體出現(xiàn)比較晚,目前最早的材料只能看到《說文》中有小篆形體作。這個形體來源于楚國文字,長沙子彈庫帛書文字“風”作,是風箏的象形,但是因為的形體與古文字、極近,戰(zhàn)國時期被誤書為“蟲”,又添加“凡”表示字的讀音,于是就成了“風”。睡虎地秦簡“風”字作,顯然就是這么來的。由到再到“風(風)”,其演變軌跡非常清楚。因此,我們從表達“風”的概念的漢字形體演變的歷史看,說“風(風)”從“蟲(蟲)”是誤解?!帮L(風)”所從的“蟲”,其實是風箏的象形形體訛變的結果。
事實上,從《說文》的原文看,許慎也沒有說“風(風)”從“蟲(蟲)”。我們現(xiàn)在理解所謂“風(風)”從“蟲(蟲)”,是繁體字“蟲”簡化為“蟲”造成的錯誤。
蛇、蟲(蟲,如水中的蟲類)軀體形狀相近,通過象形的方法造的字在字形上很難區(qū)分。但是,漢字表達概念,形體上要盡可能相互區(qū)分開來。為使二者區(qū)別開來,人們又造“蟲”表示“蟲(蟲)”,這是人們通過觀察社會生活造的字。因為生活中人們常??吹较x(蟲)有很多聚在一起的情況,而蛇則多單獨行動。所以,雖然蛇與蟲(蟲)軀體形狀相近,描繪其軀體形狀的字形也很難區(qū)分,人們還是可以通過蛇與蟲(蟲)的生活習性的不同求得蛇與蟲(蟲)在漢字形體上的區(qū)分。于是就用(甲骨文)、(金文)、(篆)表“蛇”,用表“蟲(蟲)”,如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甲本》21“蟲”正作。蛇與蟲(蟲)二類就這樣區(qū)別開來了。
《說文》“從蟲凡聲”的“蟲”其實不是“蟲(蟲)”。如果許慎認為“蟲”是“蟲”,《說文》應該說:“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從蟲省,凡聲?!痹谠S慎《說文解字》中“蟲”表示“蛇”,“蟲”表示“蟲(蟲)”,區(qū)分是非常明確的?!墩f文》:“蟲,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臥形?!痹S慎顯然是把“蟲”解釋為蝮蛇?!墩f文》:“蝮,蟲也。從蟲復聲?!薄墩f文》:“蛕,腹中長蟲也。從蟲有聲?!薄巴z”是蟲(就是我們現(xiàn)在說的“蛔蟲”),為什么也從“蟲”呢?因為原本“蟲(蟲)”和“蟲(蛇)”形體就是相同的,所以從“蟲”既可以表示“蟲(蟲)”,也可以表示“蟲(蛇)”,有學者指出的“以‘蟲’表示‘蟲’,在先秦典籍及秦簡中有不少例證”,也是正確的。但是,到了漢代,尤其是《說文解字》當中“蟲(蟲)”只以“蟲”表示,這是不爭的事實。
可見,所謂的“風(風)”從“蟲(蟲)”以及我們對于“風”為什么從“蟲(蟲)”的種種疑惑,都是許慎以后的學者不知道“蟲”在許慎生活的東漢時期不表示“蟲(蟲)”而產生的誤解。
明白了“蟲”與“蟲”的關系,我們可以進一步說明“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是怎么來的。我認為這句話不是許慎所說,應該是后人加進去的。如果是許慎的原話,許慎應該表述為:“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從蟲省,凡聲?!被蛘哒f:“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從蟲,凡聲?!币簿褪钦f到底是使用“蟲”還是使用“蟲”字,許慎應該使用相同的形體。所以我判斷“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這樣的話不是許慎說的。這句話既然不是許慎說的,那么肯定是東漢以后到唐宋這個時間的人加進去的,應該是旁注誤入正文者。
東漢以后到唐宋這個時間的人為什么會把《說文》“從蟲凡聲”的“蟲”理解為“蟲(蟲)”呢?考敦煌文書中,“蟲”多作“蟲”。如敦研309《修行本起經》卷下:“太子坐閻浮樹下,見耕者墾壤出,天復化令牛領舋壞,下林落,鳥隨啄吞?!倍匮?57《賢愚經》卷第四:“還生故身,作?!保?](P.55)唐顏元孫《干祿字書》:“、蟲,上俗下正?!笨梢姡簳x隋唐時期,人們習慣把“蟲”寫作“蟲”。顯然,當時的人們是把“蟲”理解為“蟲”的。于是,當時的人們讀許慎《說文解字》的“從蟲凡聲”,自然就理解為“從蟲(蟲)凡聲”了。不僅如此,又有人在讀《說文解字》時,為了解釋“風”為什么從“蟲(蟲)”,加旁注曰:“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而傳抄《說文解字》者不知道這句話是旁注,又誤抄入了正文,于是就成了我們現(xiàn)在見到的《說文解字》了。
[1]黃德寬.論形符[M]//漢字理論叢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曾憲通.楚文字釋叢[J].中山大學學報,1996,(3).
[3]姚孝遂,肖?。笮婕坠强剔o類纂[M].北京:中華書局,1989.
[4]徐中舒.甲骨文字典[K].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
[5]陸忠發(fā).漢字學的新方向[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6]黃征.敦煌俗字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