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例剖宮產術后感染的臨床護理分析
李萍吳鳳玉
(北海市合浦縣婦幼保健院,廣西 合浦536100)
摘要:目的探討剖宮產術后感染的臨床護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選擇我院收治的36例剖宮產術后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給予一般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針對性剖宮產術后感染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結果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剖宮產術后給予針對性的感染護理,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高,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剖宮產;術后;感染;護理
剖宮產在挽救難產、高危妊娠孕婦及胎兒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醫(yī)院感染概率,給產婦健康及生命安全帶來威脅[1]。剖宮產術后發(fā)生感染可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增加患者經濟負擔,甚至可導致子宮切口裂開,繼發(fā)敗血癥、出血等而危及產婦生命[2]。本研究選擇我院收治的36例剖宮產術后感染患者,回顧其臨床護理過程,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入選對象36例,為我院婦產科收治剖宮產術后感染的產婦,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18例,進行對比分析。對照組中患者年齡22~37歲,平均年齡(26.2±3.7)歲,初產婦14例,經產婦4例,孕周36~41周;觀察組中患者年齡23~38歲,平均年齡(26.4±3.3)歲,初產婦11例,經產婦7例,孕周36~41周。兩組患者的分娩時間、年齡、孕周等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分析方法按照衛(wèi)生部頒布的《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進行診斷[3],患者出現(xiàn)體溫升高、傷口紅腫、熱痛及出現(xiàn)膿性分泌物,周圍血細胞計數增加,經細菌培養(yǎng)證實存在致病菌。對兩組人員的身體基本情況、手術時間,術后導尿管留置時間等進行相關分析。
1.3護理
1.3.1對照組護理采用一般護理,即術前檢查時,要使用一次性無菌操作器具,盡量減少檢查次數與時間,醫(yī)院手術室要執(zhí)行嚴格的消毒隔離制度,手術時禁止人員流動,限制手術觀看。醫(yī)護人員加強自身的消毒衛(wèi)生管理,減少產婦陪護與探視的時間等,減少產婦與外界接觸,減少出現(xiàn)交叉感染的機率。切口用75%酒精消毒,對腹部切口易感染部位輔以紅外照射等。
1.3.2觀察組護理 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采用針對性剖宮產術后感染護理。(1)術后觀察,術后對易發(fā)感染的患者給以體溫觀察,術后1~2日患者體溫維持在37~38 ℃以內,2天后,體溫恢復正常,若觀察到患者體溫>38 ℃以上,應立即向醫(yī)生進行匯報,進行早期抗感染的治療。(2)剖宮產術后應去枕平臥6h,協(xié)助病人每2h進行翻身一次,12h后取半臥位,利于腹腔內液體沉集在盆腔低處,減少盆腔感染機會。抬高下肢,可促進下肢及盆腔靜脈血液回流,防止血栓性靜脈炎的發(fā)生。(3)剖宮產術后傷口感染的較多,術后要每天觀察傷口有沒有硬節(jié)、觸痛,當患者出現(xiàn)發(fā)燒或切口硬節(jié)、疼痛時,應打開敷料進行檢查,給予傷口處清潔換藥,行微波理療傷口,每天1~2次。(4)觀察惡露量、顏色及氣味。(5)剖宮產術前放置導尿管,利于排尿,避免術后影響宮縮 。導尿管應采用嚴格無菌技術操作,因為女性尿道短、直等特點,不注意周圍清潔,容易引起尿路感染,導尿管應選擇12~14號一次性導尿管,插入4~6cm,一般術后24~48h可拔除[4]。
1.4統(tǒng)計學分析本組36例剖宮產術后感染患者的所有臨床數據均錄入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理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對照組護理過程中出現(xiàn)低血糖1例,饑餓1例,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7%。觀察組未見明顯不良反應發(fā)生。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非常滿意13例,滿意5例,不滿意0例,滿意度100%。對照組患者對護理服務非常滿意8例,滿意6例,不滿意4例,滿意度77.8%。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剖宮產術后因營養(yǎng)不良,肥胖、貧血等妊娠合并癥等因素存在,妊娠晚期及臨盆后生殖道的防御作用被破壞,剖宮產術后生殖道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變,機體免疫功能的降低,切口延裂、手術操作、縫合等,易導致細菌侵入生殖道而引發(fā)感染[5]。
剖宮產術后早期診斷主要根據患者有體溫升高,實驗室輔助檢查白細胞計數增加,計數中性多核細胞增加,伴子宮壓痛,惡露臭。術后5d內血細菌培養(yǎng)陽性排除其他感染因素,或宮腔分泌物培養(yǎng)可見致病菌,即可診斷為剖宮產術后感染。臨床主要給予對癥支持治療,選擇氨基糖苷類及抗厭氧菌藥物,選擇抗生素可參考血、切口或宮腔分泌物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注意維持患者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
臨床護理應根據產婦自身情況,在遵循安全、健康的前提下鼓勵產婦自然分娩。剖宮產手術指征明顯,且存在感染危險因素的產婦,手術過程中應進行嚴密監(jiān)護,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有創(chuàng)檢查,縮短檢查時間。嚴格執(zhí)行產房、病房的消毒衛(wèi)生管理,充分保證手術的無菌操作原則。術中護理人員密切配合醫(yī)生治療,積極與產婦溝通,緩解產婦的焦慮情緒。產后注意病房的自然通風及殺菌消毒,保持病房清潔,防止產褥感染的發(fā)生。
綜合以上所述,剖宮產術后給予針對性的感染護理,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高,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5]
參考文獻:
[1]金惠玉.剖宮產術后產褥感染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29):120-121.
[2]龔令.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感染臨床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1,40(19):1940-1941.
[3]曹芬利,盛春梅,嚴小媛.剖宮產術后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體會[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3,11(9):1477-1478.
[4]徐瑞芳. 剖宮產術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臨床護理雜志,2007,6(3):56-57.
[5]方小麗,陳崢崢.剖宮產術后切口感染臨床分析[J].河北醫(yī)藥,2012,34(19):2942-2943.
收稿日期(2014-11-6)
doi:10.3969/j.issn.1004-7115.2015.02.042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7115-1004(2015)02-0223-02
作者簡介:*李萍(1971—),女,廣西合浦人,主管護師,大專,主要從事臨床護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