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清文++姚琴++高月琴
弗米爾的目的論認為,決定翻譯過程的主要因素是整體翻譯行為的目的。它主張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遵循三個總體原則。譯本的預期目的決定翻譯活動的方法和策略。針對莫言作品英譯本的讀者,葛浩文在翻譯過程中對于原文中的文化負載詞,采取了不同的翻譯手段,使譯文盡量保留中國文化特色,又符合英語表達習慣,從而實現(xiàn)翻譯的文化交互功能。本研究從目的三原則角度分析葛浩文在處理文化負載詞時所采用的翻譯策略,探究葛浩文的翻譯風格。目的論葛浩文《酒國》《紅高粱》翻譯策略一、引言莫言能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作品的譯者們功不可沒。而葛浩文對其作品的傳播起了巨大的影響。葛浩文從事中國文學研究及中國現(xiàn)當代小說翻譯已年逾三十載,譯作豐碩,其翻譯觀點和風格亦自成一派。他是中美媒體筆下“唯一首席接生婆”,又被夏志清先生稱贊為“公認是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之首席翻譯家”。文軍等對葛浩文的翻譯觀進行了簡單的歸納介紹,它將葛浩文的翻譯觀分為對原語和譯入語的忠實、翻譯即背叛、翻譯是重寫以及翻譯是跨文化交流活動四個方面。由于莫言作品大多描述20世紀六七十年代東北高密鄉(xiāng)的人民生活,帶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在《酒國》與《紅高粱》這兩部作品中存在著大量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化負載詞,為英譯過程設置了很大障礙。本文試圖通過對源文本和目標文本做雙語平行文本對比,從目的論的三個原則出發(fā),重點考察葛浩文處理特定文化負載詞時所采用的翻譯方法,來認識和探討葛浩文翻譯風格。二、翻譯目的論德國的功能翻譯理論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包括賴斯提出的文本類型理論,弗米爾提出的目的論,曼塔里闡發(fā)的行為理論和諾德提出的功能加忠誠的理論。而弗米爾的目的論是功能翻譯理論的核心部分,它強調翻譯的互動和語用特征,認為目的語文本的形式應當首先由功能,即由目的語語境中要達到的目的來決定。由于語言和文化差異的存在,譯文不可能和原文的各方面都達到一致,必要時會對原文信息進行再加工,要么有所保留,要么有所變動。而保留多少,改動多少就要視翻譯的目的而定。目的論理論主張,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遵循三個總體原則,即目的原、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目的原則指的是,整個翻譯過程包括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的選擇,都是由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的,即譯者的目的、譯文的交際目的和使用某種特殊翻譯手段所要達到的目的。連貫原則指的是,譯文必須符合內文連貫的要求,是針對譯文內部及其與譯入語文化之間的關系而言的。忠實原則指的是,譯文與原文之間應符合互文連貫的要求,是針對譯文文本與原文文本之間的關系而言的。而忠實原則必須首先服從目的原則和連貫原則。目的論不再把“信”或“忠實”作為首要的翻譯標準,它強調“合適”(adequacy)而不是“對等”(equivalence),并且以預期目的來判斷譯文是否成功,而預期目的則應反映目標語讀者的要求。譯本的讀者,有特定的文化背景、閱讀期待和交流需要。譯者為實現(xiàn)譯文的預期功能,達到目的語讀者的預期來選擇相應的翻譯策略,或是歸化,或是異化,或是兩者的結合,而不是盲目地忠實于原文。三、葛氏英譯本《酒國》《紅高粱》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文化負載詞是指在語言系統(tǒng)中,最能體現(xiàn)語言承載的文化信息、反映人類的社會生活的詞匯。本文研究的文化負載詞是包含中國文化中特有的審美信息的詞語或詞組。葛浩文曾提到,好的翻譯第一要“忠實”,忠實即形式對等以及譯文與原文的語用功能對等兩方面。在英譯莫言作品《酒國》《紅高粱》的過程中,他通過直譯,直譯加注解,刪減和重寫等翻譯方法,使得譯文與原文達到形式與語用功能對等,以滿足目的語讀者閱讀期待,從而做到“忠實”地再現(xiàn)原文。下文將通過列舉《紅高粱》和《酒國》中的例子,詳細闡釋葛浩文的處理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1.直譯文學作品中,文化負載詞通常在目的語中不能找到相對應的適當表達,而盡可能將源語文化信息全面?zhèn)鬟f給目的語讀者,又是對翻譯忠實的要求。筆者發(fā)現(xiàn),對于文化負載詞的處理,葛浩文常常采用直譯的手段,較好地保留原文的風格特色,忠實地傳遞出原文的風味,以滿足讀者閱讀期待和文化交流的目的需要。例如:這時,就可以在鹽水口子設都,亮出鐵板國旗號,您就是鐵板王。(莫言,《紅高粱》,第282頁)When thats done, we can set up capital in Saltwater Gap under the flag of Iron Society, with you in command.(Mo Yan,,p298)原文中的“鹽水口子”是莫言文學創(chuàng)作中所用的一個形象化的地名,若譯者將其直接音譯為“Yanshuikouzi”不僅無法向目的語讀者傳達有效信息,也損失了原作生動形象的特色。譯文中,譯者將“鹽水口子”直譯為“Saltwater Gap”,盡量保留原文的意象,通過首字母大寫讓讀者知曉該詞為專有名詞,又因為“capital”一詞已包含地名之意,因此也無需補充說明解釋。該種處理手段使得譯文與原文在修辭和信息傳遞方面求得等值,通過變通做到了忠實原文。2.直譯加注對于含義較晦澀的文化負載詞,當直譯難以直接為目的語讀者理解時,譯者常常采取直譯加注的手段,通過解釋說明文化負載詞的深刻含義,確保原文和譯文信息對等的同時,使得目的語讀者能夠以一種語義連貫的方式理解譯文,在意義與形式上不引起任何不適應。例如:他哼哼哼地奸笑一會,道:那姓莫的小子其實不姓莫,他本姓管,自吹是管仲的七十八代孫,其實是狗屁不沾邊。他現(xiàn)在成了什么作家,牛皮哄哄,自以為了不起,其實呀,他那點老底兒,我全知道。(莫言,《酒國》,第172頁)With a sinister heh heh heh,he said, Mo is not the real family name of that rascal Mo Yan, you know. His real family name is Guan, which makes him the seventy-eighth descendant of Guan Zhong, Prime Minister of the state of Qi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or so he claims. In fact, thats pure bullshit. A writer, you say? To listen to him, youd think he was some sort of literary genius. Well, I know everything there is to know about him. (Mo Yan, , P178)此句譯者采用直譯加注的方法,在“Guan Zhong”一詞后加了“Prime Minister of the state of Qi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傳達給讀者的不僅僅是一個中國式的名字,更是將名字特有的歷史文化含義(中國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傳譯過去,便于目的語讀者閱讀理解。此外,“姓莫的小子”一處,在譯文中具體翻譯為“rascal Mo Yan”,明確指出“Mo Yan”,而不是簡單直譯為“Mo”,避免譯文讀者誤解出現(xiàn)第三個人物。3.刪減葛浩文在處理對于目標讀者略顯陌生的文化負載詞時,采取了大膽刪減的手法,從而使譯文更連貫。這也符合目的論的連貫原則,即譯文必須符合內文連貫(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要求,是針對譯文內部及其與譯入語文化之間的關系而言的。例如:有朝一日我碰上他,一定要和他展開一場血腥大辯論,我要駁得他啞口無言噤若寒蟬,然后還要揍他一頓,讓這個小子七竅流血鼻青臉腫魂飛魄散一佛出世二佛涅槃。(莫言,《酒國》,第53頁)If I ever meet him,I tell you, hes in for the verbal fight of his life. (Mo Yan,,P53)此處譯文中,原文的“我要駁得他啞口無言噤若寒蟬,然后還要揍他一頓,讓這個小子七竅流血鼻青臉腫魂飛魄散一佛出世二佛涅槃”整一個長句子被完全刪減不譯。葛浩文非常注重讀者的閱讀效果,為了滿足出版方和譯文讀者的需求,并迎合西方讀者的審美習慣,他在獲得原文作者同意的情況下,對可能妨礙讀者接受的地方進行了刪減,從而滿足目的語讀者的閱讀期待。原文中后半句話通過中國成語的大量堆砌,勾畫出說話人義憤填膺的形象,然而倘若在譯文中將每個文化負載詞都一一翻譯,會使譯文佶屈聱牙生澀難懂,使譯文的流暢連貫性受損。因此譯者對妨礙讀者閱讀理解的地方進行刪減不譯,對于確保譯文的連貫性來說顯得頗為必要。4.增減在翻譯過程中,有時譯者為了確保譯文的連貫性,在刪減部分文化信息的同時,還會適當增加信息。這種看似不忠實的做法,最終目的是為了便于目的語讀者的閱讀理解,無論是刪減還是增加,都以保證譯文的連貫性、可讀性和可接受性為目的。例如:您的論斷等于給我喝了一杯定心酒,就像李玉和被鳩山逮捕前喝了李奶奶的那杯酒一樣。(莫言,《酒國》,第24頁)Your judgment would be my liquor of assurance,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as that glass of liquor the martyred hero Li Yuhe took from Aunt Li just before he was arrested.(Mo Yan,,P23)李玉和,鳩山以及李奶奶都是中國七十年代經典樣板戲《紅燈記》里的人物,對于熟悉樣板戲,特別是經歷過文革的中國讀者來說,這三個人物的關系一清二楚,共黨英雄李玉和喝了李奶奶的酒定心壯膽后,被日本憲兵隊長鳩山逮捕,最后英勇就義。但倘若在譯文中,采用同樣的明示手段,其所提供的信息無法與譯文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產生關聯(lián)。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將“被鳩山逮捕”這一信息,簡單翻譯成“before he was arrested”,省略“鳩山”這一不重要且對于目標語讀者略顯陌生的歷史人物,通過增加“martyred”一詞用作定語修飾“hero”,從而使譯文讀者根據(jù)語義推斷人物的命運發(fā)展,不僅取得同樣的語境效果,而且有效避免讀者付出過多的認知努力,進而保證譯文的連貫性、可讀性和可接受性。5.重寫由于漢英兩種語言系統(tǒng)本身存在差異,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難免需要對源語進行適當轉換,或再創(chuàng)造,從而使譯入語更加符合目的語讀者的閱讀習慣,更好地為目的語讀者所理解,這一翻譯的過程也可以理解為重寫,重寫而達到“意義忠實”。譯者為了達到“意義忠實”放棄源語的語言形式,確保譯文流暢性和可讀性。例如:老師,您是我名副其實、貨真價實的老師,我發(fā)現(xiàn)您不但是寫小說的行家里手,而且,您還是品酒的大內高手。(莫言,《酒國》,第90頁)Sir,you are indeed my true,my genuine, mentor, for not only are you a master novelist,but you know your way around a liquor bottle.(Mo Yan,,P90)句中的“大內高手”,本指皇宮內負責警衛(wèi)的武功高強之人,文中表達品酒水平高超。而譯者意譯為“you know your way around a liquor bottle”,此種看似“背叛”的重寫方法實則符合忠實原則。葛浩文通過重寫,擺脫語言形式的束縛,做到對源語的意義忠實,從而使譯文更好地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更好地為目的語讀者所理解。四、結語以弗米爾目的論為核心的德國功能主義翻譯理論擺脫了傳統(tǒng)等值論的束縛,給20世紀后期的翻譯理論吹來一股清風,它不再把傳統(tǒng)的等值奉為最高準則,而是強調翻譯目的至關重要的作用。翻譯目的論的三個原則闡述了原文與譯文之間的關系,即翻譯是一種基于原文的文本處理過程,原文的地位不再神圣不可侵犯,而僅僅是譯者采用的多個信息來源,在讀者目的原則的指導下,翻譯在再現(xiàn)原文信息的同時,要確保譯文符合邏輯,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這樣才能被接受者理解和接納,譯文才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本文以莫言作品《酒國》《紅高粱》為例,通過對原作和葛浩文英譯本的對照閱讀,側重探究譯者對原作中文化負載詞的處理手段。上述幾個例子表明,對于漢英表達功能相對對等的文化負載詞,葛浩文傾向于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通過直譯,讓原文作者去接近譯文讀者。而對于原文含義晦澀,無法直譯講清的文化負載詞,譯者則通過加注補充解釋。如若加注較為繁瑣,或者難以為目的語讀者理解接受時,則采取刪減、增減、重寫等手段,以確保譯文的流暢性,連貫性和可讀性為目的,將原文的信息加工處理后,有選擇地傳遞給譯語讀者。從目的論的角度看,在翻譯具有中國鮮明文化特色的莫言作品中,葛浩文先生力求在忠實與背叛中尋求一個平衡點,使原文盡量保留中國文化特色,又符合英語表達習慣,較好地做到了使翻譯成為跨文化交流的手段。同時,他對于帶有中國鄉(xiāng)土特色的文化負載詞的處理方法,也為漢英譯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啟發(fā)。參考文獻:[1]莫言.酒國.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10.[2]莫言.紅高粱家族.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10.[3]劉軍平.西方翻譯理論通史.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6.[4]浩歌.圣童浩歌對話錄之一[EB/OL].浩歌博談,2010-08-27.[5]李雪濤,顧彬.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三題[N].中華讀書報,2011,(11).[6]余東,張艷.變通意識與國粹心態(tài)——葛浩文的文學翻譯觀解讀.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2,(4).[7]趙娜,李培,岳玉慶.從目的論看英文版《狼圖騰》——中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語文學刊,2009,(2).[8]史國強.葛浩文的“隱”與“不隱”:讀英譯《豐乳肥臀》.當代作家評論,2013,(1).[9]胡安江.中國文學走出去之譯者模式及翻譯策略研究[J].中國翻譯,2010,(6):10-15.[10]許方,許均.翻譯與創(chuàng)作——許均教授談莫言獲獎及其作品的翻譯[J].小說評論,2013.24-10.[11]柴立珍.葛浩文翻譯觀探析——以《玉米》英譯本為例.時代文學,2013,(7).[12]李文靜.中國文學英譯的合作、協(xié)商與文化傳播——漢英翻譯家葛浩文與林麗君訪談錄.中國翻譯,2012,(1).[13]陳小燁,陳可培.關聯(lián)理論觀照下文化缺省的翻譯策略研究——以葛浩文《生死疲勞》譯本為例.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14]邵璐.莫言英譯者葛浩文翻譯中的“忠實”與“偽忠實”.中國翻譯,2013,(13).[15]文軍,王小川,賴甜.葛浩文翻譯觀探究.外語教學,2007,(6).[16]季進.我譯故我在——葛浩文訪談錄[J].當代作家評論,2009,(6).[17]Howard Goldblatt.The Republic of WineYan Mo.Skyhorse Publishing,2012,12.[18] Howard Goldblatt.Red SorghumYan Mo. Arrow Books Ltd. 2003-05-01.[19]Howard Goldblatt.The Writing Life[N].Washington Post,2002-04-28(BW 10).[20]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anchester:St. Jerome Publishing Litd.1997.[21]Shuttleworth,Mark&Moira Cowie.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譚載喜,主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22]Nida Eugene.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3[23]Goldblatt, Howard. Border Crossings:Chinese Writing, in Their World and Ours[A]. In Corinne Dale (ed.). Chinese Aesthetics and Literature[C].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4.[24]Goldblatt,Howard.The Writing Life[N].The Washington Post,Sunday,2002,4.基金項目:1.北京市大學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部分成果。2.北京林業(yè)大學2013年北京市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chuàng)業(yè)行動計劃項目,項目號是S131002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