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晉國和三晉禮法合治、德主刑輔治國思想的形成

      2015-04-10 11:25:42李尚師李光達
      史志學刊 2015年5期
      關鍵詞:法家治國儒家

      李尚師 李光達

      (1.山西省三晉文化研究會,太原030002;2.北京舫揚文化產業(yè)公司,北京100038)

      晉國和三晉禮法合治、德主刑輔治國思想的形成

      李尚師1李光達2

      (1.山西省三晉文化研究會,太原030002;2.北京舫揚文化產業(yè)公司,北京100038)

      習近平總書記在政治局第18次集體學習會議上提出:“禮法合治,德主刑輔”,“如鳥之雙翼”的治國理政思想理論。其意是說,1.禮治(德治,或稱儒家學說,)和法治(法治,或稱法家學說)就像鳥的兩個翅膀,把“禮”治和“法”治的施政兩手共同應用才能治理好國家。2.德治(儒家學說)為主,法治為輔。綜合起來,就是把禮治(儒家學說)和法治(法家學說)結合起來使用的學說,當然就是治國思想的主體了。只純強調禮治(儒家學說)或者只純強調法治(法家學說)是不對的。二者共同應用中,又要以德治教育為主,以法治為輔。

      儒家法家荀子禮法合治治國思想

      一、關于儒家學派的孕育和形成

      《漢書·藝文志》說:“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為最高?!?/p>

      (一)儒家的孕育

      遠源:司徒之官,是掌握教化為期職務,所以儒家以教育為職志。舜以司徒敷教,而教在五教。五教者,五倫也。故儒家之教,又以明倫為職志??鬃迂椒Q堯、舜,刪書斷自唐、虞,其意在此[1]陳柱.諸子概論.中國書籍出版社,2006.(P2)。這就是說,儒家遠源于我國文明初期的堯、舜時期,《尚書·堯典》云:“帝堯……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嗣骺〉?,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钡鬯磿r,他總結了人們家庭即朋友要孝敬、忠信、友愛等規(guī)則,提出了“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常之教,又名五典,讓契為司徒,在民間推行,他說“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2]尚書·舜典.。

      儒家近源于商末和西周初年的周文王姬昌和武王姬發(fā)(其實是以周公的德治思想為代表),周文王積善有仁、倡導篤仁、敬老慈少、禮賢下士,他臨終給兒子姬發(fā)的遺訓,被收藏在清華簡,稱之為《保訓》[1]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書簡.上海文藝出版集團中西書局.,據(jù)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中心劉國忠介紹,從《保訓》簡里可以了解周人的治國理念,了解儒家思想的淵源及發(fā)展經歷?!侗S枴氛f的“中道”,和后來儒家的“中庸”是一致的?!坝埂?,用也。“中”就是處理事情時要把握分寸,將事情處理得恰到好處,這個“中”就是“禮”。符合“禮”的為“中”??傊?,周文王便是后來儒家理想中的“圣人”。周武王滅商紂,建立周朝政權后不幾年而死,真正繼承文王思想的是周公。

      《淮南子·要略》云:

      周公繼文王之業(yè),持天子之政,以股肱周室,輔翼成王,懼爭道之不塞,臣下之危上,故縱馬華山,放牛桃林,敗鼓折枹,搢笏而朝,以寧靜王室,鎮(zhèn)撫諸侯,移風易俗??鬃有蕹伞⒖抵?,述周公之訓,以教七十子,使服其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學生焉。

      此言儒家之近源也。儒家之教,以五倫為基本,而其教之工具,則最重禮樂。周公制禮作樂,千古莫與比隆,故儒家之業(yè),莫勝于周公??鬃釉唬骸吧跻樱崴ヒ玻靡?,吾不復夢見周公”,蓋嘆己不能如周公之制作也。

      周公的治國思想:1.敬德保民思想。主要保留在《尚書》的《大誥》《康誥》《酒誥》《名士》和《立政》等篇之中。所謂“敬德”,就是時時警惕,不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把百姓放在心上,“知稼穡之艱難”,“知小人之依”(《尚書·無逸》。以下只注篇名),勤于政事,不圖安逸享樂,把自己美好的品德和行為作為萬民的表率(“其惟王位在德元”《召誥》)。2.明德慎罰思想。就是以教化為主,萬不得已,使用刑罰時,一定要慎之又慎。但對于那些人人痛恨的“冦攘奸宄,殺人于貨”[2]尚書·康誥.者,就一定殺無赦。具有一定進步意義。3.天命思想。周公在《多士》中說“我有周佑命,將天明威,致王罰,敕殷命歸于帝?!薄胺俏倚疫竺?,惟天不畏,允罔固亂,弼我?!痹凇犊嫡a》中說“天乃大命文王,殪戊殷,延受厥命,越厥邦厥民?!备鶕?jù)此認識,周公深感“天命靡?!?。這表明,他有一種強烈的危機感。他把天、人和王權看作一個三角關系,人民就是三角關系中最為根本的要素。4.“以人為本”的人本治國思想。表現(xiàn)在重視人的價值,認為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是鞏固國家政權的基礎。把人民視為治理國家的根基。“非天庸釋有殷”,“乃惟爾自速辜”[3]尚書·多方.!是商紂王自找罪過而自取滅亡。他在《康誥》中說“若保赤子,惟民其康。”5.周公的禮教思想。(1)制禮作樂,以別尊卑,具有明顯的等級差別。他推行禮制的主旨在于“明君臣之義”,“明長幼之序,向社會宣揚“貴賤不愆”宗法等級觀念。他是通過禮教的作用來達到協(xié)調人的關系,鞏固西周的統(tǒng)治,使禮樂為政治服務的目的。(2)上下異教,以成其法。①對上重師保之教。他曾對召公說:“我受命無疆惟休,亦大惟艱。”[4]十三經注疏·尚書·君奭.中華書局,1983.這就迫使他誠惶誠恐,大聲疾呼“天不可信,我道惟寧(文)王德延”[4]十三經注疏·尚書·君奭.中華書局,1983.。他懇切告訴王室統(tǒng)治者只有修己敬德,才能使文王開創(chuàng)的國祚永年。②對下重化民成俗:他對下致力于社會教化,提倡彝教,制定民彝,以化民成俗。這便奠定了我國的民俗理論,對社會穩(wěn)定,起到了重大作用。關于“彝教”的內容:其一是孝,孝在“周禮“中居于特殊地位。在他看來,“用孝養(yǎng)厥父母”和“祗厥父事”,是孝道的兩件大事,缺一不可。其二是友,友是周公提出關于兄弟關系德道德規(guī)范,內容是弟要“克恭厥兄”,兄要“念鞠子哀”,“友于弟”[5]十三經注疏·尚書·康誥.中華書局,1983.,這種思想被后來的儒學延伸為“悌”。其三是義,周公對殷民強調的是“義刑義殺”,他提出對殷民要慎罰,重在以德以義去感化他們,這種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禮記·中庸》云:“仁者人也,親親為人;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在也?!敝芄岢摹傲x”,是要人們注重階級關系,輕血緣關系,我國后來推崇的“大義滅親”,“舍生取義”無不體現(xiàn)這一主題。其四是誠信,這是他提倡的重要德政目標之一。6.守業(yè)艱難的憂患意識。從而我們可以看出,周公不愧為是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其可貴的思想,直接被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所繼承、發(fā)揚,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干奠定了基礎,影響深遠。

      (二)儒家學派形成于春秋末期的魯國和戰(zhàn)國中期鄒國

      《史記·魯周公世家》云:魯公伯禽之初,三年而后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葬三年然后處之,故遲?!庇纱丝芍?,魯國一開始就實行的是周公的一套儒家禮制。到了春秋,孔子繼承并發(fā)揚了魯國早期儒家人物臧文仲、柳下惠的思想,晚年就把全部精力用在文化教育上,他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努力搜集和整理古代文獻,作為教授弟子的課本,傳授“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實行“文、行、忠、信”,又叫“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教育,于是在魯國創(chuàng)立了儒家學派。表現(xiàn)孔子學說的《論語》所記的內容,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言行,是我們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資料[1]郭克煜等.魯國史.人民出版社,1884.。他的理論核心是以“禮”為中心,把“禮”看作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準則,認為“禮所以制中”,其“中”就是“中庸”。這是整個理論的基礎。他認為在實行“禮”時要具有“仁”人之心。其說的“仁”就是“恕”道。這只是“復禮”的手段,推行“恕”道是為了“復禮”的目的,即恢復西周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制度。后來的孟子又將孔子的“仁”上升為“仁政”,從而完善了儒家學派的思想[1]郭克煜等.魯國史.人民出版社,1884.??傊?,儒家思想是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講的是“中庸之道”,即如何找到了一個合理點,達到以虛控實的目的,其“仁、義、理”是安人之法,經權之道。其堅持“親親”、“尊尊”的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所謂“人治”就是重視人的道德發(fā)展,重視人的同情心。儒家的“仁政”和“中庸之道”可以使人們和睦相處,君臣相安,儒家反對“苛政”主張“仁政”的思想,統(tǒng)治者可以接受,被統(tǒng)治者也可以接受,它是調和階級矛盾,調和人與人之間矛盾的一劑良藥,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可以使國家和諧,社會安定,有利于社會長治久安。它對封建社會影響很大,被統(tǒng)治者長期奉為正統(tǒng)思想。儒學的特點是講等級,以宗法制為核心的。其缺點是守舊,保守,不易于社會變改,造成社會進步緩慢。

      二、關于法家思想的孕育與形成

      (一)法家的遠源

      《漢書·藝文志》說:“法家者流,蓋出于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兑住吩唬合韧跻悦髁P飭法,此所長也。”上文的“理”字從玉,里聲;里,從士聲,故;理官于古為士[2]陳柱.諸子概論.中國書籍出版社,2006.,《尚書·舜典》云:“帝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惟明克允?!逼湟馐牵旱鬯凑f,皋陶??!外族侵占我們華夏,搶劫殺人,你要明察案情,處理公允,將他們用五種刑罰分別在野外、市、朝三處執(zhí)行?!陡尢罩儭吩疲骸疤焓嬗械洌肺椅宓湮鍚?!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協(xié)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從而可知皋陶蓋甚明禮者,以明禮者為士,故《漢書·藝文志》謂法“以輔禮制”不為誣蔑也[2]陳柱.諸子概論.中國書籍出版社,2006.。簡言之:法家蓋起于禮,正如學校之內,先有種種應守之規(guī)則,而后乃有賞罰之規(guī)則也。禮不足,而后有法,禮流而為法?!妒酚洝ぬ饭孕颉氛f:“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故曰:‘嚴而少恩’。”

      (二)法家的近源

      宗法觀念起源于氏族社會,它是根據(jù)血緣關系遠近親疏辨別世系,區(qū)分親屬。進入階級社會后,原始的宗法觀念轉化為宗法制度,西周宗法制度是我國古代貴族的族制。進入春秋時代,諸如魯文化、晉文化、齊文化、楚文化、秦文化等地域文化相續(xù)崛起,于是促進了“禮法之爭”。所謂禮法之爭,就是主張“以禮治國”,還是“以法治國”的不同治國思想,其核心是對傳統(tǒng)周禮的問題,而周禮的核心實為宗法奴隸制度。

      西周王室授予晉國始封君唐叔虞的治國方針是“啟以夏政,疆以戎索”,這無疑是一個求同存異,兼容并包的方針。這一方針的確立,直接影響了晉國思想文化的發(fā)展格局,導致了晉國強烈的反宗法制度傳統(tǒng),由此在晉國逐步形成了蓬勃的變法思潮。晉穆侯死后,其弟殤叔自立為君,太子姬仇出逃,四年后才殺了殤叔奪回政權,從而開創(chuàng)了國君嫡長繼承的宗法制背離周禮的先河。接著曲沃小宗歷時67年滅掉翼大宗,從而結束了過去拘于周禮的時代。獻公時為了防止自己親近而又有實力的公族覬覦自己的君位,便除掉了“桓、莊之族”[1]左傳·莊公二十五年;左傳·僖公五年.而大滅公族,于是君權鞏固,其晚年又發(fā)生了“驪姬之亂”,迫使太子申生自殺,公子重耳、夷吾出逃,于是“始為令,國無公族”[2]國語·晉語二.,文公時,更僅留太子歡,其余全送到國外,“自是晉無公族”[3]左傳·宣公二年.,這樣給嫡長制的周禮以毀滅性的打擊,例如晉君惠公、文公皆是獻公的庶子,文公更是以伯父繼承侄兒懷公之位。襄公亦非文公的嫡長子,成公亦是以叔父繼了侄兒靈公君位。他們皆將其公子及公孫們送到列國寄居,于是,晉國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公族宗法制從根本上徹底破壞掉了。從而晉國成為法家文化的搖籃,戰(zhàn)國文化的母體。

      (三)法家的形成

      魏、趙、韓三國瓜分晉國了以后,依然沿用并且發(fā)揚了晉國的法家文化,魏文侯時期啟用李悝為相,經過一系列政治、經濟方面成功的法制改革,制定的法律成為“法經”,成為我國法家的鼻祖,文侯又用法家吳起對軍隊進行一系列改革,使魏國成為戰(zhàn)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后來魏國公孫痤門客商鞅帶著李悝的法經到了秦國實行改革,使秦國強大起來;韓國昭侯啟用法家申不害實行“術治”,得以發(fā)展;趙國烈侯任用公仲連實行改革,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改革,后來便出現(xiàn)了法家慎到的“重勢”的勢治學說。戰(zhàn)國末期,韓國的韓非子總結了法家鼻祖李悝和商鞅的“法治”、韓國申不害的“術治”,趙人慎到的“勢治”學說,從而成為我國法家的集大成者。法家的根本精神有三個方面:首先是崇尚法治,樹立法律至高無上的權威性,使社會所有成員,包括統(tǒng)治者階級在內的全體成員,都必須無條件地服從于法律。其次是從現(xiàn)實的國情出發(fā),不斷的改變舊法律的不適應部分,建立起能適應現(xiàn)實的新法律,促使社會進步快速發(fā)展。再次是,重功利,獎勇戰(zhàn),打擊豪強,懲治官吏腐敗,懲罰頑民惡棍。它的最終目的是富國強兵,建立起一個有法可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的一個規(guī)范有序的社會。法學的特點是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是治吏,打擊豪強,要求統(tǒng)治者“有德澤于人民”的思想,也表現(xiàn)了法家的愛民思想。其缺點是,由于手段強硬,濫用之,容易激化矛盾,甚至造成社會動亂。

      三、治國思想主線的遠源、近源、形成及實踐

      (一)治國思想主線的遠源

      禮不足法補之,從《舜典》可知,帝舜在任命契為司徒教化百姓的同時,又任命皋陶為士(理官),這就是禮法合治的開端,皋陶同時也實行了“德主刑輔”“明刑弼教”的一整套禮法合治的學說[1]參見拙作先秦三晉兩個輝煌時期暨治國思想·先秦三晉的治國思想·皋陶的治國思想框架.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8.拙作晉國通史·晉國思想的發(fā)展.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

      (二)治國思想主線的近源

      春秋晚期,孔子周游列國時,晉國溫縣人卜子夏師從孔子,接受了儒家思想后回到法家文化搖籃的晉國生活了22年,又在戰(zhàn)國時期法家文化主導的魏國生活了23年,接受了法家思想,從而形成了他的“儒法兼容思想”,這便是我國治國思想的近源[2]見拙作先秦兩個輝煌時期暨治國思想·先秦三晉的治國思想·卜子夏的治國思想.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8.拙作晉國通史·晉國治國思想的發(fā)展·晉末卜子夏的治國思想及其對后世的影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

      (三)治國思想主線的形成

      隨著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和孟子學說在魯國、鄒國的形成,法家在晉國日漸發(fā)展,到戰(zhàn)國時,魏國李悝的“法治”、韓國申不害的“術治”、趙人慎到的“勢治”以及商鞅將李悝“法治”引進到秦國,法家的學說日漸成熟。到了戰(zhàn)國末期,作為卜子夏的第五代門人荀況[3]據(jù)宋王應林《漢藝文志考證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條:“一云子夏傳曾申,申傳魏人李克,克傳魯人孟仲子,孟仲子傳根牟子,根牟子傳趙人孫卿子,孫卿子傳魯人大毛公。”由此可知,荀子(孫卿子)為子夏五代門人。,他生長于三晉趙國(一說在今山西安澤縣;亦說在今山西新絳縣),成年后又到齊國的稷下學宮講學,三為祭酒,同時與諸子百家交流、碰撞,進一步完善了其學說,從而荀況在子夏“儒法兼容”思想的基礎上又對儒、法兩家學派理論進行了革新和貫通,將儒家的“禮治”與法家的“法治”有機的融合起來,并對儒家的“禮”進行了改造,他改造過的“禮”,與孔子所說的“禮”,具有不同的內容。他主張:王公士大夫的子弟,如不符合“禮”的標準,就要降為庶人,而庶人的子弟,只要符合“禮”的標準,就可以上升為卿相、士大夫。這就與世卿世祿的舊世襲制度有了根本的區(qū)別[4]孫開泰.荀子的生平與思想.荀子故里話荀子.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八麑Ω骷业乃枷胍捕加信械匚眨运乃枷胍呀涢_始了春秋戰(zhàn)國思想的大融合。”[4]孫開泰.荀子的生平與思想.荀子故里話荀子.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荀子創(chuàng)造了一種適合于封建大一統(tǒng)的治國思想理論,成為后來封建社會治國理論的核心。他的理論核心就是“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的思想,從而形成了“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的思想,即標志著中國兩千年的治國思想主線的形成。清末譚嗣同在其《仁學》中說:“中國兩千年之政,秦政也;兩千年之學,荀學也?!蔽覀兊贸龅慕Y論是:堯舜和皋陶的“德主刑輔”,“明刑弼教”;卜子夏的“儒法兼容”;荀子的“隆禮尊賢”、“重法愛民”是為中國兩千年來的治國理政思想主線。

      (四)治國思想的實踐

      然而,歷史上長期形成的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治國觀點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儒家學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治國思想。而且時至今日,大多學者們還依然世俗的把卜子夏、荀子化歸于儒家。最多的也只是說荀子是“帶有法家思想的儒家”。本文卻是將卜子夏的“儒法兼容”和荀子的“隆禮重法”作為治國理政的主線,而將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和以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學派降為卜、荀之學的雙翼,或者說是將儒、法兩家學派的理論作為為政者治國理政的兩手策略。這種觀點自然與歷史上長期以來形成的中國是純儒家思想治理天下的傳統(tǒng)觀點相悖,因而要改變這種世俗觀點,揭示真實的運用了兩千年的治國理論真貌,肯定有一定的難度。再者因為,兩千年來的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宣傳的均是人們容易接受的儒家學派理論,而將法家理論的大棒藏于身后,我們要真實的將為政者治理國家的兩手都明明白白地擺出來,人們反而不易接受,需要一個理解的過程。

      我們研究中國治國思想,揭示歷史真貌,并非是要否定儒學在歷史上的功績,而是要找到一個真正適合中國國情的治國之道,為執(zhí)政者提供一個治國理政的科學方法和借鑒之道,使國家治理少走彎路,少受挫折,使國家受益,人民受益,社會穩(wěn)定,國泰民安,這也是我們本文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本文的治國思想主線的實踐,包括了戰(zhàn)國初期卜子夏弟子魏文侯實行的“重法尊儒”治國路線,并取得了巨大成果,因而魏國成為當時的最強盛國家。歷史到了秦始皇實行純用法家思想治國,因而偏離了卜子夏的“儒法兼容”和荀子“隆禮重法”的治國思想主線,結果15年短命而終。西漢初年吸取了秦亡的歷史教訓,實行“無為而治”黃老之術。到了漢武帝時,史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里所謂的“儒術”,其實是錯把治國思想主線的荀子理論歸納到“儒術”之中,其實董仲舒《春秋繁露》的實質正是“儒法并用”,“德主刑輔”,只是用了神秘的陰陽五行進行包裝而已?!稘h書·元帝紀》云:元帝作色曰:“漢室自始以來,皆霸(法治)王(禮治)道而雜之?!边@就是說,漢朝在宣帝及其以前從看高祖以來的各個皇帝的治國思想都是“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的治國思想。到了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實行“王道(即儒家學說)”治國,亦因為偏離了卜、荀治國思想主線,結果也僅存在15年而亡。往后的東漢光武帝劉秀、隋朝文帝楊堅、唐朝太宗李世民、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等的治國思想,無一不是實行了“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的治國思想主線,只是不同時期根據(jù)不同的形式對“儒法”的靈活運用而已。我們通過研究歷史發(fā)現(xiàn),歷代王朝只要是出現(xiàn)“XX之治”或“XX盛世”,其治國思想無一不是“儒法并用”“德主刑輔”,尊賢使能、勤政愛民所為;出現(xiàn)王朝衰敗直至滅亡,則無一不是偏離了“儒法并用”“德主刑輔”這條治國思想主線,導致或是專權暴政、人民揭竿而起,或是政治腐敗、民心怨恨的結果。

      總之,中國兩千年的歷史實踐,證明了堯舜時期帝舜、皋陶的“德主刑輔”“明刑弼教”;春秋末戰(zhàn)國初時期卜子夏的“儒法兼容”;戰(zhàn)國中后期荀子的“隆禮重法”治國思想主線是經得起歷史的驗證。只要為政者能正確的運用這一治國思想主線。社會就安定,人民就擁護,國家就長治久安,成為盛世。哪個為政者偏離了這一主線,無論他用純法家學派的“法治”理政,還是用純儒家學派的“禮治”治國,則不是社會矛盾激化而動蕩不安,便是官吏腐敗,豪強狂傲不羈,人民苦不堪言,對外軟弱賠款割地,社會保守,踏步不前。所以,純用法家的強權法治或是純用儒家德治,其結果必定其政權短命而滅亡。同時,歷史證明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和以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學派,則只是卜、荀這一“禮法合治”“德主刑輔”治國思想主線的“雙翼”,而非治國思想主體。

      卜(子夏)荀(子)這一“禮法合治”,“德治刑輔”治國思想主線,并非僅適用于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1911年滿清滅亡,中國的封建社會結束,中華兒女歷經百余年的艱苦卓絕奮斗,趕走了帝國主義,昂首屹立于世界東方。時代變了,但“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的治國思想主線依然行之有效,對于今天乃止今后的社會發(fā)展,上至國家領導治國理政,下到政府百官治理其所在轄區(qū),這一治國思想完全具有借鑒的意義和價值。大至一個單位,一個企業(yè),小至一個家庭,也同樣具有借鑒意義。治國齊家有方,則國家昌盛、家庭興旺,管理單位企業(yè)有法,則單位團結和諧,企業(yè)蒸蒸日上。

      從皋陶、卜子夏到荀子而完成的這一條“禮法合治”,“德主刑輔”治國思想主線,體現(xiàn)了儒、法為之雙翼的觀點。雖經過了兩千年的實踐,并取得了正反兩方面的成功經驗,和背離這一主線的教訓,但是,這一命題與傳統(tǒng)觀念和世俗偏見相悖,可能一時難以獲得部分學者所認可,不過這一理論是經得起歷史驗證的。

      (責編:高生記)

      李尚師(1942—),山西芮城人,山西省三晉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李光達(1972—),北京舫揚文化產業(yè)公司高級工程師。

      猜你喜歡
      法家治國儒家
      A MULTIPLE q-EXPONENTIAL DIFFERENTIAL OPERATIONAL IDENTITY?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巍治國藝術作品欣賞
      論現(xiàn)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小小書法家
      小小書法家
      小小書法家
      小小書法家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天府新論(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略論古齊國的治國之道
      定兴县| 贺州市| 稷山县| 白河县| 龙口市| 浦江县| 离岛区| 惠来县| 盐池县| 翼城县| 应城市| 龙游县| 陈巴尔虎旗| 洛阳市| 濮阳市| 平乐县| 靖西县| 崇义县| 宜黄县| 沂源县| 安仁县| 施甸县| 美姑县| 工布江达县| 苏尼特右旗| 蕉岭县| 广汉市| 资兴市| 巴彦县| 海林市| 长白| 耒阳市| 安多县| 小金县| 剑阁县| 昌邑市| 通山县| 高邮市| 姜堰市| 佛冈县| 伊金霍洛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