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幫會文化與黑社會(性質)組織關系探析
      ——基于文化犯罪學的考量

      2015-04-11 10:01:06力,蔡
      關鍵詞:游民黑社會亞文化

      汪 力,蔡 穎

      (西南大學 法學院,重慶 400716)

      文化犯罪學(Cultural criminology)是近代學界對犯罪與文化的交叉領域進行探究的較新視角。[1]這一視角促使我們將犯罪及其控制放在文化的語境中,將其視為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的構筑物”。[2](P80)這有利于我們更清晰地看到犯罪的本質,找到犯罪更本源的發(fā)生原因。我國學界針對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文化犯罪學研究,幾乎都將其與幫會文化相聯(lián)系。[3](P232)但是這些研究多是就幫會文化對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促進作用進行剖析,而對幫會文化本身的內容、幫會文化何以在社會變遷如此巨大的今天仍能存在,以及幫會文化與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深層聯(lián)系等問題的探討略有不足。而這些問題是通過文化犯罪學來研究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前提所在,如果不能說明以上問題,幫會文化不可能成為文化犯罪學研究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切入點,更不可能通過幫會文化來研究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本文擬從幫會文化的價值層面入手,探析幫會文化的核心內容,梳理其歷史變遷,發(fā)掘其與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深層聯(lián)系。

      一、文化與幫會文化概念界定

      “文化”最早的通行的定義是泰勒提出的。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將文化概括為“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4](P1)這一早期的嘗試一開始便試圖使文化囊括所有與人相關的事物,[5]之后各個領域比如社會學、歷史學甚至生物學等分別根據(jù)自身研究需要提出了不同側重點的定義。[6]“文化”是極具包容性的抽象的概念,為其做出普遍適用的定義是極其困難的。這一概念缺乏學術研究應具有的定型性,所以需要效法前人根據(jù)研究需要為作為研究對象的“文化”劃出一個明確的范圍,以更深入具體地研究文化與犯罪的關系。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傳統(tǒng)觀念,尤其是它所帶來的價值。[7](P8)文化的價值層面是文化的核心,不僅決定了文化本身的諸多因素,而且是不同文化之間差異的關鍵所在,對文化的價值層面的研究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本文所指的文化則限定在文化的價值層面。①

      幫會文化是幫會特有的文化,要認識幫會文化首先應該界定何為幫會。幫會一詞出現(xiàn)較晚,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大幫會(洪門、青幫和哥老會)都是清朝出現(xiàn)的。封建時期的幫會具有三大特點:首先,在人員組成上,幫會由游民組成。幫會是由破產(chǎn)農(nóng)民、手工業(yè)者、游民等江湖流浪者組成的集團,[8](P81)在結構穩(wěn)定的封建社會,上述的江湖流浪者都是脫離秩序之人,屬于廣義上的游民。其次,在組織結構上,幫會具有特殊的組織形式?!皫褪且詭熗阶诜P系為紐帶,是封建行會的變異形態(tài);會是以兄弟結義關系為紐帶,是血緣家族的變異形態(tài),19世紀末期以來,幫與會相互滲透、混合生長,人們遂以幫會統(tǒng)稱之?!盵9](P1)其中,師徒關系是對父子關系的模擬,兄弟結義實際上是對兄弟關系的模擬,因此幫會實際上是通過模擬宗法血緣關系形成的組織結構。再次,在行為規(guī)則上,幫會有自身的行為規(guī)則,多為幫規(guī)、幫訓等,而這些行為規(guī)則通常是凌駕于道德、法律等社會規(guī)則之上的。[9](P85)幫會的特點決定了幫會文化的特殊性,使得幫會文化成為與主流文化既相聯(lián)系又相區(qū)別的亞文化。

      1.“義”是幫會文化的核心

      假如說中國傳統(tǒng)宗法制的倫理核心是“孝”,國家君臣關系的倫理核心是“忠”,那么,幫會文化的倫理核心便是“義”。[10]義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觀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秦漢之后更多地在民間流行。[11]據(jù)筆者計算,洪門入門誓詞《三十六誓》(總共36條)之中與義有關的占35條(97.2%),幫規(guī)《二十一則》《十禁》全部與義有關,《十刑》中關于義的規(guī)定占9條(90%)。[12](P31~38)另外,“若有奸心轅門斬,忠心義氣伴明君”。[13](P293)在洪門的詩句、口白等暗語中,也處處體現(xiàn)出洪門兄弟的義??梢?,在幫會文化中,最核心的價值就是義,幫會的行為規(guī)則、符號系統(tǒng)等都是圍繞義展開的。

      在古今漢語中“義”字有多個含義,筆者將《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79年)、《古今漢語實用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及《兩岸常用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等工具書的相關詞條進行總結,認為“義”的字義中與文化的價值層面有關的主要有二:其一與“宜”相近,指適當?shù)?、合理的,延伸為正義、公理之義;其二與“誼”相近,取情誼之義。幫會文化中的義(以下簡稱“義”)與上述兩種意思都有聯(lián)系,但其本身含義較為復雜,不得不分層述之。

      “義”最表層是指倫理之義(正義),意思與“宜”相近。這個層面上的“義”與封建倫理中的義的意思基本相同,具有一定的自然法意味,代表著人應當具有的一般的道德準則?!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雹谡x并沒有幫會與非幫會之別,這個層面的義是幫會文化與主流文化的相通之處。

      “義”的中間層的含義是游俠之義(俠義)。“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③這句話雖然是描寫游俠的個性,卻也將俠義的含義進行了全面的概括。俠義是舍己為人,重視諾言而且“不軌于正義”。這里所言的“正義”等同于前述的正義,也就是說俠義更在乎的是內心的信念和自己信奉的準則,而非主流倫理。俠義是一種游俠精神,游俠屬于游民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前面說過,游民屬于脫序之人,與主流文化相脫離,所以游俠的行事方式已經(jīng)不再以主流文化的正義為最高準則,甚至對主流文化有一定的對抗,這也是俠義區(qū)別于正義的關鍵。俠義包含了正義的諸多因素,但更加注重結果,輕視甚至無視主流道德、法律的約束。魯智深拳打鎮(zhèn)關西、張翼德鞭笞督郵等故事,便是通俗文學對俠義的注解。

      “義”的核心層的含義是兄弟之義(義氣)。俠義與主流文化的關系是若即若離的曖昧關系,義氣則是對主流社會的公然對抗。義氣是幫會文化中最重要的義,是指為了幫會中的兄弟、集體,可以犧牲自己,也愿意違反法律、道德。洪門三十六誓第一誓:“自入洪門之后,爾父母即我之父母,爾兄弟姊妹即我之兄弟姊妹,爾妻我之嫂,爾子我之侄,如有背誓,五雷誅滅?!盵12](P31)這段話便是對義氣的經(jīng)典概括。幫會文化的主要功能就是將無數(shù)分散的游民聯(lián)結起來,使之在互助中求生存。[14]義氣作為聯(lián)結游民的精神紐帶,將兄弟、幫會凌駕于道德、法律甚至自身的利益之上。在幫會文化的氛圍之下,弱勢的游民不分彼此、相互扶助,形成一個緊密聯(lián)系的集體。在如此強排他性的價值觀念的作用下,分散、弱小的游民才能組成集中、強大的幫會組織。如果沒有義氣作為紐帶,幫會和幫會文化將不能存續(xù)。

      正義、俠義與義氣這三個層面的義以漣漪狀的關系展開,最重要的是義氣;而俠義和正義多是幫會成員自身的選擇,經(jīng)常被幫會文化作為標榜,卻非幫會文化必須所有的。綜觀幫會文化三個層面的義,雖然各有側重,但卻總與一定的犧牲精神相關聯(lián)。正義追求普遍的道德準則,必然意味著對私欲的克制;俠義強調舍己為人的犧牲精神;義氣更是視兄弟、幫會等于、甚至高于自身。幫會作為游民組織,是社會弱勢群體的集合,為何對犧牲精神如此崇尚?這個問題需要結合幫會的產(chǎn)生原因進行分析。

      2.為利而生的幫會文化

      幫會是為了實現(xiàn)共同利益而結合的集團,雖然建立在義的基礎之上,但其最終的目標是追求利益。洪門天地會的“始祖”(萬姓集團)實際上是打家劫舍的盜賊,[15]哥老會是由打劫旅客、船只的武裝集團(啯嚕)演變而來。[16]幫會的建立、發(fā)展甚至是壯大都與利益息息相關。利益又可以分為私利與集體利益兩個層面。

      集體利益是指幫會成員整體的利益,是幫會得以存續(xù)的關鍵。在幫會文化的價值中,集體利益是高于私利的。幫會成員為了幫會利益設賭販私,為了幫會勢力參與火拼,不惜違法犯罪、犧牲自身利益甚至是生命來維護和爭奪幫會集體利益。私利是指幫會成員對自身利益的追求,是幫會成立或者個人加入幫會的最初原因。幫會的建立是為了實現(xiàn)幫會成員的利益,幫會成員之所以加入幫會也是為了從中獲利。青幫秘籍中有詩云:“出門在外挨了打,露露家理沾沾光。若是斷了盤費錢,湊上幾吊你還鄉(xiāng)。或者攤上小官司,眾人撥錢你上堂……”④這兩者雖然看似存在矛盾,但實際上幫會成員往往是通過實現(xiàn)集體利益來滿足自身利益的。幫會文化,尤其是義氣,使得幫會成員能夠聚集成為一個利益集團,完成私利與集體利益的統(tǒng)一。相對于其宣揚的犧牲精神,幫會文化更像是一紙契約。這一契約使幫會成員加入幫會后愿意為了幫會犧牲自己的利益,同時又能從幫會中獲取其需要的私利。就算是為了幫會利益犧牲的成員,雖然其本身不能再獲得任何利益,但是幫會將“感其忠義”而善待其家人。

      義氣形成了幫會組織的核心建構,而正義與俠義則推動了幫會的發(fā)展和壯大。例如近代美國的致公堂,作為洪門海外總部曾在“大佬”司徒美堂的帶領下多次組織捐款支持國家革命與獨立。上海青幫的杜月笙不僅沒有受日本侵略者威逼利誘,還組織抗日后援、鏟除漢奸。[8](P249~252)這些時候雖存在民族危機下正義的覺醒,但也有利益因素存在其中。正義、俠義的行為不僅為幫會存續(xù)的合法性、正義性背書,更為幫會帶來好的名譽,吸引更多成員。因此,幫會文化的義并非是儒家思想中“羞惡之心,義之端也”這樣對道德、正義的形而上的追求,義所包含的犧牲精神是悉心謀劃的產(chǎn)物,是獲取利益的工具。

      二、幫會文化與黑社會(性質)組織的相關關系

      雖然黑社會(性質)組織是一個現(xiàn)代法學的詞匯,幫會是近代俗語,兩者并非同一層面的概念。但是如果將幫會文化與黑社會(性質)組織視為獨立的存在,則能看到兩者諸多緊密的相關關系。

      1.生存發(fā)展的同源

      在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出現(xiàn)了長達25年(1953—1978)的社會治安黃金時期,其間黑社會犯罪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曾在大陸地區(qū)銷聲匿跡。[17](P90)彼時,由于文化結構的單一和排他,幫會文化亦如惡魔一般被封印于民間文化與傳說中。改革開放后,經(jīng)濟、文化的開放與發(fā)展帶來了必然的社會轉型,在繁榮昌盛的另一面是黑社會(性質)組織的大量出現(xiàn)。與此同時,幫會文化不僅在流通的影視、文學作品中再度出現(xiàn),還出現(xiàn)在街頭幫派、犯罪組織中。幫會文化和黑社會(性質)組織如同一對雙生兒同生同滅。幫會文化和黑社會(性質)組織之所以存在客觀上的共生關系,是因為兩者具有相同的存在基礎。

      如前所述,幫會文化是游民互助求生的工具。同樣,黑社會(性質)組織也需要游民作為存在基礎。社會轉型中主要有兩種情況造就大量的游民。首先,經(jīng)濟體制改革中,原有的計劃經(jīng)濟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很多無法適應市場競爭的企業(yè)相繼破產(chǎn)。企業(yè)的破產(chǎn)潮帶來職工的下崗潮、失業(yè)潮。原依附于計劃經(jīng)濟的職工中大多數(shù)人能夠通過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另謀生路,回歸秩序。但是有一些并不具備賴以謀生的專業(yè)技能,使得其離開原來崗位后無法在社會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遂脫離秩序成為游民。其次,城市的迅速發(fā)展和戶籍制度的相對松動使得很多農(nóng)民工進城“淘金”,由于農(nóng)民工自身受教育程度有限,不具備專業(yè)技能,所以在社會階層中上升空間小,長期處于社會底層。其中一些農(nóng)民工因此產(chǎn)生心理落差,脫離秩序淪為游民。[3](P237)筆者所在的課題組對Q市已判決的1548名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被告人進行統(tǒng)計,其中農(nóng)民人數(shù)為373人(27.1%),失業(yè)人員為655人(42.3%)。⑤由此可知,黑社會(性質)組織中有近70%的人來自于游民階層。也就是說,黑社會(性質)組織同樣以游民階層作為存在基礎,在存在基礎上與幫會文化高度一致。正是因此,幫會文化和黑社會(性質)組織不僅同生共滅,而且形影相隨。

      2.發(fā)展空間的共享

      幫會文化之所以能夠再生,主要是因為經(jīng)濟、社會的轉型時期,道德規(guī)范控制的弱化加上法律規(guī)則的缺位共同導致了社會控制弱化。經(jīng)濟、社會的轉型必然帶來文化的活躍發(fā)展,而文化的活躍打破了傳統(tǒng)道德的壟斷地位,使得原有道德規(guī)則的約束力逐步下降。與此同時,社會變遷帶來的人口流動使得熟人社會格局逐漸被打破,熟人社會的道德輿論工具不能再起到很好的規(guī)范調節(jié)作用。在道德規(guī)范控制弱化的時候,需要更加先進的法律規(guī)則進入以彌補其中的空白。當?shù)赖乱?guī)范在社會諸多方面的作用逐步減弱,而法律規(guī)則還未真正起到作用時,就會出現(xiàn)規(guī)則的空白。在如此規(guī)則空白的時期和地域,個體的規(guī)則意識產(chǎn)生混亂,從而使得幫會文化有機可乘。同樣,黑社會(性質)組織需要建立相對穩(wěn)定的、具有排他性的勢力范圍作為自身的發(fā)展基礎,而其實現(xiàn)非法控制的行政區(qū)域或自然區(qū)域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這些區(qū)域的社會控制力比較弱。[18](P369)在筆者所在課題組重點研究的Q市,黑社會(性質)組織多出現(xiàn)在娛樂市場、豬肉市場、客運市場、土石方市場等,而彼時相關市場或多或少存在監(jiān)管缺位等情況。

      3.目標行為的一致

      幫會文化為利而生,是游民階層互助求生的工具。同樣,黑社會(性質)組織進行犯罪的根本原因也是為了牟取利益。根據(jù)中國犯罪學學會對全國有組織犯罪(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有高達86.3%的人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獲取了經(jīng)濟利益。[19](P16)在上述黑社會(性質)組織主要存在的市場中,也多存在暴利。

      不僅如此,在行為上,幫會文化具有組織性和反社會性。幫會文化具有一定的反社會性,將法律、道德等主流價值置于組織利益以及個人利益之下。為了達到利益,幫會文化通常是通過將分散的游民組織成集體來達到。所以幫會文化所包含的行為規(guī)范是通過組織和違法犯罪來獲取利益。根據(jù)《刑法》294條,黑社會(性質)組織的一大特點亦是“有組織地通過違法犯罪活動或者其他手段獲取經(jīng)濟利益”。黑社會(性質)組織的行為規(guī)范也包括組織化和違法犯罪兩大特點。

      幫會文化不僅與黑社會(性質)組織緊密相關,還不斷對黑社會(性質)組織產(chǎn)生影響。幫會文化分別對黑社會(性質)組織與黑社會(性質)組織成員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三、幫會文化促進黑社會(性質)組織的形成和發(fā)展

      我們研究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要將黑社會(性質)組織作為一個社會系統(tǒng),研究其為何以及如何在系統(tǒng)內外兩方面因素的復雜非線性相互作用下,自發(fā)組織起來實施犯罪。[20]社會系統(tǒng)中,黑社會(性質)組織是一個自組織系統(tǒng)(非他組織),其形成、發(fā)展都是自發(fā)進行的。黑社會(性質)組織的發(fā)展遵循如下過程:犯罪團伙→惡勢力團伙→黑社會性質組織→黑社會組織→跨國黑社會組織。[17](P174)無論是其形成還是發(fā)展,都受到幫會文化這一內生力量的影響。

      1.從分散到集中

      幫會文化通過滿足受眾兩大需求而產(chǎn)生吸引力。首先是情感需求。幫會文化的義是對血緣關系(通常是兄弟)的模擬,因此幫會文化使受眾之間產(chǎn)生情感互動,當個人因為背井離鄉(xiāng)或者其他原因脫離本身的社會關系時,幫會文化能夠滿足其情感需求。其次是利益需求。幫會文化的本質就是聚集力量互助求生,當個人獲取利益的力量不足以獲取目標價值時,幫會文化能夠滿足其利益需求。幫會文化通過本身的吸引力聚集一定的受眾,幫會亞文化群體便產(chǎn)生了。幫會亞文化群體是一個中性的概念,該群體接受幫會文化但是并不一定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表現(xiàn)為群體成員之間稱兄道弟、互相幫助等。而且通常情況下,這樣的互助具有排他性,即只在群體內部互相幫助,形成共同利益。

      幫會文化是游民文化,無法從上層文化中吸取營養(yǎng),民間文化、民間戲劇則是幫會文化的重要來源。[11]與游民緊密相關的民間文學作品,比如《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多通過一些血腥、暴力的因素來渲染情節(jié),刺激受眾感官。這使得幫會文化與暴力、色情等亞文化具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文化多元的現(xiàn)代社會中有更多與暴力、色情等相關的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流行于世,更加強化了幫會文化與暴力、色情等亞文化的關系。本身生活于底層的游民由于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缺失,生活于壓抑之中,暴力、色情等亞文化為其帶來感官刺激,扭曲地滿足個人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幫會亞文化群體可能吸收暴力亞文化、色情亞文化等,從一個中性的亞文化群體走向越軌亞文化群體,從而具備違法、犯罪的傾向,典型的幫會越軌亞文化群體就是街頭“混混”。當幫會越軌亞文化群體進行了犯罪行為,便從亞文化群體質變成犯罪團伙或者更高層次的黑社會(性質)組織。

      2.從無序到有序

      幫會文化中的義氣并不是一律平等的義氣,而是尊卑有序的義氣。幫會文化不僅有吸引游民、不斷壯大的天然傾向,而且還有不斷完善組織體系使組織不斷進化的傾向。這是由黑社會(性質)組織內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幫會文化兩者共同作用產(chǎn)生的結果。黑社會(性質)組織作為一個自組織系統(tǒng),其發(fā)展嚴格遵循優(yōu)勝劣汰的競爭規(guī)律,所以組織中更有資歷、勢力的成員會得到更多的資源。而幫會文化是協(xié)調幫會集體與個體以及個體之間利益關系的工具。為了使得自然淘汰規(guī)律更加具有合理性,黑社會(性質)組織在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時,幫會文化會促使其產(chǎn)生內部組織結構分化,在內部分化出不同的層級。這不僅使得黑社會(性質)組織內部的利益分配更具有合理性,而且推動黑社會(性質)組織的組織化程度向更高、更復雜的方向發(fā)展。

      由于黑社會(性質)組織內部層級分化,犯罪的分工也會變得更加細致。高層級的成員進行組織、領導性質的犯罪活動,低層級的成員進行參與、實施性質的犯罪活動。有的黑社會(性質)組織甚至分化出了專門使用暴力的“保安部”、進行賄賂的“公關部”等。這樣的精細化分工使得黑社會(性質)組織的成員更加“專業(yè)化”,形成更強的社會危害性。

      3.從弱小到強大

      幫會文化能夠發(fā)展黑社會(性質)組織的規(guī)模。幫會文化將利益,特別是集體利益作為最重要的價值目標。較為低級的組織只能進行成本較低的犯罪行為(比如搶劫、盜竊等),這些犯罪通常風險較大而且收益較小,無法完全滿足組織的利益需求。為了進行更大收益的犯罪(比如販毒、販賣軍火等),組織必須擴大自己的規(guī)模和勢力。而當組織能夠完成利益更大的犯罪且牟取了更大的利益,則又有了更多的資本來擴大自己的規(guī)模,為自身尋求保護傘以及培養(yǎng)與主流社會對抗的勢力。如此不斷循環(huán),推動著組織的自我發(fā)展。另外,如上所述,幫會文化能夠滿足受眾的生理、心理兩方面的需求,這促使黑社會(性質)組織能夠產(chǎn)生對外界個體,特別是游民階層的吸引力;這也客觀地推進了整個組織的發(fā)展。

      另外,幫會文化與一些特殊的亞文化結合,擴張黑社會(性質)組織的觸及范圍、更新黑社會(性質)組織的犯罪方法。如市場競爭文化促使一些黑社會(性質)組織進入市場,將犯罪黑手伸向市場領域,通過惡意競爭破壞市場秩序。又如一些企業(yè)亞文化與幫會文化結合,使得一些黑社會(性質)組織的結構形式轉變,黑社會(性質)組織因此披上合法外衣。例如1999年破獲的佛山“水房幫”就是以公司為組織形式;近來破獲的劉漢、劉維的犯罪集團也是以“漢龍集團”為組織形式。這些亞文化本身是中性甚至是有益的亞文化,但是當幫會文化與其結合,就使得黑社會(性質)組織更加隱蔽、犯罪手段更加智能及犯罪觸手無孔不入。

      四、幫會文化產(chǎn)生多種力量影響黑社會(性質)組織成員

      1.形成犯罪的內在驅動力

      犯罪學家莫頓認為,將獲取財富作為文化目標,而獲取財富本身被過分強調以至于制度性手段的價值(道德、法律等)被忽視,致使人們認為無論是否通過制度性手段獲取財富,都能被視為獲得成功。這就導致了制度性手段處于一種緊張的狀態(tài),引發(fā)犯罪。[21](P168~171)黑社會(性質)組織成員通過制度性手段來獲取財富和地位的希望很小,但是幫會文化的本質卻將利益作為價值目標,宣揚“論稱分金銀,一樣穿綢錦;成甕吃酒,大塊吃肉”的生活方式。同時,幫會文化暗含對主流社會規(guī)范的排斥,導致制度性手段的價值被忽略、甚至貶低,使得組織成員犯罪的心理阻礙降低,客觀上也促進了犯罪的內在驅動力。

      幫會文化的義氣將組織成員之間的關系過分強化,致使其具有鮮明的“我們的意識”,對群體有強烈的歸屬感。而組織成員的“我們的意識”是導致團伙之間發(fā)生沖突或者使傷害發(fā)生的重要原因。[22](P260)

      2.強制犯罪的外部壓力

      在群體情境中,人們更容易拋棄自身的價值觀,順從群體行為,這被稱為去個體化。去個體化的人更不自控、不自律,對情景的反應性也更為強烈。[23](P217~221)黑社會(性質)組織為了將幫會文化變得直觀、可視,通常為組織命名、發(fā)配統(tǒng)一制服、命組織成員在身體同一個地方進行紋身等。這些行為都會使得組織成員更加注重自己在集體中的身份,忽略自己的價值觀,從而產(chǎn)生去個體化并服從組織的決定實施犯罪行為。

      在幫會文化的控制下,組織成員還需要保持自己的行為與其他成員相同來完成自我認同。當組織成員與組織行為不一致時會出現(xiàn)焦慮、無助等情緒,當他們重新加入組織的活動中這樣的情緒就會立即消失。[24]所以在組織進行犯罪行為的時候,成員將受到無形的力量迫使其參與其中。反之,如果有組織成員不參與組織的活動,其他成員也會通過輿論等內部機制對其進行懲罰,迫使其加入。不容忽視的一點是,有組織犯罪集團幾乎都有“幫規(guī)”(明文的規(guī)定或者是眾所周知的潛規(guī)則)對組織成員的行為進行約束,這些強有力的硬性規(guī)定也是組織成員遵守組織決定而進行犯罪的保障。

      3.引發(fā)犯罪習得的感染力

      黑社會(性質)組織成員并不是天生就有犯罪的欲望、懂得犯罪方法的,更多的情況下他們是通過后天的學習而犯罪。對犯罪行為的學習受到親密程度、認可程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21](P198)幫會文化決定了組織成員將習得犯罪。

      首先,通過對他人的模仿來習得犯罪。在有組織犯罪集團中,作為凝聚力核心的組織的領導者,同時也是組織的精神領袖。這決定了黑社會(性質)組織的組織者、領導者在成員中的認可度很高并且是模仿的對象,這就造成其犯罪動機和犯罪方法容易被成員學習。同時,成員之間通常以兄弟相稱,日?;顒佣荚谝黄疬M行,相互的親密度較高,當其中有些成員進行犯罪時,其他與之較為親密的成員也容易習得犯罪。

      其次,黑社會(性質)組織成員會對其他人的行為進行觀察,并且總結其中的獎懲機制而學習犯罪。當其觀察到身邊的人通過犯罪得到他人的尊重以及巨大的物質利益時,則會對犯罪行為做出正面評價。相反,成員在組織內部觀察到有人拒絕犯罪而被稱為“懦弱”、“無能”,甚至因此受到處罰時,則會對拒絕犯罪的情況做出負面評價。在這樣不斷的強化下,當成員認為犯罪的正面效益大于犯罪成本,就容易進行犯罪。

      再次,通過直接體驗犯罪來強化犯罪動機、熟悉犯罪方法。犯罪本身通常都是收益遠大于成本的,加上因為犯罪得到的組織內地位的提升等隱性利益使得犯罪將會被視為一項高回報的行為,這使得未被追究的組織成員都會加強犯罪的動機。另外,在其進行重復犯罪的同時,對犯罪的方法越來越熟悉。

      總之,幫會文化不僅與黑社會(性質)組織密切相關,而且在黑社會(性質)組織產(chǎn)生、發(fā)展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文化犯罪學主張將犯罪的預防和控制放在整個社會系統(tǒng)中進行考量,從主流文化和亞文化兩個方向共同作用才能起到良好的預防、控制犯罪的效果。現(xiàn)在正是我國社會從文化封閉走向文化開放的年代,主流文化受到各種亞文化的沖擊。社會中諸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一度在輿論中占據(jù)不小的分量,幫會文化更是在游民階層中有著較高的地位。這些亞文化的挑戰(zhàn)也正是主流文化在矛盾中進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媒體、教育機構以及其他傳播主流文化的平臺,應該注重自身進步,而不是單純地反對、甚至扼殺亞文化。

      注釋:

      ①需要說明的是,幫會文化具有復雜的結構和內容,并非只有價值層面與黑社會(性質)犯罪有關。其他層面,諸如符號、行為規(guī)范等,都與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有相當?shù)穆?lián)系。本文為了更深入細致地進行探討,僅選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價值層面作為切入點。

      ②《論語·里仁》。

      ③《史記·游俠列傳》。

      ④《六庵全集》,第30頁。

      ⑤數(shù)據(jù)來源于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提供的2009—2011年審結的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案件。

      [1] Jeff Ferrell .Cultural Criminology [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99,25:395-418.

      [2] 麥克·馬奎爾,等.牛津犯罪學指南[M].劉仁文,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2.

      [3] 李錫海.文化與犯罪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

      [4] 泰勒.原始文化[M].蔡江濃,編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5] Leslie A. White .The Concept of Culture[J].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ew Series, Vol.61:227-251.

      [6] 冉家胤.西方文化概念面面觀[J].國外社會科學,1995,(2):64-69.

      [7] 陳華文.文化學概論新編(第二版)[M].北京: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出版社,2013.

      [8] 秦寶琦.江湖三百年——從幫會到黑社會[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9] 周育民,邵雍.中國幫會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0] 郭瑩.幫會意識初論[J].社會學研究,1993,(2):70-76.

      [11] 劉平.民間文化、江湖義氣與會黨的關系[J].清史研究,2002,(1):71-78.

      [12] 朱琳.洪門志[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0.

      [13] 蕭一山.近代秘密社會史料[M].長沙:岳麓書社,1988.

      [14] 劉平.秘密會黨的忠義思想批判[J].江蘇社會科學,2001,(2):138-143.

      [15] 秦寶琦.天地會《會簿》中“西魯故事”新解[J].學術月刊,2007,(7):142-147.

      [16] 秦寶琦,孟超.哥老會起源考[J].學術月刊,2000,(4):68-73.

      [17] 何秉松.中國有組織犯罪研究:中國大陸黑社會(性質)犯罪研究(第一卷)[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9.

      [18] 謝勇,王燕飛.有組織犯罪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

      [19] 王牧,張凌,趙國玲.中國有組織犯罪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11.

      [20] 何秉松.黑社會犯罪的自組織原因論(上)——一種嶄新的黑社會犯罪原因理論[J].政法論壇,2002,(4):80-92.

      [21] 沃爾德,伯納德,斯奈普斯.理論犯罪學[M].方鵬,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22] 羅大華,馬皚.犯罪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23] 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第8版)[M].侯玉波,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24] 黃海.“灰色街角社會”的邏輯演繹和路徑依賴探析——對湖南長沙某“街角青年群體”的實證考察[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7,(2):57-61.

      猜你喜歡
      游民黑社會亞文化
      藝術收藏
      閩南風(2022年10期)2022-05-30 13:21:04
      Audio Attraction
      玩具變“潮” 已成為一種亞文化?
      玩具世界(2017年10期)2018-01-22 02:52:48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亞文化
      日本開課阻止青少年加入黑社會
      小區(qū)域內亞文化區(qū)劃分路徑研究——以重慶市區(qū)域內亞文化分區(qū)研究為例
      黑社會性質組織行為特征的新樣態(tài)
      刑法論叢(2016年1期)2016-06-01 12:13:39
      “腐敗亞文化”何以揮之難去
      公民與法治(2016年8期)2016-05-17 04:11:33
      走到哪蹭到哪的“網(wǎng)絡游民”
      聯(lián)抨『網(wǎng)絡黑社會』
      對聯(lián)(2011年2期)2011-09-14 02:52:38
      若羌县| 且末县| 朝阳市| 东方市| 斗六市| 呼玛县| 青田县| 康定县| 武义县| 大邑县| 沿河| 周宁县| 扶风县| 石门县| 开江县| 霍城县| 肥乡县| 曲水县| 酒泉市| 嘉峪关市| 苗栗市| 邢台县| 甘孜县| 仙居县| 二连浩特市| 南丰县| 当涂县| 漳平市| 浙江省| 镶黄旗| 襄汾县| 青河县| 岚皋县| 白玉县| 彰武县| 栾城县| 米脂县| 道真| 巴彦县| 银川市| 九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