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子標
江西省東鄉(xiāng)縣第二中學
例談初中語文創(chuàng)意教學設計
占子標
江西省東鄉(xiāng)縣第二中學
縱觀初中語文教材,我們會發(fā)現(xiàn)課文之豐富多彩,蓋不能用同樣的方式和方法來教學,這就要求語文老師對課堂教學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語文老師總能將一冊教材中30篇左右的文章調制成一道道精美的“菜肴”,讓學生心曠神怡;而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的語文老師總是將一篇篇課文上成了味同嚼蠟的“八股文”,讓學生索然無味。
如何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創(chuàng)意教學呢?下面我就結合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談談自己文本細讀的體會以及實施創(chuàng)意教學的過程。
這篇小說講述的是當時法國的凡人小事,故事發(fā)生在濱海城市哈佛爾。小說中“我”的父親菲利普是個小公務員,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據(jù),不僅“樣樣都要節(jié)省”,甚至連女兒都嫁不出去。不過,在晦暗的天幕后面,他們似乎看到了燦爛的陽光:以前被視為“全家的恐怖”的“我”的叔叔于勒,在美洲發(fā)了財,“做著一樁很大的買賣”,而且準備回到故鄉(xiāng),和哥哥一家“一起快活地過日子”。于是,“大家都認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歸來,并對“這樁十拿九穩(wěn)的事”“擬定了上千種計劃,甚至計劃到要用這位叔叔的錢置一所別墅”,“我”的二姐也因這一 “福音”訂了婚。然而,一次邂逅揭開了一出悲?。骸拔摇钡囊患胰フ軤栙悕u旅行時,遇見了早已歸國的于勒,一度闊綽的富商竟成了衣衫襤褸的小販。這對“我”的父母,不啻晴天霹靂。他們從虛幻的幸福峰顛跌入了現(xiàn)實的悲苦深淵。由此,他們對于勒的看法和態(tài)度又發(fā)生了突變:一個“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又重新變成了“賊”和“流氓”。菲利普夫婦不僅當時不認同胞骨肉,而且返回時改乘船只,“以免再遇見他”。前后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態(tài)度,對比十分鮮明強烈,從而有力地表現(xiàn)了小說主題思想。小說以于勒的遭遇為引線,虛寫和略寫了過去和未來,把筆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爾賽島在海輪上巧遇于勒這一事件上,其取材與布局疏密有致,虛實相間,詳略得體,清晰生動地勾勒出一幅19世紀后半葉法國小市民生活的剪影。
對于這篇小說的主題,一線的教師爭議頗多,“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也無可厚非。教參上認為是揭露在金錢主宰一切的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酷關系,所以始終堅持批判的態(tài)度。實際上,我們站在人性的立場上,站在現(xiàn)實生活的角度看,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菲利普夫婦其實也有難言之隱,他們對于勒的態(tài)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盡管菲利普夫婦身上有著極端的貪婪和自私,但是貧困的現(xiàn)實讓他們不得不強烈地期盼著發(fā)跡后的于勒回歸,但在現(xiàn)實殘酷的真相面前,他們又不得不選擇逃離。這些都是生活的真實,是活生生地反映真實的生活。享譽世界的莫泊桑不可能僅僅是為了批判這兩個可憐的人,而是讓我們認識到現(xiàn)實生活最真實的一面,有時候生存問題比什么都重要,哪怕是親情、尊嚴等等,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也變得蒼白無力。這是一種不正常的倫理,值的我們每一個去認真思考。莫泊桑的偉大就在于將這個問題嚴肅地、毫無掩飾地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憑著良心抉擇。
作為初中階段的一篇經典課文,如果我們始終堅持對菲利普夫婦最直接、最尖銳、最無情的批判,那么課文就成了一個簡單的、淺薄的說教教材。假如我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將視野更多地關注在于勒身上,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于勒被趕走、被訓斥、被拋棄,其實是罪有應得。被親情拋棄固然是讓人心生憐憫,但于勒本性中的劣根性讓處境艱難中的人很難相信他,接納他、親近他。
基于對文本的理解,我在教學中,打破傳統(tǒng)的單向性的批判,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雙向辯證思維,有意識地實施創(chuàng)意教學。教學環(huán)節(jié)大致如下:
(1)音樂導入。課前播放陳升演唱的《流浪歌》,體會愁苦、孤獨的浪子形象,為學生進入文本做好情感鋪墊,同時也為“于勒”的出場做準備。
(2)讀題質疑。讀課題,質疑: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于勒?菲利普夫婦?“我”?)說出理由。
(3)梳理線索。初讀課文,用小標題梳理情節(jié)線索:[趕]于勒——[盼]于勒——[贊]于勒——[罵]于勒——[躲]于勒
(4)體會形象。教學手法主要是抓住對比寫法,體會菲利普夫婦在于勒出現(xiàn)前后,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方面巨大反差,進而體會菲利普夫婦自私、冷漠、勢力等性格特點。通過分析菲利普夫婦形象,進而深入理解小說的主題: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5)言說“金錢”。古往今來,人們對金錢物欲的渴望,往往會超越真理、良知的防線,我們應當理智地看待金錢,千萬不能淪為金錢的奴隸。下面通過做一則小練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錢可以買到房屋,但買不到;錢可以買到珠寶,但買不到;錢可以買到藥物,但買不到;錢可以買到書籍,但買不到;錢可以買到紙筆,但買不到;錢可以買到獻媚,但買不到;錢可以買到伙伴,但買不到;錢可以買到服從,但買不到;錢可以買到武器,但買不到;錢可以買到小人的心,但買不到。
(6)深入探究。小說把批判的矛頭直指菲利普夫婦,因為他們身上有著極端的貪婪和自私。但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想問題,如果菲利普夫婦一家家境殷實,菲利普夫婦還會那么強烈地期盼于勒回歸嗎?還會厭惡、逃離困頓中的于勒嗎?對于小說的結局,于勒就難道沒有半點責任嗎?
通過探究,培養(yǎng)學生辯證地看待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解讀文本,對小說的主題進行再探討。
(7)創(chuàng)意表達。如果于勒知道事情的原委后,他又會怎么想,怎么做呢?請根據(jù)小說內容,開展合理想象續(xù)編故事。
小結:如果每一節(jié)課,教師都能用心鉆研教材,將創(chuàng)意與巧思融入教學中,那么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提高,整個學習過程也輕松有趣。置身這樣的課堂境界中,學生內心會產生強烈的表達欲望,同時也擁有更多的表現(xiàn)機會。在教師、學生、文本的三者自由深入的對話交流中,語文教學效果也會明顯提高,學生在課堂中也會有“如沐春風”“如入佳境”般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