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 要:美術以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美術學習領域,加強學生的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開展好小學美術欣賞·評述課,要在欣賞活動中緊扣美術藝術的審美特性,在評述過程中抓住欣賞的基點,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功能,可以使學生在積極的體驗中發(fā)展觀察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
關鍵詞:欣賞·評述;審美特性;評述基點;主體性
美術課程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chuàng)造為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人教版小學美術教材將課程根據美術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領域。本文將以人教版美術六年級上冊教材(以下簡稱教材)為例,對小學美術欣賞課的教學藝術進行淺顯的分析。
一、美術欣賞要緊扣審美特性
“欣賞”,欣者,愉悅也;賞者,觀賞品鑒也。即享受美好的事物,領略其中的趣味。欣賞不單指觀賞美術作品時心情愉悅,更應通曉作品的形式美和內在的含義。不同的文化與背景形成不同的審美觀,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
教材第一課建筑的“建筑藝術的美”。如此廣泛的欣賞內容,就要求教師抓住并突出其中一個方面的審美特性和圍繞這一特性做好其他方面的外延做好預設。德國音樂大師貝多芬認為,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教師就要抓住藝術的本質特征來引導學生學會欣賞。從整體上故宮建筑群軸對稱形式的中國古典建筑特色,故宮以紅、黃為主基調顏色的象征中國明清時代的皇權色彩特性,科隆大教堂的哥特式建筑特色……從局部上,象征皇權至上特征的云龍石雕,凡爾賽宮鏡廳的三排燭燈、幾百面鏡子……無論從整體到局部,從國內到國外都離不開藝術空間、造型、色彩等帶給人的審美愉悅。
二、美術評述要抓住欣賞的基點
欣賞·評述課中,欣賞是評述基礎,而評述則是欣賞過程中對審美愉悅的表述。所謂評述,應是藝術特色、藝術品質、藝術思想的綜合性評論。在小學美術課程標準中對高年段欣賞·評述的目標確定是:“欣賞不同時代和文化的美術作品,了解重要的美術家及流派。通過描述、分析、比較與討論等方式,認識美術的不同門類及表現形式,尊重人類文化遺產,對美術作品和美術現象進行簡短的評述,表達感受和見解”。這就要求我們在評述中既要有外在的造型、空間、色彩等形式藝術語言評述,還要有隱形的藝術作品中蘊含的社會人文價值。小學生對于審美能力是有限的,與其范范而談,不知所云,不如抓住一點,深刻挖掘其藝術和人文內涵,激發(fā)藝術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