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建設(shè)性后現(xiàn)代視閾下的美的客觀性與主觀性問題

      2015-04-24 12:53:56祁志祥
      社會科學(xué) 2014年2期
      關(guān)鍵詞:客觀性主觀性

      祁志祥

      摘要:美作為客觀對象中契合審美主體物種屬性的,令審美主體普遍愉快的性質(zhì),是客觀對象本來存在的,具有自身規(guī)律的,不是審美個體的主觀好惡能夠任意改變的,這是美的客觀性。關(guān)作為一種快感對象,是相對于有感覺功能的生命主體而存在的。沒有主體,就沒有愉快的美。判斷事物是否美的主觀原因有很多,它們有合理性,也有不合理性。關(guān)的客觀性決定了共同美和審美標準的存在,是制約美的主觀性的基礎(chǔ),同時包容著美的主觀性;美的主觀性導(dǎo)致了差異關(guān)的存在,不斷豐富著美的客觀性,決定了美的客觀標準的流動開放。

      關(guān)鍵詞:美的特征;客觀性;主觀性;共同美;差異美

      中圖分類號:I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14)02-0163-12

      關(guān)于美的特征問題,傳統(tǒng)的美學(xué)論著在闡釋時或是與美的定義脫節(jié),或是將美的愉快性與美感的愉快性混為一談,存在著比較隨意、理論性差、不夠嚴密的缺陷?,F(xiàn)代美學(xué)論者側(cè)重從美在審美活動中的生成角度否定美具有的統(tǒng)一的定義,因而也就取消了美的特征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筆者站在建設(shè)性的后現(xiàn)代立場,提出美是有價值的快感對象,并由此來重新考量美的特征,認為美具有愉快性、形象性、價值性、客觀性和主觀性特征。關(guān)于美的愉快性、形象性、價值性特征,筆者已專文論析,本文討論美的客觀性與主觀性特征。

      關(guān)于美的客觀性或主觀性特征,過去的機械唯物論美學(xué)片面肯定美的客觀性和共同美,當(dāng)下的存在論美學(xué)、現(xiàn)象學(xué)美學(xué)單純強調(diào)美的主觀性和差異性,都不免限于極端。其實,美不僅是客觀的,而且是主觀的。關(guān)于美是主客觀的統(tǒng)一,朱光潛早已作過明確論辯。他借用蘇軾一首琴詩來說明,美就像琴聲一樣是主客觀合一的產(chǎn)物。然而,美產(chǎn)生于主客觀的合一,丑也可能產(chǎn)生于主客觀的合一,用主客觀的統(tǒng)一解釋美的特征是不錯的,用來解釋美的根源和本質(zhì),卻是不夠嚴密的。李澤厚提出美的本質(zhì)在人類的社會實踐,“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產(chǎn)物,因而美自然具有主客觀雙重特征;但究竟美的本質(zhì)是不是“實踐”,其論證過程卻是存在不少罅漏的。當(dāng)代美學(xué)學(xué)者葉朗指出:“不存在一種實體化的、外在于人的‘美”,也“不存在一種實體化的、純粹主觀的‘美”,美既不是純客觀的,也不是純主觀的。他提出“美在意象”,也是一個主客觀合一的命題,是對朱光潛、李澤厚觀點的繼承和改造。當(dāng)然,他沒有進一步說明什么樣的“意象”是“美”的,“美在意象”的命題,同樣面臨著“丑在意象”的邏輯詰難,“美”與“丑”的分別還需進一步界定。要之,朱光潛、李澤厚、葉朗對美的本質(zhì)的界定雖然未必完善,但都涉及美的主客觀二重性特征,這恰恰是值得我們重視和吸收的重要共識。

      亞里士多德曾經(jīng)指出:“美是自身就具有價值并同時給人愉快的東西?!边@個定義很重要。它啟示我們認識到:美的語義是有價值的普遍快感對象;事物之所以令主體愉快,本質(zhì)源于契合審美主體的需求。美作為契合主體需要的有價值的快感對象,將客體與主體聯(lián)系起來。首先,美是一種形象可感的令主體愉快的對象。沒有獨立于審美主體之外的客觀對象,就沒有美的產(chǎn)生,這是美的客觀性;同時,美作為一種愉快對象,必須在主體的審美活動中才能存在,否則就無所謂“愉快對象”的美,這是美的主觀性。其次,美不僅具有形象性、愉快性,而且具有價值性。價值是一種為主體所寶貴的東西,是客體對主體呈現(xiàn)的一種積極意義。價值連接著主、客體兩個方面,是主客體的統(tǒng)一。美作為價值,也就注定了美同時具有客觀性與主觀性兩重特征。誠如席勒所指出:“美對于我們固然是一個對象……但是美也同時是我們主體的一種情況……美固然是一種形式……也同時是生活……總之,美既是我們的情況,也是我們的作為?!泵赖目陀^性決定了共同美的存在,美的規(guī)律、審美標準是不容否定的,它是制約美的主觀性的基礎(chǔ),也是衡量美的差異性正確與否的依據(jù)。同時,美的主觀性又導(dǎo)致了差異美的存在,決定了美不僅是現(xiàn)成的,而且是生成的,決定了美的客觀標準不是僵化封閉、恒定不變的。就二者的關(guān)系來說,美的客觀性包容著美的主觀性,美的主觀性豐富著美的客觀性;客觀存在的共同美不過是無數(shù)審美主體差異美的共識集合,是無數(shù)審美個體差異美的平均值與公約數(shù)。

      上篇:美的客觀性及共同美標準

      美作為有價值的快感對象,其義是指客觀對象中存在著契合審美主體物種屬性或個性的、有益于審美主體生命存在的、令審美主體愉快的性質(zhì)。這種性質(zhì)是客觀對象本來存在的,不是審美主體的好惡能夠改變的。盡管面對同一審美對象,不同的審美主體有不同的審美感受,但對象的美丑屬性并不因此而發(fā)生變化。這就叫“好惡因人”,但“妍媸有定”。美大量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間皆是也。”

      我們首先從美與真的聯(lián)系來看美的客觀性。真雖然不一定是美,但美必須具有真的品格。虛假的東西總是不美的?!爸挥姓娌琶?,只有真可愛?!泵雷鳛榱钪黧w愉快的對象,盡管它的實現(xiàn)依賴于主體的愉快感知,但即使主體未進行這種審美活動,美還是能夠作為令主體愉快的對象而存在。北京的故宮、桂林的山水,不能因為有人沒去看過,就不承認它的美的存在;維納斯的形體、班得瑞的森林曲,不會因為有人失盲、失聰而失去其美,更沒有理由因為欣賞它們的人入睡、休息了,就否認其美的存在;古希臘的雕塑、莎士比亞的劇作,也不會因為時代的趣味變化、喜好不同而改變其美的客觀價值。“即使人們一半都是聾子,像人們十分之九對于交響樂的微妙和聲確實是聾子那樣,交響樂也不會失去任何價值;但是假如貝多芬不曾存在,交響樂的損失就很大了?!薄盁o論我想到或是不想到盧浮宮的前壁,組成這前壁的各部分以及它們之間的安排仍然是具有它們本有的那種形狀:無論有人無人,那形狀并不減其美?!辈粌H“人體美是一種客觀的表現(xiàn)”,一切自然美和藝術(shù)美都有其客觀屬性?!懊赖拇嬖诨蛎佬g(shù)作品,一經(jīng)出現(xiàn),就是客觀獨立存在的?!薄懊馈遣灰晕覀円庵緸檗D(zhuǎn)移的客觀存在”,是“真實存在的世界”?,F(xiàn)代英國美學(xué)家摩爾指出:面對某物,當(dāng)我們說“看到它的各個美質(zhì)”時,“其中包不包含任何感情”;“使一美客體不同于一切其他美客體的各個質(zhì)……對它的美來說,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它真正美的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無法設(shè)想有一種超越自然的美,正如無法設(shè)想……有什么優(yōu)美是在人心界限以內(nèi)產(chǎn)生的”?!白匀皇嵌冶仨毷俏覀兊囊磺杏^念所自出的源頭?!眅ndprint

      其次,美的客觀性指事物使人們產(chǎn)生快感的性質(zhì)、原因是特定的,不可混淆或抹殺的。休謨指出:“當(dāng)人們說這圖畫是美麗的時,這意指它包含著一些美的質(zhì);當(dāng)人們說這人看到了這幅畫時,這意指他看到了這幅畫所包含的許多質(zhì);當(dāng)人們說,他并未看到任何美的東西時,這意指他并未看到這畫的那些美質(zhì)。因此,在我當(dāng)作有價值的美之鑒賞的主要因素來談?wù)搶γ赖目腕w之認識時,必須這樣來理解:我僅僅意指對該客體所具有的各個美質(zhì)之認識,而不是意指對該客體所具有的其他各個質(zhì)之認識。”同理,當(dāng)人們欣賞某個人的形象之美,這個人的形象特征是不同于其他人的。比如李冰冰的美不同于范冰冰的美,湯姆·克魯斯的英俊之美也不同于施瓦辛格的英武之美。人們面對不同對象作出的審美判斷,其原因、屬性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為搶救學(xué)生高位截癱的“最美女教師”張麗莉的“美”就是與李冰冰、范冰冰的“美”不同的概念。前者屬于心靈美,后者屬于形體美。正由于造成美的客觀原因千差萬別,從客觀方面看,“不可能有唯一的美之原因”,所以從純客觀方面尋找美的統(tǒng)一性定義注定不能成功。

      美作為相對于各個物種的生命主體而存在的快感對象,其客觀性還體現(xiàn)為一個物種的美不會因為其他物種的生命主體感受不到愉快就失去其美。莊子曾以寓言的方式揭示過這個道理:“《咸池》《九韶》之樂,張之洞庭之野,鳥聞之而飛,獸聞之而走,魚聞之而下人,人率聞之,相與還而觀之?!薄懊珛喳惣?,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薄断坛亍贰毒派亍?、毛嬙、麗姬之美,不會因為鳥、獸、魚不能感受就失去其美。同理,青青翠竹,熊貓最愛;錚錚肉骨,狗之所喜;臭魚爛蝦,鴨之所好;人類也不能因為自己無法接受就否認它們是熊貓狗鴨的美食?!懊袷称c豢,麋鹿食薦,螂蛆甘帶,鴟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人喜愛吃肉食,麋鹿喜歡吃草,蜈蚣喜歡吃蛇,貓頭鷹和烏鴉喜歡吃老鼠。肉食、草、蛇、老鼠,哪一種是天下公認的美味?天下沒有任何物種都喜歡的美味,所謂“美味”是相對于不同的物種而言的?!胺参镏勒?,美本乎天者也,本乎天自有之美也?!笔挛锉竞踝匀坏摹白杂兄馈本褪沁m合不同物種生命本性的快感對象。比如金銀的色澤由于契合人類的視覺閾值,而成為普遍令人愉快的美,這種美就屬于與人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自然美物質(zhì)。馬克思指出:“金銀……的美學(xué)屬性使它們成為滿足奢侈、裝飾、華麗、炫耀等需要的天然材料?!薄敖鹈髁粒y潔白。華美。延續(xù)性。因此,它們很適合于裝飾品和美化其他物品。”自然物適合主體本性便成為快感對象,被主體視為美。能夠充當(dāng)審美主體的物種并不局限于人類。站在生態(tài)平等的立場來看,美并不一定要等到人類出現(xiàn)之后才能產(chǎn)生。達爾文指出:自然界、動物界具有令人愉快的美的性質(zhì),這種美不管人類有沒有出現(xiàn),不管人類是否欣賞,都客觀存在于那里?!叭绻赖臇|西全然為了供人欣賞才被創(chuàng)造出來,那末就應(yīng)該指出,在人類出現(xiàn)以前,地面上的美應(yīng)當(dāng)比不上他們登上舞臺之后。始新世的美麗的螺旋形和圓錐形貝殼,以及第二紀的有精致刻紋的鸚鵡螺化石,是為了人在許多年代以后可以在室中鑒賞它們而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嗎?很少東西比矽藻的細小矽殼更美觀;它們是為了可以放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和欣賞而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嗎?矽藻以及其他許多東西的美,顯然是完全由于生長的對稱所致?!碑?dāng)代德國生態(tài)哲學(xué)家漢斯·薩克塞說:“美比人的存在更早。蝴蝶和鮮花以及蜜蜂之間的配合都使我們注意到美的特征,但是這些特征不是我們造出來的,不管我們看見還是沒有看到,都是美的?!?/p>

      此外,美的客觀性還體現(xiàn)在物種的普遍生理——心理結(jié)構(gòu)所認可的“共同美”上。所謂“共同美”,是指某一物種的生命體普遍認可的快感對象?!凹偃缥覀冋f別人應(yīng)該見到我們所見的美,這是因為我們認為那些美存在于對象上,像它的顏色、比例、大小那樣。我們覺得,我們的判斷不過是對一種外在存在,對外界的真正美妙的感知和發(fā)現(xiàn)?!睘槭裁磿a(chǎn)生“共同美”?這是因為特定物種的生命主體有共同的身心結(jié)構(gòu)和喜好對象。18世紀法國蘇爾則指出:“審美趣味的基本規(guī)則在一切時代都是相同的,因為它們來自人類精神中一些不變的屬性。”孟子指出:由于天下之口相似、天下之耳相似、天下之目相似、天下之心相似,所以有共同的味覺美、聽覺美、視覺美、理義美:“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币虼耍钥陀^存在的共同美為基礎(chǔ)的美的規(guī)律、審美標準就不容否定了。休謨在《論趣味的標準》中揭示:“盡管趣味仿佛是變化多端,難以捉摸,終歸還有些普遍性的褒貶原則;這些原則對一切人類的心靈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經(jīng)過仔細探索可以找到的。按照人類內(nèi)心結(jié)構(gòu)的原來條件,某些形式或品質(zhì)應(yīng)該能引起快感,其他一些引起反感。”“共同美”不僅在空間中存在,而且在歷時中存在??臻g中存在的共同美,指不同民族共同喜愛的美。伏爾泰曾舉例說:“審美趣味方面就沒有一些種類的美能夠提供一切民族喜愛嗎?當(dāng)然有,而且很多。從文藝復(fù)興以來,人們拿古代作家作為典范,荷馬、德謨斯特尼斯、浮吉爾、西塞羅,這些人仿佛已經(jīng)把歐洲各民族都統(tǒng)一在他們的規(guī)則之下,把許多不同的民族組成一個單一的文藝共和國?!睔v時中存在的共同美,指不同時代人們共同喜愛的美。古羅馬朗吉弩斯曾經(jīng)期待:“一篇作品只有在能博得一切時代中一切人的喜愛時,才算得真正崇高。如果在職業(yè),生活習(xí)慣,理想和年齡各方面都各不相同的人們對于一部作品都異口同聲地說好,這許多不同的人的意見的一致,就有力地證明他們所贊賞的那篇作品確實是好的?!币院神R為例,“兩千年前在雅典和羅馬博得喜愛的那同一位荷馬今天在巴黎和倫敦仍然博得喜愛。氣候,政體,宗教和語言各方面所有的變化都沒有能削弱荷馬的光榮”。馬克思曾贊賞古希臘藝術(shù)的美至今“還繼續(xù)給我們以藝術(shù)的享受,而且在某些方面還作為一種標本和不可企及的規(guī)范”。所以,黑格爾強調(diào):“真正不朽的藝術(shù)作品當(dāng)然是一切時代和一切民族所能共賞的。”

      值得注意的是,特定物種的共同美是這個物種的個體在正常的生理——心理狀態(tài)下審美感受的產(chǎn)物。“一切動物都有健全和失調(diào)兩種狀態(tài),只有前一種狀態(tài)能給我們提供一個趣味和感受的真實標準。在器官健全的前提下,如果人們的感受完全或者基本相同,我們就能因之得出‘至美的概念。這正和顏色的情況一樣,雖然一般認為顏色只不過是感覺的幻象,我們還是做出如下的規(guī)定:只有事物在白晝中間對一個眼力健全的人所呈現(xiàn)出的才可稱為是它正確真實的顏色?!惫餐离m然能夠引起這個物種的大多數(shù)個體的普遍快感,卻不能排除個別例外,因為不僅物種在遺傳的過程中會發(fā)生個別生理變異,而且個體的生理器官在審美中或許會發(fā)生故障。對于心理發(fā)展得尤為充分的人類而言,除了個體的生理變異和故障之外,還有后天的文化習(xí)俗等所形成的個體心理變異會影響對共同美的認可感知?!皟?nèi)心器官有許多不斷發(fā)生的毛病,足以抑制或削弱那些指導(dǎo)我們美丑感受的普遍原則,使之不能起正常作用。”“發(fā)高燒的人不會堅持自己的舌頭還能決定食物的味道;害黃疸病的人也不會硬要對顏色作最后的判斷?!眰€體不符合共同美標準的審美判斷不僅不能成為否定共同美及其審美標準存在的理由和依據(jù),恰恰暴露了這個個體在認知共同美方面存在的毛病,成為這個個體必須抓緊學(xué)習(xí)訓(xùn)練,進一步完善和提高自身審美素養(yǎng)和能力、正確認知共同美標準的反證。孟子曾經(jīng)告誡人們:“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弊佣际翘煜鹿J的美男子。有人“不知子都之姣”,并不能否定子都是美男子,只能說明這個人有眼無珠。在糾正審美偏見的問題上,“理性盡管不是趣味的基本組成部分,對趣味的正確運用卻是不可缺少的指導(dǎo)”?!澳亲畛跏箾]有審美訓(xùn)練的人感覺到愉快的東西,通常并不是真正的美?!薄澳鼙鎰e出實在的美,審美趣味就好,否則它就壞”。這種有“理性”指導(dǎo)的,能夠辨別和把握符合“美的真實標準”——共同美的人,就是大家尊重的鑒賞家、批評家。休謨指出:“只有卓越的智力加上敏銳的感受,由于訓(xùn)練而得到改進,通過比較而進一步完善,最后還清除了一切偏見,——只有這樣的批評家對上述稱號(指對高級藝術(shù)作出正確判斷的人——引者)才能當(dāng)之無愧。這類批評家,不管在哪里找到,如果彼此意見符合,那就是趣味和美的真實標準?!庇谑潜愠霈F(xiàn)了“易牙”這樣的人所公認的美食家,出現(xiàn)了“師曠”這樣的人所公認的音樂鑒賞家,出現(xiàn)了“子都”這樣的人所公認的美男子,出現(xiàn)了周公、孔子這樣的人所公認的具有道德美的圣人。endprint

      美的客觀性也體現(xiàn)在主體創(chuàng)造的差異美上。盡管差異美由不同個性的審美主體造成,但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創(chuàng)造的個性化的差異美必須以不自覺的對象化、客觀化形態(tài)出現(xiàn),這是差異美的客觀性之一?!爱?dāng)感知的過程本身是愉快的時候;當(dāng)感覺因素聯(lián)合起來投射到物上并產(chǎn)生出此事物的形式和本質(zhì)的時候;那時我們的快感就與此事物密切地結(jié)合起來了,同它的特性和組織也分不開了,而這種快感的主觀根源也就同知覺的客觀根源一樣了……快感就像其它感覺一樣變成了事物的一種屬性?!痹谶@種狀況下,“美是知覺化的一種心境,一種過程,但是這個過程不純粹是主觀的;恰恰相反,它是我們直覺一個客觀世界的種種狀態(tài)中的一種”。美的客觀性在主體創(chuàng)造的差異美上的另一種表現(xiàn),是這些不同的審美差異終究萬變不離其宗,總是圍繞著對象的基本審美屬性上下浮動。西方人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但所有的讀者都不會把哈姆萊特王子與克勞迪斯國王、波洛涅斯大臣等人物相混。同樣,人們在欣賞悲劇時人們不會笑逐顏開,正如在欣賞喜劇時不會愁眉苦臉一樣。

      值得指出的是:分析和肯定美的客觀性在當(dāng)前具有重要意義。當(dāng)代存在論美學(xué)、現(xiàn)象學(xué)美學(xué)從美在主體審美活動中的當(dāng)下生成出發(fā),否認美的客觀性和共同性,進而否認美的規(guī)律和審美標準,走向是非無定的相對主義。站在美學(xué)研究的歷史和人們的審美實踐來看,這是難以成立的。美作為審美對象使審美主體愉快的性質(zhì),是存在于客觀事物中的,美的客觀性是不容否定的事實,共同美即是衡量美的客觀標準?!皼]有標準是不可取的。”“聽任個人隨意的決斷——那就等于放棄責(zé)任?!薄氨M管大家趣味各不相同,但我們都愿意承認,貝多芬是比同時代的克列門蒂更偉大的作曲家;又如,中國人傅聰能夠地道地演奏西方的鋼琴作品,美國人宇文所安可以內(nèi)行地判斷中國唐詩,這都說明極端的‘相對主義站不住腳?!?/p>

      下篇:美的主觀性及差異美現(xiàn)象

      美雖然是有客觀原因的,但并不是事物的物理屬性。美作為契合主體本性需要的快感對象,符合著主體的感受與評價,所以,“‘這客體之所以美僅僅由于這個特征的出現(xiàn)這主張決不會是真實的;主張‘這個特征無論在哪兒出現(xiàn),那客體一定是美的,這個主張也決不會是真實的”。桑塔亞那指出:“美是一種價值……它只存在于知覺中?!薄懊朗且环N價值……是一種感情,是我們的意志力和欣賞力的一種感動?!彼雇新寰S奇指出:“價值”不僅具有“客觀意義”,而且具有“主觀意義”,它“表現(xiàn)在主體的評價活動中”,“通過評價,價值被掌握”。摩爾剖析說:“我們說‘看到一事物的美,一般意指對它的各個美質(zhì)具有一種感情。”具體說來,美是一種什么樣的“知覺”、“感情”、“感動”呢?桑塔亞那闡釋說:“美是一種內(nèi)在的積極價值,是一種快感……道德涉及避惡從善,美學(xué)只涉及享受?!薄懊朗潜划?dāng)作事物之屬性的快感?!薄坝捎凇赖氖莻€形容詞,所以你就容易會誤解地‘這件東西有一種美的特質(zhì)?!逼鋵?,說“它是美的”,意味著說“它令我愉快”,主觀愉快是將審美對象視為“美的事物”的根本原因?!懊赖氖挛锏母行孕问疆?dāng)然是審美欣賞的對象,但也當(dāng)然不是審美欣賞的原因。毋寧說,審美欣賞的原因就在我自己,或自我,也就是‘看到‘對立的對象而感到歡樂或愉快的那個自我?!薄坝^看美的事物可能是觀看者發(fā)生愉快的情感?!?/p>

      如此看來,美作為有價值的愉快對象,要把它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必須由主體的愉快感知來實現(xiàn)。關(guān)于美在實現(xiàn)過程中必須依賴主體而存在的主觀性,休謨有過一段精彩的說明:“要想尋找實在的美或?qū)嵲诘某?,就像想要確定實在的甜與實在的苦一樣,是一種徒勞無益的探討?!薄懊篮统筮€有甚于甜與苦,不是事物的性質(zhì),而是完全屬于感覺(快感——引者)?!北热鐖A的美,“只是圓形在人心上所產(chǎn)生的效果”,“如果你要在這圓上去找美”,“都是白費氣力”。章學(xué)誠也有一段話有異曲同工之妙:“文字之佳勝,正貴讀者之自得。如飲食甘旨,衣服輕暖,衣且食者之領(lǐng)受,各自知之,而難以告人。如欲告人衣食之道,當(dāng)指膾炙而令其自嘗,可得旨甘;指狐貉而令其自被,可得輕暖,則有是道矣。必吐己之所嘗而哺人以授之甘,摟人之身而置懷以授之暖,則無是理也。”就是說,“美”必須在對審美對象的親身感受中才能轉(zhuǎn)換成現(xiàn)實。

      美的主觀性不僅表現(xiàn)為美只有依靠主體的審美感知才能變成現(xiàn)實,而且體現(xiàn)為同一審美對象在不同的審美主體那兒會產(chǎn)生不同的審美感受。葉燮《原詩》指出:“大約對待之兩端,各有美有惡,非美惡有所偏于一者也……人皆美生而惡死,美香而惡臭,美富貴而惡貧賤,然逄、比之盡忠,死何嘗不美?江總之白首,生何嘗不惡?幽蘭得糞而肥,臭以成美;海木生香則萎,香反為惡;富貴有時而可惡,貧賤有時而見美,尤易以明?!瓕Υ缾海谐V骱??”愛笛生指出:“不同種類的具有感覺能力的人都各有各的美的概念,每一種類的人對于他們自己的那種美都特別易受感動。”為什么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審美主體那里會產(chǎn)生不同的審美感受呢?關(guān)鍵在于影響對象成為有價值的快感對象、成為美的主觀原因是很復(fù)雜、很微妙的。休謨指出:“雖說某些對象,由于人類內(nèi)心的特殊結(jié)構(gòu),天然能夠引起快感,我們不能因此期望每個人都會同樣意識到這種快感。往往有些特殊事件或場合會把對象籠罩在虛幻的光亮里,或是使我們的想像不能感受或覺察到真實的光亮?!边@些影響人們審美判斷的“特殊事件或場合”或者說“主觀原因”主要有哪些呢?

      一是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所懷的情感不同,擁有的心境不同。《淮南子·齊俗訓(xùn)》指出:“夫載哀者聞歌聲而泣,載樂者見哭者而笑。哀可樂者,笑可哀者,載使然也。”春天綻放的花是美麗的,但對于杜甫來說,卻“花近高樓傷客心”,為什么呢?因為“萬方多難此登臨”,他是在“萬方多難”之際登樓看花的。處于安史之亂之中,心懷憂國憂民之情,必然“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南戲《琵琶記》描寫蔡伯喈考中狀元后被牛丞相強行納婿、請辭不得的故事。生活在牛府中,許配給蔡伯喈的牛氏之女志得意滿,而蔡伯喈整天為思父思婦之苦所煎熬。故在中秋賞月之時,“同一月也,出于牛氏之口者,言言歡悅,出于伯喈之口者,字字凄涼”??陀^境象是同一的,但每個人的審美感受卻不盡相同,這就叫“境一而觸境之人之心不一”。葉燮在為孟舉的詩集《黃葉村莊詩》作序時指出:同一“黃葉村莊”,“逸者以為可掛瓢植杖,騷人以為可登臨望遠,豪者以為是秋冬射獵之場,農(nóng)人以為是祭韭獻羔之處”,可見“境一而觸境之人之心不一”。梁啟超指出:“同一月夜也,瓊筵羽觴,清歌妙舞,繡簾半開,素手相攜,則有余樂;勞人思婦,對影獨坐,促織鳴壁,楓葉繞船,則有余悲。同一風(fēng)雨也,三兩知己,圍爐茅屋,談今道故,飲酒擊劍,則有余興,獨客遠行,馬頭郎當(dāng),峭寒侵肌,流潦妨轂,則有余悶。”“美”的趣味是外界的境象引起的主觀評價?!巴馐艿沫h(huán)境”雖然相同,與“內(nèi)發(fā)的情感”交媾產(chǎn)生的“趣味”則各各不同。endprint

      二是不同的個性、嗜好。葛洪曾經(jīng)指出:“人所好惡,各各不同”,人的情感反應(yīng)是“愛同憎異”,“貴乎合己,賤于殊途”,即喜歡投合自己個性、嗜好的對象,憎惡不合自己個性、嗜好的對象。劉勰稱之為“會己則嗟風(fēng),異我則沮棄”,如“慷慨者逆聲而擊節(jié),醞籍者見密而高蹈,浮慧者觀綺而躍心,愛奇者聞詭而驚聽”。休謨揭示:“選擇喜愛的作家和選擇朋友是一個道理,性格和脾氣必需相符。歡笑或激情,感受或思考,這些因素不管哪個在我們的氣質(zhì)中占首要地位,都會使我們和與我們最相像的作家起一種特殊的共鳴?!薄凹紫矚g崇高,乙喜歡柔情,丙喜歡戲謔。丁對缺陷特別警覺,力求打磨光凈,毫無瑕疵。戊則對佳妙之處較更熱心,為了一個雄偉或動人的形象可以寬恕二十處荒謬的‘?dāng)」P。己的耳朵只能聽進簡明洗練的文句;庚卻偏嗜華美繽紛、韻調(diào)鏗鏘的詞藻。辛主張樸實,壬要求雕飾。喜劇,悲劇,諷刺詩,頌詩各有其擁護者,人人都認為自己所偏嗜的體裁高于其他體裁……對明明適合我們的性格和氣質(zhì)的作品,硬要不感到有所偏好也是幾乎不可能的事?!?/p>

      三是不同的利害關(guān)系?!秴问洗呵铩とビ取分v了一則耐人尋味的故事:“魯有惡者,其父出而見商咄,反而告其鄰曰:‘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惡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不如至惡,尤乎愛也!”曹丕以“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為例說明:常人“暗于自見,謂己為賢”,因而“各以所長,相侵所短”。劉晝批評說:“俗之常情,莫不自貴而鄙物,重己而輕人?!彼浴版颇父Q井,自謂媚勝西施;齊桓矜德,自謂賢于堯舜?!痹凇爸丶狠p人”的利害關(guān)系作用下,孩子總是自家的美,文章總是自己的好,評價別人的作品,總是情不自禁地以與自己的親疏關(guān)系為轉(zhuǎn)移,“阿私所好,愛而忘丑”,“如某之與某,或心知,或親串,必將其聲價逢人說項,極口揄揚。美則牽合歸之,疵則宛轉(zhuǎn)掩之。談詩論文,開口便以其人為標準,他人縱有杰作,必索一瘢以詆之”。于是造成“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不正常、不公平現(xiàn)象。當(dāng)下文藝評論中的紅包文章、捧場文章即是如此。

      四是不同的學(xué)識水平?!皩W(xué)問有淺深,識見有精粗,故知之者未必真,則隨其所好以為是非?!薄胺蚋琛恫闪狻?,發(fā)《陽阿》,鄙人聽之,不若此《延路》、《陽局》,非歌者拙也,聽者異也?!睂W(xué)養(yǎng)不深,孤陋寡聞,精神貧乏,見識不廣,審美的理解力就會降低,就不能“深識鑒奧”,充分理解“陽春白雪”之類對象的美,就會“以常情覽巨異,以偏量測無涯,以至粗求至精,以甚淺揣甚深”,導(dǎo)致“以其所不解者為虛誕”,造成“曲高和寡”、“深廢淺售”。

      五是貴古賤今的成見。在這種成見的影響下,審美評價不是以對審美對象的真實感受為據(jù),而是“重耳輕目”,“向聲背實”。劉勰批評這種現(xiàn)象說:“夫古來知音,多賤同而思古,所謂‘日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也。昔《儲說》始出,《子虛》初成,秦皇漢武,恨不同時;既同時矣,則韓囚而馬輕,豈不明鑒同時之賤哉!”葛洪也抨擊說:“貴遠賤近,有自來矣。故新劍以詐刻加價,弊方以偽題見寶。是以古書雖質(zhì)樸,而俗儒謂之墮于天也;今文雖金玉,而常人同之于瓦礫也?!薄笆浪茁噬褓F古昔而黷賤同時,雖有追風(fēng)之駿,猶謂之不及造父之所御也;雖有連城之珍,猶謂之不及楚人之所泣也;雖有疑斷之劍,猶謂之不及歐冶之所鑄也;雖有起死之藥,猶謂之不及和、鵲之所合也;雖有超群之人,猶謂之不及竹帛之所載也;雖有益世之書,猶謂之不及前代之遺文也。是以仲尼不見重于當(dāng)時,《太玄》見蚩薄于比肩也?!?/p>

      六、年齡不同,生活閱歷不同,喜好、認可的美也就不同?!昂笊蔑L(fēng)花,老大即厭之?!贝蠓矠槲模傩r往往“氣象崢嶸”,“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外表艷麗的形式會打動年輕人的芳心,卻難以激起年長者的熱情,因為年長者已對形式美產(chǎn)生審美疲勞;平淡樸素而意蘊深厚的美更易于贏得年長者的欣賞,卻難以征服年輕人的心,因為年輕人缺乏對內(nèi)涵美的深刻理解。魯迅說:“拿我的那些書給不到二十歲的青年看,是不相宜的,要上三十歲,才很容易看懂?!毙葜冋f:“情緒旺盛的青年比較容易受到戀慕和柔情等描寫的感染;年齡老大的人則比較喜愛有關(guān)持身處世和克制情欲的至理名言。二十歲的人可能最愛奧維德;四十歲可能喜歡賀拉斯,到五十歲多半就是塔西佗了。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擺脫我們自己的天然傾向以求‘進入他人的感受,只能是徒費心力?!?/p>

      七、不同的經(jīng)濟狀況、階級地位決定著不同的快感對象、不同的審美判斷。魯迅指出:“自然,‘喜怒哀樂,人之情也。然而窮人決無開交易所折本的懊惱,煤油大王哪會知道北京撿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饑區(qū)的災(zāi)民大約總不去種蘭花,像闊人的老太爺一樣,賈府上的焦大,也不愛林妹妹的。”車爾尼雪夫斯基分析說:“普通人和社會高等階級中人對生活與人生幸福的了解不一樣,從而他們對于人體美,對于外貌所表現(xiàn)的生活的豐富、滿足、暢快的了解也就不同。普通人想到那種堪稱為生活的美滿幸福生活,便差不多是只想到物質(zhì)上的滿足,這樣的生活對于他是好的,如果能夠吃飽,住堅固的溫暖的房屋,沒有過重苦工的負擔(dān)——工作不妨多,但不要弄到精疲力竭……在這樣的生活條件下長大起來的少女將是怎樣的少女呢?……她們是普通人所謂‘紅里透出白來,由于豐衣足食,農(nóng)村少女便極其健康,朝氣勃勃,雙頰緋紅;常常勞動,所以不會發(fā)胖……因此,農(nóng)村少女的手和足是發(fā)育得很好的;王孫公子們所贊賞的社交美人的纖手細足,在普通人看來就近乎畸形……一句話,在俄羅斯普通人心目中的美女,無一特點不是表現(xiàn)出青春健美及其原因的——工作不太累,生活過得美。商賈生活在物質(zhì)方面就不像農(nóng)民生活了……在俄羅斯地道商人家庭生活中,少女們不過一天到晚吃吃睡睡,吃飽就夠,就斂手閑坐,嘗嘗糖果來排愁遣悶。那么,商家的美女是怎么樣的美女呢?肥胖……因為肥胖是這種生活的必然結(jié)果……以這種生活為理想的人們就會愛上這些胖得不成樣子的少女的。她們的臉色因生活懶散便顯得不健康,因此難看,她們就涂上鉛華”,“在這些涂脂抹粉的美人的崇拜者看來”,這種打扮很美。

      八、不同的政治傾向、道德觀念導(dǎo)致不同的審美喜好。比如在“階級斗爭”學(xué)說盛行的“文革”年代,黃軍裝成了“無產(chǎn)階級革命派”的標志,“不愛紅裝愛武裝”,成為那個時代的審美風(fēng)尚。它在肯定某種美的同時,也在否定、扼殺另一種美。于是,服裝鞋帽的傳統(tǒng)工藝和時新款式被禁止生產(chǎn);鞋店不準出售尖、扁、翹、窄的男女皮鞋,只準出售“大眾化”的“工農(nóng)式皮鞋”;針棉織品的傳統(tǒng)花色品種被認為帶有“封資修”色彩受到批判,不能上市供應(yīng),毛線色譜從72種減至20種;不合常規(guī)的服裝被認為是資產(chǎn)階級的“奇裝異服”而遭到查處。這些“奇裝異服”有四個特點:“長”,即襯衫包住臀部;“尖”,如“燕尾領(lǐng)”、“大尖角領(lǐng)”;“露”,即穿著“薄型透明襯衫,內(nèi)系深色胸罩”;“艷”,如一身深咖啡、深蘭色的衣服。endprint

      九、不同的地域文化、民族習(xí)俗在審美主體身上形成不同的文化積淀,決定不同的審美追求。如《隋書·文學(xué)傳》指出:“江左宮商發(fā)越,貴于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zhì)?!备窳_塞指出:狩獵民族的成員只對動物的美感興趣,在農(nóng)耕部族中“用得很豐富、很美麗的植物畫題,在狩獵人的裝潢藝術(shù)中卻絕無僅有”,“從動物裝潢變遷到植物裝潢”,“就是從狩獵變遷到農(nóng)耕的象征”。普列漢諾夫指出:在游牧民族巴托克部落那里,牛幾乎當(dāng)作神來崇拜,為了模仿反芻動物,巴托克人拔掉自己的上門牙。在這種民族趣味中,“沒有拔掉上門牙的人被認為是丑的”。而在現(xiàn)代文明人看來,這種美恰恰是不可想象的。

      十、不同的時代風(fēng)尚也會在個體的審美評價中留下印記。葛洪指出:“且夫愛憎好惡,古今不均;時移俗易,物同價易。譬之夏后之璧璜,曩直連城;鬻之于今,鑒于銅鐵?!绷簡⒊赋觯骸熬蜕鐣w論,各個時代‘趣味不同?!睉?zhàn)國時期楚國以瘦為美,“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到了唐代,則以豐腴為美。南唐迄清女性以三寸金蓮為美,直到清末民初“吳媽”的“大腳”仍遭到嘲笑,新中國成立后再也沒有女子裹腳了。在歐洲,“對于十七世紀的人們,再沒有什么比真正的山更不美的了。它在他們心里喚起了許多不愉快的觀念。剛剛經(jīng)歷了內(nèi)戰(zhàn)和半野蠻狀態(tài)的時代的人們,只要一看見這種風(fēng)景,就想起挨餓,想起在雨中或雪地上騎著馬作長途的跋涉,想起在滿是寄生蟲的骯臟的客店里給他們吃的那些摻著一半糠皮的非常不好的黑面包”。所以,車爾尼雪夫斯基指出:“每一代的美都是也應(yīng)該是為那一代而存在……當(dāng)美與那一代一同消逝的時候,再下一代就將會有它自己的美、新的美。”

      藝術(shù)美也是因人而異的。中國人說:“詩無達詁。”西方人說:“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钡聡邮苊缹W(xué)代表人物堯斯指出:“一部文學(xué)作品并不是獨立自足的,對每個時代每一位讀者都提供同樣圖景的客體。它并不是一座文碑獨自式地展示自身的超時代本質(zhì),而更像是一本管弦樂譜,不斷在它的讀者中激起新的回響,并將作品文本從語詞材料中解放出來,賦予它以現(xiàn)實的存在:‘語詞在向人訴說的同時,必須創(chuàng)造能夠理解它的對話者?!薄拔膶W(xué)的歷史是一種審美接受與創(chuàng)作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在具有接受能力的讀者、善于思考的批評家和不斷創(chuàng)作的作者對文學(xué)文本的實現(xiàn)中發(fā)生的?!彼_特把作家創(chuàng)作的文學(xué)作品稱為“物質(zhì)近似物”,認為“精神產(chǎn)品這個既是具體的又是想象出來的對象只有在作者和讀者的聯(lián)合努力之下才能出現(xiàn)”。“文學(xué)客體是一個只存在于運動中的特殊尖峰,要使它顯現(xiàn)出來,就需要一個叫做閱讀的具體行為,而這個行為能夠持續(xù)多久,它也只能持續(xù)多久。超過這些,存在的只是白紙上的黑色符號而已?!?/p>

      在對美的主觀性、差異性產(chǎn)生的原因和狀況作了上述探討后,我們應(yīng)當(dāng)從中得到什么啟示呢?

      首先,我們必須肯定,美的主觀性、差異性的產(chǎn)生有一定的合理性。美作為一種快感對象,并不是純粹的物理屬性,而是主體的情感判斷。這就使得審美判斷不同于對物理特征、客觀規(guī)律的真假判斷,具有主體強烈的參與性和與客體的互動性特征。柳宗元揭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卡西爾指出:“美是人類經(jīng)驗的重要部分。”“美不能由被動的知覺來組成;美是知覺化的一種心境,一種過程……藝術(shù)家的眼光不是一種被動地接受和登記事物印象的眼光。它是一種構(gòu)成性的眼光,也只有靠著構(gòu)成性的活動,我們才能發(fā)現(xiàn)自然事物的美?!迸f唯物主義離開主體性去解釋美,認為“藝術(shù)中存在某些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客觀性審美規(guī)律與法則,大的如變化與統(tǒng)一法則,小的如‘對稱律、‘黃金分割律,等等,遵循這些審美法則和藝術(shù)規(guī)律是保證藝術(shù)質(zhì)量的不二法門”,這種“絕對主義”主張是不能成立的。巴托克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其結(jié)構(gòu)布局刻意遵循“黃金分割律”的比率,但是,“更多的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并不遵守這些清規(guī)戒律,同樣具有高度的藝術(shù)感染力和擲地有聲的藝術(shù)質(zhì)量,這說明,在藝術(shù)中想尋求一勞永逸的質(zhì)量準繩其實是徒勞”。美與丑的區(qū)別不是絕對、明晰的,即便貝多芬也曾遭到肖邦的輕視,勃拉姆斯也曾遭到柴科夫斯基的討厭。同一審美對象引起的審美感受具有模糊性、不確定性,因而美的客觀性也就具有了主體生發(fā)的豐富性。其次,我們必須承認,美的主觀性、差異性也不盡是合理的,不應(yīng)一味給予褒獎和肯定。最極端的例子是南朝宋代官員劉邕“嗜痂”的故事。劉邕有個怪癖:“嗜食瘡痂,以為味似鰒魚”。人體潰瘍所結(jié)“瘡痂”令人嘔心,可劉邕卻感到它是一道堪比鮑魚的美味。史載他“嘗詣孟靈休,靈休先患灸瘡,痂落在床,邕取食之。靈休大驚,痂未落者,悉褫取飴邕。邕去,靈休與何勖書曰:‘劉邕向顧見噉,遂舉體流血。南康國吏二百許人,不問有罪無罪,遞與鞭,瘡痂常以給膳?!憋@然,劉邕嗜好“瘡痂”只能說明他的味覺器官有毛病,如果以此證明“瘡痂”是美味,豈不荒謬至極!“嗜痂”者的荒謬昭然若揭,但其他“顛倒好丑”、“以丑為美”的類似現(xiàn)象人們卻習(xí)焉不察。劉晝早已指出:“嗜好殊絕者”,“以皂為白,以羽為角,以苦為甘,以臭為香”。對于這類違背事實的審美判斷當(dāng)然應(yīng)當(dāng)以符合對象客觀審美屬性的正確的審美判斷去糾正它。對象的客觀審美屬性最終是通過契合特定物種生理——心理屬性的普遍快感確認的。對象的形式美屬性由主體感官的普遍快感來制約。對象的內(nèi)涵美屬性由主體心靈的普遍快感來制約。由建立在物質(zhì)性的共同人性基礎(chǔ)上的主體普遍快感,決定了引發(fā)這種快感的客觀對象的美學(xué)特點“決不是任意無規(guī)律可循的”。這里,判斷對象是不是真正的美的主體的普遍快感雖然“看來是主觀的東西,但這卻是在客觀制約中的主觀,是在主體結(jié)構(gòu)的物質(zhì)定性中產(chǎn)生的主觀”;主體的普遍快感對象所認可的客觀美“是一種以主觀形態(tài)出現(xiàn)的客觀”,或者說“是一種標志著客觀的主觀”。

      由此看來,“美”的判斷并不是沒有客觀標準的,常說的“趣味無爭辯”其實不能作絕對化的理解?!罢J為審美尺度變動不居,因為審美主體因人而異,其間沒有形成共識的可能,而且,藝術(shù)中的尺度產(chǎn)生于各種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民族、傳統(tǒng)、常規(guī)、風(fēng)格、慣例、時代,因而就不可能存在恒定不變的價值準繩”,這種“相對主義”美學(xué)觀是不能成立的。無數(shù)審美個體認可的差異美相互抵消與約簡,最終得到一個平均值與公約數(shù),形成一種審美共識,規(guī)定著“美的規(guī)律”和審美判斷的客觀標準。盡管審美活動中“以丑為美者有矣,以濁為清者有矣,以失為得者有矣”,但并不能以此改變審美對象本身具有的“丑”、“濁”、“失”的審美屬性。如果“性有所偏,執(zhí)其所好,而與眾反”,最終必將遭到大眾普遍審美趣味的拋棄。藝術(shù)美也是如此。宋濂《丹崖集序》說得好:“文之美惡……隨其所好以為是非。照乘之珠或疑于魚目,淫哇之音或比之以黃鐘,雖十百其喙,莫能與之辨矣。然則斯世之人,果無有知文者乎?曰:非是之謂也。荊山之璞,卞和氏固知其為寶;渥洼之馬,九方歅固知其為良。使果燕石也、駑駘也,其能并陳而方駕戰(zhàn)?”劉熙載也有一句中肯之論:文學(xué)鑒賞“好惡因人”,但“書之本量初不以此加損焉”,作品本身的審美價值既不會因讀者的喜好而增加,也不會因讀者的厭惡而減損。因此,過分夸大美的主觀性,完全否定美的客觀性,將美的差異性、相對性推向絕對化的地步,也是十分有害的。在人們對存在論美學(xué)、現(xiàn)象學(xué)美學(xué)和接受美學(xué)盲目崇拜、趨之若鶩的當(dāng)下美學(xué)界,這種偏頗尤其值得人們警惕和防范。

      (責(zé)任編輯:李亦婷)endprint

      猜你喜歡
      客觀性主觀性
      憲法解釋與實踐客觀性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8:08
      耳鳴掩蔽和習(xí)服治療在主觀性耳鳴治療中的效果觀察
      客觀性與解釋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6:20
      實現(xiàn)“歷史解釋”多樣性與客觀性的統(tǒng)一
      整體性與客觀性的追求:汪衛(wèi)東的《野草》研究
      東岳論叢(2016年10期)2016-12-29 06:53:10
      從整一手法窺探外國喜劇藝術(shù)的主觀性
      法官判案主觀性減弱
      論柴靜新聞采訪對客觀性的踐行
      新聞傳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3
      主觀性在口語構(gòu)式中的非常規(guī)表達——以口語構(gòu)式“V+他2+NumP”為例
      語言與翻譯(2015年1期)2015-07-18 11:10:08
      “沒準兒”“不一定”“不見得”和“說不定”的語義傾向性和主觀性差異
      語言與翻譯(2015年4期)2015-07-18 11:07:43
      化德县| 甘泉县| 高雄市| 庆元县| 大埔县| 光山县| 卓资县| 渑池县| 绥江县| 衡山县| 连云港市| 客服| 汝城县| 正蓝旗| 苏尼特右旗| 岚皋县| 天祝| 长汀县| 遵化市| 乃东县| 金昌市| 乌兰察布市| 屯留县| 班玛县| 兴仁县| 甘孜| 临桂县| 会昌县| 甘孜县| 崇义县| 洛扎县| 新宁县| 威信县| 郁南县| 卢氏县| 宁安市| 阿拉善左旗| 石阡县| 九江县| 曲沃县| 高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