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桂芳
摘 要:劉儒德教授在談建構主義之支架式教學時提到,支架式教學法是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的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法。同時,他認為教學支架不是從零開始的,支架的搭建要尋找到恰當?shù)闹R與能力的生長點、需求點,落到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通過交互作用,使最近發(fā)展區(qū)變?yōu)楝F(xiàn)實,成為新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并不斷向外拓展延伸,從而創(chuàng)造新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可見,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只有清楚地知道學生現(xiàn)有的水平和其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才能找準支架點,搭建合適而又高于學生現(xiàn)有水平的支架。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多渠道;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5)12-0072-01
要關注這些,必須從多方面去考慮。當我們拿到一篇課文時,我們要思考誰在學,學什么,怎么學,也就是我們要明確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要根據(jù)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去選擇教學的內容,而對于教學過程的設計更要時時刻刻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為目標。在這里,我主要通過課堂教學實踐來談談基于文本、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內巧設支架點的重要性。
一、做學情預判,循教學方向確定支架點
很多時候我們對學情的了解是稀里糊涂的,產生的原因是我們沒有從心里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靠“拿來主義”“本本主義”。以為是學生不懂的,必須從零開始,其實他們已經從其他渠道知道和掌握了;又或者以為是學生該懂的,其實學生根本就沒感覺。最近,由于特級教師要來校上課,事先請五年級的所有學生在老師上完《只揀兒童多處行》第一課時的前提下,完成一張導學單。其中有一道題是這樣的:“課文里有大量描寫兒童的文字,摘錄你最喜歡的一段,并嘗試寫一寫你的閱讀感受?!睂W單下發(fā)后,通過與一些學生的交流發(fā)現(xiàn),學生們都能找到描寫兒童的句子,同時在表達自己感受時,能說到一些關鍵詞,如“孩子的活潑可愛、天真、快樂以及冰心奶奶對兒童的喜愛等”。這張導學單,就是一個學情的預判,更好地確定了我們的教學方向。因此,我把教學重點落在讓學生朗讀、比較、體會作者在描寫兒童多時運用了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有比喻擬人、有群體和個體,有正面和側面的描寫,我想這就是我要以課文為例子教給學生的。而恰恰這一點,也是高年級學生知識上的盲點,需要通過老師的幫助、引導、提示,以此來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知識水平。
二、展同課異構,比教學效果確定支架點
同課異構,作為一種教科研研討形式,可以引導教師在互動中比較,在比較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如去年11月份的教研課以寫景文章《黃果樹瀑布》為范例上了多次,第一次×老師重點關注比喻,讓學生初步知道移步換景。第二次×老師重點關注移步換景,穿插學習比喻。這兩次都有比喻的當堂練習,但練下來發(fā)現(xiàn),學生完成的比喻句是在原有知識積累的基礎上的體現(xiàn),與課堂上老師的指導毫無關系。第三次×老師弱化比喻教學,重點教學移步換景。教學內容的轉化是基于我們一次次的課堂觀察對學生的表現(xiàn)分析而得的,其實,這就是我們在尋找學生現(xiàn)有學習水平的過程,哪些環(huán)節(jié)需要我們搭建支架學生就能隨機攀升?同樣,哪些環(huán)節(jié)目前沒有適合的支架而不需要搭建呢?之所以放棄了比喻句的教學,就是因為兩次試教都發(fā)現(xiàn),學生對修辭手法的認識或描述全部取決于自己原有的知識水平,老師無法搭建支架,因為每個人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和積累都不盡相同。既然修辭手法不是本課的重點內容,那基于前兩堂課我們發(fā)現(xiàn),這是一篇移步換景寫作特色鮮明的范文,能不能在此做點文章,讓學生真正有所收獲呢?第三次×老師做了學情預判,了解下來發(fā)現(xiàn),高年級的學生對移步理解不難,可是卻不明白怎么寫才能讓大家在不同的景點欣賞到不同的美景,如何選擇能突出景點特點的景物?哦,原來,學生的困惑在“換景”這兒。三位老師N次的試教,終于找準了學生學習困難的盲點?;谶@樣的判斷,教學目標也就清晰了,教師在整個課堂中的角色也越來越清晰,何愁找不準我要搭建的支架點呢?
三、挖教材價值,補學生空白確定支架點
蘇教版的很多課文,我們發(fā)現(xiàn),離學生的實際經驗太遙遠,而且理解的內容也很難搭建“支架”以助學生產生新的認知。因此,是取是舍?我認為還是要從文本本身出發(fā)考慮。仍然拿《黃果樹瀑布》為例,這篇文章中提到的游歷名山大川的徐霞客,在課文最后一段中是這樣描述的:“綠樹掩映間,有一座徐霞客的塑像。他遙對瀑布,仿佛在凝神諦聽遠處的瀑布聲。他完全沉醉了。此時此刻的我們,也完全沉醉了。”為什么要將徐霞客的塑像擺在黃果樹瀑布潭邊?為什么最后要寫到徐霞客這個人呢?其實,如果我們能將徐霞客生平愛好旅游,走遍祖國大好河山的經歷介紹給學生,充實他們對人物的了解,那么文章的中心就顯而易見,實則寫徐霞客仍然是為了寫瀑布,這樣更能突出黃果樹瀑布的壯美。這樣的一挖、一補,教學的支架點就呈現(xiàn)在大家眼前了。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只要教師多花心思,基于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多角度、多渠道、多手段尋找適當、適時、適量的支架點,就能真正讓學生逐步發(fā)現(xiàn)和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提高問題解決能力,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學習者、創(chuàng)造者。
參考文獻:
[1]宣英.語文情境教學法探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03).
[2]余文森.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命脈”[J].江西教育,2007(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