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國志》連動式受雙動核限制,語用類型中陳述句占有絕對優(yōu)勢。連動式主題一般對應主語,類別比較簡單;述題是多核述題,主要屬于敘述性述題。連動式功用在于突出事件整體性和連貫性。
關鍵詞:《三國志》 ?連動式 ?語用
靜態(tài)分析連動式句法和語義,對于準確把握靜態(tài)下的連動式構成模式和語義特點十分必要。但僅僅停留在句法、語義的分析上還遠遠不夠,因為任何語言單位的組合,都是為了滿足交際表達的需要,這也就決定了它必須合乎表達的要求。因此,對連動式進行語用分析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三國志》連動式語料為對象,探討其語用特點。
一、《三國志》連動式的語用類型
(一)陳述句
《三國志》的語言特點主要是敘事,所以,《三國志》中敘事句數(shù)量最多。連動式屬于雙核動詞謂語句,比一般動詞謂語句的謂語復雜,因此,在敘事句中,它們更能夠表現(xiàn)出人類行為活動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度龂尽愤B動式敘事句是陳述客觀存在的事實,主要是敘述人的行為、活動、變化、性質(zhì)和特征等,句子的末尾一般不使用語氣助詞。如:
(1)十六年,超與關中諸將及遂等反,太祖征破之。(187頁)
(2)弟為諸君所困,故來救之。(223頁)
敘事句用來說明看法、介紹情況時,往往使用語氣詞,常用的語氣詞有“也”“矣”“焉”等。如:
(3)后太子又往慶焉。(1226頁)
(4)牛驚下道入漳河中,皆即溺死也。(818頁)
在《三國志》中,連動式主要是用肯定的語氣進行正面敘述。絕大多數(shù)用直接肯定。如:
(5)于是敷演舊章,奏而改焉。(712頁)
(6)而質(zhì)已入為侍中矣。(1417頁)
《三國志》中的陳述句也有個別用雙重否定來進行肯定的現(xiàn)象,在一句話里用兩個相呼應的否定詞來陳述,意思跟直接肯定差不多。在表意上,雙重否定句等于肯定句,語氣比肯定句強,有明顯的強調(diào)肯定意義的作用。如:
(7)……以此乘吳,無往而不克矣。(776頁)
(二)疑問句
《三國志》中的疑問句多表示對人物性狀的問詢,都出現(xiàn)在對話里,一般帶語氣詞。如:
(8)羨曰:“然可何向而可?”(631頁)
(9)會移檄蜀將吏士曰:……懷祿而不變哉?(789頁)
(三)感嘆句
《三國志》中,感嘆句的主要作用是表達情感,在表達感情的同時,也間接地表述了命題。在感嘆句中經(jīng)常使用語氣詞“哉”。
(10)會移檄蜀將吏士曰:……況巴蜀賢知見機而作者哉?。?789頁)
(11)胤諫恪曰:“……則何往而不克哉!” ? (1444頁)
(四)祈使句
《三國志》連動式祈使句多用否定式,表示請求、勸阻。大概因為禁止的語調(diào)短促,一般不用語氣詞。
(12)擊之必無利。(1346頁)
(13)其二曰:“……不去何為!”(1416頁)
《三國志》中的連動式,陳述句占絕大部分,而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只有一小部分,且一般出現(xiàn)在引語中。
二、連動式的主題和述題
主題、述題都是從交際功用上來說的,是句子敘述和說明的對象。述題是對主題進行述說的部分?!爸黝}—述題”結(jié)構是一種重要的語用結(jié)構。下面分別從主題和述題對《三國志》的連動式進行分析。
(一)主題
連動式的主語是有定的,主題一般對應主語,主語和主題重合在一起。主題在句子里總是置于句首作為謂語陳述的對象。由于連動式本身結(jié)構和語義特點的限制,主題一般都是施事,受事較少,工具、時間和處所等沒有出現(xiàn)。在《三國志》連動句中,主題的類型比較簡單,只有施事、受事和當事以及三者之間的交叉等幾種類型充當主題。如:
(14)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 (895頁)(施事主題句)
(15)舜年在既立,圣德光明,而久不進用,何也?(137頁)(受事主題句)
(16)是歲,謙病死。(249頁)(當事主題句)
(17)尚將家屬徙零陵,追見殺。(1200頁)(施事受事主題句)
(18)凌至項,飲藥死。(758頁)(施事和當事主題句)
《三國志》連動式的主題以施事為主。連動式是表述動作行為和活動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一個事件。就一個典型的事件而言,人們總是傾向于把事件或活動看成由一個動作發(fā)起者通過動作而作用于某個承受者?!笆﹦诱?動作-受動者”是人們認識事件的一個心理上的反映模式,也就是事件由施動者引起,且只有施動者對事件有控制力,作為施動者的行為,在受動者所代表的事物身上引發(fā)結(jié)果。施事是事件的主宰,自由地控制著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終結(jié)。這樣,在人們的心理上容易產(chǎn)生“主題”和“施事”的對應,這也許是在連動式里施事主題占主導的原因。
(二)述題
述題是從交際功用上來說的,對主題作出說明或評論,是對主題進行述說的部分。連動式的述題是多核述題,整體上看屬于敘述性的述題。下面擬從述題的語用意義類型、述題手段兩方面來對《三國志》的述題進行分析。
1.述題類型
單動只能表達一種情況,而連動式可表達兩種以上的情況。我們根據(jù)述題所表示的語用意義從“V2”的角度進行分析,連動式的述題可分為三類:描寫性述題、敘述性述題和評議性述題。
1)描寫性述題
“V1”部分表示敘述,“V2”部分有描寫的成分。“V2”的描寫是在“V1”的行為下發(fā)生的某種狀況,是對主題進行敘述。如:
(19)病卒于官。(1285頁)
(20)凌至項,飲藥死。(758頁)
2)敘述性述題
“V1”部分和“V2”部分先后或從兩方面來進行敘述。如:
(21)太祖乃自力勞軍,令軍中促為攻具,進復攻之,與布相守百余日。(12頁)
(22)紹見洪書,知無降意,增兵急攻。(236頁)
3)評議性述題
“V1”部分表示敘述,“V2”部分表示評議。這類句子的述題是對前一動作發(fā)出后,對主題加以主觀評議?!癡2”一般為助動詞。如:
(23)(德)乘小船欲還仁營。(546頁)
(24)浚意即解,燮用得濟。(1210頁)
2.述題的內(nèi)部表達關系
我們根據(jù)“V1”和“V2”的表達關系把連動式的述題梳理為三類:對舉述題、延續(xù)述題和慣用述題?!度龂尽分羞B動式的述題是由動詞謂語充當,一般都是敘述性述題,反映事物的運動或變化的過程。在連動句中,述題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述題構成的,前后述題有些是對舉的,有些是延續(xù)的。
1)述題對舉
指后續(xù)動詞或動詞短語與前一動詞或動詞短語在意義上是相反或相關的動作或事實,前后述題形成對比關系。如:
(25)達常笑謂諸星氣風術者曰:“不出戶牖以知天道,……不亦難乎?”(1425頁)
(26)往見太傅司馬宣王,有忿色而無言。(693頁)
2)述題延續(xù)
指后續(xù)動詞或動詞短語在意義上緊扣前一動詞或動詞短語,是前一述題的連貫延續(xù)。如:
(27)曄往見,為論事勢,要將與歸,駐止數(shù)日。 ?(443頁)
(28)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546頁)
3)慣用述題
前一動詞與后一動詞在意義上相同或相近,放在一起習慣連用,使兩個單核連貫起來。
(29)會病篤,謂左右曰:(484頁)
(30)文學防輔相與言曰:(583頁)
三、連動式連詞的語用功能
(一)增加連動之勢
《三國志》連動式有使用連詞和不使用連詞兩種情況,用和不用連詞有一定的區(qū)別,使用連詞主要是起關聯(lián)作用以增加連動之勢?!度龂尽愤B動式中起關聯(lián)作用成為標志的連詞主要有“而”“以”和“則”。從句法層面說,“而”“以”“則”在連動式中的作用是在謂詞性成分之間起關聯(lián)作用。而從語用層面說,它們用于連動句,主要是為了加強“連動”的語勢,即對句中動作行為的連續(xù)性進行語氣上的強調(diào)。動詞或動詞短語之間一旦用上連詞,它們的結(jié)合就頗為緊密,整個句子就顯得結(jié)構緊湊,語勢順暢。如:
(31)客不忍刺,語之而去。(872頁)
(比較:客不忍刺,語之,去。)
(32) 將東征孫權以復關羽之恥。(962頁)
(比較:將東征孫權,復關羽之恥。)
(二)突出事件的整體性、連貫性
連動式在敘述事件時突出其整體性。連動式把幾個行為動作放在一個較短的線段內(nèi)敘述,幾個動作在一個空間里不停地進行,或者一個事件的幾個方面在一個平面內(nèi)展現(xiàn),給人一種完整的視覺效果。如:
(33)太祖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9頁)
(34)沃沮邑落皆破之,斬獲首虜三千余級,宮奔北沃沮。(847頁)
一個動作或一個事件的幾個方面處在一個連續(xù)的序列之中,有的本來就連成一體,不可分割。連動式更能有效的表現(xiàn)這種序列。連動式用不間斷的方式來敘述,使得整個事件的動作或方面不間斷,語氣上一氣呵成。如:
(35)帝自許昌南征,諸軍兵并進,權臨江拒守。 (82頁)
(36)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239頁)
四、結(jié)語
通過對《三國志》連動式語用的考察,我們發(fā)現(xiàn)《三國志》在陳述、疑問、感嘆和祈使四類連動式中,陳述句占有絕對的優(yōu)勢。從連動式的主題和述題看,《三國志》中的主題與主語呈對應關系,主題的語義類別并不豐富,只限于施事、受事和當事。連動式的述題根據(jù)“V2”的語用角度分為三類:描寫性述題、敘述性述題和評議性述題。從表達效果上看,連動式中有使用連詞和不使用連詞的情況,使用連詞主要是起關聯(lián)作用以增加連動之勢,對句中動作行為的連續(xù)性進行語氣上的強調(diào)。在敘述事件時使用連動式的目的是為了突出其整體性和連續(xù)性,給人一種完整的視覺效果。
參考文獻:
[1][晉]陳壽.三國志(陳乃乾標點)[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
[3]范曉,張豫峰.語法理論綱要[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3.
(馬立春 ?貴州貴陽 貴州師范學院文學院 ?55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