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青青
(1.鹽城師范學(xué)院 文學(xué)院,江蘇 鹽城 224002;2.南京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江蘇 南京 210097)
清末鹽城方言韻書《徐氏類音字匯》述論
馮青青1,2
(1.鹽城師范學(xué)院 文學(xué)院,江蘇 鹽城 224002;2.南京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江蘇 南京 210097)
《徐氏類音字匯》是由徐宗斌編著的一本方言韻書,代表了一百多年前的鹽城方言語音。文章介紹《徐氏類音字匯》的作者、成書過程、編寫體例及影響,認(rèn)為它在研究鹽城方言及蘇北江淮官話語音史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
《徐氏類音字匯》;鹽城方言;韻書;蘇北江淮官話;語音史
《徐氏類音字匯》是鹽城人徐宗斌所著的一本以鹽城方言音系為基礎(chǔ)的方言韻書,由上海深柳書屋出版發(fā)行,民國十六年(1927)三月初版,民國十六年(1927)四月再版。學(xué)界對這本方言韻書的研究不多,主要是南京大學(xué)的鮑明煒先生于1979年在《中國語文》第3期上發(fā)表《〈類音字匯〉與鹽城方言》一文介紹這本韻書。鮑先生認(rèn)為,《徐氏類音字匯》“是一部方言同音字典,是根據(jù)江蘇鹽城話的音序編排的,全面地、比較準(zhǔn)確地反映了鹽城話的語音系統(tǒng),是一部很可貴的漢語方言學(xué)著作”[1]221。文章首先簡要介紹《徐氏類音字匯》的寫作時間、寫作旨趣及寫作體例,并從《徐氏類音字匯》的韻部與鹽城方音相合的角度斷定這本韻書的性質(zhì),認(rèn)為它是根據(jù)鹽城方言編寫的;文章重點(diǎn)介紹《徐氏類音字匯》的聲母和韻母系統(tǒng),并與上世紀(jì)60年代所調(diào)查的鹽城方言進(jìn)行比較;文章最后介紹《徐氏類音字匯》所收的鹽城話以外的方音,并指出《徐氏類音字匯》存在的缺點(diǎn),包括聲母無名稱、沒考慮語音的發(fā)展變化、部分說法不對等。鮑先生在文章最后也提到,不管怎樣,《徐氏類音字匯》都是一部很有價值的漢語方言學(xué)著作,應(yīng)該引起學(xué)界的重視。此外,周陽生和曾考率于2012年5月27日在鹽城當(dāng)?shù)氐膱蠹垺尔}阜大眾報》上撰文介紹《徐氏類音字匯》[2]。文章提到《徐氏類音字匯》的寫作時間及寫作目的,認(rèn)為徐宗斌在一百多年前就對鹽城方言進(jìn)行研究,這是難能可貴的。
筆者在博士論文寫作過程中,曾到國家圖書館查閱《徐氏類音字匯》,在全國圖書館文獻(xiàn)縮微復(fù)制中心只找到此書的下卷,沒有看到此書的全貌。博士論文中只對下卷的編寫體例進(jìn)行簡單的介紹[3]。工作以后,在鹽城當(dāng)?shù)氐囊患夜偶畷暌挼么藭?,用一年多的時間詳細(xì)查找該書所收字的音韻地位,整理音系,發(fā)現(xiàn)書中所記的語音特點(diǎn)與現(xiàn)在鹽城方言大致切合,這確實是一本以鹽城方言為基礎(chǔ)編寫的韻書,對了解一百多年前鹽城方言的語音面貌有重要的幫助。在現(xiàn)有資料的基礎(chǔ)上,本文將對《徐氏類音字匯》的作者、成書、體例、影響及價值進(jìn)行介紹,以期引起學(xué)界的重視。
《徐氏類音字匯》的作者是鹽城人徐宗斌?,F(xiàn)有的文獻(xiàn)資料,如《鹽城縣志》(1993)、《鹽城市志》(1998)、《鹽城徐氏宗譜》(2012)等對徐宗斌的介紹并不多,目前可查的是:徐宗斌,字筱帆,清末民國間鹽城人,生于1878年,卒于1950年;幼年遍讀圣賢之書,終身主要從事教育事業(yè);早年參加過孫中山創(chuàng)建的興中會,民國七年(1918)被選為江蘇省議會議員;著有《徐氏類音字匯》,受到眾多名人的贊譽(yù),著名書法家吳昌碩先生為此書題寫書名,康有為稱此書為“漢學(xué)錦囊”,章炳麟稱此書為“國學(xué)寶鑰,韻學(xué)捷徑,識字津粱,讀書基礎(chǔ)”。
《徐氏類音字匯》于民國十六年(1927)由上海深柳書屋出版發(fā)行。目前所見的《徐氏類音字匯》分四卷,即首卷、上卷、中卷、下卷,每卷一冊,共四冊。首卷開頭部分有徐宗斌的照片,埜道人林隱敬贈的徐氏類音字匯時評,康有為和章炳麟的題詞,以及龐宗吉、金式陶、顧敬齋、蘇智卿、錢士鴻、徐宗鉽等人的序言和作者的自序。首卷中間部分有《徐氏類音字匯》的總目,首卷目錄包括凡例、五音全璧、國音全璧、辨似等內(nèi)容。上卷目錄包括東宏、江陽、真文、刪咸、端桓等五韻,中卷目錄包括先廉、支虞、灰微、歌摩、蘇胡等五韻,下卷目錄包括皆來、蕭毛、佳麻、侵行、攸樓等五韻。首卷最后還附有全書的勘誤表,共96處錯誤。上卷、中卷和下卷以韻為綱,再按不同的聲調(diào)排列鹽城方言字音。
徐宗斌在自序中提及編寫此書的由來,他說:“偏旁字母,字學(xué)也;四聲同異,韻學(xué)也。齊梁以前,字有音而無韻,隨其聲之所葉讀之,而韻在其中,毛詩可按而考也。自沈約定為四聲韻譜,迨唐韻而大備。宋有集韻,金有五音集韻,元有韻會,明則洪武正韻,而皆以韻為主,韻即所以辨其音也。余甫及冠,心竊思之。既有辨音一書,即詩韻是也,而不知亦有類音之書否,乃竟求之而弗得。于是朝夕尋思,幾經(jīng)寒暑,搜字母分類而為綱,積五音等韻而為目,延數(shù)歲之功而韻字方見粗完。已得其適用之大概萬余字耳,分上中下三卷,訂名曰:《字匯類音》?!駠尚缦模⒉街镣ㄋ捉逃^。閱報之余,登樓晉謁顧君敬齋先生,把晤間,言及世俗便用之字,口能道之或不能筆之,于書是一大憾事。吾曩所成是編,或有補(bǔ)于萬一乎。先生檢閱一過,特為訂正之,易其名曰:《類音字匯》?!睆男焓纤鲋锌梢钥闯觯l(fā)現(xiàn)以前各個朝代都有一些重要的韻書,通過韻書可以辨音。他設(shè)想,是不是有一些類書,可以借音檢字。他仔細(xì)搜尋而無所得。于是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他終于完成了一部類書,最初定名為《字匯類音》。后來偶遇顧敬齋先生,顧先生把書名改為《類音字匯》。這就是本書的由來。
需要指出的是,《徐氏類音字匯》的完成時間當(dāng)早于出版時間。徐宗斌在自序中提到,他在完成這本書以后,“置諸篋中廿余年,未敢就正于有道”。如果不是顧敬齋先生“慫恿付梓,以公同好”,可能就沒有這本書的出版。據(jù)此可以推測,這本書完成的時間當(dāng)在1900年前后。而寫作時間應(yīng)在1900年以前,因為徐宗斌在凡例的最后一條提到,“此書編輯成部,每收一字韻內(nèi),或經(jīng)數(shù)手,凡五易稿,歷時卅余年而成”。從寫作時間和完成時間看,《徐氏類音字匯》屬于清末的著作,是我國較早的方言同音字典。
此外,徐宗斌還在凡例中介紹了《徐氏類音字匯》的編寫目的。他說:“是書開門見山,口道其音,或字形筆不能達(dá)者,或音義猜疑不準(zhǔn)者,或新造之字字典所無者,或各地方言未能盡悉者,是書概已辨別增入,檢字真了如指掌,必克言到筆隨,俾用者庶無遺憾。”可見,《徐氏類音字匯》的編寫目的主要是為了方便檢字。對于一些口頭上常說,但不知道怎么寫的字,或者音義不準(zhǔn)的字,或者新造的字,或者各地的方言字,書中也收集很多,這對于當(dāng)?shù)厝藢W(xué)習(xí)方言、使用方言有很大幫助,既方便當(dāng)?shù)厝瞬殚唴⒖?,又對日用雜字做到言到筆隨。
除了129個重復(fù)的入聲字外,《徐氏類音字匯》正文部分收字13 128個,其中大部分都是常用字,也包括一些異體字、新造字、方言俗字等。此外,《徐氏類音字匯》還有41個有讀音而無字形可寫的字,這些字都標(biāo)有反切,如攸樓韻中標(biāo)有平聲無字丁尤切。兩者結(jié)合可知,《徐氏類音字匯》共收字13 169個。
《徐氏類音字匯》是一部同音字典,在編排的時候,先按照韻排列,13 169個字分屬于十五個韻中:一曰東宏,收字1 035個;二曰江陽,收字1 193個;三曰真文,收字1 180個;四曰刪咸,收字984個;五曰端桓,收字372個;六曰先廉,收字939個;七曰支虞,收字1 491個;八曰灰微,收字1 037個;九曰歌摩,收字468個;十曰蘇胡,收字680個;十一曰皆來,收字505個;十二曰蕭毛,收字982個;十三曰佳麻,收字385個;十四曰侵行,收字1 267個;十五曰攸樓,收字651個。各韻所收字?jǐn)?shù)占總字?jǐn)?shù)的比例見下表。從表中可以看出,支虞韻所收的字?jǐn)?shù)最多,有1 491個,比例超過11%;端桓韻和佳麻韻收字較少,分別為372和385個,比例都不超過3%。
表1 各韻所收字?jǐn)?shù)比例表
每一韻中,又按照聲調(diào)排列,把同音的字排列在一起。聲調(diào)的次序為平、上、去、入,而平聲又分為兩類,書中沒有另立名稱,都標(biāo)為平聲。實際上,兩類平聲讀音不同,按現(xiàn)在的聲調(diào)概念,兩類平聲分別對應(yīng)陰平和陽平。各韻所配的聲調(diào)有差異,特別是與入聲調(diào)的相配上差異明顯。十五個韻中,東宏、江陽、真文、刪咸、端桓、先廉、灰微、歌摩、侵行等九個韻與入聲調(diào)相配,支虞、蘇胡、皆來、蕭毛、佳麻、攸樓等六個韻不與入聲調(diào)相配。聲母的排列無固定的次序,有的韻中把古端組聲母排在最前,如東宏韻;有的韻中把古見組聲母排在最前,如歌摩韻,有的韻中把古影組聲母排在最前,如攸樓韻。每一字下,或解釋字義,或舉例組詞,如江陽韻平聲第一個字“江”:姓也;又~湖;本音岡。江陽韻上聲第一個字“講”:宣~,~話。再如支虞韻平聲第一個字“徐”:緩也;又姓也。支虞韻去聲第一個字“趣”:~向,情~。總體來說,《徐氏類音字匯》的體例是先列韻類,再依調(diào)排,聲母次序不固定,每字下或解釋字義,或連字組詞。以歌摩韻第四小韻部分字為例:
平 歡~喜,~迎懽同上讙譁也;又音宣獾獸名,野豚驩良馬;又~兜,人名……
平 和~合;又平~;又~尚何曷也;~如荷~花河江~盉調(diào)味器也……
上 火水~,方音;本音虎伙家~夥~計;又~伴;又多也□二字皆同上……
去 賀慶~,恭~貨~物同上~患;災(zāi)也禍同上……
入 活生~;又死~;又~動豁~達(dá),~然□~□奯大也;年高也盍何不也……
徐宗斌編著的《徐氏類音字匯》在當(dāng)時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徐氏類音字匯》最早出版在民國十六年(1927)三月,僅僅時隔一個月就再版。由此可以推斷,置之篋中二十余年的《徐氏類音字匯》在初次出版以后,很受歡迎,確實便于由音檢字,所以很快售罄,時隔一個月就再版了。
其次,一些名人紛紛為《徐氏類音字匯》題字題詞。吳昌碩是晚清民國時期著名的書法家、國畫家、篆刻家,是“清末梅派四大家”之一。他在八十三歲高齡的時候還為《徐氏類音字匯》題寫書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康有為和國學(xué)大師章炳麟都曾為《徐氏類音字匯》題過詞??涤袨榉Q贊此書為“漢學(xué)錦囊”,章炳麟稱贊此書為“國學(xué)寶鑰,韻學(xué)捷徑,識字津粱,讀書基礎(chǔ)?!?/p>
再次,一些社會名流也不惜筆墨,或?qū)Α缎焓项愐糇謪R》作出時評,或為《徐氏類音字匯》作序。林隱敬評價《徐氏類音字匯》“以音匯字,由音檢字,依二百七十二五音為目,收三十字母為綱,默會神注,開卷即得,一目了然”。龐宗吉認(rèn)為《徐氏類音字匯》“有功于小學(xué)”,“注重審音而為識字之門戶”。金式陶認(rèn)為《徐氏類音字匯》的主要作用在于檢字,可能“成一家之學(xué)”。顧敬齋認(rèn)為,通過查閱《徐氏類音字匯》,“凡古之遺訓(xùn),市井之方言,悉可按部而得其形聲與義”,此書“誠人人識字之津梁也”。蘇智卿認(rèn)為,徐宗斌“治經(jīng)有年,于古韻今韻之辨,反切通轉(zhuǎn)之法,用力獨(dú)深”,他編著的《徐氏類音字匯》“厥功偉矣”。錢士鴻認(rèn)為,《徐氏類音字匯》的特點(diǎn)是“凡五音國音,切韻方音,分別部居,綜挈要領(lǐng),俾高小以上學(xué)子過目瞭然,誠識字辨音之津梁也”。徐宗鉽認(rèn)為,《徐氏類音字匯》有三大好處:“校正世俗相沿字畫之訛”,“似是而非俗讀之誤”,“或有數(shù)十年不得其字,得此,辨畢生莫辨之惑”。
從再版的時間之短、名人題字題詞之多、社會名流評價之高看,《徐氏類音字匯》在當(dāng)時確實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bǔ)了“口道其音或字形,筆不能達(dá)者”的遺憾。
《徐氏類音字匯》在當(dāng)時影響很大,對后來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價值,表現(xiàn)有四:
首先,為研究一百多年前鹽城方言的語音提供重要的資料。目前,有關(guān)鹽城方言語音的歷史材料所見不多,主要是上世紀(jì)五六十年代出版的《鹽城人學(xué)習(xí)普通話手冊》(1959)和《江蘇省和上海市方言概況》(1960),這兩份材料主要記錄了五十多年前的鹽城方言?!缎焓项愐糇謪R》從完成至今已經(jīng)超過百年,而且對鹽城方言的語音描寫較為詳盡,通過研究《徐氏類音字匯》,可以為我們揭示一百多年前鹽城方言的語音面貌。
其次,為了解鹽城周邊地區(qū)方言的語音提供線索?!缎焓项愐糇謪R》中收集了很多鹽城周邊地區(qū)方言的字音。鮑名煒先生在《〈類音字匯〉與鹽城方言》一文中舉了一些例子,如“蛋”讀成“貪”、“字”讀成“雌”,反映出泰州、南通一帶方言的語音特點(diǎn);“閃”讀成“顯”、“安”讀成“煙”,反映出揚(yáng)州方言的語音特點(diǎn);“南”讀成“奴”,“水”讀成“史”反映出上海方言的語音特點(diǎn)。將《徐氏類音字匯》中相關(guān)的其他方言字音找出來,與現(xiàn)代方言比較,也可以為鹽城周邊地區(qū)方言語音的研究提供線索。
再次,為蘇北江淮官話語音的歷史研究提供參考。江蘇境內(nèi)方言復(fù)雜,蘇北徐州地區(qū)屬于中原官話,蘇北連云港到鹽城地區(qū)屬于江淮官話洪巢片,蘇中地區(qū)多屬于江淮官話泰如片,蘇南大部分地區(qū)屬于吳方言。目前,江蘇境內(nèi)不同方言地區(qū)都發(fā)現(xiàn)了一些方言韻書,有助于當(dāng)?shù)胤窖缘臍v史研究,如反映徐州方言音系特點(diǎn)的《徐州十三韻》[4],反映泰州方言音系特點(diǎn)的《字音集義通考》[5],反映蘇州方言音系特點(diǎn)的《鄉(xiāng)音字類》[6]。蘇北江淮官話地域分布廣泛,但方言韻書所見不多,主要是反映寶應(yīng)方言音系的《同音略解》[7]。鹽城方言是蘇北江淮官話的重要組成部分,《徐氏類音字匯》反映了一百多年前鹽城方言的語音面貌,將《徐氏類音字匯》所反映的鹽城方言語音現(xiàn)象與《江蘇省和上海市方言概況》上記錄的鹽城方言語音材料以及現(xiàn)在實地調(diào)查的鹽城方言語音材料比較,分析它們之間的差異,有助于弄清一百多年來鹽城方言語音的歷史演變,為蘇北江淮官話語音的歷史研究提供參考,也為整個江淮官話語音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資料。最后,為研究現(xiàn)代鹽城方言的字形提供佐證。雖然《徐氏類音字匯》記錄的是一百多年前鹽城方言的字音,主要作用在于由音檢字,但其中的很多字在現(xiàn)代鹽城方言中還在使用,而現(xiàn)代人并不知道怎么寫。例如,鹽城方言中表示“罵人”意思的動詞,《鹽城方言大詞典》(姜茂友,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和《鹽城方言研究》(蔡華祥,中華書局,2011)都寫作“卷”,實際上在《徐氏類音字匯》先廉韻的第八小韻上聲字中,最后一個字為“啳”,就是“罵人”的意思,而且字音和現(xiàn)代鹽城方言字音相同,據(jù)此推斷,現(xiàn)代鹽城方言里表示“罵人”意思的字應(yīng)該寫作“啳”。由此可見,《徐氏類音字匯》對研究現(xiàn)代鹽城方言的字形也有重要的幫助。
[1] 鮑明煒.《類音字匯》與鹽城方言[J].中國語文,1979(1):221-226.
[2] 周陽生,曾考率.徐宗斌和《徐氏類音字匯》[N].鹽阜大眾報,2012-05-27.
[3] 馮青青.蘇北方言語音研究[D].北京大學(xué),2013.
[4] 劉淑學(xué),燕憲俊.論古知莊章三組聲母在《徐州十三韻》中的讀音分合[J].語文研究,2007(4):43-49.
[5] 魯國堯.通泰方言研究史脞述[J].方言,2001(4):301-314.
[6] 李軍.《鄉(xiāng)音字類》所反映的十九世紀(jì)中葉蘇州話讀書音[J].方言,2008(1):40-46.
[7] 余頌輝,陳立中.清代江淮官話抄本韻書《同音略解》所體現(xiàn)的方音性質(zhì)[J].麗水學(xué)院學(xué)報,2014(6):44-49.
〔責(zé)任編輯:朱莉莉〕
A Review onXushileiyinzihui, Yancheng Dialectal Rhyming Dictionary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FENG Qing-qing1,2
(1.School of Liberal Arts,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Yancheng, Jiangsu 224002,China;2.School of Liberal Art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7,China)
Xushileiyinzihuiis a dialectal rhyming dictionary written by Xu Zong-bin, which records Yancheng dialectal pronunciation of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ago. The paper give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writer, writing process, style and influence. This book has important values for researching phonological history of Yancheng dialect and Jianghuai Mandarin in north Jiangsu Province.
Xushileiyinzihui; Yancheng dialect; rhyming dictionary; Jianghuai Mandarin in north Jiangsu Province; phonological history
H07
A
1003-6873(2015)03-0054-04
2015-04-10
2014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研究一般項目“《徐氏類音字匯》研究”(2014SJB713);2014年度江蘇省博士后科研資助計劃“百年來鹽城方言語音演變研究”(1401034C);第56批中國博士后科學(xué)基金面上資助項目“蘇北方言語音的現(xiàn)狀及歷史演變研究”(2014M561678)。
馮青青(1984-- ),男,江蘇泗洪人,鹽城師范學(xué)院文學(xué)院講師,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博士后,主要從事漢語方言研究。
10.16401/j.cnki.ysxb.1003-6873.2015.03.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