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MOOCS;慕課;高校圖書館
摘要:文章分析了MOOCS的內涵及其典型特點,闡述了國內外MOOCS的發(fā)展現(xiàn)狀,最后提出了對高校圖書館在MOOCS環(huán)境下個性化服務、泛在化服務、嵌入式服務、移動服務和微服務等方面的服務創(chuàng)新建議。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5)04-0121-03
收稿日期:2015-01-26
作者簡介:鄧秀霞(1984—),清遠職業(yè)技術學院圖書館助理館員。1引言
MOOCS是近三年全球教育領域的熱點話題,是大規(guī)模開放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縮寫,也被譯為“慕課”[1]。作為一種新型教育模式,MOOCS首先在美國著名高校興起,隨后風靡全球,它的信念是“將世界上最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送到地球最偏遠的角落”。據(jù)2013年《NMC地平線報告》(高等教育版)預測,在接下來的一年內,MOOCS和平板電腦將被廣泛應用到高等教育中。作為為高等學校教學科研服務的圖書館,面對MOOCS環(huán)境下的機遇與挑戰(zhàn),當然不能置身事外。筆者就MOOCS的內涵、特點及發(fā)展現(xiàn)狀做了介紹,揭示了MOOCS環(huán)境下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的舉措,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2MOOCS的內涵及特點
2.1定義
目前,國內外學者關于MOOCS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定義。維基百科2014年11月13日的解釋為:MOOCS是一種針對大眾人群的在線課堂,人們可以通過網絡來學習在線課程。MOOC是遠程教育的最新發(fā)展,是由開放教育資源發(fā)展而來的[2]。這一概念還在不斷地完善。筆者比較認同下面這個定義:慕課是指提供自由選擇、開放注冊并具有開放式結構的在線開放課程,它將社交網絡與可獲取的網絡資源進行整合,由所在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來開設并推進[3]。更為重要的是,“慕課”建立的基礎是學習者的大量參與,這些學習者可根據(jù)他們的學習目標、背景知識和技能以及興趣愛好自由選擇課程并安排自己的學習進度。
2.2特點
2.2.1大規(guī)?!狹assive。從課程數(shù)量上看,MOOCS不是某個組織、機構、個人發(fā)布的一兩門網絡課程,而是很多“微課程”的集合;從學習者數(shù)量上看,MOOCS課程的學習者成百上千,甚至數(shù)以萬計;從地理位置看,由于學習者只要通過網絡就可以接受教育,所以受教育者分布的地域廣闊。
2.2.2開放性——Open。任何有學習愿望和學習能力的人都可以注冊,并且MOOCS通常都是免費的,不設置任何學習門檻,不分國別、種族、身份、地位、教育背景等。這與MOOCS堅持的信念是一致的,體現(xiàn)了資源開放獲取與共享的大趨勢。
2.2.3在線的——Online。MOOCS的學習過程主要通過網絡在線完成。這種在線學習,不同于傳統(tǒng)網絡教育的在線視頻教學,因為學習者不是單向接收信息,不是被動式學習,而是既有教與學的雙向互動,又有共同學習者之間的溝通交流。
2.2.4微課——Courses。MOOCS也是一種課程,是眾多“微課”的集合,由眾多短小(一般10~20分鐘)的視頻課程組成。其雖然是網絡課程,但與傳統(tǒng)課堂課程一樣,具有嚴格的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學目標及結構化的課程內容等。這些“微課”不僅由名校名師擔任,而且中間還內嵌一些小測驗,幫助學習者即時評估學習效果,學生能夠對這些“微課”進行自主視頻控制,方便自主學習[4]。
2.2.5可存儲性。以云計算為核心的平臺技術,解決了MOOCS資源存儲與共享問題,利用云計算中的虛擬化技術,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多用戶多任務的線上學習及交互式練習。
3MOOCS的發(fā)展現(xiàn)狀
3.1國外現(xiàn)狀
MOOCS這一概念出現(xiàn)于2008年,是由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大學(the University of Prince Edward Island)的Dave Cormier 與國家人文教育技術應用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Technology in Liberal Education )的Bryan Alexander在由阿薩巴斯卡大學(Athabasca University)的George Siemens 與 國家研究委員會(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的Stephen Downes 設計和領導的一門在線課程中的。這門在線課程為《連通主義與連通知識》(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包括25位來自曼尼托巴大學的付費學生,還有2,30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免費學生。
然而MOOCS真正發(fā)展始于2011年——來自世界190多個國家的16萬多人注冊學習了斯坦福大學的Sebastian Thrun 與 Peter Norvig教授聯(lián)合開出的一門《人工智能導論》課程,最后2.3萬人完成整個課程學習。2012年,MOOCS 領域出現(xiàn)了知名的 Udacity、Coursera、Edx平臺。三大平臺鼎足而立,吸引了美國眾多高校乃至全球名校的加盟,短短一年時間,其在世界范圍內擁有了幾百萬的注冊學生,掀起了全球性的 MOOCS 浪潮,《紐約時報》作者 Laura Pappano 將 2012 年稱為“MOOC 元年”。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自2008年以來,全球已開設了13,000多門慕課,包括近20種語言[6],其中美國開設的慕課數(shù)量最多。2013 年 4 月 25 日,由歐洲十一國聯(lián)合推出的 MOOC 網站( Openup EDeu) 正式上線,截至2014年11月16日,免費提供涵蓋不同學科的148門課程,并有11種不同的語言版本。
MOOCS模式的興起并非偶然,它與計算機、網絡、多媒體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進步、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滯后、高等教育成本的大幅攀升、未來職業(yè)教育的需要等因素息息相關。它是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發(fā)展十年的質性蛻變,不僅提供免費的優(yōu)質資源,還提供完整的學習體驗[7]。
3.2國內現(xiàn)狀
鄧秀霞:MOOCS環(huán)境下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創(chuàng)新鄧秀霞:MOOCS環(huán)境下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創(chuàng)新 2013年是中國的MOOC元年。同年1月,香港中文大學加入Coursera平臺;4月,香港科技大學也加入該平臺;5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大學等6所亞洲大學宣布加入Edx平臺;9月,北大開設了4門慕課,并通過Edx開始全球教學[8];10月10日,清華大學正式推出“學堂在線”MOOC平臺。國內的慕課建設雖然還處于起步階段,但是僅一年多的時間,就從無到有,迅速發(fā)展,還出現(xiàn)了教育部、財政部支持建設的中國高等教育課程資源共享平臺“愛課程”網、上海交通大學的“好大學在線”、上海高校課程共享中心等。可見,國內高校慕課建設雖然起步晚,但卻邁出了成功的一步。
4MOOCS環(huán)境下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的建議
4.1個性化服務
網絡環(huán)境下,信息的存儲、檢索和獲取更加方便和快捷,但這并不是說圖書館就不重要了,而是對圖書館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保持核心競爭力,圖書館應該提供更加有針對性的、高層次的、專門的服務[9]。MOOCS環(huán)境下,慕課課程在開放存取、版權保護、資源整合、學科服務等方面都需要圖書館提供相應的個性化服務,如將MOOCS平臺免費的課程資源納入圖書館的數(shù)字資源范疇,進行分類整合、綜合評價、學習指導等。圖書館可以針對慕課課程創(chuàng)建者與學習者的不同需求,利用WEB2.0技術(主要是RSS技術),定制圖書館的資源與服務,定時定點進行推送,為讀者提供個性化參考咨詢服務,滿足讀者的個性化需求。
4.2泛在化服務
高校圖書館的主要任務就是為教學和科研服務,哪里有學習,圖書館的服務就在哪里。MOOCS的興起和發(fā)展,受到高等教育的廣泛關注和參與,正在顛覆高等教育模式。因此,高校圖書館應積極主動地加入這一浪潮,為教師、科研者、學生以及社會學習者提供泛在化服務?,F(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知識的存在打破了數(shù)字圖書館和物理圖書館的藩籬,呈現(xiàn)泛在化趨勢,用戶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以通過網絡、嵌入式設備、智能手機等方便、快捷地獲取所需的資源與服務。MOOCS環(huán)境就是泛在的知識環(huán)境,其使圖書館面臨的競爭環(huán)境更加復雜,強調了圖書館在資源建設與服務過程中,重視用戶參與,并以用戶為中心,為其提供無所不在的服務的作用[10]。
4.3嵌入式服務
MOOCS使圖書館的服務方式發(fā)生了重大轉變,并促使髙校圖書館從課外輔助被動式服務向課內嵌入主動式服務發(fā)展[11]。目前,有人擔心MOOCS環(huán)境不需要圖書館員,有人認為由于平臺設計的原因,圖書館員很難參與到MOOCS中去,但Coursera和Edx的經驗證明圖書館員是很重要的,MOOCS項目小組中的圖書館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圖書館員在幫助學者過渡到MOOCS教學環(huán)境中扮演了領導性的角色。高校圖書館館員可以嵌入到MOOCS教學團隊中,充當版權顧問、課程內容提供者、多媒體制作導師等角色,也可以嵌入到學習者中,充當信息素養(yǎng)培訓師、學習場所提供者等角色[12]。同樣,我們也可以嵌入課程,改變傳統(tǒng)的信息素養(yǎng)教育模式。MOOCS 的出現(xiàn)為信息檢索課的網絡教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圖書館應充分利用該平臺,不斷提升信息檢索課的教學質量,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和互動性,滿足學習者獲取信息的需求。總之,館員在MOOCS實踐中是不可或缺的,充分體現(xiàn)著自身價值。
4.4移動服務
2014年7月21日,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在京發(fā)布第34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6.32億,其中,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5.27億,手機使用率達83.4%,首次超越傳統(tǒng)PC整體80.9%的使用率??梢钥闯?,手機電子商務類、休閑娛樂類、信息獲取類、交通溝流類等應用的使用率都在快速增長,移動互聯(lián)網帶動了整體互聯(lián)網各類應用的發(fā)展[13]。
2000年,國外陸續(xù)開始了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2003年,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率先在國內開展移動信息服務[14]。移動服務滿足了用戶不受時間、空間、地域的限制,利用碎片化時間使用圖書館資源和服務的需求,但目前移動圖書館的資源主要集中在電子期刊和圖書等方面,很少涉及視頻資源,特別是網絡在線課程,慕課正好符合移動終端對視頻資源的要求。因此,將慕課課程集成到移動圖書館應用中,將是未來移動圖書館最大的服務創(chuàng)新[15],推動了學習方式和理念的變革,滿足了學習者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的需求。
4.5微服務
隨著智能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的發(fā)展與普及,移動客戶端技術不斷成熟,極大地推動了移動圖書館的發(fā)展,更為圖書館信息服務提供了全新的選擇途徑。在微時代,微博、微信、QQ等社交工具已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的一部分,也成為“微用戶”獲取信息不可或缺的應用之一。2013年 7 月,上海交通大學第四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組委會亦發(fā)布《2013最受大學生喜愛的媒體及媒體人物調查報告》指出:微信以75%的占比位居大學生“最喜愛的移動社交類應用”。慕課課程本質上就是很多微課的集合,因此,高校圖書館應緊緊抓住這次機遇,將大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教育課程制作成眾多微課,利用移動終端開展MOOCS移動服務,將這些微課嵌入到微信等主流大學生社交媒體中,使大學生能夠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既提高學習效率,又提升信息素養(yǎng)。
5結語
高等教育已經逐步向信息化、國際化、大眾化和民主化方向發(fā)展,MOOCS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模式,為全球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與機遇。雖然MOOCS在發(fā)展中會遇到各種問題,但它已經展示了新技術為教育大眾化帶來的希望。高校圖書館作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需要在MOOCS環(huán)境下重新進行角色定位,主動參與,融入MOOCS發(fā)展浪潮,不斷進行服務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服務與教育職能,為MOOCS在高校的發(fā)展提供個性化、泛在化的服務,實現(xiàn)“學習在哪里,圖書館就應該在哪里”的職業(yè)信念。
參考文獻:
[1][5]焦建利.從開放教育資源到“慕課”——我們
能從中學到些什么[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
(10):17-18.
[2]維基百科.大規(guī)模開放在線課堂[EB/OL].[2014-11-26].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8%A7%84%E6%A8%A1%E5%BC%80%E6%94%BE%E5%9C%A8%E7%BA%BF%E8%AF%BE%E5%A0%82?uselang=zh-cn.
[3][8]潘燕桃,廖昀赟.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慕
課”化趨勢[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4(4):21-27.
[4]賀斌.慕課:本質、現(xiàn)狀及其展望[J].江蘇教育研究,2014(1):3-7.
[6]MOOC and Open Course Providers[EB/OL].2014-11-26].http://www.mooc.ca/providers.htm.
[7][12]秦鴻.MOOCs的興起及圖書館的角色[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4(2):19-26.
[9]過仕明,徐建中.基于Web2.0的圖書館個性化服務研究[J].情報科學,2009(1):53-56.
[10]李靜,吳萌.泛在知識環(huán)境下圖書館服務深化策略探析[J].圖書館研究,2013(1):85-88.
[11]葉艷鳴.慕課,撬動圖書館新變革的支點[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4(2):3-9.
[13]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第31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EB/OL].[2014-11-26].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t20140721_47437.htm.
[14]茆意宏.面向用戶需求的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2(197):79-91.
[15]秦長江.網絡在線教育課程:圖書館的機遇和作用[J].圖書情報工作,2014(6):83-88.
(編校:嚴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