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玲
摘 要:本文主要討論了三類主要的非核心論元準允的Appl研究觀點,對其中的英語和漢語的語料和相關論點進行了梳理,發(fā)現(xiàn)該領域的對比研究僅限于雙賓句,缺乏對英漢Appl結(jié)構(gòu)的對比和比較。全面系統(tǒng)的對比和比較英漢Appl的句法表現(xiàn),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Appl理論本身,有利于為英漢非核心論元的準允提供更合理的解釋。這些都為今后的Appl研究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非核心論元 ? Appl結(jié)構(gòu) ? 英漢對比
★基金項目:本文受到上海理工大學博士科研啟動項目《英漢動結(jié)構(gòu)式對比研究》(1D-13-305-010)資助
語句中的論元可分為兩類: 一是核心論元(core argument),大多為擔任施事或受事論旨角色的論元;一是非核心論元( non-core argument)①,大多為擔任施事和受事以外的其它論旨角色的論元。由于Appl理論主要討論非核心論元準允進入論元結(jié)構(gòu)的方式方法,我們先將英漢中被討論過的非核心論元準允進入論元結(jié)構(gòu)的語句歸納如下(下劃線為非核心論元):
(1) John baked him a cake.
(2) John hadCAUS Mary pick up the book.
(3) John hadAFF Mary punch him in the nose.
(4) 我今天吃食堂。
(5) 小王吃了小李三個蘋果。
(6) 王冕七歲死了父親。
(7) 他居然給我跑了。
Appl是applicative head的簡稱,是引介非核心論元的功能中心語(functional head)。②它允準一個非核心論元,在不同的句法位置上投射ApplP,新增論元(Applied argument)由Appl指派論旨角色,這樣形成的結(jié)構(gòu)就是Appl結(jié)構(gòu)(Applicative Construction),與之相關的理論就稱為Appl理論。繼Baker(1988)詳細討論了Chichewa語(班圖語中的一種)中Appl標記的句法問題后,國外很多學者開始研究其他班圖語(如Chaga,Luganda,Venda,Kinyarwanda等)和其他語言(如英語、日語、韓語、德語、芬蘭語、希臘語、阿爾巴尼亞語等)中的這一現(xiàn)象(Marantz 1993;Pylkk?nen 2002,2008; Kim 2011等)。漢語的Appl研究始于蔡維天(2005),也有大陸學者研究了漢語的Appl現(xiàn)象(程杰、溫賓利 2008;程杰2009,2011;何曉煒2010;馬志剛2010a,b;孫天琦、李亞非 2010)。程杰(2013)對增元結(jié)構(gòu)的變異現(xiàn)象進行了綜述。臺灣閩南語、四縣客家話和泰雅語中的Appl現(xiàn)象也有學者涉及。
Appl現(xiàn)象的研究成果豐富,但就英語和漢語來說,目前還沒有文獻對Appl理論在英語和漢語中的應用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和整合,有一些爭議比較大的問題也一直沒有定論,對于英漢語中語料的不對稱性也缺乏一定的關注。所以,本文從(1-7)不同的語言現(xiàn)象入手,對英漢兩種語言Appl的研究做一個簡要介紹,從而對比和比較英漢Appl的句法表現(xiàn),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Appl理論本身,為解釋英漢非核心論元的準允提供更合理的解釋。
一、英漢Appl研究概況
(一)Pylkk?nen(2002,2008):高階Appl和低階Appl
Marantz(1993)發(fā)現(xiàn)沒有詞綴標記的部分雙賓語句也是Appl結(jié)構(gòu),其間接賓語由Appl引介進入論元結(jié)構(gòu),英語的一些雙賓語句如(1)也是Appl結(jié)構(gòu)。Pylkk?nen(2002,2008)進而將Appl分為兩類,一類是高階Appl,適用于Chaga語;另一類是低階Appl,適用于英語:
(8a)Chaga語(Bresnan and Moshi 1993:49-50,轉(zhuǎn)引自Pylkk?nen 2008:13):
N-a"-1"-ly1`-1ˊ-a`
焦點-第一人稱單數(shù)-現(xiàn)在時-吃-Appl-功能詞
m-ka` ? ? ? ?k-eˊlyá .
1-老婆 ? ? ? 7-食物
‘他為他老婆而吃食物
(8b)英語:John baked him a cake.
(8a-b)分別可以表示為:
(9a)高階增元結(jié)構(gòu)(Chaga) (9b)低階增元結(jié)構(gòu)(英語)
由(9a-b)可以看出,兩類Appl都在Voice之下。高階Appl在VP之上,因此它表示其引介的非核心論元與VP代表的整個事件之間的關系,在不同的語言中還可以分為惠益Appl、消損Appl、處所Appl、工具Appl等,(9a)就是惠益Appl。低階Appl在VP之下,因此它表示其引介的非核心論元與直接賓語之間的關系,由于這種關系具體說來是一種領屬轉(zhuǎn)移關系(transfer of possession),因此它也可以進一步細分為來源(source)Appl和接受(recipient)Appl,(9b)就是接受Appl。這兩類Appl的差別可以通過以下兩個診斷方法鑒別:
診斷一:及物性(transitivity)限制——只有高階Appl才能和非作格(unergative)動詞兼容。
(10a)Chaga語(Bresnan and Moshi 1993:49-50,轉(zhuǎn)引自Pylkk?nen 2008:13)
N-a"-i-zr1`c-1ˊ-a`
焦點-第一人稱單數(shù)-現(xiàn)在時-跑-Appl-功能詞
mbu`ya`
9-老婆
‘他為一個朋友跑
(10b)英語:*I ran him.
診斷二:動詞語義限制——由于低階Appl暗含領屬轉(zhuǎn)移,它不能和靜態(tài)動詞(static verb)兼容。但高階Appl可以。
(11a)Luganda(Pylkk?nen 2008:20)
Katonga ya-kwaant-i-dde
Mukasa ensawo.
Katonga 第三人稱單數(shù).過去時-拿-Appl標記-過去式 Mukasa 包
‘Katonga幫Mukasa拿包
(11b)英語 ? ? *John hold Mary the bag.
(二)Kim(2011):外緣Appl、Voice和高階Appl
Kim(2011)發(fā)現(xiàn)了外緣(peripheral)Appl的存在以及高階Appl和Voice之間的語義差別,對Pylkk?nen(2002,2008)的觀點做了進一步的完善。Kim(2011:48)指出,在一些語言中,和一些公認的占據(jù)賓語位置的蒙受者(Affectee)不同(如Chaga),蒙受者占據(jù)著主語位置。如果蒙受者在賓語位置或者被致使(causee)位置,它們由高階Appl引入句子的論元結(jié)構(gòu),但當蒙受者在主語位置時,這個Appl剛好在T下合并(merge),在外緣(peripheral)位置將這個論元引入論元結(jié)構(gòu),這個Appl就稱之為外緣Appl。相對于Pylkk?nen(2008)認為的高階Appl和Voice僅僅是句法上的區(qū)別,前者只能在后者之下進行合并,Kim進一步認為兩者也有語義上的差別,即前者不具有施事性(non-agentive)而后者具有施事性(agentive)(詳見 Kim 2011,第二章)。不僅如此,另一種Appl還可以在VoiceP上實現(xiàn)合并,這就是外緣Appl。外緣Appl和高階Appl一樣,都不具有施事性,它們之間的差別就在于與VoiceP的相對位置。外緣Appl引介的非核心論元在這一類結(jié)構(gòu)中做主語,在TP之下,占據(jù)與TP最近的位置。Kim(2011)發(fā)現(xiàn)英語的消損使動句中存在外緣Appl(詳見2.1)。
(三)Tsai(2012):漢語中的三類Appl
蔡維天是最早用Appl理論來研究漢語的學者,他不僅將Appl理論運用于漢語分析,而且根據(jù)漢語的實際情況,運用制圖理論(Cartographic Approach,詳見Rizzi 1997,Cinque 1999)分析出漢語中存在的三類Appl。Tsai(2008,2012)對Appl進行了三分法分析:
高階Appl結(jié)構(gòu):與CP語段或左緣結(jié)構(gòu)(left periphery)相關——包含于信息結(jié)構(gòu)安排中
中階Appl結(jié)構(gòu):與VP 語段或VP外緣結(jié)構(gòu)相關——包含于事件結(jié)構(gòu)安排中
低階Appl結(jié)構(gòu):與低VP嵌套(VP shell)相關——包含在論元結(jié)構(gòu)安排中
蔡維天(2005)和Tsai(2007,2012)將雙賓句分為如(5)類的消損類和如“王家修了李家三扇門”的惠益類,前者對應中階Appl后者對應低階Appl。中階Appl還包括(6)類的動態(tài)存現(xiàn)句。他還發(fā)現(xiàn)漢語有一類Appl在TP之上的左緣結(jié)構(gòu)中(left periphery),這就是他所說的高階Appl,以(7)為代表,在這里我們將這類Appl稱為左緣Appl。
在大陸學者中,將Appl理論用于漢語分析的有程杰、溫賓利(2008)和程杰(2009,2011),他們認為漢語(4)和(5)屬于Appl結(jié)構(gòu),且屬于高階Appl;漢語中不存在低階Appl而只存在高階Appl,而英語剛好相反。之后他們利用虛介詞假設、零形素句法和論旨指派統(tǒng)一性假設論證漢語Appl結(jié)構(gòu)(4)和(5)的存在。何曉煒(2010)和馬志剛(2010a,b)認為把漢語雙賓結(jié)構(gòu)當成Appl結(jié)構(gòu)來分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傾向于認為,漢語中沒有Appl結(jié)構(gòu),或者說Appl結(jié)構(gòu)分析法不合適漢語。孫天琦、李亞非(2010)則認為(4)不是Appl結(jié)構(gòu),理由是這是一種非核心論元直接替代核心論元的方式,是以漢語為代表的少數(shù)孤立語的特性,主要由詞匯的特異性決定,同時他們認為(5)是低階Appl結(jié)構(gòu)。
二、研究小結(jié)
我們試圖用一個表格來呈現(xiàn)前人對英漢Appl研究的主要對象和觀點:
表一 ?前人對英漢Appl研究的主要對象和觀點
三、以往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由上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學者對英漢非核心論元準允的Appl分析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并得出了不少讓人信服的結(jié)論。但這些理論之間的觀點并不完全一致,將這些觀點系統(tǒng)整合之后可以讓我們從一個更全面地角度來看英漢的Appl結(jié)構(gòu),也可以讓我們對比各種觀點的優(yōu)劣,從而得出更合理的解釋。例如,我們發(fā)現(xiàn)英漢語料的分析上呈現(xiàn)出不對稱性,唯一對稱的分析只有雙賓句。許多結(jié)構(gòu)只在英語(如(2-3))或漢語(如(6-7))中分析過,卻沒有學者嘗試挖掘漢語或英語對應的結(jié)構(gòu)。所以,之前的英漢Appl結(jié)構(gòu)對比也僅限于雙賓句,缺乏對英漢Appl結(jié)構(gòu)的系統(tǒng)對比和比較。今后的研究方向可以是,先具體的語言現(xiàn)象出發(fā),先討論英漢可能對應的Appl結(jié)構(gòu),尋求兩種語言的相似之處,再研究英漢各自特有的Appl結(jié)構(gòu),從而對英漢Appl結(jié)構(gòu)進行一個更全面、深入地英漢對比。
注釋
① ?嚴格來說,非核心論元不等于除了施事、受事以外的成分.因為不同語言的主賓語位置對各類必有成分的容納度差別很大.比如漢語中可以說“籌備演出、喜歡蘋果、擅長舞蹈、擔任班長”等, 其中的賓語都不是受事, 但對于這些動詞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核心成分(孫天琦、李亞非 2010)。
② ?另一個本文要提到的是引介外部論元的中心語是Voice。
參考文獻
[1] Kim,K.External argument introducers[D].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Toronto, 2011.
[2] Marantz, A. Implications of Asymmetries in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s[A].In Sam A. Mchombo,ed..Theoretical Aspects of Bantu Grammar 1[C].CSLI Publications,Stanford, CA,113-151,1993.
[3] Pylkk?nen, L.Introducing arguments[M].Doctoral dissertation,MIT,2002.
[4] Pylkk?nen, L.Introducing arguments[M].MA:MIT press, 2008.
[5] Tsai,W.-T.Dylan.Four Types of Affective Constructions in Chinese [R].Paper presented in FOSS-5,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Taiwan, 2007.
[6] Tsai, W.-T.Dylan.On Higher Applicatives:A View from Left Periphery[R].TEAL-5, Potsdam University, Germany, 2008.
[7] Tsai,W.-T.Dylan.High Applicatives are not High Enough:A Cartographic Solution [R].Paper presented 14th Ch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emporary Linguistics, Xian Foreign Language University, 2012.
[8] 蔡維天.談漢語的蒙受結(jié)構(gòu)[R].國立清華大學語言研究中心,臺灣,2005.
[9] 程杰,溫賓利.對漢語兩類非核心論元的增元結(jié)構(gòu)分析——兼論英漢增元結(jié)構(gòu)之差異[J].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2):82-87.
[10] 程杰.虛介詞假設與增元結(jié)構(gòu)——論不及物動詞后非核心論元的句法屬性[J].現(xiàn)代外語,2009(1):23-32.
[11] 程杰.零形素句法——論旨指派統(tǒng)一性假設與漢語增元結(jié)構(gòu)證實[J].華文教學與研究,2011(4):53-78.
[12] 程杰. 增元結(jié)構(gòu)變異現(xiàn)象研究綜述[J]. 當代語言學,2013(1):73-82.
[13] 何曉煒.論雙賓語結(jié)構(gòu)的APPL分析法[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2):1-7.
[14] 馬志剛. 增元結(jié)構(gòu)_局域非對稱成分統(tǒng)制圖示與英漢雙賓句的句法語義屬性——兼論增元結(jié)構(gòu)分析法及其對分析英漢語雙賓結(jié)構(gòu)的適用性[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a(2):6-15.
[15] 馬志剛.局域非對稱成分統(tǒng)制結(jié)構(gòu)、語素成分與英漢雙賓結(jié)構(gòu)的句法語義屬性[J].華文教學與研究,2010b(1):69-78.
[16] 孫天琦,李亞非.漢語非核心論元準允結(jié)構(gòu)初探[J].中國語文,2010(1):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