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堅
摘 要: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統一。在初中語文課堂上應用主題型教學模式,能更好地整合教材知識,能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各文本之間的關系,能有效地構建語文知識架構。同時,主題型教學作為一種新穎的學習方式,能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之在語文教師的引導下能更好地把握教材內容的含義和語文學習的內涵。
關鍵詞:初中語文;主題型教學模式;探析
中圖分類號:G632;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08-0036-02
近年來,由于應試教育的約束,在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當中,很多教師忽視了與教材相關內容的拓展,往往采用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死板的模式進行教學。這樣,學生就會由于枯燥的教學內容和單調的教學方式而喪失了對語文學科的興趣與熱情。學生不僅得不到有效的思維鍛煉和培養(yǎng),而且對語文學科的認識也僅僅停留在死記硬背的階段。這種由教師一味講授而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早已無法適應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語文課堂,也影響著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這就迫切地需要初中語文教師提升自身素質,積極地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無疑,采取主題型教學對于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初中語文課堂主題型教學的內涵
主題型教學是指教師按照一定的教學層次,以動態(tài)的教學觀念全面具體地認識課堂教學,并重新進行課堂教學構建的一種教學模式。即教師圍繞一定的教學主題,對學生的個體經驗充分關注,通過對多個教學內容與教學主題的交流實現教學目的和要求的一種全新開放的教學模式。主題型教學要求教師從專業(yè)的角度出發(fā),致力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適時準確地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實際并且對自我精神進行重新構建。
初中語文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感知能力和生活感受能力的重要學科。主題型教學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以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現狀為基礎,以教材內容為主要依據,要求學生在主題相關的幾篇課文教材之中發(fā)掘其文化性與哲學性。這里的主題與主題思想的內涵并不相同,它是指幾篇教材課文之間具有的契合點和觸發(fā)點,是文本內容的重要核心和情感共鳴。不同的文本,由于共同的主題并以之作為觸發(fā)點,能使不同的內容得到有效地串聯,從而形成一個整合的主題。實現課文間的特性與共性的融合,進而以哲學的角度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主題,實現了初中語文課堂的重建,使語言與精神能夠有效融合。
二、初中語文課堂主題型教學模式策略
初中語文課堂主題型教學模式的實踐需要教師針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選擇與甄別。
1. 實現語文主題選擇的系統性,促進主題型教學
教師在進行主題型教學模式的應用和實踐時,應當重點關注主題的選擇,確保主題能夠具有系統性與典型性,能夠在主題教學完成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產生影響,促進其進行知識學習體系的完善與構建。有部分同學能夠背誦許多古詩文,卻不能夠區(qū)分出不同文章形式的差別,也無法甄別不同的藝術流派以及其創(chuàng)作的藝術特點。這是因為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忽略了對語文整體知識結構的構建,而過分地關注和注重古詩文在細節(jié)上的內容,缺乏對教材整體的把握和主題型的教學,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時不能抓住重點,只一味地追求過于細節(jié)的部分,缺乏對整體內容的把握和構建能力。因此,語文教師在進行主題型教學時應重視主題選擇的系統性,要確保主題內容的典型性,要能真正地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構建。
例如,教師在進行人教版初中語文的主題型教學時,應當著重將唐代詩歌按照不同的主題內容做好劃分工作,將邊塞詩、詠古詩、閨怨詩等進行歸納,對同一主題的古詩進行整體的比較和講解,對詩歌的意象與感情進行分析和總結。同時將一個學年內或者一段時間內的詩歌按照一定的系統性進行有機組合,總結其意象特點與創(chuàng)作特點。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在日后遇到詩歌賞析的題目時,就能夠按照所學的主題進行相應意向的分析,并且能夠確定詩歌創(chuàng)作的年代等,對詩歌的總體方向有大致的掌握。此外,教師還可以按照意象、文風以及作者經歷進行主題分類,為學生選取具有系統性的語文主題,營造積極的課堂學習氛圍,發(fā)揮主題型語文教學的作用和功能。
2. 選擇生活化的語文教學主題,提升主題型教學效果
教師在應用主題型教學模式時,應當關注主題選取的生活化,確保主題內容能夠貼近初中學生的實際生活,幫助學生養(yǎng)成在生活當中感受和學習語言的良好習慣。初中學習階段是學生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形成的主要時期,生活化的語文學習主題能使其學習和吸取到更多的積極思想和主流價值,生活化的語文主題能很好地與學生的生活進行銜接,對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與能力提高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應當讓學生能夠在語文主題的學習和把握過程中,真實地感受和體會不同年代、不同經歷下的作者情感,體會作者的思想與感情,培養(yǎng)和提高對文學作品真實情感的感知能力,提高其敏感程度,進而能夠學會如何駕馭語言和體悟情感。
例如,教師在進行人教版初中語文的教學時,對魯迅不同時期的作品可以做一次主題型的教學,將魯迅這位偉大的文學家作為主題教學的主要人物,對其經歷以及童年進行主題型的講授。這不僅能夠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還能使其更好地把握和理解課本中的內容。選擇生活化的語文教學主題,能將語文知識的學習和積累置于實際生活當中,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對情感的理解能力,還能拓展學生的視野,并提升了主題型教學的效果。
3. 設計多樣化的主題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教師應當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并且設計多種主題教學形式進行課堂教學。多樣化的教學形式能吸引學生關注教師講授的內容,能使學生與文學作品的思想感情達到共鳴,從而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學生從情感方面對作品進行主題感知并不是僅僅對文字進行簡單地分析,而是要從文字中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樂,與之同樂或同悲。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教學、詩歌朗誦以及影片播放的方式進行主題型教學模式的實踐,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對文學作品中情景交融、動靜結合以及欲揚先抑等藝術手法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體驗,從而形成對語文知識的深刻直觀的印象。
例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朱自清的《背影》時,可以為學生設計圍繞父愛為主題的學習活動,通過多媒體、電影以及其他方式呈現有關父愛的內容,并且要求其進行作文創(chuàng)作和朗讀比賽。這種多元化的課堂教學形式,不僅能夠使學生直接感受到時代特點與作者情感,還能促進其自主學習與總結,從根本上提升對文字的感知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
4. 注重學生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實踐主題型教學策略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以情景為重點的課程設計思想以及多元智力理論,初中語文教學應當注重習慣、興趣、積累、訓練、對話以及感悟等關鍵詞的操作,語文教師也能從中收獲一定的體驗和感悟。為此,教師在進行主題型課堂教學時,應當注重學生讀與寫能力的共同培養(yǎng),使學生的主題學習能夠更容易接受。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進行課外延伸閱讀,而閱讀的重點應該放在文學方面,并且同時進行有關社會、文化以及政治等方面的涉獵。學生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積累了詞匯數量,提高了閱讀理解能力,學會了更好地進行表達,對教師設置的主題也能夠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把握,這有助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圍繞某一個特定主題而進行閱讀的任務,引導學生按照主題進行多個角度的閱讀,并且定期進行交流和討論,比較不同主題間的區(qū)別,深化對每一個主題的理解,進而確保教師在課堂上的主題型教學策略能夠得到有效地實踐。此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設置寫作讀書報告的任務,使學生的讀與寫能夠協調進行、共同發(fā)展,進而發(fā)展其感受能力,推動初中語文課堂主題型教學的有效開展。
三、結語
初中語文主題型教學模式遵循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這一認知規(guī)律,可以使中學語文教學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可以使零碎的知識、零星的活動得以統整,可以提高學生整合知識點的能力,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始終濃厚,參與面廣,學習效率高。
初中語文主題型教學模式不僅能夠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教師務必要嚴格進行語文主題的選擇,使教學主題能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與學習需求,要注重主題的系統性,兼顧主體選擇的生活化,與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以及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進行結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文化底蘊,讓初中語文課堂主題型教學更顯質量。
參考文獻:
[1]王品寧.初中語文主題教學探討[J].文教資料,2010(09).
[2]李萍.語文主題閱讀探究性教學的模式建構[D].西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