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濤
摘 要:武術是我國的一項國粹,在體育院校開展武術訓練有利于發(fā)展隊員體質,繼承我國武術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中武術套路訓練是最基本的訓練內容,武術套路訓練具有特定的訓練原則和武術學科的基本方法。在此就武術套路訓練的原則及訓練方法進行了探討,以其為推動高校武術套路訓練做出一些思考。
關鍵詞:武術套路;套路訓練;對策
武術套路內容豐富,技理深邃,結構復雜,路線多變,難學易忘。在傳統(tǒng)的訓練中,一般采用個體的組織形式言傳身教,憑經驗傳授技術。加之宗派門戶之見,使教學局限于某門某派的“功夫”,而極少探究武術教學的共同特點與規(guī)律。如今,武術不僅進入了科學殿堂,成為大、中、小學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而且全民健身計劃與奧運爭光計劃的實施使更多的人投身其中。在這種大好形勢下,認真研究武術教學與訓練的特點與規(guī)律,對于加強學科理論建設有著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1武術套路訓練的原則
1.1教練的主導與隊員的自覺積極性相結合原則
教練在訓練中起主導作用。教練是訓練方案的實施者,對訓練過程進行調節(jié)和控制。隊員是訓練的主體,隊員的自覺積極性在教練主導作用下,充分發(fā)揮出來,明確訓練目的,端正訓練態(tài)度,主動認真地訓練和鍛煉,高質量地完成訓練任務。
在訓練中教練和隊員是互為依存、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教練是知識、技能的傳授者,必須滿足隊員訓練的需要,并起著調動隊員訓練積極性的作用。沒有教練的主導作用,就不可能完成訓練任務。隊員是知識、技能的接受者,訓練的結果最終要在隊員的訓練效果上體現出來。只有在訓練中充分發(fā)揮隊員的內因作用,才能很好地完成訓練任務。缺乏隊員的自覺性和訓練積極性,也就不能完成訓練任務。因此,教練的主導作用和隊員的自覺積極性是提高訓練質量和完成訓練任務的根本條件。
1.2統(tǒng)—要求與區(qū)別對待相結合原則
套路訓練要面向全體隊員,在訓練中根據全體隊員的平均水平,制定訓練任務和目標,選擇訓練方法、手段和安排運動負荷,執(zhí)行統(tǒng)一的標準、統(tǒng)一的要求。但隊員間存在著個體性差異,應當區(qū)別對待。
在訓練中,隊員的年齡、性別、技術水平、身體素質、心理品質等方面會存在著差異,因此,區(qū)別對待的訓練原則在武術訓練中顯得尤為重要。表現在一次訓練中主要有訓練方法與手段的運用、技術指導糾錯的方式方法、運動負荷的不同要求、武術拳種的不同風格特點等,都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訓練原則,進行區(qū)別對待。
1.3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原則
在武術套路訓練中應充分發(fā)揮理論知識對技術、技能訓練的指導作用,而在掌握技術、技能時又應不斷加深對理論的理解,貫徹此原則應注意以下兩點:①全面分析教材內容,認真鉆研教材。合理安排訓練進度,以利理論和實際的相互促進。既發(fā)揮了理論對技術訓練的指導作用,又可在技術訓練中加深對理論的理解。②在理論訓練中,注意聯系技術訓練中的實際;在技術訓練中,充分利用理論對技術進行掏導、分析。上述訓練原則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因此,在實際的武術套路訓練工作中應做到全面考慮和綜合運用。
2武術套路訓練的對策研究
2.1以基本功為基礎,重視基本動作的練習
基本功是武術訓練訓練中最基礎的部分,是對身體各部位進行專門練習的重要內容,它不僅對于訓練武術套路、攻防技術,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對發(fā)展身體素質,提高內臟器官的運動能力均有顯著的效果,猶似高樓大廈的地基一樣,否則會成為空中樓閣、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拳諺講:“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打拳不溜腿,到老冒失鬼”、“練拳不練腰,終究藝不高”等?;竟σ话愀爬椋菏中汀⑹址?、步型、步法、肩、臂、腰、腿以及跳躍、平衡、跌摔等內容。實踐證明:經常進行基本功的練習,可以增強各個關節(jié)、韌帶的柔韌性和靈活性,提高肌肉的控制能力和彈性,對于提高動作質量,減少傷害事故的發(fā)生有著重要的作用。
2.2強化攻防技擊特點,突出不同拳種的風格
武術最初作為軍事訓練的手段,與古代軍事斗爭緊密相聯,其技擊特性是顯而易見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冷兵器的消失,武術逐步成為一種民族形式的體育,但技術上仍不失攻防技擊的特性。套路運動是武術特有的表現形式,不少動作在技術規(guī)格、動作幅度、要求程度上與技擊的原形有所變化,特別是某些過渡連貫動作不一定全具有技擊意義,然而就整個套路來講,仍然是以踢、打、摔、擊、刺為主要內容。因此在套路訓練中,必須強調單式動作的分析,通過示范、講解,使隊員理解動作內在的含意,運行路線,體會不同的力點,加速對動作的掌握。
2.3注重武術文化理論的培養(yǎng)
武術是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具有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不能只將武術簡單地視為一種方法、技能和技術的集合,而要將武術上升到武術文化的層次來認識。在武術訓練中,要讓隊員對武術有一個全面、系統(tǒng)的了解和認識,真正體驗到武術文化的深刻內涵,對武術形成強烈的興趣;要讓隊員了解武術的基本理論知識、技術體系結構及常見的拳種、流派和器械,拓寬隊員視野,讓隊員通過武術的練習來了解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2.4開展游戲與競賽活動
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只要有競爭對象存在,人們就會自然地產生好勝的意識,總想爭個高低,力求超過對方,這是人固有的一種本能。正確培養(yǎng)隊員的好勝意識,是引發(fā)隊員的訓練動機、培養(yǎng)興趣的有效手段。比賽是隊員樂于參加的一項集體活動,對隊員來說有很大的吸引力,無論多大的隊員都如此。在比賽活動中,隊員參與活動的動機非常強烈,情緒高漲,激烈競爭,而且很容易激發(fā)隊員的運動潛能,發(fā)揮出超常運動能力。因此在武術訓練中應適當采用多種多樣的訓練比賽活動,激發(fā)隊員對武術的興趣。
3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概括地說,武術是以攻防技擊為主要技術內容、以套路演練和搏斗對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為了讓隊員能夠更好地繼承與發(fā)展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同時還要注重隊員的文化素養(yǎng)與內涵培養(yǎng)。應充分發(fā)揮文化引領作用,宣傳與傳授傳統(tǒng)武術文化,促進其在我國的廣泛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關于武術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研究》課題組.改革學校武術教育弘揚中華民族精神[J].中華武術,2005(7):4-5.
[2]毛伯浩.武術的表演和競技[J].新體育,1956(24):10-11.
(作者單位:廣州體育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