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淑格
摘 要:本文就網(wǎng)絡化時代師生關系進行了分析。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著特殊、奇妙的作用。消除當代學生思想困惑是教師搞好師生關系的前提,師生平等的觀念是培養(yǎng)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增進師生情感的橋梁,培養(yǎng)興趣化的授課藝術和技巧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捷徑。
關鍵詞:思想困惑 平等觀念 課外活動 興趣化
作為一名教師,在與別的老師談話中說得較多的是當代學生具有逆反心理、不服管并且難以管教等話題。作為一名資深的班主任,如何正確對待當代師生之間的關系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思想方面
早在1200多年前,我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在其《師說》中曾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老師的任務是傳授知識、教授學業(yè)、解答疑惑。所以說,作為老師,我們不但有為學生傳授科學知識的義務,還要承擔為學生消除思想困惑、指點迷津的責任??傮w而言,校園生活與現(xiàn)實社會還是有一定距離的。在七八十年代乃至90年代中期成長的學生,大部分時間是在校園度過的,其接觸外界的機會比較少,充其量也就是通過收音機或電視機而已,受不良思想影響較少,思想相對單純,基本上是老師怎么教學生一般就怎么做。這時期的老師管理學生比較容易,主要是“傳道授業(yè)”,“解惑”尚在其次。但當今的時代是網(wǎng)絡化的時代,一部手機或電腦在手,天下新聞世事盡收眼底。這當中有宣揚“正能量”的,也有鼓吹“負能量”的。而該時期的學生由于年齡較小,社會經(jīng)驗較少,對在手機或電腦中看到的部分不良事情、現(xiàn)象乃至觀點缺乏正確的解讀和識別,易對相對單純的校園生活產(chǎn)生困惑、疑慮,甚至受不良現(xiàn)象“糖衣炮彈”的腐蝕,滋生逆反心理。這就是當代學生難以管理的主要原因,因此現(xiàn)階段的老師“傳道授業(yè)”與“解惑”要并重,有時甚至“解惑”比“傳道授業(yè)”更關鍵。而如何“解惑”呢,對于學生產(chǎn)生的困惑,筆者認為與其禁止學生看手機網(wǎng)絡和電腦網(wǎng)絡,不如因勢利導、逐項釋疑效果更好。這就與古代“鯀治水采用圍堵而失?。挥碇嗡捎檬鑼Ф晒Α笔且粋€道理。作為老師,我們既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人生觀、世界觀,又要針對個別學生的困惑具體釋疑,要幫助學生們掌握“透過現(xiàn)象識別本質(zhì)”的能力,提高學生抵御不良習氣的本領,要讓學生認識到社會的主流是好的;在解除當代學生思想困惑的同時,也要讓學生認識到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科學知識與技能本領,只有如此將來走入社會才會有立足之地,不學無術只能被社會淘汰。消除了學生心中的困惑焦慮心理,又讓其懂得了為什么要學習及學習什么的道理,此時管理學生就會容易得多。
二、師生平等方面
當今社會,講究人人平等,老師與學生也不是上下級的關系,而是平等的關系。老師要站在與學生同一個層面上與學生心對心地進行交流,這樣會比“命令式”的教育方法有效得多。比如當講課時發(fā)現(xiàn)某一學生在玩手機,會怎么做?是以一名嚴厲的教師身份,雙目圓睜,怒發(fā)沖冠地去指責他;還是溫和地伸出雙手,告訴他將暫時替他保管,下課后再返還呢?筆者認為采取后者效果會更好一些。又比如授課老師如果能首先做到自身不遲到,上課前1分鐘到達教室門口,起到一個表率作用,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遵守紀律的氛圍,比用家長式的命令方法去要求學生遵守紀律效果要好。
三、適當舉辦課外娛樂活動
在學習文化課程之余,適當舉辦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比如聯(lián)歡會、體育活動、夏令營、模擬聯(lián)合國等活動。在這些活動當中,除要讓每一位學生盡情發(fā)揮其所長外,還要讓科任老師及班主任等相關老師都參與其中,并進行部分師生互動。這些活動的舉辦,將增加學生們的凝聚力及向心力,而師生良好互動將縮短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感并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所有這些必將增加班集體的榮譽感及每一學生的使命感,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促進師生關系的融洽和諧會產(chǎn)生意料不到的效果。
四、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方面
老師也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應該知道長時間學習是很枯燥單調(diào)的。要讓學生們專心學習聽講,老師就應該改變傳統(tǒng)教學方法,從單一的解說文章詞句,向故事化、形象化、興趣化轉變,把抽象的理論授課用講故事、多媒體等形象的方法娓娓道來。如此更能吸引學生學習的勁頭,比枯燥解說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總之,在網(wǎng)絡化的今天,師生關系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消除當代學生的思想困惑并用平等的觀念對待學生,然后通過課外活動提升學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及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再用興趣化的教學方法授課,這樣就會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并使當代師生關系變得融洽和諧。
(作者單位:衡水科技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