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麗麗
摘 要:嚴復先生的“信、達、雅”一直以來成為我國翻譯界的翻譯標準。然而,兒童文學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題材,既具有文學性和審美性等文學作品所共有的特點,又具有一些特殊特點?!靶?、達、雅”作為翻譯的共同標準,對于不同文體的翻譯,又有不同的要求。那么它對兒童文學的翻譯有何特殊要求呢?本文試根據(jù)兒童文學的特點來總結出兒童文學翻譯的特殊標準。
關鍵詞:嚴復;兒童文學;翻譯標準
要對兒童文學翻譯進行研究,只有對兒童文學作品的特點進行了解,通過對兒童這一群體進行全面探究,包括其心智、審美及語言接受能力等方面,才能確定兒童文學翻譯的標準。
一、不同階段的兒童語言能力及其文學作品語言特點
兒童文學里將兒童劃分為五個年齡階段:嬰兒期,幼兒期,童年期,少年期,少年后期。不同階段的少年兒童對文學作品的要求不盡相同。由于嬰兒期兒童年齡過小,幾乎對文學文字沒有概念,所以本文在此不作說明,主要談論其他階段:幼兒期兒童(3–6歲)的智力尚處于蒙昧狀態(tài),語言表達能力非常有限,基本不具備文字閱讀能力,讀物通常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文字簡明,口語化;童年期(6–12歲),兒童開始發(fā)展抽象思維,正是接受學習語言知識的基礎階段,這一時期的兒童作品基本上以文字為主,內(nèi)容較充實,情節(jié)簡單,語言可適當豐富;少年期(12–15歲),兒童初步具備抽象思維、推理能力,詞匯量增加,表達能力增強,文學作品講究語言技巧、寫作手法等;少年后期(15–18歲),兒童抽象思維能力近乎成熟,理解力強,甚至可接受古文等深奧語言表達,文學作品多用寫作技巧,主題內(nèi)容更復雜充實。所以,由于兒童時期可分為不同階段,適于每一階段兒童閱讀的文學作品語言特點也各有迥異。
二、兒童文學翻譯標準
嚴復提出的“信、達、雅”的翻譯標準理論中,“信”指忠實于原文,“達”指譯文行文通順流暢,“雅”指譯文典雅,有文采。對于兒童文學這一特殊的文學作品而言,應該有如下幾個翻譯標準:
(一)通俗易懂、忠實原文
世界各國的兒童文學作品都是以兒童為中心,語言結構相對簡單。所以,無論是英譯漢,還是漢譯英,譯文首先要在內(nèi)容思想上與原文一致,做到“信”,在語言上要做到通俗易懂,兒童閱讀之后可以基本理解原文,語言表達在自己可接受可理解范圍內(nèi),不應出現(xiàn)太多閱讀障礙。值得說明的是,這里的“通俗易懂”是針對目標階段的讀者對象而言,而非各階段所有兒童。
(二)行文流暢、表達通順
這一點即“達”的表現(xiàn),是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在理解透徹原文意思之后,譯者翻譯的譯文必須符合譯入語的習慣形式特點,避免出現(xiàn)“翻譯腔,使讀者更輕松地理解文章內(nèi)涵。在經(jīng)典名作 《麥田里的守望者》第2節(jié)中,歷史老師Spencer說:“Life is a game,boy Life is a game that one plays according to the rule”。
施咸榮譯:“人生的確是場球賽,孩子。人生的確是場大家按照規(guī)則進行比賽的球賽”。
孫仲旭譯:“人生的確是場比賽,孩子。人生的確是場比賽,你得遵守比賽的規(guī)則”。
這時正在談到球賽,所以將game譯為“球賽”,“比賽”并沒有什么錯。兩個譯文的區(qū)別在于后一句的譯法,施譯文形式上完全忠實原文,將定語從句譯為名詞的修飾成分,而孫譯文將長句拆為短句,強調(diào)了說話人的意圖。根據(jù)漢語的習慣表達方式,漢語多用短句,所以筆者認為孫譯文稍遜色一些。
(三)語言個性化,口語化
兒童講話的方式、選詞造句與成人不同,語調(diào)也有獨特的風味。翻譯時,要傳達出兒童口語的特色。請看下列關于馬克·吐溫的名作《湯姆索亞歷險記》選段的譯文:
原文:“No answer. Tom surveyed his last touch with the eye of an artist, then he gave his brush another gentle sweep and surveyed the result, as before. Ben ranged up alongside of him. Tom's mouth watered for the apple, but he stuck to his work.”
譯文一:“湯姆沒吭聲。只是像藝術家一樣去看他最后刷的那塊兒,然后輕輕刷了一下。然后又跟剛才一樣看著柵欄。本走到他身邊??匆娔翘O果,湯姆饞得都流哈喇子了,可是他還是繼續(xù)刷他的墻?!?/p>
譯文二:“湯姆沒有回答。只是用藝術家的眼光審視他最后刷的那一塊,接著輕輕地刷了一下。又像剛才那樣打量著柵欄。本走過來站在他身旁??匆娝掷锬翘O果,湯姆饞得直流口水,可是他還是繼續(xù)刷他的墻?!?/p>
譯文一使用諸如“吭聲”、“然后”和“哈喇子”等口語詞匯,多次使用“看”,雖然語言多口語,簡潔通順,但顯得譯文詞匯匱乏,沒有文采,缺失了文學作品該有的文學性。譯文二的語言基本上既通俗又不失文學性和審美性,將幾個“看”具體為“審視”和“打量”,使詞匯更加豐富。更重要的是,讓兒童讀者在閱讀理解情節(jié)的基礎上,能進一步夯實語言基礎,并增加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何其莘,仲偉合,許鈞.翻譯概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2]李明.翻譯批評與賞析.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3]何其莘,仲偉合,許鈞.高級文學翻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