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恒
通過多年在平時的課堂教學實踐中以及學校組織實施的教師教學技能訓練中發(fā)現(xiàn),停頓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有著一定的意義。雖然我們有的教師在工作中自覺不自覺地運用它,但是對停頓的作用還沒有真正認識到。筆者將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驗就此闡述自己的看法,以便引起教師們足夠的認識,并能在今后的教學實際工作中更好地運用它。
一、教態(tài)上的“停頓”
教態(tài)在課堂教學中十分重要,教者的教態(tài)可分為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有聲語言為教者的聲音不能總是太高亢,那樣在長期對學生的刺激下會變成噪音;也不能總是低迷的聲音,那樣學生聽起來就會感覺困倦,有經(jīng)驗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抑揚頓挫,時高時低,有輕有重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輕松舒緩的環(huán)境中學習。無聲語言就是教師使用的眼神、手勢、面部表情的變化等,可以有對學生充滿信任、期待和鼓勵的眼神,給學生以自信,一個微笑可以讓學習好的學生更加有積極性,學習差的學生感到老師的溫暖和鼓勵,這些技巧在教學中的使用不需要任何工具,它是教師的一種能力和技巧。特別是在講解新知識點的時候,有經(jīng)驗的教師都會運用各種技巧,把復(fù)雜的、難度較大的知識點進行拆分,讓學生去探究,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就要一氣呵成,也要有停頓。
二、提問中的“停頓”
在課堂上,教師針對學生的思維特點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可以把他們引入“憤”、“悱”的狀態(tài),激發(fā)起學習動機,積極思維,主動求知。教師的提問可分為啟發(fā)性提問、理解知識性提問、鞏固知識性提問,特別是當今在進行翻轉(zhuǎn)課堂教學中,更要運用很多的提問,教師通過提問來了解學生對新知識的預(yù)習情況、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和解決。
提問除了注意清晰與連貫、指導(dǎo)與分配、提示與探詢外,尤為重要的還有考慮停頓與語速。有經(jīng)驗的教師在提出問題時不是立刻就要學生回答,而是要有一定的停頓,給學生留有充分的考慮時間,同時也是照顧多數(shù)同學都來思考問題,對于簡單的問題稍微停頓一會時間就可以,讓學習較差的同學來回答;難題停頓時間稍長些,先讓學生好的,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回答,然后再讓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再重復(fù)一遍,然后給以肯定和鼓勵。但提問前應(yīng)先說:“我現(xiàn)在要問你們一個問題,希望能盡快做出回答?!苯?jīng)過一段時間的適應(yīng)后,這些事先說明可以減少,提問后停頓的時間便成了要求學生做各種回答的信號。
提問應(yīng)該經(jīng)歷四個階段:即引入、陳述、介入和評價。在引入階段,最明顯的標志應(yīng)該是停頓。比如說:“我下面提一個問題”(稍作停頓),或“好,讓我們仔細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停頓3秒),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有效地組織教學。在陳述階段,點題集中,陳述問題,給予提示,提示是為了引起學生的思考,更好地回答問題;在介入階段,在學生考慮回答問題之前應(yīng)有停頓,應(yīng)點名回答,如回答不上,教師應(yīng)介入,或是因為學生聽不懂題,或是給學生以提示;最后的評價階段,學生回答之后,答得好不好、正不正確,要給予確認,或是追問為什么?或是更深層次地深入,應(yīng)是有目的地評價。
三、學生學習精力不集中時的“停頓”
在教學過程中,有時會出現(xiàn)學生學習精力不集中或隨便說些與課堂教學無關(guān)的話,為了把這樣的學生學習興趣吸引過來,使隨便講話的學生能夠聽課,老師就應(yīng)該采取停頓的方法,這個時候老師不在講話,而是在靜靜的停頓、等待,而正在說話的學生突然感覺教室里沒有聲音了,老師也不講課了,發(fā)現(xiàn)老師和同學們都在靜靜的看著他講話,學生就會感覺耽誤了老師授課,會感覺到慚愧,也就會靜下來不在說話了。這個時候,老師進行適當?shù)狞c撥,“請大家想想,我剛才講到哪里了?”適當?shù)耐nD可以把課堂喜歡隨便說話的學生注意力吸引過來,使課堂教學順利進行,也把隨便說話的學生管理好。
“停頓”在課堂教學管理中是一門科學和藝術(shù),使用方法要恰當,停頓時間不能過長也不能太短,太長學生會以為教師不講課了或是“卡殼”了,太短了又不能起到應(yīng)有的效果,只有停頓時間恰如其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