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婷
摘要:近代歐洲歷史上的宗教改革運動是以馬丁·路德公開發(fā)布他的《九十五條論綱》為導火線的。路德在他的九十五條論綱中抨擊了羅馬教廷兜售“贖罪券”的腐敗行經。本文針對路德在九十五條論綱的第一條中提出的“懺悔”一詞的來源及含義做了一番論述,并對九十五條論綱提出的背景做了分析,最終得出宗教改革對于整個歐洲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懺悔;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九十五條論綱
1517年, 教士出身、曾獲得神學博士學位并任維騰堡(Wittenberg)大學神學教授的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公開發(fā)布了他的《九十五條論綱》(95 Thesen),以此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毒攀鍡l論綱》直接抨擊了羅馬教廷出售“贖罪券”的腐敗行經,是對教廷的謬誤和弊端的有力一擊。
一、九十五條論綱提出的背景
(一)皇權和教權之爭
公元919年德意志王權創(chuàng)立。自此之后,皇權和教權的工作就沒有停止過。奧托一世登上皇位后,明確了教皇與皇帝之間的關系:皇帝宣誓保衛(wèi)教皇,教皇宣誓忠于皇帝。到了11世紀上半葉,皇帝權勢對教會不斷增長,教皇由皇帝推選??墒请S著貨幣經濟的出現(xiàn),教會想不受限制地自行處理其所領財產。于是在天主教內部出現(xiàn)了一個強大的運動,目的在于加強教皇的權利,排除羅馬貴族和德意志皇權的干預,這個運動被稱為克呂尼派運動。
1073年意大利托斯卡納人喜爾德布蘭德不經皇帝同意登上教皇寶座,稱格雷戈利七世。他專注于教會的獨立和權利的鞏固,盡力利用教會改革來達到目的并削弱皇權。當年輕的皇帝亨利四世在位期間,開始為恢復舊有的皇權而對教皇展開斗爭。1075年底,格雷戈利七世警告亨利四世不要干預米蘭大主教職位的確定和授職,爆發(fā)了一場形式為授職權之爭的皇帝和教皇之間的公開沖突。亨利四世把教皇的行動看作是公開的宣戰(zhàn),宣布廢黜教皇格雷戈利七世。而教皇對這個決議的回答是宣布所謂破門律:開除、廢黜和放逐亨利四世。破門律一宣布德意志的大封建主反對派立即作為羅馬教廷的同盟者反對德意志皇權,要求亨利四世在一年內設法破除破門律,否則就不承認他為君王。亨利四世陷入困難境地,但為了保住王位,他于1077年到意大利北部的卡諾莎,赤足披氈,在風雪中等候三天,向教皇懺悔贖罪,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卡諾莎事件。這一事件的平息使得亨利四世有了喘息的機會,一段時間之后,亨利四世又重新積聚力量,終于攻陷羅馬,另立教皇。但是這一勝利并不意味著對教皇的徹底勝利,斗爭還繼續(xù)下去。由于得不到了結,皇帝和教皇在1122年進行和解,達成了所謂沃爾姆斯宗教和約,和約中最核心的意思就是,主教們由教皇授予教職,而領地和特權則仍由皇帝授予。雙方力量形成某種均勢。沃爾姆斯宗教和約結束了長大半個多世紀的關于授職權的斗爭,這一斗爭耗盡了德意志王國的國力,而德意志諸侯的勢力和獨立性卻同步增大,皇權衰落。
德意志皇權的再一次經歷外觀上光彩奪目的回光返照時期,一直要到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弗利得里希一世在位時期。當他1155年在羅馬加冕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時,就重申皇帝享有對意大利的特權。皇帝的落喝多壓迫激起意大利城市的反抗,終于于1176年皇帝被打敗。1177年弗利得里希一世不得不與教皇亞歷山大三世締結威尼斯和約,答應歸還所占教產,不折不扣執(zhí)行沃爾姆斯和約,皇帝僅保留形式上的最高授職權。在皇權和教權的斗爭中,勝利者是教權。
(二)教廷的腐敗行經
當時,羅馬教廷已經成為最大的封建領主,并利用《圣經》中有農牧產品十分之一屬于上帝的說法,增加各種捐納貢派。另一方面,各地教會不僅占有大量地產,而且教產和神職人員還得以免稅,享有各種政治經濟特權。當時教廷的腐敗問題,最集中的反映在以教廷特許權而大肆販賣所謂“贖罪券”,并以此為導火線引發(fā)了宗教改革運動。
1514年,勃蘭登堡的阿爾貝特(Albrecht)任馬格德堡大主教一擊哈爾貝斯達特教區(qū)的主管,他想要參加美因茨地區(qū)總主教職位的競選。1516年,以浮華奢侈著稱的教皇利奧十世(Leo X),批準了勃蘭登堡的阿爾貝特的請求,任命其擔任美因茨大主教并掌管了教區(qū)的主教行政權。緊接著,又授權并委任這位大主教作為全權兜售“贖罪券”的發(fā)包人。
這位美因茨的大主教又任命既貪婪又能說會道的特次勒(Tetzel)修士作為他的捐款專員。于是這位捐款專員就無恥地以不道的方式宣稱:“通往天國之門已經打開了……”并開始大肆宣揚和出售被他稱為“教皇券”的所謂贖罪券。
這種“贖罪券”其實是和基督教教義中所謂的“原罪”和“救贖”的思想有關?;浇陶J為人生而有罪,生活在世上的人們就要不斷地以其善行來贖清罪孽,故而行善者的靈魂得到拯救,其死后可以升入天堂,作惡者則會因為加深罪惡而進入地獄?;浇淘锏乃枷爰八^的拯救活動,后來在日益官僚化的教會生活中,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教會特權者們巧立名目,并販賣所謂的“贖罪券”借以搜刮、聚斂錢財?shù)牡湫透瘮⌒薪洝?/p>
然而,教廷發(fā)行的“贖罪券”(Abla),意為人可以用金錢來換取心靈的安寧,這種所謂的用金錢換取良心的安寧,無異于教唆和鼓勵人們犯罪,而并非規(guī)勸人們去做一個靠堅定的信仰來規(guī)范道德行為的真正的基督徒。
贖罪券的發(fā)行,在德國引起了強烈的反應,也成為德國許多人反對羅馬教廷對基督教的解釋和神職人員種種有悖于基督教教義的行為的契機。這一時期的歐洲,在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下,人文主義思想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封建專制制度和思想政治統(tǒng)治早已開始動搖。德國的諸侯們早就想尋找機會甩掉這個沉重的財政包袱。德國所有等級和集團在對待羅馬教廷的問題上罕見地一致,諸侯們想借此機會卸掉羅馬教廷這個財政上的重負,把自己的錢留在自己手里。
這種無法無天的贖罪券買賣搞得德意志各階層怨聲載道,也促使路德于1517年10月31日在維滕堡城堡大門上貼出了《九十五條論綱》大字報。
二、“懺悔”(Bue)的內涵
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中第一條就引用了《圣經》馬太福音中的話“你們應當懺悔”,并且信徒應該一生始終懺悔。這里路德之所以要引用圣經中的“懺悔”,是要說明此“懺悔”非彼“懺悔”——非通過購買“贖罪券”,通過金錢方式可以達到的懺悔。
(一)懺悔(Bue)一詞的來源
圣經新約中的“懺悔”(Bue)一詞是從希臘語中μετανοια metanoia一詞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從根本上改變思想、主意、看法”的意思。而在創(chuàng)世紀中希臘語μετανοια一詞則是由希伯來語中schub一詞翻譯過來的。它的意思不僅是從思想上改變而回歸上帝,而是在整個生存過程中,對上帝服從、信任,還要摒棄一切惡行和反對上帝的行為。希臘語的μετανοια翻譯成拉丁語是poenitentia,意為“懊悔”或者poena,意為“懲罰”。在德語中則使用Bue(懺悔)這個詞,它與德語單詞besser(更好)是同源詞,本來的意思是“利益、優(yōu)點”(Nutzen、Vorteil)。它表示有罪之人向上帝的補贖。路德則更強調“恐怖和虔誠的悔改”,從這個意思發(fā)展出了現(xiàn)在的意思“從外部施加的懲罰或者與內心態(tài)度無關的補救”。
(二)基督教中的懺悔(Bue)
圣經中所說的懺悔是指從思想上的徹底的改變,對上帝的信仰和皈依,是一種內心的活動,并不是靠外力可以達到的,更不用說通過金錢買賣“贖罪券”就可以使心靈得到安寧。路德宣稱,信仰只能是對上帝的信仰,只有《圣經》的啟示才是人們獲得信仰的真正來源;信仰完全是信徒個人的事,因而是自由的;每一個信徒均可以其對上帝的信仰而成為基督徒,并得到拯救。
路德在他的95條論綱中直接引用圣經中的話,闡明了懺悔的真正含義,指出羅馬教會宣稱的人類只有通過善行才能得到拯救的信條是錯誤的;相反,人不是依靠善行這樣外在的事情,更不是靠贖罪券這樣的金錢贖買,而是依靠內心真正信仰上帝才能獲救。
三、九十五條論綱的意義
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對贖罪券的抨擊,引發(fā)了對整個歐洲對具有重要意義的宗教改革運動。宗教改革不僅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同樣也是一場社會變革運動。它在思想上開創(chuàng)了一種自由精神,在政治上促進了民族國家的崛起,在經濟上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而且由于宗教改革所導致的宗教分裂的現(xiàn)實格局,在客觀上為寬容精神的出現(xiàn)和壯大創(chuàng)造了條件,而寬容精神也使得西方現(xiàn)代科學和民主成為可能。
路德的主觀動機是純粹宗教性的,然而他的思想行為卻在客觀上導致了世俗社會的巨大變化。使人獲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路德的宗教改革得到了德國廣大民眾和部分諸侯的大力支持,最終導致了基督教世界的大分裂,打破了羅馬天主教會一統(tǒng)天下的專治格局。這種宗教分裂的局面引發(fā)了一系列宗教戰(zhàn)爭,并且通過1555年的《奧格斯堡和約》和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將“教隨國定”的原則確立為處理宗教分歧的基本原則。該原則確認了宗教分裂的事實,從而使宗教寬容精神取代了宗教專制主義而成為新時代的精神特征。到了17世紀中葉以后,宗教信仰已經由教會的專利變成了純粹個人的事情。正是在這種宗教寬容以及由此而演化出來的普遍寬容的精神氛圍中,現(xiàn)代科學和民主才成為可能。
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國爆發(fā),隨后傳遍整個歐洲。如果說德國宗教改革的歷史結果主要是在思想領域中開創(chuàng)了精神自由的局面,英國宗教改革的歷史結果主要是在政治領域確立了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加爾文的宗教改革的歷史結果則主要是在經濟領域中為資本主義的經濟活動提供了一種合理性的根據。
在今天的西方社會中,科學理性與宗教信仰、天國理性與塵世生活之間曾經出現(xiàn)過那種尖銳對立的狀態(tài)已經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而這種改變最初就發(fā)軔于宗教改革。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說宗教改革構成了現(xiàn)代西方文化的歷史起點和邏輯起點。(作者單位:青島科技大學中德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1]oliver christin,花秀林譯.宗教改革—路德、加爾文和新教徒.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3.
[2]丁建弘.德國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3]馬林韜.“第一周波”:西方自由主義的文化革命—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到對舊神學批判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2.
[4]李伯杰.德國文化史.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2.
[5]李平曄.宗教改革與西方近代社會思潮.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
[6]http://de.wikipedia.org/wiki/Bu%C3%9Fe_%28Religion%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