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立曉
詩詞中的理趣,是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無意識的借助客觀物象以明理,自然而然的于具體的事物之中生發(fā)的生活哲理,“理趣”是寓于“形象”之中的,是“理”與“象”的妙和神會,水乳交融,能給人以睿智和啟迪的作用。我國的古典詩詞中的詠物詩、抒懷詩、山水詩中就有著無窮的理趣。
一、詠物詩中的理趣
詠物詩中的理趣主要表現(xiàn)是托物言志和借物喻理。明代于謙的《詠煤炭》“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鼎彝之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后心,但愿蒼生俱保暖,不辭辛苦出山林?!痹娙私杳禾康墓δ軄頃鴮懶闹?,愿為國為民獻身的志士仁人,才會有崇高的人生價值。在這里“物”只不過是外殼軀體,“理”才是其核心靈魂,“物”與“理”的有機結合,便會產生巧妙的理趣。
二、抒懷詩中的理趣
抒懷詩大多包含著詩人深刻而豐富的人生體驗。抒懷詩中的理趣大多是通過促人聯(lián)想的比附象征等手法表現(xiàn)出來的。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舊》中“人生到處何所似,應是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計復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知否,路長人困蹇驢嘶?!痹娭谢仡櫫水斈旮般昃┩局械钠D辛,感嘆人生和仕途的坎坷,高度概括了詩人的人生體驗,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詩的前半部分把人生比作“雪泥鴻爪”,形象而又貼切。后半部分進一步用一些人世滄桑,仕途坎坷的具體事象做印證,前后呼應,相得益彰。
三、詠史詩中的理趣
詠史詩的理趣,一般在于借題發(fā)揮,以事明理,寄寓著作者的某種思想感情。南宋遺民方回《問西湖》中寫到“誰將西子比西湖,舊日繁榮漸欲無,始信坡仙詩是讖,捧心國色解吳亡?!狈交匕烟K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碑敵闪祟A言詩,詩人借“西施亡吳”的歷史典故,說坡仙料事如神,竟能預見到南宋的統(tǒng)治者迷戀西湖,也會象夫差迷戀西施一樣,其實西施又哪里有那樣大的能耐使吳國滅亡呢?方回借歷史故事和坡仙詩句的意象中悟出了一條新的哲理:沉湎美色,國破家亡。這一理趣,告訴我們不以前車為鑒,后車定會繼而傾覆。這就是方回借坡仙詩句和歷史故事在詠史中得到的理趣。
四、山水詩中的理趣
山水詩中的理趣,往往是詩人對所觀山水從某個角度的的關照,從中頓悟出某種生活的哲理。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自緣身在此山中。”詩人從不同角度去看廬山的西林壁,便得出不同的景觀,不同的感受,寫出了觀察事物,研究問題務必全面、周到,絕不可以以偏概全這一人生理趣,“景”與“理”結合的渾然天成,妙趣橫生,是理趣詩的典范之作。
理趣是鑒賞詩詞的一個重要的方面,我們要根據(jù)詩人和自己生活的生平經(jīng)歷、生活背景、時代背景等方面去考慮,融會貫通,才能正確把握詩詞所蘊含的理趣,才能活學活用詩詞,最終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