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崢
新的課程觀和教材觀視教材為工具和材料,是教學資源之一。然而,縱觀當前小學英語教學,教師的備課往往僅限于吃透教材,學生的學習也只要求掌握教材,老師們視教材為圣經(jīng),按部就班、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半步。然而,真實的課堂必需面對學生真實的起點,教材功能的轉(zhuǎn)向促使教師必需擺脫教材的束縛和鉗制,克服對教材的盲目崇拜和依賴。從“教教材”邁向“用教材”,即結合教學實際批判性地、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包括課堂板書的設計、教材內(nèi)容的加工及教學難點的突破等,融入個性化的備課元素,從而不再拘泥于現(xiàn)成的課程“產(chǎn)品”,與學生的學情更相匹配,課堂教學更趨靈動高效。本文擬以譯林版《牛津小學英語》(以下簡稱“該教材”)為例,提三點具體做法。
一、提綱挈領,巧設板書,尺幅也能容萬言
板書是教師對教材的一種藝術再創(chuàng)造,是教師課堂教學思路的高度濃縮,是教師的微型教案。它所具有的整體性、示范性、生成性和穩(wěn)定性等優(yōu)勢是現(xiàn)代化教學媒體所無法比擬的。精湛的板書是課堂教學的縮影,是提示課文中心的導讀圖,是透視課文結構的示意表,也是把握重難點的輻射源。板書在內(nèi)容選擇上要講求精當,應盡量避免依樣畫葫蘆,需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重組、整合、概括與提煉,力求以簡明扼要、提綱挈領的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從而收到“尺幅容萬言”之功效。以下關于語篇教學的板書設計能有效提煉語篇主要內(nèi)容,幫助學生把握語篇主要信息,通過語言支架的搭建,引導學生復述或改寫語篇,從而活化課堂生成。
【片段1】5B Unit3 Hobbies PartA是一則涵蓋較多人物及其興趣愛好的語篇,同時又涉及第三人稱單數(shù)形式He / She likes sth / doing sth. 因此,該語篇作為單元首教時的教學難度較大。執(zhí)教者從第一人稱I like sth / doing sth導入(括號中的“I”將被后面引出的第三人稱單數(shù)替代并擦去),然后引出第三人稱單數(shù),并且對難點部分用彩色標注(生詞中需要關注發(fā)音的字母或字母組合用橘色標注,名詞復數(shù)及動詞+ing用紅色標注)。通過對文本內(nèi)容的梳理,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通過對文本語言的提煉,充分提升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5B Unit3 Hobbies
(I)likes (I)likes
Ben Chinese stamps collecting stamps
Mike the ship stamp taking photos
Yang Ling the flower stamps making clothes
Helen growing flowers/cooking
Bens brother animal stamps
classmates many beautiful stamps
二、激活舊知,拓充新知,一切盡在不言中
我市自小學一年級起開設英語課,作為零起點的3A教材對于我們來說并非真正“零起點”!因此,面對有兩年學習基礎的學生來說,教師如若盲目就教材而教材地照本宣科,勢必窄化學生思維的空間,浮躁學生學習的心態(tài),消磨學生求知的欲望。某一套教材對于不同區(qū)域而言,或多或少存在不合學情教情等不足,教學應起于教材而止于課標,因此,教師須結合學情,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刪減、替換、重組或拓充,從而融入個性化的教學元素,使教學更貼近學生的真實起點。下面將結合兩個具體案例來談談如何激活舊知、拓充新知,引領學生會言會語。
【片段2】該教材3A Unit11 A boy and a girl是有關tall / short,thin / fat,long / short, big / small等形容詞的教學,執(zhí)教者巧妙地創(chuàng)設了Magic Mirror這一教學情境,借助魔鏡中照出的不同夸張人物形象,先后引出了Her hair is long / short. Your nose is big / small. Helen is tall /short. The toy tiger is fat / thin.等多種豐富而生動的句型。雖然教材提供的內(nèi)容相對有限,但是由于情境創(chuàng)設恰當真實、趣意盎然,學生語言知識庫中的許多相關語言信息被一下子激活了,幾個拓充的生詞也在不知不覺中駛?cè)肓藢W生的腦海。
【片段3】該教材6B Unit3 Asking the way PartB中有east, west, north, south等四個表示方位的單詞,執(zhí)教者圍繞四個生詞創(chuàng)編了一首Chant:
How to read the map?
Let me tell you how to read the map.
Left is west and right is east.
North is up and south is down.
Try your best to read the map.
通過富有韻律的歌謠誦讀,學生們形象地掌握了這四個表示方位的單詞。接著,教師趁熱打鐵問:“你會用英語表示東南方向嗎?”,學生極易根據(jù)中文字面想當然認為是eastsouth,此時,教師便引導學生回憶一些中英文語序顛倒的短語,如the man in brown, the girl with a hat等,學生便不難將先前的eastsouth修正為southeast,緊接著,southwest, northeast,northwest等詞也就相繼迎刃而生了。原本只有四個生詞的一堂課,最后被一首歌謠和八個詞匯充斥得靈動而豐滿,學生的語言也愈加豐富而細膩。
三、巧鋪除障,易化難點,此時無言勝有言
在日常教案中,經(jīng)常有將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混為一談的現(xiàn)象。教學重點是對于教師而言的本課的主要目標詞句,而教學難點不同于教學重點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它是針對學生而言的,即學生的學習難點,是教師根據(jù)以往教學經(jīng)驗預估到的,該教學內(nèi)容中對于學生來說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后期反饋錯誤率較高的知識點(Predicted area of difficulty),教學難點是較為具體而細化的。因此,教學難點是否被有效突破是考量一堂課成敗的主要依據(jù)。下面例舉一較為成功的難點突破案例:
【片段4】請用下列單詞連詞成句:paper,is,nice,kite,green,a,big,this,triangle.對于小學生而言,同一個句子中需同時包含五個形容詞,孰先孰后,一直是困擾孩子們的一大難點(有時,甚至也是困擾我們教師的一個難點)。請看執(zhí)教者的巧妙指導:
This is a nice big triangle green paper kite.
特 大 形 顏 原
點 小 狀 色 料
執(zhí)教者先讓學生對應英文中的形容詞豎看中文:特點、大小、形狀、顏色、原料,原來,英文中是按照這樣的先后順序來排列這幾類形容詞的,但這其中卻還是沒有任何關聯(lián),仍然不易記憶。教師再讓學生橫看第一行中文:特、大、形、顏、原,看似毫無關聯(lián),但如果用同音字“特大型巖猿”(特別大型的石猴子)來替換原先這五個字,學生便會豁然開朗,且印象尤為深刻,不易遺忘。偌大一個難點憑借教師的教學智慧輕松迎刃而解。
小學英語教學應該是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而非僅僅基于教材。從“教教材”邁向“用教材”要求教師從根本上克服照本宣科的教學舊習,積極主動地研究教材、駕馭教材和開發(fā)教材,設計適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從而活用教材,提升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