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嘉穎
高中文言文教學中,從文言入手,到文意把握,再到文化濡染,是一個不斷提升的學習過程?!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第四學段課程目標的任務分析”要求“拓展閱讀,加厚加寬學生人文底蘊”“構筑讀寫整體,提高讀寫效益”。因此,在指導學生閱讀文言文的時候,在疏通文義的基礎上,要提升到文化高度去引領學生思考,用現(xiàn)代意識,與撰寫古代優(yōu)秀篇章的文人墨客展開深層的心靈對話,通過探究式的閱讀,在思辨中對古文化適當揚棄,形成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寫出個性化解讀的文章。因此教師要先行鉆研,整合教材,才能有的放矢、行之有效地實施課堂教學。下面以粵教版必修5為例進行闡述。
一、挖掘人文底蘊
粵教版必修5中的第四單元,備課時可以從孝、義、法、理、名的角度構思教案?!蛾惽楸怼贰多嵅硕斡谯场飞钊搿靶ⅰ闭剚矸治?,能進一步理解封建社會中的一些人倫思想與為官做宰、權利爭霸的核心價值觀?!而欓T宴》中,項伯為了“義”,以出賣軍機為代價報答張良,朋友間的江湖義氣成為鴻門事件的導火線,也值得探討?!抖翁疽菔聽睢分卸翁緸榱司S護社會的安定,不經(jīng)過法律審訊的程序就可以一次殺掉喝酒鬧事、危害百姓的十七名士兵,要啟發(fā)學生思考當私利與他利、道德與法治的“天平”上下?lián)u擺的時候,應當如何去維持它們的平衡?!队伟U山記》是王安石通過游記形式來闡發(fā)道理的名篇,其中為學的“深思”“慎取”,做事的“志”與“力”,都在深入淺出地說理中辯證道明,學生把握之余要聯(lián)系自己的學習體會去作文?!秷笕伟矔肥撬抉R遷的肺腑之言,引導學生探究他寫作《史記》的原因——“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從名垂青史的角度審視司馬遷的心路歷程,對比孔丘的“述而不作”,也有許多為學生思考的空間。
通過這些啟悟,指導學生提煉寫作觀點,組織材料,有理有據(jù)地表達看法,學生的文章就能寫得深刻,有話可說,有理可循。
二、汲取寫作精華
寫作是在精讀的基礎上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再閱讀”,含英嚼華,古文今讀,要運用現(xiàn)代審美視野到古文的王國進行美的巡游,用思辨慎取的治學態(tài)度與古人進行心靈對話,敢于質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進而學古知今,古為今用。
上述教材中的文言篇章,為今所用。學習時,我們除了在“孝、義、法、理、名”等文化上作視界擴展,還要汲取寫作技巧上的精華,重構寫作課堂。《鴻門宴》《段太尉逸事狀》中栩栩如生的人物;《陳情表》《報任安書》兩種不同風格的書信表達,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回環(huán)往復;《游褒禪山記》的理趣橫生;《鄭伯克段于鄢》中突出的“春秋筆法”,無不為必修5的學習提供了寫作的模本資源。合理地重組教材資源,教與學相得益彰。
必修5,側重于對各種文體的語言風格鑒賞與摹寫
根據(jù)每篇課文的寫作特點,設計課內(nèi)外練筆方案,可以開展形式豐富的練筆活動。小小說、書信、游記、書評,都是文言學習后的習得。
三、實施讀寫結合的課堂
讀與寫,在課堂訓練中是互相滲透的,先讀后寫,邊讀邊寫,都應遵循《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的“堅持個性化表達,激發(fā)創(chuàng)新精神”,所以連接讀與寫的切入點——課堂設疑,以問導寫,就是備課不可忽略的要點。
針對必修5的幾篇文言課文,筆者以問促讀寫,設計如下:
1.
2.《陳情表》中的李密,為了侍養(yǎng)相依為命的祖母而向晉武帝陳述辭官之情,用語深婉,孝情動人。而《鄭伯克段于鄢》中的鄭莊公卻與母早生怨隙,對母不孝,對弟不義。由此,如何看待封建社會中的忠、孝、義呢?
3.《段太尉逸事狀》中的段太尉,一方面為了維護社會的安定,不經(jīng)過法律審訊的程序就可以一次殺掉喝酒鬧事、危害百姓的十七名士兵,人治代替法治。另一方面他不收朱泚的賄賂,把贓物置之梁上,至死未動,廉潔正直。從現(xiàn)代為官執(zhí)法的角度審視段太尉,寫作延伸的古今時空是非常寬廣的,啟發(fā)學生用小小說的形式寫一個穿越到現(xiàn)代的段太尉。
4.段太尉在朝廷上刺殺朱泚,殺身取義,以留天下之名,而《報任安書》中司馬遷忍辱負重著書留名,如何看待“名”?
5.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里,邊游邊記邊議,文筆灑脫,是寫游記的好范文,也可以做一事一議的練筆素材。
綜上所述,要完成對文言的深入解讀,要用思辨與慎取的意識展開當代對話式的閱讀,用設問置疑的方式構建讀寫課堂,這樣才能在課堂中收獲深思和妙悟的創(chuàng)造性解讀快樂。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