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花
當教師走進課堂學生對上課鈴聲充耳不聞依舊嬉戲打鬧,當教師收上學生的作業(yè)本發(fā)現(xiàn)的是他們清一色純粹復制粘貼的作業(yè),當教師上課的時候找不到學生跟自己互動他們的頭都低聳耷拉著,這一切都是讓教師覺得心痛的地方,教師會感覺自己不被尊重,做教師沒有絲毫幸福感可言。所以,對于教師而言,被尊重是一個基本點。學生對教師的敬畏要保持在七比三的合理比例,即七分敬重三分畏懼:七分敬重是因為教師育人于真,他們需要被尊敬禮重;三分的敬畏就在于學生對教師的話有所畏懼,敬而不重跟寵而不愛都是很可怕的。那么,又該如何維持那個合理的比例系數(shù),尋求作為教師的幸福感呢?
首先,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具備良好的素質(zhì),要有基礎(chǔ)知識儲備的支撐。業(yè)界一直在強調(diào),想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先有一桶水。假若教師對一個知識點只知其一,教師又如何給學生普及,讓學生又知其二呢?他們想要理解不就更難了嗎?其次,教師要講究師德師行,教師的行為很直接地影響到學生。初中的教育處在了一個關(guān)鍵而又尷尬的境地,學生這時候可能處在青春期,逆反心理嚴重,作為德行和素質(zhì)教育的語文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課本知識,還要教他們做人,做真人。語文教材內(nèi)容不僅是學生考試的范疇,也是學生學習修養(yǎng)的修煉冊,學生在文本中學習文化知識,也在文本中分析做人得失。只有在教育學生做人的同時提升他們的文化水平,才能提升語文教師的幸福感,不然,這種所謂的幸福就是殘缺不全的。
央視曾經(jīng)做過一個調(diào)查,記者舉著話筒問當街的路人:你們幸福嗎?答案五花八門。確實如此,每一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不一樣,就意味著這道題目是開放性的,答案不唯一。那么對于教師而言,幸福又是什么呢?對于教師而言,沒有什么比得上學生的認同并能夠幫助學生進步更讓教師覺得幸福的了。可是,光是做到以上兩點,是不能實現(xiàn)那種幸福的,除此以外,教師還需要兢兢業(yè)業(yè)的責任心和因材施教的能力。兢兢業(yè)業(yè)的責任心要求教師要用嚴謹?shù)膽B(tài)度對待這份工作,課前認真?zhèn)湔n,上課的時候全神貫注,盡量在授課方面讓學生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建立在興趣上的教學更容易讓學生接受。
張藝謀曾經(jīng)導演教育大作《一個都不能少》,講的是村里讓一個十三歲的小姑娘做農(nóng)村的臨時教師,小姑娘必須看管好28個學生,一個人也不能少。于是女主角孤身一人進城尋找男主角,用她極度的責任心和善良找回了她所“任教”的28個孩子中的一個。影片給人的整體感覺很荒誕,可是在這種全劇都荒誕的情況下,硬是讓人看落了淚,這是外界對這部電影的整體評價,中肯又實在。誠然,教師不能提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就像電影里的臺詞一樣:一個都不能少。這是出于教師本身的一種職業(yè)道德和責任意識,沒有了這種師德為基礎(chǔ)的模范作用,也就失去了當教師的必要,育人于真,任重而道遠。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班主任更適合語文教師來當,這可能有點片面,但是就是出于對語文教師的認知才覺得語文教師有責任去幫助更多的學生。因材施教出自于孔子,成名于孔子,發(fā)揚于孔子,繼承于后世。因材施教的教學要求教師區(qū)分學生的層次,根據(jù)他們的不同學習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班里總有成績好的和一般的學生,教師不能用一樣的標準去衡量不一樣的學生,更不能因為成績的高低而去批評學生。成績只是學生這一學習階段對某一門課程的掌握程度,如果教師一味重視學生書面的成績而忽略他們的素質(zhì)成長,那么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了也只不過是促成了一個學習怪人的出現(xiàn)。更嚴重的是,功利性地、一味地苛求分數(shù)的教育,對學生的心理影響是負面的,這容易給學生造成這樣一種錯誤的理解:既然學校都已經(jīng)這么功利了,這個社會不就更加可怕了。學校是學生學習知識和交朋友的地方,第一印象尤其重要,如果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就沒能“單純”地學習和生活,就更別談以后在社會上的生活了。
看著學生健康快樂地生活、學習,就是教師最大的幸福。而這一切,其實不用任何方法,只做一個教師該做的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