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堂成功的優(yōu)質語言課必定有一個精彩的導語。如果把一堂課比作一場戲的話,那么導語就是這場戲的序幕。運用導語讓學生“入戲”,更好地理解和領會課文,體現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精神理念。
關鍵詞:語文教學;導語設計;渲染
一節(jié)語文課,課前富于魅力的導語,就是一首交響樂中美妙絕倫的序曲,決定著這節(jié)課的成敗。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這樣說:一節(jié)優(yōu)質的課必定有好的導語。因為精彩的導語,一方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該如何設計導語呢?其實并無定規(guī),我認為設計語文課導語不必拘于形式,完全可以根據本人的講課風格和講解的內容而定,以期達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效果。根據我多年來的教學經驗,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故事引入法
對于小學生來說,故事的吸引力還是很大的,這種方式的導入深受學生喜愛。它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增加教學過程中的趣味性,使學生聯系課文,輕松愉快的投入課堂學習。
我在講《落花生》這一課時,我們知道了花生是長在貧瘠的地里的,就問學生,用花生比喻平凡、不起眼,默默孕育果實的人,你知道為什么嗎?然后引入這個故事。并順勢引導:為什么種出花生實屬意外驚喜,父親告訴作者“你們要像花生”,可不可以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一課,看看它與故事的原型有什么不同,作者想要向我們表達什么?
設計故事性的導語,所選用的故事一定要和課文有關系,而且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導語的作用。有助于課文的學習,當然了,教師充分準備,才能做到語言生動,講述精彩,這樣才自然,才有吸引力。
二、多媒體介引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可充分利用多媒體來進行導入。因為它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的特點,會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形象。
比如《珍珠鳥》,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讓人和人、人和動物之間相互信賴。在課前我嘗試著先用多媒體播放音樂《我是一只小小鳥》,小鳥要飛得更高的愿望和感人的歌詞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視覺器官和聽覺器官,深深打動了每一個學生,為理解本文主題奠定了感情基調,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在講《小橋流水人家》的時候,我選擇了一組有關小橋的圖片,藍天碧地,流水潺潺,學生在觀看時,心中充滿了對靜謐小橋的喜愛,這樣情感的奠定,也為本文的教學目標的落實作了不小的貢獻。
三、情感渲染法
情感是教學藝術魅力的關鍵。沒有真摯、強烈的感情,不可能把課上得成功。當教師對學生、教材了如指掌時,一定是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感情充沛了,靈感產生了,課堂氣氛活躍了,教學效果自然就最佳。
在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時,我是這樣導入的:提到媽媽,大家會想到很多詩句和作品,如《游子吟》大家都學過,誰來背誦一下,是啊,兒行千里母擔憂。你回到家,第一聲總是喊媽媽。那么,我們的父親呢?我想先給大家講講我的父親-------我上高中的時候,每周回家一次。有一年初冬,天氣驟然變冷了,雨雪交加。穿著單薄的我,縮手縮腳,布鞋踩在地上,都要濕透了。下課時,聽到一個熟悉的聲音呼喚我,循聲望去,只見父親推著自行車在不遠處,鼻子凍得通紅??吹轿遥e起手中的袋子,原來是衣服和新買的棉鞋。我迫不及待地把鞋子換上,抬起頭才看到父親身上的泥污,父親卻沒事似的的笑笑:路滑,不小心摔倒了,不要緊的。說到這里,我的眼睛濕潤了。當時教室里靜悄悄的,同學們臉色凝重。有的女同學眼眶都濕潤了。這時我讓學生講述自己的父親,描述感人場景,自然導入課文。在濃濃的情感氛圍中學生更容易理解文中的的父親。
四、情境導入法
小學生的心理還不夠穩(wěn)定,他們學習的熱情往往會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驅使。創(chuàng)設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情境是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情感態(tài)度的靈丹妙藥。根據課文內容的需要,教師設置相應的情境,讓學生“如臨其境”,這樣能更好地領會文章內容,體會人物情感。
如教學《黃果樹聽瀑》時,我首先用幻燈片展出一幅氣勢磅礴的瀑布圖,并用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詩作為引入,讓學生從視覺、感覺等多角度進入情境,感受瀑布帶給人的幽美的意境。接著讓學生閉目、靜思、回放。然后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學生通過文字想象畫面,再現景象,使原先留在腦海的圖象得到充實和深化,自然而然地進入文中描繪的意境。這樣的導入,使學生沉浸在靈動的瀑布中,學習積極性很高。
總之,導語的設計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果說一堂課好比一場戲的話,那么導語好比這場戲的序幕。序幕精彩了,整出戲就會吸引學生。這樣就能真正體現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精神理念: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作者簡介:符羅文,女,(1989.07—),江西上饒人,畢業(yè)于上饒師范學院,本科,中小學二級,主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