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永濤 孫瑞
內(nèi)容摘要:針對留守兒童感恩意識薄弱的現(xiàn)狀,農(nóng)村中小學要將感恩教育作為留守兒童德育教育主渠道,堅持主體性、發(fā)展性、體驗性和整體性等教育原則,從宣傳、教學、實踐和情感等方面積極探索感恩教育途徑,通過有效的方法與手段培養(yǎng)留守兒童的感恩意識,提升留守兒童的感恩能力,促進留守兒童德育工作的有效落實。
關鍵詞:留守兒童 感恩教育 途徑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學校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須按照黨的教育方針,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zhì)教育的首要位置,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苯陙恚r(nóng)村留守兒童的規(guī)模日益增多,留守兒童感恩意識普遍缺失現(xiàn)象已成為中國社會轉(zhuǎn)型期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那么,如何培養(yǎng)留守兒童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呢?因此,農(nóng)村學校應將感恩教育作為農(nóng)村留守兒童德育教育的切入點,因地制宜地開展感恩教育,讓留守兒童學會感恩、懂得感恩和踐行感恩,這對于德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留守兒童感恩教育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雖然對留守兒童感恩教育的策略進行了一些探索,但由于重視程度不夠、采取的教育措施不當、未建立長效機制等原因,使得留守兒童感恩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已經(jīng)成為德育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1、對感恩教育重視不夠
在農(nóng)村中小學,對留守兒童的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存在有重視不夠,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現(xiàn)象,對感恩教育的支持力不足,在感恩教育過程中存在有經(jīng)費不足、師資匱乏、場地缺乏、課時不夠、德育課程設置不合理等問題。此外,在教學中教師存在責任意識較為淡薄,對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重視不夠,存在有只教不育,存在有忽視了留守兒童感恩教育的引導等現(xiàn)象。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校感恩教育的有效開展,也使得德育功能弱化的同時也弱化了留守兒童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導致了學生很難系統(tǒng)地接受感恩教育,無法有效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感恩觀。
2、感恩教育措施不當
時下農(nóng)村中小學對感恩教育存在有針對性不夠,存在有感恩教育的內(nèi)容、途徑、形式、主體等方面都較為單一,教育效果不夠理想等問題。譬如,在感恩教育活動形式上偏重感恩理論知識的灌輸和感恩經(jīng)驗的傳授,忽略了感恩教育的社會實踐環(huán)節(jié),提供給留守兒童親身體驗機會較少等問題。
3、感恩教育缺乏長效機制
建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機制,是農(nóng)村中小學有效開展留守兒童感恩教育的重要保障。但時下農(nóng)村中小學并未把感恩教育納入學校德育的整體規(guī)劃,普遍缺乏感恩教育的長效機制。譬如對感恩教育的目標沒有明確定位,對感恩教育的內(nèi)容、方法、途徑等方面都沒有明確規(guī)劃,未將感恩教育列入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計劃,設置的德育課程缺少感恩教育等內(nèi)容,這些都是制約感恩教育落到實處的因素。
二、留守兒童感恩教育的對策
要把感恩教育落到實處,就要通過多渠道、多方位、潛移默化來開展感恩教育,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感恩氛圍和感恩環(huán)境。
1、激發(fā)留守兒童的感恩情懷
對于感恩教育,必須轉(zhuǎn)變觀念,加強宣傳,正面引導,切實提高留守兒童對感恩的理解和認識。第一,加強校內(nèi)媒體的宣傳力度。在學校櫥窗、宣傳欄、黑板報宣傳感恩的知識、先進人物和事跡、圖片展;第二,加強校外媒體的宣傳力度。開展幫扶留守兒童“獻愛心、送溫暖”活動,為留守兒童送去關愛和呵護。第三,開辟感恩教育的新陣地。挖掘兒童身邊和社會的感恩案例,利用一些感恩的理論知識、典型案例和視頻,樹立典型形象,用鮮活的事例和事實說話,增強學生的感恩自覺性。
2、滲透感恩教育
對于感恩教育,只有做到多途徑自覺主動滲透,才能提高留守兒童的感恩認知水平。
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學校應將感恩教育納入德育課程體系,將感恩教育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譬如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可以讓留守兒童收集和整理有關感恩的古今中外的詩歌、故事、散文、格言等資料,閱讀感恩勵志類刊物,寫感恩教育心得體會等形式,使留守兒童切身體會感恩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其次,開展感恩教育的主題班會。在班會上,教師可以邀請留守兒童的家長或監(jiān)護人參加以“怎樣感謝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怎樣感謝老師的教導之恩”、“怎樣感謝社會的關愛之恩”,以及“父母為什么外出務工”、“父母外出務工,我該怎么做”等為主題的班會,這樣可以激發(fā)留守兒童對生活的感激之情,教會孩子如何做人,怎樣學會感恩,怎樣以一顆感恩的心去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和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3、踐行感恩行為
感恩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不應是空洞的理論,而是要作為現(xiàn)實生活的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準則。在感恩教育中,要以活動為載體,針對不同年齡段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地開展感恩教育,在實踐活動中使留守學生對感恩教育的認識從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高度。
首先,培養(yǎng)家庭責任感。在感恩教育活動中,教師可以專門給留守兒童布置一些感恩實踐活動的家庭作業(yè),布置他們回家?guī)椭O(jiān)護人從事洗衣、做飯、洗碗、掃地等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布置學生給父母寫感恩信或打電話問候,或通過自己的勤工儉學,掙錢給父母買生日禮物等,讓他們學會分擔、學會關懷和學會感恩,培養(yǎng)他們的家庭責任感。
其次,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教師應組織留守學生開展新農(nóng)村調(diào)查、紅色文化體驗、學雷鋒活動等主題社會實踐活動,讓留守兒童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體味學校的關懷、老師的關愛,在不斷成長進步的實踐中享受成功的喜悅、成才的自豪,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和社會認知能力及適應能力,使留守兒童對“感恩”的理解得到實質(zhì)性的提升,使感恩情感得到升華。
4、感受恩情
教師應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在感恩教育過程中注重對留守兒童進行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首先,提供心理咨詢和援助。學校應設立專門的心理輔導機構(gòu),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講座等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經(jīng)常與留守兒童溝通交流,及時解開他們的思想困惑,化解他們的心理障礙。
其次,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現(xiàn)在很多農(nóng)村中小學已開通“親情熱線電話”,架起家長與老師、留守兒童的方便橋梁,這可以及時對孩子進行教育引導和心靈情感上的撫慰。
再次,爭取社會各界的關愛。要積極拓展有利社會資源,比如充分挖掘有愛心、有能力、有精力的高校大學生志愿者、在職或離退休教師、社會愛心人士和專業(yè)社會工作者的特長,擔任留守兒童“義務家長”、“義務輔導員”,結(jié)對幫扶,關愛兒童,使留守兒童能享受到親情和友情健康快樂地成長。
總之,感恩教育是一項長期、復雜而艱巨的工作,它已經(jīng)成為影響留守兒童能否健康成長和學校德育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一定要重視留守兒童的感恩教育,將感恩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圍,建立健全感恩教育工作體制;積極尋求社會的重視和支持,尋求最佳的感恩教育方法,幫助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感恩意識、培養(yǎng)高尚的感恩情懷,將感恩情感及信念內(nèi)化為道德品質(zhì),外化為感恩的行為和習慣。
(作者介紹:石永濤,邢臺學院教師;孫瑞,河北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