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梟男
摘 要:計算機應用基礎是計算機教學中的基礎課程,該課程對于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要求較高,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很容易出現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是不斷進行教學改革。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基礎;應用能力;改革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信息技術也得到了飛快的發(fā)展。計算機不再是一個純粹的高科技產品,已被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與學習中。正因為如此,現代社會中的每個人都需要了解基本的計算機知識,掌握基本的計算機操作,并使用各類軟件解決實際問題。越來越多的大學將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作為主要的公共必修課程。
1.課程教學現狀與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計算機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雖然教師均為學生做了課程內容的全面講解,但是由于大部分學校安排的課時少,內容多,加上上機操作課程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盡管學校在教學方式上不斷進行改革優(yōu)化,但一些問題還是無法得到完全解決?,F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簡要分析:
(1)課程內容相關分析。該課程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計算機基礎知識、Office辦公軟件、多媒體應用、互聯網相關知識等。由于部分課程專業(yè)性較強,學生對于這些內容并不是很感興趣;而一些經常使用的軟件內容教學,學生學習起來比較輕松,操作起來的效果卻差強人意。由于學科特點,計算機知識更新速度較快,而書本內容卻往往難以同步更新。有些書籍內容冗余繁雜,學生在學習完書本知識以后無法深刻體會相關內容,課程知識無法形成本專業(yè)特色,與實際應用關系不緊密,沒有較強的專業(yè)針對性。
(2)授課方式相關分析。任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通常采取先串講知識要點,再通過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操作流程,最后安排學生進行上機模擬。而這種教學模式固有的缺陷就是教師在進行理論教學的時候,學生無法提起足夠的興趣;而上機操作過程中又容易眼高手低。整個的學習過程無法得到有效的銜接與配合,很難保障學習效果。
計算機課程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理論知識的簡單記憶和積累,更為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上機實踐就成了教學中尤為重要的一環(huán)。但是最近幾年高校不斷擴招,這就在客觀上造成了師資力量的不充足。
(3)授課對象相關分析。在校學生由于學習能力不同,所以對于計算機知識的接受能力也是千差萬別的,再加之部分學生存在抵觸情緒,學習比較被動。這就造成了非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對本課沒有足夠重視。
2.課程教學改革方案
(1)授課講究技巧,改革教學方
法。提高學習興趣固然重要,但是授課教師同樣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計算機課程的重要性,切實提高對該課程的重視。要讓學生了解到計算機知識對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意義,只有有效掌握計算機的基本知識,不斷適應社會發(fā)展,與時俱進。授課教師不僅要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要確保學生掌握好所學的知識。不僅要讓學生感覺到學習知識的樂趣。也要讓學生知道所學知識的潛在作用。授課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兩部分,對于計算機基礎較好的學生,老師可以多引導學生進行上機操作。而對于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則需要更多進行相關輔導。這種分類教學方法,不但可以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而且還會對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優(yōu)化課程內容,并加強針對
性。由于教材更新遠遠趕不上計算機知識的發(fā)展速度,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及時對教材內容進行設計分析、對重要知識點進行提取,并將教材內尚未體現知識點進行補充。另外,授課教師還需要針對不同專業(yè)的學生,進行有側重點的教學,提高知識的實用性。只有這樣才能同專業(yè)緊密相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還是要進行應用,對于計算機應用基礎而言,上機操作就顯得尤為重要。授課教師在上機實踐時可以給學生一些比較靈活的題目,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對學生的上機操作結果詳細的記錄,分析發(fā)現學生的計算機能力,對操作薄弱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加大上機操作在考核中的分值,促進學生的實踐。
總之,計算機應用基礎這門課程對于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要求較高,授課教師要不斷增強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的意識,提高學生應用計算機的能力。這正是教授計算機應用基礎這門課程的關鍵。要讓學生不斷增強對對計算機知識的總體理解,并發(fā)揮自身創(chuàng)造性,不斷提升計算機操作能力。
參考文獻:
[1]王鴻偉.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探析[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10).
[2]于智平.提高計算機教學效益的幾點體會[J].中國電化教育,2010(03).
(作者單位:長春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