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玲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边@就從根本上改變了原有的教與學的關系,既要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求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那么,如何讓學生自己獲得知識,教師應該怎樣引導學生自己獲得知識呢?
一、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學習的原有基礎情況,設置教學目標
教師要充分細致地把握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原有的知識基礎、思維能力,并據(jù)此來設置合適的教學目標。如果設置的教學目標低于學生的知識水平,他們會覺得知識太膚淺、太幼稚了,就會感到索然無味,從而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如果設置的教學目標高于學生的知識水平,教師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與學生理解能力的距離就很大,這些知識就遠遠地超出他們的理解水平,他們就不會啟動思維,就不會主動地去探索和求取。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教師,教學目標確立得當,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讓學生積極地去探索、獲取新知。
二、課前教師要鉆研教材,以便引導學生準確地把握教材內(nèi)容
課前,教師要鉆研教材,要充分地把握教材的思想內(nèi)容和寫作技巧,把握課文的重點、難點,以及各層次的突破點。
三、教師要做到有的放矢
放矢要有目的,撒網(wǎng)也要有目的,教學中的放矢就更加應該有目的。一篇未經(jīng)講讀的課文,與學生經(jīng)驗與知識的原有水平是有著一定的距離的,而課堂教學的目的,正是讓學生走完這段距離,達到新的境界。在走的過程中,自然應該是由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潛能,邁出自己的步伐,走出自己的腳印來。但是,該怎樣走?走到什么地方去?應有教師來點撥。換句話說,就是在學生分析和理解新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應提供給學生明確的目標和思維導向。
由此可見,教師要勤于鉆研,要善于引導,要洞察學生的學習方法,端正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在此基礎上,再結合自己的教學方法,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讓學生盡最大的限度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語文教學中自己獲得知識。
四、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探究,積極思考,讓學生在反思中提升語文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同時,通過組織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凸顯主體地位,提升語文能力。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進行,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要淡化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并且在教學中要時刻注意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爭取把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落到實處。而“自主、合作、探究”和“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是當今課堂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語文教學實現(xiàn)長久發(fā)展的必要手段。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首要任務,是正確處理“導”與“學”的關系,要切實抓好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這就意味著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固有內(nèi)因和最終結果。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自身的一種不可剝奪的權利,最能體現(xiàn)新課程標準的本質及其獨特的個性,這也正是當今社會所需求的。能使學生在單位時間里很快學到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知識并形成一定的技能和技巧,并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使他們的興趣愛好、特長以及自信等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和培養(yǎng)。這樣,學生那些可貴的、獨特而新穎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就不會被壓抑、被埋沒,就不會導致學生獨立意識的被淡化,學生作為一個人的尊嚴、勇氣和價值就會得到尊重,學生就會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