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語言的使用,一方面豐富了媒體報道的語言風格,另一方面通過這些接地氣兒的網絡新詞,為廣大讀者所接受。但由于報刊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等因素,如果對網絡語言的使用把關不嚴、濫用網絡新詞,就會給讀者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尤其是青少年群體。因此,本文就報刊在網絡詞語的使用對青少年的知識建構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并根據論述的內容提出個人的看法和見解。
【關鍵詞】報刊;網絡語言;青少年;知識建構
【作者單位】黃莉菁,上海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
新媒體環(huán)境下網絡語言的迅猛發(fā)展超乎人們的想象,從口頭語漸漸滲透到傳統(tǒng)紙媒。報刊的受眾群體很廣,青少年占很大一部分。報刊在使用網絡詞語時,諧音濫用,或對一些媚俗傾向的詞句把關不嚴等,都會給青少年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一、報刊中網絡語言的特點
網絡語言是在網絡交流中衍生的一種語言形式,包含文字、標點符號、字母、圖片等多種組合形式。它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是網民為了提高聊天效率和詼諧逗樂而創(chuàng)造的一種語言形式,久而久之形成特定的語言。總的來說,報刊中的網絡語言風貌可以概括為“新、簡、雜、活”。
其一,新。越來越多的報刊使用網絡語言的標題,如《愛上旅行的N個理由》《國足給力的一戰(zhàn)》。由此可見,標新立異、個性張揚的網絡詞匯能引起讀者的關注。詞匯的多樣化豐富了報刊的語言,滿足讀者求異求新的閱讀心理。
其二,簡。報刊中使用的網絡語言往往很簡潔,盡可能用最少的字數來表達最豐富的含義,在傳達給讀者的時候,縮短了傳遞時間,讓讀者能夠更加容易理解需要表達的內容。比如“坑爹”這個詞用來表達對某些行為的不滿,或者理解為不小心拖累了自己;“腹黑”的意思是看起來正經,其實心里很多壞主意。這些簡潔有力的縮略語,因其獨特的優(yōu)勢使其迅速得到流傳和使用。
其三,雜、活。網絡語言內容組成隨意,組合形式豐富,甚至中英混搭。它們在報刊中出現(xiàn)時,不像平時寫作那樣謹慎,也并不太講究語法規(guī)則,如gelivable是網民對于“給力”一詞的英文音譯,“動詞+ing”在漢語詞匯后面加上了英語的進行時,運用起來的幽默、生動,甚得年輕讀者的喜愛。
二、報刊中的網絡語言對青少年知識建構的積極影響
1.豐富青少年的想象力
“囧”字在甲骨文中已經有記載,它的原意為光明,讀音為“jiǒng”。這個古漢字在被網民賦予新意前,鮮為人知,也很少被使用。因為“囧”字很像一張人臉,里面有一對憂傷的八字眉,一張張大的口,十分形象生動。網民把囧字的意義延伸為尷尬的、窘困的、無奈的、無語的等含義,而后囧字開始被廣泛使用,在許多報刊的休閑欄目都出現(xiàn)過“囧事一籮筐”“萌娃囧事”這樣的網絡用語。為什么青少年能迅速接受“囧”字的新含義并樂意使用?因為文字與圖形的聯(lián)想激活了青少年的發(fā)散思維,這些彰顯個性又活潑形象的文字備受青少年的喜愛,使青少年有了想掌握知識的強烈欲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付諸實踐,便能產生巨大的能量。
2.激發(fā)青少年的創(chuàng)新意識
語言創(chuàng)新是非常重要的語言文化因素,是語言生命力的表現(xiàn)之一,抵制語言的創(chuàng)新就相當于扼殺語言生命活力。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學習和使用語言的過程中,過分循規(guī)蹈矩,不利于調動語言學習的積極性,抑制了言語機制的發(fā)展。青少年的發(fā)展需求與心理特征使他們熱衷在網絡上表達自我,當看到一些由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標新立異、幽默而有趣的詞匯被廣為運用,青少年的潛能與主觀能動性就能得到提升,激發(fā)其語言創(chuàng)新意識。
3. 提升青少年對語言美的感知力
形象的符號組合,讓青少年彼此交流更加能夠體會到情緒的變化,產生通感,比如開心——O(∩_∩)O,得意——<( ̄︶ ̄)>,相較于傳統(tǒng)用語顯得更有個性而生動。這些符號適當出現(xiàn)在報刊中不但不會造成不好的影響,相反還能使讀物親和有趣,更能被青少年接受,提升青少年對語言美的感知力。
三、報刊使用網絡語言對青少年知識建構的消極影響
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認為網絡語言給正統(tǒng)漢語帶來了巨大沖擊,破壞了傳統(tǒng)語言文化的精致與嚴謹。很多家長也認為網絡語言大都不正規(guī),一些庸俗化與低俗化的信息會把孩子引入誤區(qū),不利于孩子的學習與成長,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青少年規(guī)范文字使用造成沖擊
從語言學的角度剖析,網絡語言很不成熟,這些語言的生成隨意,很多詞匯來自別字、諧音,還有的來自方言、甚至出現(xiàn)中外語言混搭。網絡語言的形成與使用都是非正式的,它的使用范圍卻超越了原有的設定范圍。比如某報標題《男校能治療“偽娘”嗎?》《收費模式勾引IT巨頭》,新聞報道中使用庸俗化與低俗化網絡用語來尋求賣點,不僅影響報刊行業(yè)的形象和聲譽,更是對社會和大眾的不負責任。青少年正處于學習語言打基礎的時期,對語言的判斷能力還比較低,容易受到影響,造成漢字語法使用不規(guī)范,影響以后學習和成長。
2012年,教育部就出臺規(guī)定,將“高考時一律使用漢文字答卷”修改為“一律使用現(xiàn)行規(guī)范漢語言文字答卷”。高考禁用網絡語言政策的出臺,表示教育部對網絡語言的影響產生擔憂。作為開放媒介平臺的報刊行業(yè),卻沒有成為表率,如《商家促銷收獲幾何?市民冷對購物熱裝“2”》《“脫光”盛宴,最大贏家仍是天貓》,這其中的別字和歧義詞濫用,實在令人擔憂。
2. 語言暴力與垃圾,影響著青少年的語用習慣和身心健康
馮驥才先生說過,語言是民族文化的圍墻,甚至關系到一個民族的情感、思維和下意識。網絡環(huán)境復雜,存在著大量的語言暴力,其制造者隨心所欲,毫無原則的創(chuàng)造和聯(lián)想,生產了大量的語言垃圾。新聞報道在使用這些網絡用語時,沒有經過考究而濫用的情況并不少見。比如《炒瓜子吃多了會腦殘》《男子乘坐飛機稱有炸彈被罰 網友:閑得蛋疼》,這些粗俗的網絡用語充斥在我們的生活細節(jié)里,或時常掛在青少年的嘴邊,嚴重影響青少年的成長。
四、報刊編校如何正確處理網絡語言
網絡語言本身并沒有錯對之分,它有其獨具魅力的一面,但不是所有網絡語言都適宜在報刊中出現(xiàn),媒體人需要用更加嚴謹的態(tài)度,來規(guī)范與凈化行業(yè)的語言環(huán)境,重點把握好以下幾個原則。
1.不允許出現(xiàn)思想政治性、科學性的錯誤
思想政治性包含政治立場、國家、民族宗教等政治問題。社會熱點事件往往最容易涌現(xiàn)網絡用語,這些網絡用語常常跟民眾情緒和時政相關,有些詞匯犀利鮮明,值得借鑒,但也常常夾雜不健康的語言。在稿件編輯校對的過程中要刪除不適宜的網絡用語,讓青少年在接觸網絡新詞匯的過程中,得到正確引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語病、錯別字不容許出現(xiàn)
網絡語言使用的環(huán)境特殊、時常用相同讀音來代替正確的詞匯,交流雙方意會多于言傳。比如用“滴”代替“的”、“鴨梨”代替“壓力”、“神馬”替代“什么”等,這樣的做法實在不可取,在編校稿件遇見類似的情況時,一定要進行修正或刪除,嚴格對待語病與錯別字。
3.與時俱進、有取有舍
網絡語言廣為流傳并逐漸滲透進我們的生活,是因其本身具有獨特的魅力,絕對抵制網絡語言是不必要的,適當使用網絡語言會給讀物增色,讓其顯得活潑生動、親和有趣又富有時代感,更能吸引讀者,尤其能讓青少年讀者產生強烈的認同感。所以編輯在處理稿件的時候,應該把積極正面的網絡用語留下。
網絡語言的出現(xiàn)和流傳無法遏制,正確的引導比扼殺更為重要。報刊擁有廣泛的受眾群體,肩負著傳播正能量和正確引導公眾的社會責任,相關工作者必須提高自己的職業(yè)素養(yǎng),客觀認識網絡語言的利與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積極正面而富有時代感的讀物呈現(xiàn)給大眾,引導青少年成長。
[1]張麗華. 圖書編校對網絡語言的處理[J]. 出版發(fā)行研究, 2013(7 ).
[2]魯小菲. 漢語網絡語言的合理性研究[D]. 西北師范大學,2008(4) .
[3]張秀娟. 互聯(lián)網下的視覺語言符號探索[D]. 大連工業(yè)大學, 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