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力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理念,就是師本教育,即以師為本,側重對書本知識的認知,學生以分數(shù)定成敗,以試卷論英雄。課堂教學上永遠是老師唱主角,學生做觀眾,老師在講臺上唱什么,學生就在臺下看什么、聽什么,學生的思維空間和表現(xiàn)的欲望在這樣課堂教學氛圍中因受到局限而難以得到拓展。這種教學方法能適應教育新形勢的發(fā)展嗎?我認為不能!以上英語課為例,教師把書本知識一點不漏地灌輸給學生,教他們解決重點、難點方法,然后進行機械操練,以為學生只要掌握了基本句型、語法、詞匯等就可以內(nèi)化為自己的知識,進而也使學生以為自己似乎學會了英語。實踐證明,這種“滿堂灌”的以師為本的教學方法是低效率的,因為我們體會到學生在幾年,甚至十幾年里所學的其實是一種聾啞英語,也就是說,他們既不會用英語來表達自己的意愿,也聽不懂別人在說什么,他們充其量也只不過是筆試過關罷了。所以,要構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小學英語師本教育生本教育自主“生本教育”課堂的主體是學生,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這就要求教師重新認識教學,重新認識學生,也要重新認識自己。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濃厚的學習氛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激發(fā)學生活躍的思維。教師要勇于做一名積極的旁觀者。
一、實施“生本教育”的策略
1.掌握學生身心特點,關注情感意識
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是好奇、好玩、愛模仿、接受能力強,但遺忘也快,可塑性極強。教師要真正教好小學英語,就要嘗試從兒童的角度看待英語教學,在情感上給予尊重,呵護其自尊;給予信任,樹立其自信。小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基本上來源于及時的欲望,他們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純粹由興趣出發(fā),并且隨著知識的深化,目標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下降的趨勢。我發(fā)現(xiàn)百分之百的小學生在三年級開始接觸英語時對英語十分感興趣,但學習3年之后,很喜歡英語的學生只有百分之六十左右。這個問題是很嚴重的。小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持續(xù)不長,學習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如上課不專心、回答不正確、理解不透徹等現(xiàn)象。還有些小朋友上課膽子小,怕犯錯,不敢張口說英語,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約了小學生學英語的進度和深度。
2.注重趣味教學,激發(fā)學習欲望
興趣是學習之母,小學生的好奇心都從興趣出發(fā),有興趣就愛學,就能學好。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應注重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跟任課教師有很大的關系。他們喜歡一位英語教師,也往往會喜歡老師的英語課,并能主動接受這位教師所傳授的英語知識。所以激發(fā)和培養(yǎng)小學生英語學習長期興趣的關鍵是,讓學生對你這位教師感興趣。
3.實施情境教學,營造學習氛圍
我們都知道,兒童在呀呀學語時并沒有刻意去記憶、背熟,只是因為處在一個人人說母語的成長環(huán)境中,隨著條件的成熟,不知不覺他就能脫口說出很多話來。但是大部分學生學習英語只能局限于僅有的課堂空間,因此,課堂上教師應努力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一種濃厚的語言。
4.強化口語教學,培養(yǎng)交際能力
教師運用體態(tài)語言營造輕松而又充滿洋味的課堂氛圍是很重要,充分運用英語名、英文歌、兒歌、繞口令、順口溜、謎語等,給予小學生語言感染機會。給每個學生起個英語名,不僅會給他們帶來無限樂趣,而且便于渲染學習氛圍。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英語的最為關鍵的啟蒙階段。這個基礎如果打不好,就會在今后的英語教學中產(chǎn)生來自于心理方面的厭學情緒,要使學生勤于學習、樂于學習,必須在這一階段打下良好的基礎。一個好的開頭至關重要。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要了解把握小學生身心的發(fā)展特點,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生本課堂教學模式
在生本的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并不是單純的老師在講臺上講授的方式,而是將教師變成一個學習的引導者,學生的角色回歸到他真正的身份——學習者和學習的主體。例如閱讀學習過程中,學生自由組合成不同的學習小組。他們通過先完成前置性作業(yè)、學生之間組內(nèi)的交流,互相解決問題,學生個人能解決的問題就讓學生自己解決,學生解決不少的問題,學生合作解決,學生合作解決不了的問題,師生合作解決,最后小組之間的成果展示完成閱讀教學。
1.個人先學,設置前置性作業(yè)
生本教學的起點是學生個體先學,以學生原始的、真正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學習動力作為教學的第一步。那怎樣讓學生進行有效的先學呢?生本教育提出了給學生布置前置性作業(yè)。把明天學習內(nèi)容的目標、要求,變成學生先學的一個前置性作業(yè)——實際上是把明天的教學要求變成學生先學的一個問題。通過“前置性作業(yè)”的形式,給學生提出了明確的先學任務,學生通過完成“前置性作業(yè)”,為第二天的小組交流提供了知識上的保障,從而有了想“展示”的欲望,由此展開學生學習的第二環(huán)節(jié)——小組交流。所以,先學是誘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第一步;是小組學習的基礎,是知識獲得的根基。
那我們又是如何來設置前置性作業(yè)呢?我們應切實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需要并符合學生的實際能力去創(chuàng)設一些問題讓學生樂于自行尋找或要略加思考才有的答案,從而刺激他們的求知欲,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自主探究,喜愛學習奠定基礎。我們不能流于形式去布置一些讓學生花大量時間而且是力所不能及問題,否則也許會造成學生有抵觸情緒、厭學的反作用。
2.組內(nèi)交流,教師點撥,評選“優(yōu)秀團隊”
通過前置性作業(yè)指導學生先學,學生有了先學的基礎,回到課堂,就可以進行小組交流。由于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學所得(無論多少,無論對錯),都想在同伴面前“show”一下。此時,我們就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先進行小組內(nèi)的學習交流,把在完成前置作業(yè)時找出疑難知識說出來,向已經(jīng)學會同學請教,會的學生就教不會的學生,從而建造一個互相幫助、互相交流、合作學習的平臺。使學生形成一種向別人求教是光彩的,能幫助別人的是好學生的學習氛圍。在六年級下冊Unit 3 Part B Lets read一文,我在閱讀課上也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性,把文章交給學生,讓他們?nèi)ラ喿x,讓他們感受,讓他們?nèi)ダ斫?,讓他們?nèi)シ治?,讓他們?nèi)ビ懻摗_@樣才能釋放學生的潛能,讓他們?nèi)?chuàng)造希望,從而在閱讀中學到知識,得到快樂。
總之,通過學習“生本教育”理論知識和課堂教學改革,我發(fā)現(xiàn)學生普遍認為上英語課沒有以前那種枯燥乏味、無精打采的感覺了,代替的是寓教于樂,趣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