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波
摘 要:英語教學需要文學經典作品作為修辭方法和語言使用效果的范例,也需要通過文學經典作品來感受英美文化的背景和特質。本文以英語教學中對文學經典作品的品讀為主題,探討英語教學規(guī)律。
關鍵詞:英語教學;文學經典;品讀
在英語教學中,無論從教材的提供上,還是從教師備課素材的選用上,包括實施到課堂教學中,英美文學經典作品或經典作品中的某些經典片段的品讀賞析是不可缺少的。英美文學景丹作品是語言應用的精妙體現,英語教學需要文學經典作品作為修辭方法和語言使用效果的范例,也需要通過文學經典作品來感受英美文化的背景和特質。那么,探討如何再英語教學中引導學生品讀英美文學經典作品是教師必備的基本功,以筆者的體會應做到這樣幾點:
一、品讀精妙之處
曾有英語教師提出這樣的觀點:“不可令我為教材所限,而要使教材為我所用”,這樣的觀點很有道理。英語教學的目的是掌握這門語言的使用規(guī)律,語言能力的習得和專業(yè)技術習得的途徑應該有區(qū)別,不拘教材選篇的思路吻合語言習得規(guī)律和使用規(guī)律,而將不拘教材選篇的思路不用來選擇英美文學的經典作品來品讀,當為兌現這種思路中的一種有效作法。
譬如,對于每一篇選定的范文,應該品讀寫什么、如何品讀呢?當然要看教師所要安排品讀這篇范文的效用,而要達成這樣的效用需要“精讀細品”。這個“精”包含兩重含義,一是對范文的閱讀要細致深入。例如,對重要詞匯的使用方法、難句的語法結構,對其顯意、隱意、修辭手法、風格特點等,均應品味;對段落、篇章則需解讀文意、辨析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凡此種種,為“精”讀之第一層含義。而“精”的第二層含義是指對范文的文學色彩和文化環(huán)境進行感受,,這與前一個層面同樣重要,并有更為深遠意義。舉例來說,學生對于范文中出現的重要詞匯、精彩句式、修辭手段等,應該能夠舉一反三,活學活用,以達到真正掌握;對于文章的過渡、連貫、篇章結構等行文方法,應該能夠心領神會,融會貫通,化作自己的寫作能力;對于文中所涉的社會、歷史、文化等各方面背景,應追根溯源,知其來龍去脈,以豐富知識、開拓眼界、乃至提高自己的整體人文素養(yǎng)。不過,畢竟學生的英語能力有限,不可能在這兩個方面都達到教師的預期目的,但教師必須要這樣的引領學生和要求學生。
二、品讀修辭效果
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文學經典作品充盈藝術魅力,也顯示出不同民族語言的修辭特性和文化特性,品讀英美文學經典作品的修辭手法和修辭效果,有助于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
如象征是一種藝術手法,它和比喻修辭手法有相似之處。正如比喻要求喻體和被喻事物之間要有某種相似的特點一樣,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與被象征之物之間有某種相似的特點,從而可以讓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聯想。不過,比喻屬于修辭范圍,它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體的事物;而象征則屬于藝術手法,它與構思相關,屬寫作構思技巧,而不只是語言加工問題。象征一般都用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說,它是通過某一具體形象表現出一種更為深遠的含意,讓讀者自己去意會,從而讓讀者獲得美的享受。象征是美國著名小說家納撒尼爾·霍桑運用得最為嫻熟的藝術手法之一,面對各種事物和現象,他總是思索其中更深一層的意義,挖掘它們所代表的精神內涵或更高層次的真理。他創(chuàng)作了美國第一部象征主義小說《紅字》,是整個美國浪漫主義小說中最有聲望的權威作品之一,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上獨具一格,寓意深刻,尤以象征手法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紅字A的象征寓意是變化的,多樣的,眾說紛紜的。紅字A究竟代表著什么,通奸(adultery)、能干(able)、天使(angle)、 禁果(aple)、白蘭的情人亞瑟(arthur)、美國(America)、還是藝術作品(art),讀者不同可能理解的角度就不同,這就是作者納撒尼爾·霍桑象征寫作手法的巧妙之處。
三、品讀文化差異
東西方文化差異是明顯存在的,不同文化構成不同的語言特征和語用習慣。如同時幽默手法再文學經典中的運用,人們習慣把美式幽默稱為“熱幽默”,相對而言,英式幽默則為“冷幽默”?!坝哪x不開國情、民族、時代和審美心理差異的制約。在一個民族區(qū)域內風靡的幽默往往鮮明地表達出民族潛在的愿望、關注以及沖突,投射出民族整體的影像?!盵8:89]如果用飲品來比喻英美幽默特征,美國人的幽默就像可口可樂一樣,比較生活化,淺顯易懂,總能引人哈哈大笑,但笑過之后就忘了,爽在一時,沒有多少回味。而英式幽默則像咖啡,入口雖苦,但回味無窮,細品才能知其醇香。英式幽畎不是快餐文化,它講究克制、含蓄,其中大量的雙關詞、荒誕的情節(jié)、機智的反語與諷刺自嘲,都是需要有很深的文化積淀后,仔細看,慢慢品。
再如,出于教師的職業(yè)敏感和責任,筆者在觀看美國電影《心靈捕手》,每看一次都會受到強烈震撼,每看一次都會有不同的體會和感受。 美國影片《心靈捕手》(又名《驕陽如我》),是由美國導演格斯.范.桑特執(zhí)導,由當時的好萊塢新秀馬特.達蒙和本.阿弗萊克自編自演的成名作。捕手原為體育名詞術語,由英文Catcher而來,在紀錄比賽過程時,通常以數字2來代表捕手這個守備位置,是棒球或壘球比賽中負責接住投手投球及接捕本壘附近的擊球,有所謂“場上教練”之稱。捕手現今有很多引申含義,大意為能抓住某種東西的人,而心靈捕手則為能抓住心靈的人,即給人引導啟迪,使其感悟,釋放心靈,將情感融入現實生活,走出陰影,走向成功。同時,《心靈捕手》這部電影作品中的畫面感和場景的設計、人物語言的對話就和我門的民族語言的品味有著明顯不同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