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琦
摘 要:語言溝通能力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人與人之間順利進行語言溝通、情感交流的重要橋梁,而且是保障兒童健康成長的關鍵性因素。通過分析影響農村留守兒童語言溝通能力障礙的主要因素,實踐并總結了幾點改進的措施,以期為改善農村留守兒童語言溝通能力現(xiàn)狀提供幫助和依據(jù)。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語言溝通能力;改進措施
一、農村留守兒童語言溝通能力障礙問題
幼兒階段是兒童形成良好性格、養(yǎng)成正確習慣、培養(yǎng)道德素養(yǎng)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重要的時期,除了學校的教育之外,家庭教育也是至關重要的。然而,留守兒童因為長時間缺乏家庭的關愛和教育,導致在生活、學習、性格、情感等多個方面都表現(xiàn)出缺陷。如,由于缺乏家庭的關愛,他們對人冷漠,性格孤僻,喜獨來獨往,而且心理壓力較大,存在心理上的障礙;由于缺乏家庭的監(jiān)管,他們自制能力差,學習成績不好等。
多半的留守兒童都是隔代監(jiān)護和教育,由于各方面的不足,導致兒童在語言溝通能力方面表現(xiàn)為:其一,言之無物。在家庭中,幼兒和自己的爺爺奶奶沒有過多新穎的話題,基本都是圍繞生活瑣事展開的。這就導致幼兒在與同伴的交流中,不能尋找到“共鳴”點,容易在交流中產生自卑心理;其二,言之無序。爺爺奶奶由于受到的教育較少,文化知識和思想覺悟都偏低,除了照料幼兒的日常生活之外,甚至不能講一個完整的故事,嚴重影響幼兒的邏輯思維,導致語言條理性不強;其三,欲言又止。由于留守兒童語言表達能力不強,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經常會有想說但卻不知道怎么說,或者是想說但卻怕同伴嘲笑多方面的顧慮,導致他們不能順暢地進行語言表
達;其四,沉默寡言。由于留守兒童缺乏與人溝通的內容、技巧、能力和勇氣,多數(shù)都以沉默代之,長此以往,容易造成自閉。
二、農村留守兒童語言溝通能力的改善策略
首先,在學校生活中,教師要和學生之間建立深厚的情感。多半的留守兒童,因為缺乏父母的關愛,多少都存在自卑和自閉的心理,很難對人敞開心扉。我們作為他們的老師,應該想盡辦法彌補學生缺失的愛。因此,我在平時的學校生活中,會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他們。課間和他們聊聊天,問他們最喜歡的人,最喜歡做的事,夸贊他們今天穿得很整齊、很干凈、很漂亮等。聊得久了,他們也會很自然地問我一些問題,傾訴一些心事;和他們做做游戲,像一個大孩子一樣,有時候,我還覺得,和他們玩在一起,我變得更加年輕、更加快樂了。這樣,不知不覺地敞開心扉,不知不覺地傳遞情感,不知不覺地表達著……
其次,在學校的課堂上,教師要有意識地建立交流互動的課堂。多數(shù)教師在教學中都是采用“灌輸式”的教學,像走程序一樣,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方式單一,很容易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尤其是留守兒童,他們平日在家里也多半是單方面地接受知識,思維方式本就比較呆板,很少與他人溝通。在學校若亦是如此,那么必然會導致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因此,在課堂上,我會通過商量、鼓勵、朗讀和提問等多種方式,引導留守兒童參與課堂交流互動。再加上留守兒童內心敏感、脆弱,因此,在指導學生語言交流方面,我都是用指導代替指責,用鼓勵代替批評,提高兒童語言表達的信心和能力。
最后,在家庭教育上。即便有再多的人愛他,父母的愛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因此,我會經常和留守兒童家長通話,一方面給他們介紹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xiàn)情況;另一方面要求他們在有條件的基礎上,多給孩子打電話,除了噓寒問暖之外,給學生講一些有趣的故事,講一些城市里的新鮮事兒等,拓展學生語言交流的內容,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邏輯性。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