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蓮
【摘要】語文教學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應該給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發(fā)展的機會與空間,創(chuàng)設一種寬松的學習氛圍,營造一種和諧的育人環(huán)境。教師應將學生視為與自己具有平等地位的獨立人格的人,創(chuàng)設民主、寬松的交往氣氛,尊重學生的見解和意見,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fā)展自我,建構自我,實現(xiàn)精神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平等對話;創(chuàng)造條件;獨立思考
有位美國老師曾這樣說過:“有兩個東西比死記硬背更重要,一個是要知道到哪里去尋找所需要的知識;再一個是綜合使用這些知識進行新的創(chuàng)造的能力。但是,如果要死記硬背,既不會讓一個人知識豐富,也不會讓一個人變得聰明?!泵绹睦蠋熃o了學生自由飛翔的天空,給了學生一雙屬于自己的翅膀,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fā)揮,挖掘出學生潛在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我想,這也許是美國的學生大都表現(xiàn)為敢想、敢干,富于競爭,敢于挑戰(zhàn)的原因所在吧。若我們能真正實行教學民主,那么學生處在一種自由寬松的氛圍中,其學習的內在動機和求知欲望就能得到充分的誘發(fā),教學效果必然增強。反思我們的教學,到底給了學生多少自由?這確實得引起有關部門和老師們的深思。
新課改要求教師和學生均作為平等的、自由的、開放的人參與共同的教育交往實踐活動。新的師生關系不再是教師設計控制,學生被動接受,而是一種教師和學生彼此向對方開放自己的世界,在相互開放中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共同成長的關系。
長期以來,由于語文課過分注重了知識點的講解與分析,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普遍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從教學效果看也不盡如人意,往往出現(xiàn)使一些原本非常優(yōu)美的文章,學生感受不到它的美之所在。脫離了老師的指點,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也會一塌糊涂。即使考試能得高分也常常表現(xiàn)出人們通常所指的高分低能。諸如此類,就根本原因來說,都是因為我們的教學指導思想偏頗所致。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習慣了被動地接受知識,并逐步形成了墨守成規(guī)的學習態(tài)度,不敢也不愿參與。為此,我首先培養(yǎng)學生敢說敢做的勇氣,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首先,我在課堂上盡可能地讓學生有自由討論發(fā)言的時間,對一些問題,若在課堂上因時間的問題在不能討論的盡興,我還鼓勵學生在我晚自習下班輔導的時間繼續(xù)跟我探討。例如,教授《項鏈》一課,我設計了幾個問題讓學生討論。其中“你認為瑪?shù)贍柕率甑钠D辛付出值得嗎?”這一問題引發(fā)了學生的熱烈討論,在這次討論中,很多學生將問題拓展得很寬,聯(lián)系了人生觀、價值觀、做人的原則等,甚至聯(lián)系當下的一些熱門事件,如感動中國人物武秀君信守誠信,毅然替丈夫還百萬債款的感人事跡,闡述他們的觀點和價值取向。那次的討論讓學生的思想和表達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如雷般的掌聲不斷響起。直到現(xiàn)在還有學生跟我說“老師,那次討論真讓人難忘!”其次,我讓學生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增加閱讀量,擴大知識面,開拓思路,開闊視野。除了向學校圖書室借閱名著以外,還讓學生正確使用自己過春節(jié)所得的壓歲錢每人買一本名著(54人一人一本,最好不重),這樣閱讀完自己的以后,相互交換,就能每人閱讀54本名著。而閱讀完以后同學之間可以自由組合,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構思、主題、語言等方面進行評價討論。而我也加入他們其中。近段時間班里掀起了一股評價討論安意如小說《人生若只如初見》的熱潮。學生之間形成了幾種看法,主要針對作品中作者的見解的評價、作品的語言、作品與歷史真實之間的關系等。我在和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適當?shù)亟Y合一些文學理論的知識給他們,讓他們能更全面準確的認識諸如此類的問題。大多學生從而大大提高了閱讀興趣,他們的寫作水平也相應的得到了提高。
我認為語文教學的亮點是個性化、多樣化與選擇性。教師可以經(jīng)常這樣引導“你有什么新問題?”久而久之,學生就敢于提問和樂于提問了。教師要鼓勵學生發(fā)表各自不同的見解,并善于引導和發(fā)展其有新意的部分或合理的成分,讓學生有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間。教師還要教育學生,在欣賞自己的同時,也要學會去欣賞他人。這是發(fā)揮學生主動性最常見的方法??梢园褜W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把一些問題留給小組讓學生討論,他們就往往會在思維的碰撞中出現(xiàn)靈感的火花;同時使學生在討論中集思廣益、取長補短,也能使他們感受到集體的力量,學會合作。
我認為,語文課教學除完成目標內容外,還應該讓學生把所學知識轉化為能力。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還特別重視學生這個主體,想方設法讓他們活起來,動起來。比如,在課堂上,我鼓勵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當眾提出來,然后發(fā)動同學們一起來探討,從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講授馮友蘭先生的哲學論文《人生的境界》時,考慮到這么比較抽象的問題,且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離較遠。于是我先給學生讀了畢淑敏的文章《給人生加個意義》,然后要求學生思考兩個問題:1、請你用自己的話給“人”下個定義(一兩句話);2、你的人生本無意義,如果現(xiàn)在你給你的人生加個意義,會是什么?我要求學生們將這兩個問題的看法以不署名的方式寫在小字條上,最后經(jīng)過我的挑選,將他們的一些較典型的看法讀出來全班一起分享討論。引起了他們強烈的興趣和參與欲望,接著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引入課文。在談到人生四層境界時,我引導學生們聯(lián)系了這次四川大地震中的一些人一些事,他們發(fā)言前所未有地積極。從而也很好地把握了這篇課文中的難點。最后在我的建議下,學生們分成小組,搜集整理能體現(xiàn)歷史上一些名人的人生境界的名言,用做很好的作文素材。
另外,為了訓練學生們的寫作能力,提高他們的協(xié)作水平,我還布置學生們每周完成一篇小作文。小作文的話題盡量避免與大作文重復,一般以身邊的小事入題。由我統(tǒng)一布置。話題的原則之一就是讓學生們可以有話可說。如學習了《林黛玉進賈府》后,我布置的話題是“記我身邊熟悉的一個人”,要求注意人物的細節(jié)描寫。又如教授《長亭送別》后,要求學生“完成一個場面描寫,注意點面結合”等。如此一來,學生能學以致用。每周的周末我則將學生作文中的優(yōu)秀文章打印出來,裝訂成集子,掛在班級中的“百花園”中,全班同學一起欣賞。學生們都以自己的小作文能進“百花園”為自豪,如此一來,引起了他們的寫作興趣,培養(yǎng)了他們的寫作能力,同時也讓他們感受到寫作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就教育的工作性質而言,一位教師不但應該具備專業(yè)權威,而且在人格上也須具備某種程度的感召力量,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信賴和信任。如果教師能夠尋找到一種最大限度地拓寬學生的“自由”空間,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發(fā)展自身創(chuàng)造能力的教學策略,無疑將受到學生的尊敬和愛戴。因此在教學方式上。教師應轉變專制式的教學方式為民主式的教學方式。課堂上,不要教師一個人說了算,不應以一種單一的標準來評價學生。盡可能為每個學生創(chuàng)造施展自己才華的時間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