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劍容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千古流傳的伯牙遇知音的故事,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是東方文化的瑰寶。古人云:“士為知己者死。”伯牙絕弦所預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案例中我憑借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和情感體驗,充分展開聯想和想象,循序漸進地推進學習,從而感悟到伯牙的“善鼓”與子期的“善聽”。
師:伯牙擅長彈琴,在彈琴方面有很高的技藝。子期很擅長欣賞、鑒賞琴聲,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從文中哪里可以看出來呢?
生:我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看出來。
師:請同學們結合注釋和自己的理解,你能想象一下“志”“峨峨”“洋洋”這幾個詞語的意思嗎?
生:我知道“志”就是想的意思。
師:那“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是什么意思呢?
生:“志在高山”就是心里想到了高山。“志在流水”就是心里想到了流水。
師:同學們剛才體會得非常好,讓我們進一步發(fā)揮想象,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的是怎樣的高山和怎樣的流水呢?請你們結合注釋理解。
生:峨峨,是巍峨、高大的意思。那伯牙心里想到的就是巍峨、高大的山。
生:洋洋,是遼闊、廣大的意思。那伯牙心里想到的就是非常遼闊、寬廣的大海。
師:當伯牙想到了高山,就能用琴聲表現出高山的巍峨;當伯牙想到流水,就能用琴聲表現江河的浩瀚。而子期在聽時,他的眼前就一定能出現巍峨的高山和浩瀚的江水。所以說,他們倆一個善鼓,一個善聽。讓我們用深情的朗讀來感受伯牙的“善鼓”和子期的“善聽”吧?。▽W生有感情地朗讀這兩句)
師:伯牙善鼓琴,他當時已經是楚國有名的音樂家,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除了能表現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請孩子們充分發(fā)揮想象吧!
生:我想伯牙的琴聲也一定還會表現出徐徐的清風。
師:現在你們就是鐘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子期會怎么贊嘆?
生:我想子期會這樣贊嘆:“善哉,徐徐兮若清風!”
師: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又會怎么贊嘆?
生:我想子期會這樣贊嘆:“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師: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子期又會怎么贊嘆?
生:我想子期會這樣贊嘆:“善哉,依依兮若楊柳!”
師:當伯牙鼓琴志在白雪,子期又會怎么贊嘆?
生:我想子期會這樣贊嘆:“善哉,皚皚兮若白雪!”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無論伯牙想到了什么,就能用琴聲表現出來,而子期就能聽懂是什么,就能用恰當的語言來贊美他。這正是文中的哪一句名話?
生:“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p>
師:這不是一般的朋友??!這就叫——知音!
師:伯牙當時已經是楚國著名的音樂家,在遇到鐘子期之前,他還會缺少贊美嗎?為什么偏偏把子期當作他的知音呢?想想,平常一般的人聽了他的琴聲可能會怎樣贊美?
生:可能有人會說:“好啊,好啊,不錯,不錯!”
師:別人的贊美可能都是空虛的、膚淺的,是表面的,根本說不出好在哪里,為什么好,也就是說并沒有真正的人了解、懂得伯牙內心深處的感情,沒有人聽得懂伯牙彈奏的曲子的韻味,而鐘子期則能懂,所以伯牙就把鐘子期視為知音。
可以想象,在遇到鐘子期之前,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沒有人能像鐘子期那樣說——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師:當他鼓琴志在流水,也沒有人能像子期那樣去說——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