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wèi)東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5)06-000-01
摘 要 “小群體”體育教學模式是主體性體育教學的重要形式,把學生自然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教師與學生之間,同組學生與學生之間,小群體與小群體之間通運動,相互切磋與觀摩,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模式。
關鍵詞 “小群體” 體育教學 教學模式
一、高校體育教學對“小群體”體育教學模式有不同程度的認識
通過對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分析,主要存在的問題有幾個方面:首先,“小群體”體育教學模式操作程序種類繁多,尚無統(tǒng)一借鑒模式。研究者各自為政,主要采取自己自由發(fā)揮的方法來執(zhí)行,造成了各種研究過程和結果的可比性較差現(xiàn)象。其次,實驗研究中設計比較研究部分,研究方法過于單一。小群體教學模式的實驗研究是比較復雜的,它的重點應側重于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反饋、合作態(tài)度、意識與行為,因此在進行實驗研究的同時,應配合觀察法、錄像法、座談法、討論法、問卷法等方法,則可以從不同的各個方面來反映并共同研究合作教學中學生之間交往的復雜行為。最后,教學模式效果評價的指標確定缺乏一定的科學性。試驗研究過程的設計與評價指標存在不合理性。
(一)縱觀國內外目前體育教學中對小群體教學模式進行的應用研究來看,這一模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增加課堂練習密度和交往次數(shù),有利于學生熟練地掌握專項技能,提高身體素質。其中在有關動作技術的掌握,身體素質的提高方面探討較多,而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團結協(xié)作意識和綜合素質等方面,是否產生過積極的影響卻少有研究,這也是目前小群體教學模式在效果評價方面存在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有待于進一步調查研究。
(二)“小群體”體育教學模式更有利于學生技術的掌握和提高,從而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術成績水平,加強了學生間的人際關系交往,激發(fā)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提高了學生學習運動的興趣,增加了課堂練習密度,豐富了運動教學內容,更適用于運動技能課教學。在國家教育經費短缺的情況下,為完成繁重的體育改革任務,突出體育課程改革,發(fā)揮諸要素的整體效應,合理通過“小群體”體育教學模式是擴大課程整體功能的重要舉措。將“小群體”體育教學模式引入到高校公共體育課運動教學中,教師目標向學生自主的目標轉化,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積極性;加強學生間、師生間的人際關系交往及社會性交往需求;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練習密度與效率。
二、高校體育注重學生的“團隊、集體意識”
(一)將課堂上的“教與學”相互滲透、有機結合,切實提高了運動選項課教學質量。通過調查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幫助制定有效的鍛煉計劃,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防止對基礎較差同學的歧視,特別注意課內外有機地結合,養(yǎng)成良好的鍛煉習慣?!靶∪后w”體育教學模式正逐漸成為積極鍛煉的載體,隨著該方法的實施,在校園內形成了良好的體育氛圍,影響著學生的體育觀念、行為和熱情。這足以證明改革的實效性和可行性。
(二)部分高校在探索體育教學改革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效,學生健康體育的思想得到很好的引導,教學形式多樣,學生上課認真積極,思想活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fā)揮。下一步,我們將不斷探索體育教學改革新途徑,提高體育教學質量。使高校體育在培養(yǎng)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方面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三、結論與建議
(一)“小群體”體育教學模式更有利于學生體育技術的掌握和提高,從而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術成績水平,加強了學生間的人際關系交往,激發(fā)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提高了學生學習運動的興趣,增加了課堂練習密度,豐富了運動教學內容,更適用于運動技能課教學。
以高校教學改革為契機,對小群體教學模式進行實驗研究,旨在探討“小群體”體育教學模式在高校選項課教學中運用的可行性,為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提供新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探討體育課程教學實施這一模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和團結協(xié)作意識等方面的影響,從而以期為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體育教學改革提供參考依據。通過小群體內部學生間的互幫互助,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學會學習,善于學習,樂于學習,最終達到享受體育的目的。在學習過程中,全方位地促進教學對象的運動水平和社會互動能力的提高。這與體育與健康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社會互動能力是一致的。
(二)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改進高校體育的發(fā)展是我們高校體育人應盡的義務。但改進的關鍵是自己首先要學習相關的體育知識,增加體育師資力量的培養(yǎng),不斷地在體育領域中創(chuàng)新發(fā)展,使我們高校體育教學提供更好的學習和鍛煉的空間。建議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學習的條件和機會,幫助學生學會主動參與、主動學習,啟發(fā)學生提出問題,然后指導、幫助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促使傳統(tǒng)型教師向新型教師轉換。我們應充分考慮體育學科特點,學生不再是課程教學的工具,而是教學的主人,課程改革本身的目的就在于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創(chuàng)造各種機會讓學生得到其成長相適應的教育,開發(fā)學生的潛質,使每個學生在課程教學中能夠充分學習、學會學習與自身的發(fā)展,促進個體社會化。
★基金項目:武漢紡織大學校級教研項目:編號:2009025。
參考文獻:
[1] 李祥.學校體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2] 素質教育的重點: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J].中國教育學刊.2000(2).
[3] 趙立.現(xiàn)代教學理念與成功體育教學[J].中國學校體育.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