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瑞芳
【關鍵詞】 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以人為本;理論;
實踐;結(jié)合;原則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1—0065—01
筆者多次走入初中思想品德課堂發(fā)現(xiàn)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大談理論,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知識。面對這樣的課堂,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純理論化的學習不僅導致學生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而且也導致學生在解答題目時缺乏將課堂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中的能力,導致理論知識與實踐經(jīng)驗脫節(jié),教學質(zhì)量無從提高!就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筆者認為突破口在于教師本身的“教”,而落腳點在于關注學生的“學”。
一、教師應該從自身的“教”上將教學理論和實踐相結(jié)合
1. 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教師一味地把知識輸灌給學生,以成績?yōu)楹饬繉W校教育的唯一標準,這些都忽視了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學生的發(fā)展特點,實際上對他們的成長是不利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學計劃的制定應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堅持“以生為本”。對于學生取得的成績,教師要給予鼓勵,對于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教師也不應責罰,而應幫助他們找出問題,最終解決問題,促進其全面發(fā)展。
2. 采用靈活的授課方式,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每節(jié)課抽出20分鐘時間讓學生登臺講課,師生點評,講課題目與形式由學生自己定。這樣通過備課與講課,學生會獲得巨大的進步與成長。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展開調(diào)查研究,寫演講稿,或編排與教材相關的小品、話劇等,讓學生在查閱資料、思考分析中將理論與實際聯(lián)系起來解決問題。
3. 幫助學生收集、利用時政材料,聯(lián)系課本理論進行分析。收集時政材料是進行時政教學的基礎步驟,教師必須緊扣社會的時政熱點,將最新、影響最為廣泛的新聞結(jié)合書本知識呈現(xiàn)給學生。為了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收集時政資料的活動也可以讓學生參與,這樣既可以調(diào)動學生關心國家大事的熱情,也可以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資料收集好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結(jié)合書本知識的基礎上從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進行分析、討論這個時政熱點。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參與度,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對時政的解讀能力,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對課本知識的應用能力。教師應當注重鼓勵和表揚學生當中較為新穎的看法和觀點,增加學生的自信心,當然也應當注意糾正其中一些消極負面的看法和觀點,使課堂內(nèi)容健康化。
二、努力關注學生的“學”
1. 激發(fā)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動機,調(diào)動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許多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會走入一條“不理解——產(chǎn)生厭煩——死記硬背——更不愿意去理解”的死胡同。初中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fā)展和學習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階段,處于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發(fā)展上得到有效幫助和正確指導。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從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出發(fā),避免教學的程序化與課堂教學的“照本宣科”,要使學生從封閉、抽象、枯燥、被動接受知識的課堂走出來,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為他們正確認識自我,處理好與他人、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促進其思想品德健康發(fā)展提供必要的幫助,引領學生在積極探究和生活體驗中感悟到思想品德課程對他們學習與生活的用處。
2. 幫助學生轉(zhuǎn)變思想誤區(qū)。目前,有不少學生認為思想品德課的分值相比其他科目而言無足輕重,因此在平時對本學科學習的積極性普遍不高。為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必須注意講練結(jié)合,有意識地讓學生通過對一些中考原題的接觸,意識到初中思想品德課作為一門中考必考科目,要想在最后的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績,功夫必須下在平時,要注重平時的基礎知識儲備和能力培養(yǎng)。
3. 結(jié)合時政教學,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要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zhì),僅靠課堂教學內(nèi)容還是不夠的。學習范圍必須擴大到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等領域,才會使思想品德課內(nèi)容更加豐富,更加充實。課堂教學與時政相結(jié)合,是我們在教學中經(jīng)常運用的好方法。教師可注意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平時注重從報刊、雜志摘錄和搜集一些教學資料的習慣;還可組織學生天天看電視新聞節(jié)目,瀏覽報紙并抓住時機把當前社會熱點和教材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關心時政的好習慣,讓學生列舉身邊的例子進行分析、討論。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逐步提高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