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舒伯特藝術歌曲的音樂形象、氛圍的塑造都是通過伴奏——鋼琴部分來實現(xiàn)的,伴奏和旋律聲部地位相當,都是藝術歌曲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鋼琴伴奏與詩歌構成了“微型的歌劇”,在刻畫人物形象與心理活動、交代歌曲的背景與氛圍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藝術歌曲;微型歌??;“通感手法”;織體;音型
一、引言
舒伯特是十九世紀初葉浪漫主義音樂的一個巨人,他的作品以抒情的旋律聞名,而且總是能夠自然流露、渾然天成,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1)景、物類。舒伯特是一位富有靈感的天才作曲家,自然界的各種景色、動物都會激發(fā)出他的創(chuàng)作熱情,普通的詩作在他手中也會得到意義上的升華。
(2)情緒、情感類。不僅是景色事物能夠激發(fā)舒伯特的創(chuàng)作熱情,詩作內(nèi)容所表達的情緒的變化也能觸動他的心靈,使得樂思源源不斷的涌現(xiàn)出來。
(3)故事、人物類。舒伯特根據(jù)民間傳說、故事、名人詩作創(chuàng)作了很多藝術歌曲,例如《魔王》《死神與少女》《《流浪者》《普羅米修斯》等。
(4)套曲類。共有《美麗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天鵝之歌》三套。
二、舒伯特藝術歌曲的特點
舒伯特之前的莫扎特、貝多芬等為數(shù)眾多的作曲家都曾經(jīng)作過浪漫抒情的樂曲,然而在藝術歌曲這方面,舒伯特是公認的頂尖人物,是歐洲浪漫主義新型音樂體裁——藝術歌曲的第一個集大成者。他認識到了詩人和音樂家之間的藝術關系,在作品中創(chuàng)造性地營造出了詩歌與音樂的均衡。
①他自己就是一個詩人,不同的是他沒有采用文學語言而是音樂語言;他在詩原歌基礎上譜寫出同樣內(nèi)容和情感的“音樂詩”,而不是簡單地為詩歌譜曲。經(jīng)過二度加工,他的“詩”常常創(chuàng)造出了比原作更生動、感人、確切、豐富的意境。
②他的“詩”,還不同于肖邦的鋼琴詩人之“詩”。肖邦的“詩人”是一個人,而舒伯特的“詩人”是復數(shù)的,它的藝術歌曲的歌詞與伴奏密切的聯(lián)系,就像是一對配合默契、彼此獨立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恩愛伉儷,誰也離不開誰,孤立起來仿佛就不能展現(xiàn)應有的魅力與藝術價值。
③詩歌與伴奏之間這種默契的結合,產(chǎn)生了“微型歌劇”的效果。沒有他的鋼琴伴奏,我們“看”不到美麗的月色、“聽”不到詩人的心聲、“觸摸”不到藝術歌曲的靈魂。
④旋律性特別強。舒伯特的作曲技巧并不如貝多芬等當代的大師,他并沒有很好的駕馭“把一個樂思發(fā)展成宏大的樂章”的本領,但是他在旋律寫作這方面非常得心應手。他的藝術歌曲的旋律發(fā)展自然,簡單卻不失藝術性、通俗化卻不失高雅,很多歌曲至今仍被廣泛的傳唱。
⑤和聲使用比較大膽自由。
概括來說,舒伯特的藝術歌曲,每一首聽起來都象是一幕劇。雖然我們是在聽覺上來欣賞這些作品的,但當音樂響起的同時,我們仿佛親眼“看”到了一幕幕的情景劇與音樂劇。描寫人的藝術歌曲,我們看到了人物的表情、窺視到了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和心理情緒的變化;感受到了人物的喜悅、悲傷、孤獨與等待的焦急。描寫景物的藝術歌曲,我們甚至“看”到了各種自然的風光景色,大到各個季節(jié)、小到微風吹動的樹葉和潺潺的流水。雖然藝術歌曲篇幅不大,卻短小精悍,主要功勞在于鋼琴伴奏的藝術處理。與藝術歌曲相匹配的鋼琴伴奏就像個協(xié)奏的管弦樂隊,除去這支“協(xié)奏樂隊”,再美的詩詞唱起來也變的干巴巴的。我彈過了舒伯特藝術歌曲的全部鋼琴伴奏,感覺真是好極了。和以往彈過的伴奏不一樣,它不像是伴奏,倒象一個個精美的鋼琴小品。不用看歌詞,只彈它的伴奏,就能感受到詩詞所要表達的內(nèi)涵。如果單獨演唱舒伯特藝術歌曲的旋律、脫離開鋼琴伴奏,感覺味道就差了許多。好像清水燉的雞骨架,與味道濃烈醇厚的辣子雞、百草雞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三、舒伯特在藝術歌曲中暗藏的內(nèi)心情感
舒伯特某些作品表面上很有娛樂性——因為舒伯特從來都是以輕快的口吻來敘說的,然而“窮人哭的時候也是笑著的”,實際上舒伯特藝術歌曲的內(nèi)涵很深。雖然寫了許多自由、看似快樂的歌曲,但是他的多數(shù)作品都脫離不了憂郁色彩,快樂的情緒里隱藏著深深的感傷。這一切源自于他的內(nèi)心情感訴求。
(一)“上層建筑反映經(jīng)濟基礎”,舒伯特的作品的總體風格,反映了他所處的時代和所處的社會、生活背景
1.平民化的音樂創(chuàng)作。當時的音樂家多數(shù)依附貴族和宮廷、行動上多少會受制于人,作品的創(chuàng)作一般圍繞貴族的精神需求。作為早期現(xiàn)代藝術家的舒伯特,為了自由自在的寫作與生活,沒有尋求貴族的庇護。他同一群境遇相似的貧窮藝術家在一起,接觸的多是下層人民,因而他的藝術歌曲充滿了平民性。
2.生活時代的反映。德國復辟時期小知識分子面對社會動蕩無力抗爭,根據(jù)德國詩人舒巴爾特的詩寫的歌曲《鱒魚》和根據(jù)歌德的同名敘事詩而創(chuàng)作的《魔王》,都深刻地表明了“命運難以被自己控制”的無奈。
(二)現(xiàn)實生活得不到的,在音樂作品中得到滿足
舒伯特的一生,作品沒有得到肯定、也沒有獲得愛情。面對不合的環(huán)境,他沒有主動去適應,而是存有一絲希望和樂觀或者說他更愿意活在幻想之中。因此,他只有逃避現(xiàn)實,用音樂來勾畫出自己內(nèi)心對美好的極度渴望與向往、在作品中獲得暫時的解脫與快樂,把生活中缺失的美好,在藝術作品中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來。與此同時,內(nèi)心極度的孤獨、失落與追求浪漫,渴望美好的情感訴求的也在優(yōu)美的旋律中綿綿的悄然流淌。
(三)把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內(nèi)心的脆弱,借音樂手段來渲泄
舒伯特在城市的陰影下生活極度潦倒、嘗盡苦難,用舒伯特自己的話說,他的音樂就是“天才與苦難的產(chǎn)物”。他的“美好”,不是莫扎特的無憂無慮不思愁滋味、也不是門德爾松順利一生的輕松華麗,而是心理壓抑而放縱生活,在藝術作品中另外構建了一個理想環(huán)境。有時清醒過來,又悲嘆自己的真實環(huán)境,于是在作品中自憐自艾起來,將自己內(nèi)心深處軟弱的一面在音樂作品中以藝術形象的形式釋放。
旁人在感嘆舒伯特藝術歌曲的唯美、浪漫或凄冷、悲涼時,有誰知道作者本人的內(nèi)心世界正承受著煎熬和壓抑;又有誰能體會到在他絕望又悲慘的生活。他熱切地盼望美好的生活,卻只能在藝術作品中獲得虛幻的滿足。通過詩歌與伴奏的水乳交融,創(chuàng)造出了場景、情節(jié)、人物、對白、矛盾、憧憬、迷茫、悲慟、無助…,借以道出內(nèi)心深處的掙扎和對美好生活的希冀。
四、舒伯特對藝術歌曲鋼琴伴奏的創(chuàng)新
舒伯特藝術歌曲實現(xiàn)了人聲與器樂伴奏的完滿結合,將詩歌、旋律與伴奏三方面融為一體,賦予伴奏以鮮活豐富的音樂形象,通過詩歌和伴奏共同創(chuàng)造使歌曲的意境更加完美。伴奏與旋律如同一對感情篤深的戀人:在他(她)深情地唱響歌曲的旋律時,她(他)便緊緊地圍繞在身邊,為其助奏,并適當?shù)睾嫱信c帶動。
(一)角色與地位的轉(zhuǎn)變
早年藝術歌曲伴奏比較簡單,多以和聲、節(jié)奏襯托旋律線條。舒伯特提升了伴奏的地位、改變了伴奏的角色,介紹場景烘托氣氛、注入豐富的情感表現(xiàn)、補充人聲表述的不足,伴奏與人聲共同演繹藝術歌曲。鋼琴伴奏不再從屬于旋律聲部,而是獨立、平等地支持詩歌,有時候還擔任主要角色。
(二)鋼琴伴奏對音樂內(nèi)容的情感表現(xiàn)力增強
舒伯特將德國藝術歌曲發(fā)展到較高水平,甚至能喚出詩詞未曾表達出來的情感內(nèi)容,他刻畫出音樂布景或背景,如同小型音樂劇或故事,音樂總是不停變化,以適應歌詞所表現(xiàn)的心情。
舒伯特破提高了鋼琴伴奏部分的表現(xiàn)力,使之不再僅僅外在地模擬形象和音響,而是生動地刻畫由自然環(huán)境烘托出來的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
(三)采用“通感”的手法,“聽覺”—→“視覺”
人類藝術活動的“通感”就是人們在審美活動中,各種審美感官(如人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覺)互相溝通、互相轉(zhuǎn)化,最普遍的是視覺與聽覺的轉(zhuǎn)化。比如,貝多芬的《春》會令聽者會產(chǎn)生一種身在一片綠海之中和煦春風吹拂面龐的感受。
五、結論
舒伯特利用特殊的音型組合來模擬和構建聲音圖像和聽覺畫面、勾勒出音樂背景,刻畫、描繪人的各種情緒和心理活動,適應音樂作品的整體需要、表現(xiàn)音樂形象、發(fā)掘歌詞內(nèi)涵,不僅對作品起著裝飾性和相互扶持的作用,而且還對作品的外景描繪、氣氛渲染、人物形象與心理刻畫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
舒伯特將歌唱旋律未能表現(xiàn)的內(nèi)涵成功的延伸出來,賦予歌曲鮮活的生命力,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通過將音樂與鋼琴伴奏天衣無縫的結合,他使鋼琴伴奏有了更大的表現(xiàn)空間。
參考文獻
[1] 余俊.淺議舒伯特藝術歌曲中的伴奏音樂[J].消費導刊·理論版,2008.
[2] 賈曉偉.死于圣殿、生于酒館——音樂札記[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 于潤洋.舒伯特歌曲的時代內(nèi)容[J].音樂藝術,1979.
[4] 李近朱.明信片:西方音樂[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袁豆豆(1981- ),女,音樂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音樂學(鋼琴演奏與教學),全國高校音樂教育鋼琴委員會會員,黑龍江省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ILA大中華地區(qū)鋼琴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