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雅青
摘要:閱讀,對個體的精神成長至關重要。學生在紙質書籍雜志中學習他人積累的經(jīng)驗,學習多元的知識,在共讀中學生與父母、老師有了共同的交流密碼,而在社會生活中學會關注身邊的世界,學習做人的道理,豐富了生命的感受。
關鍵詞:共讀;社會生活;成長
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09-092-1
一、共讀“小書”,汲取成長的力量
“美國最佳教師”雷夫說過:“要讓孩子們在長大后成為與眾不同的人——能考慮他人的觀點、心胸開闊、擁有與他人討論偉大想法的能力,熱愛閱讀是一個必要的基礎?!比欢F(xiàn)在是讀圖時代、快餐時代,有良好閱讀習慣的父母也已經(jīng)是珍稀動物了,所以,讓孩子來帶動父母一起閱讀,改變身邊的閱讀微環(huán)境,不失為不錯的辦法。所以,朱永新教授提倡的新教育實驗“毛蟲與蝴蝶”有著特別的意義,《愛心樹》《時代廣場的蟋蟀》《秘密花園》《夏洛的網(wǎng)》……這些美妙的童書就像一粒粒種子,播撒下去,總有收獲。
筆者曾利用晨會和孩子們在投影儀上一起欣賞了繪本《愛心樹》,沒有做過多的啟發(fā),就是讓他們聊聊看完故事的感受,孩子們一個接一個,有一句話的,有三言兩語的,也有講了,想了想還要舉手接著說的?!斑@個小孩很自私,一點不顧大樹的感受!”“大樹太善良了,樹善被人欺!”……筆者笑著追問“這大樹像誰啊?”“媽媽!”“爸爸!”“老師!”因為前幾日的感恩教育,大家很快就聯(lián)系上了,筆者讓孩子們把《愛心樹》的故事講給父母聽,請他們把聽后的感受寫下來,第二天就在回家作業(yè)本上看到了許多動情的文字:
“故事情節(jié)生動,大樹就像父母一直無私的奉獻,而小孩一直有依賴感,碰到困難就找別人,故事選材非常好,講得也很好?!保◤埿∏嗉议L)
“聽了我女兒講的這個故事,我深深感到大樹就象現(xiàn)在孤獨的老人,它在無私奉獻的同時,希望它的孩子,能抽出一點點的時間來陪伴它,它就心滿意足了,而孩子只會不停的索取,不知道感恩圖報。所以,我們做兒女的要多關心老人,給老人多一溫暖,讓孩子有一顆感恩的心?!保ê斡炅峒议L)
……
冰心說“好的兒童詩里有淺淺的微笑,低低的嘆息,滾滾的心潮?!惫P者在聽了南京程潔老師的閱讀指導課《兒童詩里有什么》后,也和六(4)班的孩子欣賞了不少有意思的兒童詩:《狗》表現(xiàn)的是友情,《心》表現(xiàn)的是母愛,《想念》《如果》表現(xiàn)的是親情……
我們又一起走進了日本女作家金子美玲的詩作,她被稱為“日本童謠詩人中的巨星”,她的詩唯美、純情,我介紹了她不幸的遭遇:她三歲喪父,母親改嫁。二十三歲的時候她嫁給了書店的一個店員,并生下一個女兒??墒钦煞驅せ▎柫?,還禁止她讀書和寫作。痛苦的她不得不提出離婚,以為從此可以解脫??墒桥畠河直徽煞驃Z走,她絕望了,選擇吃安眠藥自殺,從此長睡不醒。她短暫的26年的人生,用智慧的眼、靈敏的心觸摸自然,留下了美好的詩篇。再讀《積雪》“上層的雪很冷吧,冰冷的月亮照著它。下層的雪很重吧,上百的人壓著它。中間的雪很孤單吧,看不見天也看不見地”,我們仿佛看到了她在這堆積雪前佇立,久久凝望,仿若雕塑。然后是輕輕地嘆息,轉身,離去。如果不知道她的經(jīng)歷,筆者會以為她凝視的剎那,目光溫暖,充滿憐惜。可是她真的在看雪嗎?還是看自己?和學生一起聊聊,我們感覺到那么冰冷、沉重與孤單,原來她就是中間的那層雪,回憶不能帶給她快樂,未來也看不到希望。
書是一顆幸福的種子,親子、師生共讀,創(chuàng)造了與孩子溝通的機會,分享了讀書的感動和樂趣,通過共讀,為每一個孩子尋找此時此刻適合他的書籍,讓師生、親子沉浸在人類最偉大的作品之中,恢復與傳統(tǒng)的血脈聯(lián)系,恢復師生之間被應試教育異化的密切聯(lián)系。在共讀中,父母和孩子、老師和孩子有了共同的語言和密碼,孩子會因此多了歡喜、智慧、熱情和信心。
二、共讀“大書”,感受生命的豐富
在一節(jié)班隊課上,筆者和學生們認識了許多“中國最美麗的人”:“最美司機”吳斌,在身負重傷的危難時刻緊握牽著乘客生命的方向盤,將大家的生命行駛到安全的終點,而他自己則忍受著劇痛的折磨最終離開這令他留戀的人間,他用生命履行職責;“最美女教師”張麗莉在一次交通事故中,當失控的汽車沖向學生時,先是把后面的兩個學生擋住,又一把推開了幾個學生,自己卻被車輪碾軋,造成全身多處骨折,雙腿高位截肢;“最美媽媽”吳菊萍,當兩歲的幼兒從十米高的樓上突然墜下的一霎那,她的腦海里只有兩個字:救人!巨大的沖擊力令她手臂多段粉碎性骨折。這些平凡的人身上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深深震撼著學生,大家對“責任感”、“愛心”、“寬容”這些詞語有了更具體深切的認識體會。
班級里有個男孩缺失父母的關愛,個子矮小,成績差,常被班里幾個調皮的男生捉弄欺負,動不動就要去用言語刺激他,不注意就要去推搡他,惹怒他,然后看他發(fā)火著急,和同學動起手來被老師批評,那幾個男生就在一旁偷樂。他們讓筆者意識到,不是所有人的童年都是完整、快樂、單純的。從童年起,人們之間就存在著以惡欺善、恃強凌弱,存在著對他人視而不見的麻木。
一位哲人說過:“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面對一叢野菊花而怦然心動的情懷?!边@種情懷就是對各種生命,包括自己的、他人的、自然界各種物種生命的敬畏與尊重。在當今的社會價值觀下,對一切生命應有的尊重恰恰是孩子們身上所欠缺的。
從這件事上,我們能了解到,閱讀身邊這本社會生活“大書”需要更多的智慧,學生能從生活中受到的教益有時比從書籍中獲取的來得更為直觀、有力。它教會我們慢慢懂得“理解”“付出”“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