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芳 張曉亮 胡自凱
摘要:針對目前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應用基礎教學中的實施進行了可行性分析,并從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方面進行了具體設計。
關鍵詞:高職院校;翻轉課堂;計算機應用基礎;可行性分析;應用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5)14-0114-03
Abstract: at present,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many problems, 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can well solve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application to the basic course, and through the pre class, in class and after class the three part has carried on the concrete design.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flipped classroom ;feasibility analysis; application design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計算機在各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已滲透到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方法,提升應用能力,已成為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培養(yǎng)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高職院校,更是重視學生計算機素質的培養(yǎng)。為此,高職院校普遍開設了計算機應用基礎這門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并且為將來應用計算機知識和技能解決相關領域的實際問題打下基礎。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如學生計算機基礎差異較大、興趣度不高,傳統(tǒng)教學模式難以兼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課程知識點多、課時安排少、學生練習時間有限,在課堂上很難完成一定規(guī)模的項目等等。
與此同時,近年來翻轉課堂這個新興的教學模式在國外已被廣泛應用,并取得較好的效果。國內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認識到翻轉課堂的價值所在,并試圖將其本土化。根據(jù)卜彩麗[1]、韓麗珍[2]等人做的調查,翻轉課堂在國外主要應用在一些中小學,高校開展的較少。目前引進到我國后,也主要是在一些中小學試用,例如重慶江津聚奎中學隨機選取兩個實驗班,在部分學科開展翻轉課堂實驗;深圳南山實驗集團正在開展翻轉課堂研究等。然而,與中小學相比,高職院校所具有的自身優(yōu)勢更適合翻轉課堂教學的開展。
1 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現(xiàn)狀分析
1.1學生基礎差異較大,水平參差不齊
高職院校學生生源主要來自普通高招和對口招生。雖然在幾年前國家就已經(jīng)要求在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各個地區(qū)對其重視程度不盡相同。在實際教學中,經(jīng)常會遇到部分學生計算機基礎較差,甚至還有些學生從來沒有接觸過計算機。但是,對于對口入學的學生來說,他們對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已經(jīng)非常熟練。這無疑增加了應用基礎教學的難度,講的深了,基礎差的學生聽不懂、跟不上;講的淺了,基礎好的學生沒興趣聽。
1.2傳統(tǒng)應用基礎教學模式存在很大局限性
傳統(tǒng)的應用基礎教學模式主要采用“教師演示講解知識點+學生上機實踐”,這種教學模式難以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很難給學生以主動實踐的機會。這種“一刀切”的教學模式,未能充分重視學生存在的多方面的個體差異,很難兼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教學效果整體較差。
1.3應用基礎課程知識點多、課時少
高職應用基礎課程主要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Windows的使用、文字處理軟件Word、電子表格軟件Excel、演示文稿軟件PowerPoint、實用網(wǎng)絡技術等內容?!爸R點多、課時少”成了擺在授課老師面前的大難題。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理論加實踐共開設了56課時,在這有限的時間內,除去老師的講解,學生練習時間較少,很難進行深入的學習,學生在課堂上也難以完成一定規(guī)模的項目。
2翻轉課堂概述
翻轉課堂(The Flipped Class-room),簡單說就是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課堂講授知識+課后學生完成作業(yè)”的教學模式,而是利用簡短的教學視頻在課下向學生傳遞新知識,在課堂上則讓學生開展協(xié)作學習,進行一定項目的實踐,從而完成知識內化的活動。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起源于美國科羅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園”高中。2007年,該校兩位教師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斯開始使用錄屏軟件錄制 PowerPoint 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講課聲音,上傳到網(wǎng)絡讓缺課學生學習。后來,這兩位老師讓學生在家看教學視頻,在課堂上完成作業(yè),并對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學生進行講解,這種教學模式受到了學生的廣泛歡迎。如今“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已被世界各地的課堂應用。自從2011年底翻轉課堂引進到我國后成了教育界最熱門的話題,筆者在中國知網(wǎng)搜索到的自 2012 年 1 月到 2015 年 4月的相關文獻共 1382 篇,其火熱程度可見一斑。
3翻轉課堂在應用基礎課程應用的可行性分析
任何教學活動都是由教師和學生所組成的“雙邊”活動,離開了二者中的任意一個,此教學活動便無法開展。因此,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能否在應用基礎課程中應用,關鍵看教師和學生這兩個基本因素能否同時具備條件。
3.1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分析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美國主要應用于中小學,剛引進到我國之后,也主要是在基礎教育中實施。相對于中小學生來說,高職院校學生的自主學生能力、領悟新事物能力更強,在自控能力上更是勝了一籌。并且多數(shù)學生已擁有計算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上網(wǎng)比例較高。更具優(yōu)勢的是,高職院校學生課下可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多,學生有較為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
3.2對應用基礎任課教師的分析
翻轉課堂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它的成敗關鍵在于教師是否愿意改變觀念,去接觸新事物、學習新知識。應用基礎課程的任課教師基本上都是計算機專業(yè)出身,因此在微視頻制作、美化及教學平臺的使用等方面更具優(yōu)勢,更容易開展翻轉課堂教學。
4翻轉課堂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的應用設計
張金磊[3]指出判斷一堂課程翻轉成功的標準是:(1)學生在課前的學習情況達到了傳統(tǒng)課堂上教師講授的效果。(2)課堂中學生完成了本次課程內容的內化。根據(jù)此判斷標準,對應用基礎課程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具體設計如圖1所示,從整體上說,主要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大部分。
4.1課前
翻轉課堂模式下的課前學生自學,完全不同于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下的學生課前預習。前者所要求的自學,是學生實實在在地通過自主學習,掌握新知識、新技能。自學達到的效果應等同于,甚至超越傳統(tǒng)課堂中聽完教師講授一堂新課的效果。因此,教師需要提前制作好學習任務單和教學視頻來幫助學生完成自主學習。
4.1.1制作指導學生自學的“學習任務單”
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學校教授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師聯(lián)合起來,集思廣益,根據(jù)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共同制作出用于指導學生自學的“學習任務單”。金陵[4]指出,學習任務單是教師幫助學生在課前明確自主學習內容、目標和方法,并提供相應的學習資源,以表單為呈現(xiàn)方式的學習路徑文件包。學習任務單中應包括學習指南、學習任務、問題設計、學習測試等內容。
設計學習任務單,可以讓每個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情況,按自己的步驟去學習,摒棄了傳統(tǒng)的“一刀切”式的被動學習。金陵談到一個好的學習任務單,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發(fā)展學生高級思維和開展“翻轉課堂”的有效方式。
4.1.2制作受學生歡迎的教學視頻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自主學習主要是通過觀看教學視頻來完成的。因此,制作出受學生歡迎的教學視頻至關重要。在制作視頻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生的學習習慣,最好以微視頻的形式呈現(xiàn)給大家。根據(jù)相關文獻,我們總結出配合翻轉課堂使用的微視頻在設計上需要注意的問題:
1)時間要短,控制在10分鐘左右較好。時間太長會引起學生視覺疲勞,導致注意力不集中。
2)內容要少,一般一個視頻解決一個知識點。例如在word中表格設計一節(jié),我們把插入表格的幾種方法、表格格式的編輯、邊框和底紋的設置、排序及公式的使用分別制作成四個教學微視頻。這樣既方便學生反復觀看,又不會因為一次需接受太多知識點而引起反感。
3)視頻的容量要小,便于學生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進行碎片化學習。學生不一定非要坐在教室或者機房通過電腦進行學習,我們應考慮到學生的一些零碎時間,比如等車、乘車、睡前、食堂就餐等等,完全可以利用起來進行移動性的碎片化學習。
4)視頻以流媒體形式呈現(xiàn)??梢允墙處熗ㄟ^話外音講授的視頻,還可以是動畫形式的流媒體。
視頻的制作離不開相關軟件,陳展虹[5]校長推薦了九種軟件:Explain Everythings、Camtasia Studio、Techsmith、UTGreat、Educreations、Showme、普羅米修斯、Articulate Storyline、PowerPoint 2013。它們各具特色,我們在實際編輯時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選用合適的軟件。
教師將制作好的學習資源提前上傳到“校園云”服務平臺,學生利用自己的學習設備下載學習任務單和教學微視頻,開始課前自學;學生還可以登錄教學平臺完成測試題,檢測自學情況,遇到學習問題可以通過QQ等工具與同學及老師進行交流;教師則根據(jù)學生自學情況,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計劃。
4.2 課堂中
如何利用好空出來的上課時間?是擺在每個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教師面前的重要問題。如果將上課時間仍然用來講解知識點,則失去了翻轉課堂的意義。利用課堂時間成功實現(xiàn)學生知識的內化,真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翻轉課堂的最終目的[6]。
在以往的應用基礎教學改革中,很多老師提到了案例教學法和項目教學法,但苦于課堂練習時間有限,無法很好地開展。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已通過課前的自主學習掌握了新知識?;氐秸n堂上,就有了充足的時間用來做練習。這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具有針對性的案例或小型項目;并采用異質分組原則,事前將學生分成若干組;以組為單位,共同制作這些案例或項目;教師則巡回指導,幫助學生通過這些練習促進知識的內化。在具體實施時需要注意一些問題:
1)設計案例或項目時,教師需將新知識巧妙地蘊含其中,并且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其積極性。
2)設計的任務應難度適宜,學生經(jīng)過自己努力或者通過與同學合作是可以完成的。
3)采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分組。按照學生原有的計算機應用水平,將他們分成高、中、低三個層次,分組時保證每個小組都包含有三個層次的學生。這樣分組,有利于學生間優(yōu)勢互補,相互促進,并且為各個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
下面以word中圖文并茂文檔的制作一節(jié)為例設計如下教學案例,層次結構如圖2所示:
學生課前已通過視頻自學了插入藝術字、圖片、文本框、自選圖形等美化文檔的知識,并且在上一節(jié)課中,已通過相應的案例掌握了文字及段落格式的排版。這一次的課堂活動我們就設計為,“各小組自選主題、網(wǎng)上搜集素材、設計版面,制作一份電子小報,要求小報中包含有藝術字、圖片、文本框等元素?!苯處煂⑹孪葴蕚涞囊恍╇娮有笞髌氛故窘o學生,讓他們有一個整體認識,再提醒他們以小組為單位,自選主題,制作這種類型的電子小報。在學生制作的過程中,教師則巡視指導,答疑解惑。最后,集體點評一些小組制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通過小組合作、集體點評,使每個學生都能取長補短,提高自己,進而促進新知識的內化。
4.3課后
課后,教師對課堂學生練習情況及遇到的問題進行梳理,并做好教學反思和總結,以文檔的形式保存下來。將課堂中各個小組制作的作品及整理后的文檔上傳到云平臺中,供學生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到計算機應用基礎這門課程中,可以很好地解決學生基礎差異較大、課堂練習時間較短這些問題。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標要求的“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思想,將課堂真正交給了學生。但是,在實際應用中還存在一些難題,比如:課前學生需要從網(wǎng)絡上下載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學習,這就要求每個學生必須具備電腦等終端設備。對于不具有這些學習設備的同學,還需要學校通過開放機房等辦法來協(xié)助他們學習。另外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翻轉課堂下需要學生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自主學習,需要教師做更多的工作來幫助學生完成新知識的內化。因此,想要實施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還需要學校、教師和學生齊心協(xié)力,做出更多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卜彩麗,馬穎瑩.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我國高等院校應用的可行性分析[J].軟件導刊,2013,12(7):9-11.
[2] 韓麗珍.翻轉課堂在我國發(fā)展的瓶頸及路向選擇[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12(2):41-44.
[3] 張金磊.“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關鍵因素探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3(10):59-64.
[4] 金陵. 用“學習任務單”翻轉課堂教學[J].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3(3):20.
[5] 陳展虹.開放大學課程資源建設中微課程制作初探[J]. 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1):1-5.
[6] 朱偉麗.基于翻轉課堂的文檢課教學設計[J].圖書館雜志,2013(4):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