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巧知
中圖分類號:G6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6-0105-02
朗讀是閱讀的一項重要技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舉足輕重。大量教學實踐證明,閱讀教學要落到實處、搞扎實,就必須從最根本的朗讀上多下工夫。那么,教學中如何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提高朗讀水平呢?筆者談幾點體會。
一、加強對朗讀的認識
朗讀是學生閱讀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閱讀教學中最經(jīng)常最重要的基本訓練。它是指書面語言轉(zhuǎn)化為出聲的口頭語言的閱讀,是發(fā)聲閱讀。教學法理論中對朗讀有過這樣的論述:文章的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是鉆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講解如同進行解剖,朗讀卻如同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能使人感受。朗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是感知教材內(nèi)容的第一步,通過朗讀可以了解到作者的深思匠心及文章的要義,對于課文難點、妙處,只有通過反復朗讀才會體味到,對于各種語文知識、技能的獲得也靠反復讀。學生可以通過朗讀理解課文的詞句篇章,領會文章的主旨、神韻、風格,受到熏陶感染。其次,朗讀有助于語言的積累,在反復的朗讀吟誦之中,詞、語、句、段、篇能夠順利地進入學生的語言倉庫,能鍛煉學生用語言描繪事物、表情達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聽、說和寫作水平,加大語文為生活服務的力度。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朗讀,檢查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傾向、認識水平和運用程度。所以,在教學中狠抓朗讀,的確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走出解讀表面化
在朗讀指導中,許多老師雖然抓住了文本,也能夠品出教材中許多重要的語句,但是不善于引導學生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真正走進人物內(nèi)心,導致簡單地望文生“情”,陷入解讀表面化。這是由于過分注重形式,朗讀目的不明確。有的老師出示一個重點句子或段落時,簡單講解后就讓學生熱熱鬧鬧地朗讀起來,學生只是被教師指揮著讀,只能有口無心地“念經(jīng)”。其實,朗讀時要以深入理解課文為基礎,至少要把握兩個重點:第一,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文章中用文字記錄的圖景,通過想象具體、生動地映現(xiàn)在腦海里,從而加深感受,引發(fā)情感。第二,在明晰形象的基礎上,理解所表達的思想意義,領會課文的中心思想。令人遺憾的是,目前課堂上還存在望文生義的朗讀指導。
三、注重朗讀的訓練形式
朗讀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藝術(shù),教師要精心設計訓練形式。在朗讀訓練中,教師要為學生的自讀感悟創(chuàng)設主動選擇的條件和機會,促成他們個性化發(fā)展。
1.講解在先,初次朗讀。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注意講解和朗讀。在學生理解課文之后,對文字段運用、內(nèi)容的描述,感情的表達有一定的認識之后,再要求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訓練。從客觀上講,要求學生運用準確的語音、合理的停頓和語調(diào)朗讀課文,并表情達意。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必須規(guī)范朗讀,做到語音準確,語調(diào)自然,這是朗讀的底線。中、高年級學生,要求朗讀時把握文章基調(diào),句子的節(jié)奏,能揣摩文章蘊涵的情趣意旨,并有意識地注意語段韻律、語流停延,達到充分感知課文內(nèi)容,領悟文章的情義妙理、神思妙筆。
2.提供示范,以讀促讀。學生的朗讀水平與教師的示范朗讀密切相關。因此,必須重視示范朗讀的積極作用。示范朗讀即通常說的范讀。教師在朗讀教學中,以聲情并茂的范讀創(chuàng)設出濃濃的教學氛圍,喚起學生的情感,迅速調(diào)動學習的興趣。孩子們的模仿能力很強,如果親耳聽聽老師是怎樣讀的,學起來就容易得多。因此,教師的范讀及錄音示范能讓學生較快地掌握朗讀的語氣,并進行模仿。教師在范讀之前應認真“備讀”,反復研究朗讀的語氣、語調(diào),發(fā)揮出最佳的水平,讓學生聽了以后,產(chǎn)生強烈的想讀好的欲望,達到以讀促讀的目的。
3.反復朗讀,激發(fā)情趣。小學語文教材選編的文章都是文質(zhì)兼?zhèn)?,教師應要求學生反復朗讀,把作者的情感美美地讀出來,在讀中體會,讀中領悟,讀中升華。
4.創(chuàng)設情境,表演朗讀。小學生的表現(xiàn)欲非常強烈,給他們營造一個情境,他們就會在情境中繪聲繪色地進行表演,伴隨著的朗讀訓練就會簡潔高效。小學語文新教材中有許多故事性很強的文章適合于學生的表演。對于這類文章,可以讓學生擔當課本劇中的角色,進行繪聲繪色的表演。學生通過對文中人物說話的語氣和表情進行模仿,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有了理解,再去朗讀課文的時候,就能充分把握文中的感情,從而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朗讀。
四、評讀與促進發(fā)展
在多種讀的形式中,評讀是不可缺少的。課堂中,教師們常用“賽”的方式組織朗讀教學,有賽就有評。評議時,教師應特別注意評價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學生,使每一個學生在評價過程中領略成功的喜悅。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經(jīng)驗世界,加上閱讀材料本身內(nèi)涵的開放性,不同的學生對文本會作出不同的“解讀”。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逐步養(yǎng)成欣賞學生看問題的不同立場、方式、方法的習慣。“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只要是學生讀出真情實感的,能準確理解和表達朗讀內(nèi)容的,都應該給予肯定。一旦學生得到肯定,其學習的主體性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發(fā)現(xiàn)。
(責任編輯 文 思)